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美国南密索齐苏托大学、波兰科学院物质文化研究所和埃及地理调查局三家联合组成的考古调查团,于1982年在南埃及尼罗河流域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迄今所知的世界最早的农耕文化遗址。遗址座落于南埃及阿斯旺附近的瓦迪·库巴尼亚的干涸山涧中,共发现地点六处,时代均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17000——18300年)。遗址堆积有化石和砂丘层,这是尼罗河泛滥平原所特具的两种堆积层。遗址中可清楚地寻觅出同一文化在不同季节所遗下的各种居住痕迹,砂丘层内则遗留有  相似文献   

2.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3.
<正>在浙江省余姚市,考古人员在位于河姆渡遗址附近约7公里的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史前3个时期的古稻田。据了解,这片面积在8万平方米左右的古稻田是世界目前已发现的最大规模、年代最早的古水稻田,分成史前3个时期,分别是:河姆渡文化早期,大约距今6300年;河姆渡中晚期,距今大约5700年到5300年;良渚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4.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2,24(1):68-100
关于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问题,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印度说”与“中国说”之争。自从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前古栽培稻之后,“印度说”的呼声才渐渐下降。到中国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前左右的古栽培稻、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距今12000年前的古栽培稻,“中国说”才真正确立起来,“印度说”开始消沉了。……  相似文献   

5.
湖南新石器时代农业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学仁 《农业考古》1991,(1):136-141,152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资料出发,对湖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作一个肤浅的探索。囿于部分材料尚未刊出,错误与不全面之处在所难免。一、彭头山文化的农业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湖南地区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彭头山文化。迄今为止,湖南所发现的属于彭头山文化的遗址仅见于澧县境内,有彭头山、李家岗、刘家湾、八十垱、肖家湾、黄麻岗、胡家坟  相似文献   

6.
郭辉东 《农业考古》2005,(1):166-166
近20年来的考古发现一再表明,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南省境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稻作文化遗址的发现,时间最早的达12500年,地域分布之广,时间跨度之大,在国内外是仅见的。可以说,从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至今,在湖南21.8万平方公里的三湘大地,绘就了一幅巨大的稻作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这幅长卷由五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7.
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农业的起源地,有一种颇为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它最早产生于河流两岸的低平地区,或者迳称之为“沼地农业”。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考古学的新发现推翻这种旧说。无论西亚、东北非、东南欧,或者是美洲新大陆,农业的发生最早都在山地或高地边缘,而不在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带。从我国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原始农业文化遗址是在河流两岸比较低平的地区发现的。例如著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700年)在渭河支流(氵产)河右岸的阶地上。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6900年)则在杭州湾南岸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是否我国的情况不同于世界其他农业文化的发祥地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最早的农业可以追溯到距今1万年左右。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众多新石器农业遗址的发现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公元前21世纪开始,地处黄河中上游的中原地区首先跨入了文明门槛,相继建立夏、商、周国家政权。这个时期,中国  相似文献   

9.
近 2 0年来的考古发现一再表明 ,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南省境内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到处都有稻作文化遗址的发现 ,时间最早的达 12 5 0 0年 ,地域分布之广 ,时间跨度之大 ,在国内外是仅见的。可以说 ,从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至今 ,在湖南 2 1.8万平方公里的三湘大地 ,绘就了一幅巨大的稻作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这幅长卷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 ,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 ,而且时间排列是连续不断的 ,空间分布于三湘四水之间。主要稻作文化遗址有 :永州道县玉蟾岩 12 5 0 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 ,洞庭湖…  相似文献   

10.
王飞 《农业考古》2012,(4):69-72
庆阳历史悠久,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据在马莲河、蒲河流域河谷地带以及浅涧河流域相继发现近十处旧石器地点文化遗址表明,在距今20万年前后,庆阳就成为古人类劳动栖息地(1),该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也很广泛,如:南佐疙瘩渠遗址、孔家老庄遗址、吴家岭遗址等(2)这表明:庆阳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广泛定居的原始人类部落。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同时伴随  相似文献   

