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第一部盆景画册《中国盆景》封面上有一幅别致的古桩盆景,它就是江苏省南通市传统的“通派”盆景。南通盆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是一个古老的流派,与苏派、扬派盆景鼎足于江苏大江南北。通派盆景的造型素以“两弯半”著称,品种又以尖短小叶罗汉松(本地称雀舌松)为主,其他还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卉盆景》2006,(9):27-27
一、名扬中外的如派盆景花木是如皋的传统特色产业,栽培历史悠久。如派盆景始于宋代,到明朝进入发展盛期。明朝嘉庆年间的《如皋县志·产物》就记载了20多种花木盆景。清朝时,扬州的盐商对如皋的盆景犹为钟爱,所以当时如皋的盆景多数是销往扬州的。但如皋成为花木盆景之乡则是近20年的事,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了新的盆景流派——如派盆景。如派盆景以“两弯半”为重要标志,“云头雨足美人腰”,具风、雪、雨、露之姿。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如皋盆景在意大利、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共获得了7个金奖,3个优秀奖,2个银奖,5个铜奖,在国内先后获得了100多个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有缘细读了新近出版的《南通盆景》一书。对于通派盆景(即南通盆景)的艺术特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派盆景实在是中国盆景艺苑中一支不可多得的奇葩。南通盆景最大的艺术特征是它的“两弯半”造型。“两弯半”造型给人的形象特征是:形体丰满(干粗枝壮片茂叶盛),气度轩昂(端庄大方、威严雄伟)、气势磅礴(犹如一只只神态威武的坐狮),结构严谨(疏密有致,错落有序)。这一形象特征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威严大方、温良恭俭让,然而它又显得十分自然,丝毫不牵强,扭曲。这一形象特征,使它比日本盆栽的正三角形造型显得更多姿多彩;比台湾的自然式造型显得更多滋多味。  相似文献   

4.
通派盆景,素以“二弯半”著称。其造型遵循一定的格式。特别注重立体空间的造型,要求姿(姿态)、势(树枝所向)、神(神韵)齐备,在盆景艺术中别树一帜。这种格式,可从主干、片干、顶、片、爬根、顿节的造型及上盆的操作上体现出来。 1.主干“二弯半”盆景是指主干呈两个半的弯曲之形。由第一弯、第二弯和半弯组成。造型时主干要蜿然上弯,第一弯弯曲弧度要大些,并稍带后仰呈座地之势、称座地弯。第二弯弯曲弧度次之,复欲前倾,呈抱驼之势,称抱驼弯。第三弯弯曲弧度更小,  相似文献   

5.
我国幅员辽阔,植物资源丰富,盆景的制作种类繁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不同,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因而产生了流派。这些流派尽管在某些方面带有地方色彩,如上海地区的盆景称“上海派”,苏州的称“苏派”,扬州的称“扬派”,成都的称“川派”,安徽的称“徽派”,广州的称“岭南派”等等。  相似文献   

6.
江苏盆景以扬州、苏州、南通三地较为著名。扬州树木盆景以松、柏、榔榆和黄杨为代表树种,采用棕丝“精扎细剪”,多将树木枝叶作成扁平“云片”狱,显得整饰、严谨。山水盆景与水旱盆景是扬州盆景的后起之秀,雄秀兼备,富于诗情画意。苏州树木盆景以榔榆、雀梅、三角枫和梅为代表树种,采用棕丝“粗扎细剪”,将树木枝叶作成“云朵”状,显得清秀、古雅。还有通派的树木盆景,常以小叶罗汉松和六月雪为代表树种,采用棕丝剪扎,主干多成“两弯半”造型。枝叶作成片状,层次分明。其他如南京、徐州和连云港等地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盆景造型上,无论是哪种类型,江苏盆景都呈  相似文献   

7.
狮式盆景是苏北派中艺术性较强的一种古老盆景。可惜,现在很少见了,甚至有些人连这名称也不知道。我认为,狮式盆景是祖国文化艺术遗产,具有民族特色,我们应本着“保护、发展、提高”的态度,加以革新,使狮式盆景的古典风格,重放光辉。  相似文献   

8.
江苏如皋盆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高雅古朴。它的传统造型有“文树”、“一弯半”、“两弯半”三种。何谓“文树”?按传统说法,是根据元朝书画家倪云林的画意制作的,意境清旷、孤高,是一种文人的风格,所以叫“文树”。“文树”盆景的树坯,主干基部生有多数副干。造型时,主干顶端作一主顶,顶为半圆形,中间隆起,四周微垂,称之留海顶。主干前面的副干,根据高矮,分别蟠扎成1—3个小顶,称  相似文献   

