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鼠耳病(maize wallaby ear disease,MWED)是近年在我国玉米上新出现的病害,已对四川北部、重庆及贵州等地的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该病在玉米上引起显著矮缩,叶变小,僵硬,叶背面形成白色、扁平的腊泪状瘿瘤等典型症状。玉米鼠耳病毒(Maize Wallaby Ear Virus,MWEV)可能与我国发生的玉米鼠耳病有关,国外报道MWEV的昆虫介体有3种:二点叶蝉(Cicadula bipunctella)、斑翅二室叶蝉(Balclutha punctata)及Nephotettix pallida,但研究表明我国发生的MWEV仅与二点叶蝉及斑翅二室叶蝉有关。更新栽培技术、改变生态条件及传播介体暴发是引起MWED流行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MWED的分布与危害、病原致病因子的鉴定、病害流行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玉米弯孢叶斑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玉米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对玉米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介绍了玉米弯孢叶斑病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病机制以及防治技术等主要研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0年山西省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出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通过对比CI指数与临近农田站1992-2010年的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分区域和发育期订正了玉米发生干旱时的CI指数评判标准.同时结合近50年山西省玉米单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分区域构建了山西省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玉米不同发育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与传统的气象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差异较大.以晋南区为例,玉米播种至出苗期、拔节至抽雄期、乳熟至成熟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为≤-1.2,出苗至拔节期为≤-1.3,抽雄至乳熟期为≤-0.9.山西省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累积指数与气象影响产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335(晋北区)、0.6929(晋中区)和0.8041(晋南区);不同区域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模拟的近50年玉米产量变化与实际气象影响产量通过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检验,能较为准确地评估玉米发生干旱时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4.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theca reiliana(kühn)Glint]是我国春玉米的重大病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寒冷地区和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近年来,有些地区由于推广一些不抗病品种,并且长年连作,因而玉米丝黑穗病逐年加重,一般发病率在5—10%,重病田块高达80%。由于它是侵染期很长的土壤传播病害,在玉米生长5—7片叶仍能侵染,国内缺少防治的理想药剂,影响了我国玉米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5.
黑斑红毛斑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斑红毛斑蛾(Phauda triadum Waluer)是薜荔(Ficus pumila L.)上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江西一年发生一代,以三龄幼虫在寄主叶片或枝条上越冬,翌年2月开始活动、取食。结茧期为4月下旬初—5月上旬;成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初—6月初;卵发生期为5月下旬初—6月上旬;幼虫孵化期为6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后经少量取食即以一龄幼虫越夏。9月初秋凉后,幼虫进入二龄,10月中旬进入三龄,并以此虫龄越冬。卵期10—11天;幼虫期304—328天;茧期27—30天;成虫寿命9—15天。幼虫孵化末期是药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6.
呋喃丹种衣剂拌玉米种防治地下害虫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进行了呋喃丹种衣剂(Furadan 350ST)拌玉米种防治地下害虫试验,结果表明按玉米种子重量0.6%、0.8%、1%(有效剂量)拌种,防治细胸金针虫(Agtiotes fusicollis Miwa)、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的效果分别为77—90.5%、76.8—87.6%,同时兼治玉米蚜[Rhopolosiphum maidis(Fitch),增产8.2—19.5%。经济效益显著,收益与投资比为1:4.1—6.7,而且该药剂在所用剂量范围内对玉米安全。  相似文献   

7.
花生花叶病是花生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传毒介体豆蚜(Aphis craccivora)、洋槐蚜(Aphis robiniae)。蚜虫的发生与病害流行关系密切。通过三年综防试验示范,明确采用精选种子、地膜覆盖、治蚜防病、改进肥水管理措施能明显减轻病害,增产50—118%。  相似文献   

8.
玉米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6~1979年河北辛集、晋县、正定、永年试验基地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经 1996~1999年 4年试验数据检验表明 ,4月10日以前播种的早春玉米玉米粗缩病发病株率低 ;5月份播种的晚春玉米和麦套玉米发病株率最高 ;6月份播种的夏玉米发病株率最低。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的关系式为Y=-673.5 -0.0439X2+11.5X。该关系式适用于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常规发生和大发生年预测病情 ,符合率达80%~100%。但该关系式在灰飞虱极轻发生年不适用 ,符合率仅为20%。  相似文献   