11.
<正>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时起就与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新考古发现,距今大约8000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以及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已出现了陶羊……可以说,"羊的基因"几乎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羊"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龙",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炎帝都与"羊"有着"血缘关系","三皇"中的伏羲、神农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据考古发掘,江苏省境内已发现的5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址达20多处,表1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位于张家港南沙镇的东山村遗址最早年代距今8000年,对该遗址进行植物蛋白石分析结果,在距今8000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水稻叶片机动细胞硅酸体的植物蛋白石,表明该遗址周围在8000年前就种植过水稻。这是迄今为止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址,比浙江省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年,充分反映了江苏省悠久的稻作历史。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炭化人工栽培稻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500年。这是福建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鉴于该遗址在当时毗邻闽江出海口以及有夹炭陶伴随出土等特殊现象,这批稻谷遗存不仅为福建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也为探讨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向中国东南地区的传播存在一条沿海路线的推测提供了一个关键佐证。  相似文献   

14.
柑橘产业在湖南澧县农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和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澧县农民和投资者对柑橘生产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2000年到2005年,澧县柑橘年总产量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2005年产量达到了17286吨,比2000年翻了一番,产值达到1764万元,2007年产值预计可以达到2000万元。柑橘收入已经成为澧县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澧县柑橘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在果品产量、品质、采后加工处理和销售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丛洋 《中国农垦》2023,(4):86-87
<正>“敖汉小米,熬出中国味”。每天的早餐时间,大概七点五十分,央视会播出敖汉小米的广告。敖汉旗是我的家乡,小米是我家乡的特产,串联起了我从小到大的记忆。敖汉旗地处内蒙古东北部,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县城,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小米种植的地方。2003年,考古队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1500多粒碳化粟和黍的籽粒,这被认定是最早人工种植的谷物,也意味着这里曾是全球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201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张瑞虎 《农业考古》2012,(6):194-198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在浙江省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地区发掘了多处8000aB.P.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包括萧山跨湖桥和下孙、浦江上山、嵊州小黄山等遗址,其中最早的上山遗址距今万年以上,树轮校正年龄为11400-8600年。与此相比,50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整个太湖地区却缺少全新世初至7000aB.P.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太湖  相似文献   

17.
2012年6月25~26日,澧县"城头山特种稻栽培研讨会"在城头山文化遗址管理处举办,会议对稻耕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与前景进行了专题探讨。湖南澧县城头山在史学界有着"华夏第一城"的美誉。作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城头山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推动了一千  相似文献   

18.
河姆渡遗址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遗址出土有菱角遗存,另外孢粉分析也表明遗址中有菱。有同志就此推测:“河姆渡人除种植水稻外,还可能种植葫芦、菱角等作物”。菱在河姆渡时期是否已栽培,颇值怀疑。河姆渡菱角遗存(图1)及花粉出土于遗址的第四文化层,距今约6570—6900年以前。遗存未炭化,但已  相似文献   

19.
195■年湖南澧县农业劳模杨天才创造了木制棉花单行播种器和中耕器,使湖南棉产大大地提高了一步,并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劳模代表大会。今年他为了保证棉花丰收,提  相似文献   

20.
青海诺木洪文化农业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发掘一处独具特征的典型文化遗址,这处遗址属于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存,谓为“诺木洪文化”。根据碳—14年代测定第五层毛布所得结果,为距今2715年±115年,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2905±140年,该年代恰在西周年代之内。类似诺木洪文化遗存,截至目前,只在柴达木盆地巴隆的搭温他里哈以及香日德的下柴克各发现一处,分布范围仅限于柴达木盆地内。诺木洪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遗址在诺木洪农场第三作业站东南1里的地方,其面积约50000平方米。遗址东侧,相距约3—7公里处有海西哇河与诺木洪河流过。在其西面则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