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云南松人工林中选择9株样株,对文山松毛虫第1代4 500粒卵加以标记,经过幼虫、蛹和成虫不同虫期的存亡状况的跟踪观测,获取不同虫期的存活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由生命表得出,文山松毛虫第1代种群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条件制约,整个世代死亡率高达99.87%。通过30头第1代幼虫室外套笼饲养、食叶量测定的结果表明幼虫期单虫的总食叶量为4842cm;不同龄期幼虫的单虫食叶量不同,1-3龄较少(为601cm)、5龄最多(为1 589cm),6龄次之(为1 311cm),5~6龄为暴阶段。生命表组建和食叶量测定,为可持续控制文山松毛虫危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山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两种生物杀虫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观察了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Tsai et Liu一年发生1代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室内外各龄幼虫的取食量。跟踪观测了文山松毛虫各虫期的存亡状况,研制出一个完整世代自然种群生命表,整个世代死亡率达99.90%。应用Bt乳剂和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wCPV)防治文山松毛虫的试验表明,Bt和DpwCPV防治5龄幼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室内与林间饲养幼虫的方法,对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Butier幼虫的食叶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的食叶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大。1头幼虫-生取食油松针叶长度为3794.52厘米,相当于针叶湿重22.97878克,折算成干重为10.52003克,其中以老熟幼虫食叶量最大,占一生食叶总量的75%左右。赤松毛虫对油松针叶的残害量为215.51厘米,危害量是4010.03厘米。群体饲养与单体饲养对幼虫的食叶量无显著影响,雄虫的食叶量相当于雌虫食叶量的73.4%。幼虫对2年生和3年生针叶的取食量无显著差异。室内饲养的幼虫由于环境的改变、其食叶量明显低于林间幼虫的食叶量。  相似文献   

4.
枣镰翅小卷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9-1993年在山西太谷枣区对枣镰翅小卷蛾的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调查,编制了1-3代5年的生命表及平均生命表。分析得出,第1代的卵和1-2龄幼虫是其世代及年度的薄弱环节;1-2代,2-3代,3代-翌年1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45、2.7和0.21,在年份间种群由上升到平衡;第1代的风雨致死,第2代的4-5龄幼虫及蛹的虫寄生,越冬代(即第3代)的打枣致死、蛹期天敌取食及冬季消亡对种群的控制作用较大;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关键因子是作者提出的新方法,文中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步骤,关键因子:第1代为4-5龄幼虫天敌取食,第2代为蛹期虫寄生,越冬代为4-5龄菌寄生和蛹冬季消亡。  相似文献   

5.
昌宁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组建及幼虫取食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昌宁野外定株放养观测,详细记载了云南松毛虫整个世代各个发育阶段的存活数、死亡数及死亡原因等,首次组建了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从生命表可以看出,云南松毛虫种群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第一代和越冬代的死亡率分别为99.76%和99.88%。通过60头幼虫室内个体饲养,测定出第一代和越冬代幼虫取食思茅松针叶量分别为9222.3cm和8601.3cm,取食天数分别为103天和98天。分析表明:幼虫4龄(含4龄)以前,云南松毛虫累计取食针叶量不超过总取食量的15%,5龄以后取食量占总食量的85%以上。故幼虫4龄期是防治云南松毛虫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毛虫为害在黑龙江省山河屯林业局一年发生一次,主要以幼虫为主。通过人工饲养的办法详细观察不同虫龄的食叶量,并发现了防治落叶松毛虫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7.
杨小舟蛾生命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至2003年,我们重点对杨小舟蛾第三代生命发育历程,进行定向观察研究,编制了三张世代生命表。对生命表有关因子进行分析,掌握了杨小舟蛾第三代种群变化趋势,确定3~4龄幼虫期为关健虫期,捕食因子为影响下一代种群数量变化的关健因子。  相似文献   

8.
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Tsai et Liu在云南省是危害较为严重的害虫之一,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w CPV)制剂的应用为控制文山松毛虫的危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利用生命表技术来研究Dpw CPV施用区和化学药剂施用区文山松毛虫自然种群动态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寄生是文山松毛虫蛹期的第一致死因子,捕食是其它发育阶段第一致死因子;在Dpw CPV施用区,文山松毛虫除卵期外的其他发育阶段,病毒是排在首位的微生物致死因子,云南松Pinus yunanesis林内的文山松毛虫种群趋势指数为0.61,预测下一代的种群呈下降趋势;在化学药剂施用区,文山松毛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微生物致死因子各不相同,云南松林内的文山松毛虫种群趋势指数为1.82,预测下一代的种群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为准确预测文山松毛虫种群变动规律,揭示Dpw CPV持续控制文山松毛虫危害的机制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1988—1989年笔者在浙江省金华县,研究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越冬后、第一代、第二代种群数量与马尾松树高和树冠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松毛虫的种群分布与树冠大小密切相关,在同一林分中,不论高树、矮树、树冠大小,平均每平方米树冠投影面积的上方林冠的虫数近似相等。因此,对矮树每平方米树冠投影面积的虫数调查,可以估测全林分的虫口密度(条/m~2),也可以调查矮树上的虫数和冠幅与高树的冠幅,估测全林分的虫口密度(条/株)。根据每平方米树冠投影面积的平均虫数和针叶量与松毛虫食叶量的关系,可以预测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
昌宁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组建及幼虫取食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昌宁野外定株放养观测 ,详细记载了云南松毛虫整个世代各个发育阶段的存活数、死亡数及死亡原因等 ,首次组建了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从生命表可以看出 ,云南松毛虫种群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 ,第一代和越冬代的死亡率分别为 99 76 %和 99 88%。通过 6 0头幼虫室内个体饲养 ,测定出第一代和越冬代幼虫取食思茅松针叶量分别为 92 2 2 3cm和 86 0 1 3cm ,取食天数分别为 10 3天和 98天。分析表明 :幼虫 4龄 (含 4龄 )以前 ,云南松毛虫累计取食针叶量不超过总取食量的 15 % ,5龄以后取食量占总食量的 85 %以上。故幼虫 4龄期是防治云南松毛虫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1.
鞭角华扁叶蜂发生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地研究柏木鲜叶量,鞭角华扁叶蜂幼虫种群食叶量及各虫态种群数量幼态变动的基础上,利用柏木的失叶量2估计鞭角华扁叶蜂入土老熟幼虫虫口密密,进而预测来年的发生量,结果表明,利用柏木失叶量预测发生量,预测准确达90%。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钝鞘中脉叶蜂Mesoneura truncatatheca的发育进度与指示植物物候的对应关系、种群不同虫态的消长变化规律、幼虫的危害状与幼虫龄期的关系、幼虫不同龄期时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单叶面积和幼虫食叶量,归纳了钝鞘中脉叶蜂卵、幼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幼虫不...  相似文献   

