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熊昌云  彭远菊 《茶业通报》2006,28(4):155-157
红茶色素(茶红素、茶黄素)是红茶生产过程中茶多酚类物质经过多种氧化而形成的,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物质;作为纯天然的有机色素,红茶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叶丝滚筒干燥工序对感官品质的影响,将滕州卷烟厂甲类卷烟一批A模块烟丝4 800 kg平均分为3份,每份1 600 kg。分别进行筒壁温度、滚筒转速和回风温度3个参数的梯度试验,每个参数设置5个梯度分别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叶丝滚筒干燥工序对包灰效果基本无影响,对燃烧锥长度、顺畅感、香韵、杂气、刺激性、柔和度、吸味、均衡性有较小的正面影响,对香气质、细腻度、烟气状态、余味有较大的正面影响,对干燥感有较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老鹰茶由于多酚类含量较少,特别是儿茶素含量更是较茶叶相差甚远,如果用以制造红茶,则发酵进度与质量是一道新的课题。为了探索老鹰茶经过加入少量的湄潭苔茶和辅以对经过揉捻的揉捻叶喷洒清水后,对发酵工序和成品茶有何影响,设置5个处理(A、B、C、D、E)测试对其发酵工序的影响,然后将成品茶通过感官审评,分析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个处理喷水后揉捻叶的含水量分别为处理A:62.3%、处理B:66.7%、处理C:70.6%、处理D:74.3%、处理E:78.8%,它们发酵时间分别为处理A:8.5h、处理B:8.0h、处理C:7.0h、处理D:6.0h、处理E:7.5h。综合品质以处理D为最好,适合本试验金汤红茶的含水量应控制在74%。  相似文献   

4.
我国红碎茶生产历史不到20年,自1963年开始试制以来,进展甚微。至1979年以后逐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对美国出口有了成倍的增长,对英国也有了较大的增长。目前世界红碎茶贸易量1500万担只有75万担,今后数量上要大发展,质量上要大提高。茶叶品质主要是由鲜叶质量和制茶技术决定的,为此,要抓紧鲜叶及加工这两个环节,明确品质上的主要赶超目标,实行科学制茶,这里先就萎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红茶发酵及自控通氧发酵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是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与红茶的品质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发酵过程中多酚类、色素、香气、滋味物质的变化及影响,探讨影响茶叶发酵的因素。同时,通过黔湄601、福鼎大白茶、黄观音的发酵试验得出了自控通氧发酵的"遵义红"红茶其综合品质高于自然发酵的红茶,验证了自控通氧发酵技术在红茶发酵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盛产工夫红茶的东至县,几年来茶园包产到户的实践表明,这一重大改革,对于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85年表现的尤为突出,85年产茶45000担,占全区茶叶产量的44.1%,茶农收入858万元,比七八增产37.3%,增值95.3%。  相似文献   

7.
一、品质的组成我国切细红茶的生产,主要是满足国际市场供应的需要,因此,品质要依国际市场的要求:外形规格分明,色泽鲜润;内质香味鲜浓、持久;着重是茶味鲜爽、浓烈。一般具有正常品质水平的切细红茶,水浸出物为:儿茶多酚类10~20%、茶红素5~11%、茶褐素3~9%、茶黄素0.4~2.0%、氨基酸0.2~0.5%、咖啡碱3~5%、可溶性糖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感官审评和发酵适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探寻工夫红茶发酵适度判别依据,对发酵样品进行儿茶素总量、GA、EGC、L-C、EGCG、EC、ECG、TFs、TRs、TB等10 项品质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通过动态聚类分析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内在联系,将试验样品分类判别,并与感官审评对发酵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影响分类的品质成分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基于品质成分和感官审评的2 种分类中发酵不足、发酵适度和发酵过度样品的Jaccard 系数分别为Jb=0.82、Js=0.59、Jg=0.65;品质成分对分类作用的影响作用大小为:EC>儿茶素总量>EGCG>ECG>L-C>GA>EGC>TB>TFs>TRs;品质成分在不同类别中的含量呈现线性变化。根据不同发酵程度工夫红茶品质成分间的差异,采用动态聚类的方法进行发酵适度判别可行,且分类结果较为理想;不同发酵程度的工夫红茶儿茶素总量及其组分含量变化、茶黄素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工夫红茶发酵适度的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9.
加工工艺对红茶品质有重要影响,是红茶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就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四大工序与工夫红茶品质的关系作了综述,分析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目前研究的细微差别,以期为改进加工工艺、提升工夫红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红茶发酵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特定温湿度和供氧条件下,以多酚类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TFs)、茶红素(TRs)、茶褐素(TBs)等高聚物为核心,同时芳香物质、糖类、蛋白质等品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笔者综述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脂肪氧合酶等酶类在红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发挥的功效,以及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和糖类等生化成分在发酵期间的变化规律,概括了液态悬浮发酵、通氧发酵、添加外源物发酵等新型发酵技术,以及温湿度、光照、供氧量等参数的调控和一些辅助工艺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展望了未来红茶发酵机理的研究内容和发酵设备,为红茶发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鑫  李博 《保鲜与加工》2023,23(9):76-80
发酵乳制品以营养丰富及其保健功能受广大消费者欢迎,随着人们对脂肪摄入后产生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视,公众对于低脂或脱脂发酵乳的需求逐渐增多。综述了低脂发酵乳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低脂发酵乳在品质、感官及营养功能等方面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祁红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向以幽雅馥郁的香气和浓厚醇隽的滋味驰名中外。而祁红品质的优良,必须掌握两大要素,即优良的鲜叶和熟练的烘茶技术。祁红馥郁茶香的形成,取决于在适当温度下,茶叶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因而与精茶中的再干燥有着密切的  相似文献   