9.
<正>蟠扎也称盘扎、攀扎、绑扎、作弯、摆形等,是植物盆景,尤其是树木盆景的传统技法,也是其最基本的技法。按使用的材料不同,大致可分为棕丝蟠扎和金属丝蟠扎两种。棕丝蟠扎棕丝蟠扎也称"棕法",是我国盆景制作的传统技法,曾经在川派、扬派、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盆景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部沿海一带,由于文化、观念、树种、技法等不同,就艺术风格而言通常分成七大流派:严整壮观的“扬派”,清秀古雅的“苏派”,苍劲自然的“岭南派”,虬曲多姿的“川派”,明快流畅的“海派”,庄严雄伟的“通派”和古朴奇特的“徽派”。  相似文献   

11.
这件真柏盆景是一位业余盆景爱好者鞠桂林所创作的。它属于扬派风格,但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技法,艺术上有所创新。扬派的树木主干一般作为“游龙弯”,但见多了就会有千篇一律之感。《奔月》的树木主干则作成略带弯曲的倾斜状,富有动势。主干的顶部适当吸取了苏派盆景的技法,扎得略呈“云朵”状,以符合自然之理,而其余枝条均扎成大小不同形状的“云片”,疏密有致地分布于主干四面,保  相似文献   

12.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如皋盆景两弯半蟠扎的品种选择、蟠扎材料、方法、工艺、扎后管理等。本标准适用于如皋盆景两弯半的蟠扎。品种选择罗汉松、五针松、柏类、黄杨、榔榆等。蟠扎工具修枝剪三角弯:俗称拿子,分为木制的,铁制的,规格为6厘米~70厘米不  相似文献   

13.
黄杨是江苏地区最普遍的树种之一,属黄杨科黄杨属常绿灌木,常见的品种有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珍珠黄杨等。尤其是雀舌黄杨,叶小、性刚健,而且赶韧皮部皴皱龟裂,富有苍古的气势。黄杨是扬派盆景代表树种,传统做法是用棕丝掰扎成“云片式”、“两弯半”、“过桥式”等。当今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用雀舌黄杨做成的自然盆景苍干劲节,盘根裸露,古雅姿态,更具野趣。用2~3厘米粗的硬枝或细虬小枝截下扦插,数十天后就能生根成活,移上盆点上相配的石头,一盆具有特色的盆景就能很快成型。具体做法如下: 在梅雨季节,选取有造型条件,枝干较粗的枝条截下,去掉枝条上部分叶子,  相似文献   

14.
说到如皋盆景,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如皋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宋代,必十明清。经过数百年来的技艺传承,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如派盆景,其“云头”、“雨足”、“美人腰”的别致造型在中国盆景各大流派中独树一帜,蜚声中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花卉盆景》杂志自八六年以来,开展了“象形盆景”的讨论。在讨论中,对“象形盆景”这个不科学的概念本身,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我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盆景几乎都是“象形”的,无论什么“扬派”、“苏派”、“川派”、“岭南派”;也无论什么“风格”,什么“形式”的盆景,都是具体地象某种自  相似文献   

16.
盆景造型中的齐一与参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一与参差是盆景艺术造型中应遵循的一种形式美规律。齐一即整齐一致,是同一形式的连续和重复。如大型的团体操中,整齐的队伍,统一的服装,一致的步伐和动作,给人以整齐的美。但齐一也有其缺憾,即缺少变化,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在盆景制作上,不根据树种材料的具体特点,千篇一律地制作如通派的“二弯半”、苏派的“六台三托一顶”等这样的模式,使作品失去生气。盆景艺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目前盆景界不少同志称之为“树桩盆景”的提法,很不恰切,特别是简称桩景或古桩更不妥。桩是树木的残余,从山野中挖来的树桩制作成盆景,当然可以称为树桩盆景,但不能概括其他。扬派盆景以前强调幼树培育和盆中培养,现在改进为幼树培养与山野挖取老桩并重,盆中培养与地上培养交替,以缩短培养的时间。显然,由幼树培育而成的称为树桩盆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花卉园艺》2018,(23):16-16
江苏省盆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崇尚自然为本,造型千姿百态。经各地历代盆艺匠师的持续传承与创新,利用各地域、文化及材料选择上的差异,各地盆景制作艺术独具风格。除传统的苏派、扬派、通派外,还涌现出南京的金陵盆景、连云港的苍捂树木盆景、徐州的果树盆景、靖江的山水盆景、扬州的水旱盆景和南通的微型盆景等现代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19.
左世新 1968年生于重庆铜梁。善绘画、喜摄影,现为重庆黄桷门盆景园园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重庆盆景协会会员、铜粱县花木盆景协会主席。2005年迷上盆景,后师从田一卫大师,遂专于金弹子,尤挚爱重庆小山灌木型金弹子。创作中,融川派的弯、闽南的剪、海派的扎、扬派的片于一体。作品自然、夸张、脱俗、雅致,“依桩附型、依型附景、依景附意、依意附情”,尽显根艺型金弹子盆景之灵气。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盆景艺术究竟有多少流派?至今没有权威的结论。日五大流派:即扬派、苏派、岭南派、海派和川派;亦曰八大流派:即在五大流派上再加浙派、通派、徽派;但也有人将属岭南派的福建盆景称为闽派。数来数去,大概就是这九派吧。中国盆景在近十几年中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