13.
经室内饲养移在思茅松林分中设定观测样株,对云南松毛虫的第1代和越冬代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松毛虫在整个世代各个发育阶段的存活数、死亡数及其死亡原因等,以此为依据组建了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的生命表。应用此生命表结合景屏等地当时虫害的发生实况及外界环境条件,对该地区云南松毛虫的种群消长趋势和发生量作出了预报,为控制云南松毛虫危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枣步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师光禄  杨富斗 《林业科学》1997,33(3):234-241
1989-1995年在山西省太谷枣区、稷山枣区对枣步曲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调查,组建了5个年世代生命表,1个平均生命表,枣步曲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PriceA型,平均种群趋势指数I为1.203。枣步曲幼虫期受天敌控制作用显著,种群控制指数为5.739。关键虫期为蛹期,关键因子为蛹的冬季消亡。并根据越冬后正常蛹数及平均生命表中的平均存活率预测次年4龄幼虫,准确率达90%左右,有效地指导了防治。  相似文献   

15.
连续三年的室内外养虫试验证明,马尾松毛虫食树势强盛的马尾松针叶,幼虫死亡率明显提高,长期食用,还会推迟幼虫结茧期,降低虫重、雌雄比例、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从而明显地减小了马尾松毛虫的种群趋势指数,使马尾松林对马尾松毛虫有较强的抗性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84—1986年3年时间,对赤松毛虫年生活史、各虫态历期、各虫态发生期、蛹重—携卵量的关系、幼虫及蛹的自然死亡率、幼虫食叶量、幼虫上(下)树规律等,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毛虫幼虫平均历期346天,上(下)树进度与气温关系密切,赤松毛虫不仅直接取食为害,还可造成松针死亡或折断,其蛹重—携卵量的关系为y=-54.9+148.3x(r=0.9612,S=±4.9),呈直线紧密相关关系。根据赤松毛虫年生活史及其活动规律,本文还提出了最佳防治期。  相似文献   

17.
蜀柏毒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0年~1991年在中江县柏木林区对蜀柏毒蛾自然种群生命在进行了系统观测,组建了3个生命表。蜀柏毒蛾自然种群生存曲线属Southwood N型,卵期和低龄幼虫期死亡率很高,主要消亡因子是卵寄生蜂、越冬卵不育、初孵幼虫的生理死亡及雨水的作用。1990、1991年第1代种群增长指数为0.9066。0.2063,下代种群均呈下降趋势,而1990年越冬代种群增长指数为12.1732,下代种群呈上升趋势。天敌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中老龄幼虫以及蛹期,且随着虫龄的增大而越加显著。因此采取化学防治方法控制虫灾时,宜在低龄幼虫期进行。  相似文献   

18.
对影响马尾松毛虫幼虫性比因子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环境因子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种群死亡率、生殖力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但环境因子对幼虫雌性比有否影响,尚未有过报道。1983年3月以来,我们在区分雌雄幼虫的基础上,对马尾松毛虫雌雄幼虫作了食叶量、耐饥能力、抗药力的比较试验,现将  相似文献   

19.
该文研究了3种林分类型樗蚕Philosamia cynthia自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樗蚕世代内种群数量吴不断减少趋势;在各虫期中,1~2龄幼虫存活率最低,卵期存活率最高;不同世代间,第1代存活率高于第2代;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存活率最低,而是椿片最高。在不同世代间各虫期的死亡原因和死亡率及变异程度有所不同,在不同年度间以蛹期死亡率变异最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类型中樗蚕世代总死亡率及各虫期死亡率高于臭椿片林和臭椿行道树。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腮扁叶蜂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腮扁叶蜂是兴安落叶松重要食叶害虫,自1998年以来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成灾,1998—2002年间研究了该虫种群自然消长规律。将落叶松腮扁叶蜂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期、危害幼虫期、滞育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5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用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根据田间调查及室内实验观察,记录各阶段的存活数,组建了5个世代的生命表,1个平均生命表。分析表明:平均种群趋势指数为4.56。其中危害期幼虫相关系数r值为0.6857,回归系数b值为0.2221,滞育幼虫r值为0.8965,b值为0.6165。滞育幼虫期为落叶松腮扁叶蜂种群生活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滞育幼虫期的自然消亡是影响整个种群动态的关键因素。突然降温等灾害性天气对发生期各虫态影响明显。重要因子分析表明,影响落叶松腮扁叶蜂自然种群的重要因子是天敌、气候、食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