13.
茶叶全氮量与红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继轸  夏涛 《茶业通报》1992,14(3):40-41
茶叶品质检验,迄今国内外一直沿用以实物标准样为依据,以感官评审为主的方法。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一直试图寻找理化检验来评定茶叶品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工夫红茶是我国独特传统红茶,品质和风格不同于红碎茶。1987年湖南农学院何文斌、施兆鹏等人报道了工夫红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并借助费歇尔判别分析,建立了判别函数,对工夫红茶等级与色泽指标的量化及通过色泽鉴别品质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工夫红茶内质要求,香气高锐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明。只有优质茶  相似文献   

14.
稻米的食味,品质与收获,干燥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米的食味、品质与收获、干燥的关系(日)森下光宏著,李雅娟(译)(大连水产学院养殖系116023)近年来消费者对稻米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他们所需要的是味道好的米。静岗县在扩大种植优质品种越光的同时,还采用了绢光、一目惚等,并积极地引进食味品质优...  相似文献   

15.
去年,五月三日,中国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来我县视察时指出:“东至是祁红诞生的摇蓝。天时、地利适合红茶生产”。解放以来,经过三十九年的生产建设,现已拥有茶园约十二万亩,产红茶2550吨。茶叶是我县传统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近年来,  相似文献   

16.
赵思孟 《粮食储藏》2007,36(1):50-52
对玉米裂纹问题,我国粮食部门早在50多年前就已认识和熟悉,但长期以来并未对玉米裂纹进行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没有将玉米裂纹作为考核粮食干燥机的主要指标,也没有作为粮食干燥后的主要品质指标,只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对玉米裂纹问题才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例如,在世行贷款项目的粮食烘干机招投标中,规定烘干东北高水分玉米的粮食烘干机,其烘干后玉米裂纹率增值不大于35%;199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14-1996中,对连续式粮食干燥机明确规定,玉米经过烘干后,其玉米裂纹率增值不大于35%.  相似文献   

17.
大米品质与收获,干燥及储藏方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低水分稻谷快速再吸收水分时,根粗会出现龟裂。粮粒的吸湿反应出各种环境条件对它的影响。日本科学家(Kondo和okamura,1930)曾发现这一事实,并作了报道。这一研究在日本进行,但研究结果在德国发表,因此很多日本人未能看到。Stahel(1935年)五年以后在苏里南(拉丁美洲)公布的一项研究证实了Kondo和Okamura的研究。然而这两项研究工作很快被埋没于大量有关大米干燥的文章中,这些反映了对稻谷干燥资料的需要,并导致了稻谷收获的机械化。稻谷成熟离开田间后,它的吸湿特性是引起碾磨品质降低的原因,个别米粒因此而破碎。每粒稻…  相似文献   

18.
板栗品质与土壤地球化学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板栗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其地域性较强,品质差异较大。综述了近年来板栗营养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板栗品质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以及板栗品质和土壤地球化学元素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对板栗产量、质量和施肥技术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板栗营养品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红茶发酵程度的传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纯  陈宗道 《茶业通报》1989,11(2):40-44
红茶发酵程度的传感红茶发酵传感包括发酵叶质量传感和发酵程度传感两方面。发酵叶的内在质量取决于鲜叶,所以发酵质量传感的主要问题是发酵程度传感。发酵叶质量传感的最简捷途径是发酵叶不作任河处理,直接将发酵程度变化信息转化为物理或化学量。红茶发酵目的是在一定温度、湿度、供氧等环境条件下,依赖发酵叶自身酶的作用,使发酵叶发生必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和形。根据发酵目的,结合发酵过程中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氮、磷肥施用量较高,氮代谢比较旺盛的茶园中,使用稀土能明显提高红茶品质,主要原因是多酚类含量的增加,使红茶的色、香、味和叶底均得以改善。稀土似乎是通过强化碳代谢达到以上目的。对氮代谢似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稀土配用钾素可以缓解稀土对氮的抑制,提高持嫩度,更有利于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