9.
秸秆覆盖全程节水对小麦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秸秆覆盖全程节水对小麦病害发生影响调查,发现其主要病害有: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DC.) Speer]和小麦散黑穗病[Ustalago tritici(Pers)Jens.],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对这3种病害的发生几乎没有影响;随冬季灌水量的增加,小麦条锈病发病减轻,小麦散黑穗病发病加重,对小麦白粉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枇杷花腐病病原物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发现,在重庆发生的枇杷花腐病症状有2种类型:干腐型和湿腐型。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初步鉴定这两种症状分别由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eriobotrifolia(Guba)Chen et Cao]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枇杷花腐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湿度有关,且湿度越大,病害发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辽宁省多个地区的调查,发现此病害发生普遍,尤其是二年生的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严重。五味子茎基腐病在5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初为发生盛期。本文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进行了症状描述,并对不同地点采集的病样分别进行木质部和韧皮部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此病害可由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刀菌(F.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4种镰刀菌属真菌引起。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南方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莓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oon)是草莓生产上的一大主要病害,在南方因采果季节常遇梅雨而发病严重,其发生为害程度主要与品种、长势、郁蔽度、气候等因素有关。采取深沟高畦合理密植,地膜满畦覆盖,氮、磷、钾配合使用,疏果摘叶、清洁田园等农业防治手段和萌芽初期喷0.8—1波美度石硫合剂清园,开花座果及采果期田间喷施1000倍70%甲基托布津等综合措施防治,可收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盾叶薯蓣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一种引起盾叶薯蓣叶、茎呈暗绿色至黑褐色水渍状软腐的病害进行了调查 ,并作了鉴定。结果明确其为灰葡萄孢菌 (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 )引起的一种新病害 ,根据症状和病原鉴定将该病称为盾叶薯蓣灰霉病。该病原菌生长温度 0~30℃ ,最适生长温度 10~ 2 5℃。病害在每年春季、夏初和秋末 ,雨水多的年份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4.
对忻州滹沱河流域6个县(市、区)30年来玉米大斑病为害程度及发生规律的分析表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趋势、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结合7月中下旬的天气预报和玉米抗(感)病品种的播种面积、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病株在田间的始见期、病害初期的发展速度及其他耕作管理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在7月中旬可以作出比较准确的发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玉米品种抗病性及施肥覆膜措施对玉米北方炭疽病发生的影响,于2016—2018年利用五点取样法系统调查东北部分玉米种植区北方炭疽病的发生危害,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气象因子与炭疽病发生的相关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鉴定101个玉米品种对北方炭疽病的抗性,并观察肥料施用方式、种类以及地膜使用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18年玉米北方炭疽病在东北玉米种植区普遍发生,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为重发区,病害发生程度与7—8月份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供试玉米品种中辽单752、禾农九、中元999和山与城1号4个品种对玉米北方炭疽病表现为高抗,占总数的3.96%,无免疫品种。基肥和追肥量分别为675 kg/hm2和150 kg/hm2时病害发生较轻,病情指数为18.61,减肥30%对病害发生无明显影响;缓释肥和地膜均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表明种植抗病品种、合理使用肥料及地膜是东北地区防治玉米北方炭疽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何希树 《植物保护》2002,28(1):23-25
经多年调查研究 ,初步明确引致安庆地区小麦成株期叶枯病的病原主要为 4种真菌 ,其中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发生最普遍 ,雪霉叶枯菌 (Gerlachia nivalis)危害最重。一般是几种叶枯病混合发生 ,较少单一出现。病害由下向上蔓延 ,中下部叶片发生多 ,小麦中后期多雨高湿病重。不同品种抗病差异明显。两年药剂试验表明 ,复配剂36%粉霉灵悬浮剂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雨正 《植物保护》1982,8(3):20-20
玉米蚜虫的防治,过去大都采用喷雾法,此法药效期短,易伤害蚜虫天敌,而且在操作、工具、水源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从1980—1981年我们选用3%呋哺丹粒剂,结合玉米攻苞肥,根施防治玉米蚜虫,取得较好效果。 玉米蚜虫发生为害规律观察 据我们两年的观察,玉米蚜虫在田问发生和消长过程一般是:(1)玉米心叶末期,为中心蚜株时期,田间开始出现零星蚜虫发生中心;(2)抽雄前期(雄穗刚裂开小口,2—3天后抽出),蚜虫中心株产生大量有翅蚜,在田间迁飞扩散,为点片发生期,蚜株率约10—20%;抽穗期开始繁殖蔓  相似文献   

18.
西洋南瓜疫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国良 《植物保护》2001,27(4):14-16
对西洋南瓜上的疫病作了分离、鉴定 ,结果表明病原为柑桔褐腐疫霉 [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R .E .&;E .H .Smith)Leonian]。病害发生同瓜果与土壤接触程度密切相关 ,全田覆地膜种瓜能明显减轻病害发生。结瓜初期喷甲霜灵、乙磷铝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9.
基腐病是郁金香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世界各地普遍发生。FusariummonilifmeSheld和F.oxysporumvar.tulpae为主要致病菌。6月份是病害的高发期,种球带菌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种球上的伤口和贮藏期通风不良是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70%甲基托布津、45%代森铵和50%退菌特稀释1000倍对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药粉撒施土壤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985年,对大仓鼠(Cricetulus trilon)进行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结合分期捕捉解剖,得知该鼠营穴场所以农田附近的非耕作地为主(占46—87.7%);洞系垂直,有2-10个分支;成体鼠平均日食量11.3克,活动规律受季节和食物影响,但日活动高峰都在20—24时,一般8—18时之间不活动;防治适期在4月上、中旬和7—8月份。0.5%毒鼠磷或0.1%敌鼠钠盐玉米(或小麦)毒饵每洞3-5克,一次性投放灭效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