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证明,旱作马铃薯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和双垄全膜覆盖大垄膜侧栽培技术集覆膜抑蒸、垄面集流、雨水富集为一体,极显著地提高了农田土壤的降水保蓄率和降水生产率。与常规半膜栽培相比,0~60 cm土壤水分分别提高4.32、1.37个百分点,多贮水11.59 mm、10.29 mm,增幅分别达14.86%、13.19%,有效地解决了马铃薯因春旱无法播种和出苗的瓶颈问题,大幅度提高了降水生产率。与常规半膜栽培相比,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降水生产率提高40.58%,双垄面全膜覆盖大垄膜侧栽培降水生产率提高39.39%。  相似文献   

2.
旱地籽瓜降水高效利用覆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比较了旱地籽瓜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利用机理。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能显著增加播前和籽瓜生长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籽瓜播前至伸蔓期,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播前全膜垄上沟播0~2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4.1~5.4、3.1~4.4和0~2.8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0.0~50.8、30.2~40.1和0~26.3 mm。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籽瓜水分利用效率,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降水利用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18.9、14.2和6.2个百分点,籽瓜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2.51、1.66和1.42 kg/(mm.hm2),在旱地籽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与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铺穴播、半膜平铺穴播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以建立黄土丘陵区地膜覆盖栽培的最佳模式,高效利用降雨资源为目的,于2011—2013年在庄浪县旱地进行了不同降雨年份地膜覆盖盖度、垄型、覆膜时期、垄高4因素马铃薯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覆 盖度、垄型、覆膜时期是全膜覆盖的关键因素,起垄高度在干旱年对产量影响明显。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次序为覆盖度>垄型>覆膜时期>起垄高度。覆盖度显著影响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全覆盖优于半覆盖,半覆盖优于露地栽培。全覆盖较露地增产鲜薯21.2%,大中薯重提高23.6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6.19%,半覆盖较露地增产鲜薯16.1%,大中薯重增加10.91%,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6.62%。垄型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明显,“凹”型双垄优于“弓”型单垄,其垄内0~60 cm的土壤储水量比“弓”型垄提高3.46%,其中20~40 cm增加10.58 mm,提高4.48%,增产16.9%,大中薯增加26.4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8.20%。“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3个覆盖时期,以秋覆膜最佳,比播前覆膜产量增加15.31%,水分利用率提高14.56%,顶凌覆膜次之,较播前覆膜增产9.54%,水分利用率提高8.98%。“低垄”、“中垄”、“高垄”3个起垄高度,在不同降雨年份表现不同,降雨偏多的年份高垄栽培利于增产,降雨较少的年份低垄栽培为佳,各年度平均显示,低垄型和中垄型分别比高垄型增产1.72%和1.7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61%和2.76%。在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地膜全覆盖栽培以中垄型双垄垄播秋覆全膜栽培为最佳模式,较露地栽培增产49.16%,纯收益增加78.0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6.79%,较全膜垄作侧播增产23.07%,纯收益增加43.9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4.25%,实现了降雨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水分及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田间试验证实:旱地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中,秋季全膜双垄覆膜方式效果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膜次之。马铃薯播种至块茎膨大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膜双垄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2.60%~5.30%;早春全膜双垄覆膜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2.06%~4.62%;播期全膜双垄覆膜比播期常规半膜平覆提高1.70%~3.25%。播种至块茎膨大期,1 m土壤贮水量,秋季全膜双垄覆膜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增加22.62~49.70 mm;早春全膜双垄覆膜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增加16.70~32.85mm;播期全膜双垄覆膜比播期常规半膜平覆增加11.83~19.57 mm。由于3种全膜双垄覆膜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显著提高了土壤抑蒸保墒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因干旱无法播种出苗的困难,增加了马铃薯块茎形成期、膨大期对水分需求的保证率,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秋季全膜双垄覆膜、早春全膜双垄覆膜、播期全膜双垄覆膜的降水利用率分别达88.17%、84.44%、83.06%,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提高16.23%、12.50%、9.31%;产量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增加55.90%、45.17%、32.65%;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27.38%、23.78%、14.90%;经济效益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提高137.30%、118.20%、64.99%。  相似文献   

5.
田间试验证实,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效应、温度效应、经济效应显著。6种不同覆膜方式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的效益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次之。玉米播种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膜双垄覆盖高于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尤其拔节期前最为显著,可提高2.4~2.6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从播种至大喇叭口期比播期半膜平覆平均提高44.0~63.2 mm,增幅达38.00%~39.47%,从而满足了玉米出苗及前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土壤水分,有效缓解了玉米"卡脖子旱"。3种全膜覆盖方式,即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降水利用率分别达75.9%、67.9%、66.1%,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提高16.9%、8.9%、7.1%。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产量最高,达9205.5 kg/hm2,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增产54%。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达31.8 kg/(mm.hm2),比播期半膜平覆提高5.25 kg/(mm.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最好。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的经济效益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了42.65%,其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最高,增幅达59.47%。在玉米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和有效积温均是: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秋季半膜平覆〉早春半膜平覆〉播期半膜平覆。全膜双垄覆盖增加了地积温,使宁夏南部山区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建议在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大力推广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6.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的增产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旱地4种栽培方式研究证明:旱地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是一项集垄面集流、覆膜抑蒸、垄沟种植于一体的抗旱节水种植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充分接纳和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地提高保墒蓄墒能力,提高农田降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增加地温,提早成熟,增产增效作用极为显著。与常规半膜平覆栽培相比,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9.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7%,增产33.0%,增效47.2%,在宁夏半干旱区、半干旱易旱区、半阴湿区可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旱地玉米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旱地玉米4种栽培模式: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全膜覆盖集水沟播施有机肥+化肥栽培、全膜覆盖集水沟播施化肥栽培、常规半膜栽培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可显著地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降低成本,达到节本增效的效果。0~2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增加29.79%,降水利用率提高了13.2个百分点,纯收益达11 352元/hm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一年一作旱地小麦休闲期地膜覆盖保水提高底墒基础上对植株氮素利用、氮效率的影响,寻求实现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佳地膜覆盖方式。[方法]开展全膜覆盖、起垄半覆盖、不起垄半覆盖、不覆盖4种覆盖方式下对水分和氮素利用影响的大田试验研究。[结果]休闲期地膜覆盖后,播种至孕穗期0~1m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采用全膜覆盖和起垄半覆盖较不起垄半覆盖、不覆盖显著提高播种期土壤蓄水量,分别达14 mm、42 mm和12 mm、40mm,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且以全膜覆盖效果较好。休闲期地膜覆盖后,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提高,尤其中后生育阶段,有利于花前贮存氮素的运转,籽粒氮素积累增加,提高氮素吸收效率9%~32%、氮素收获指数2%~10%、氮素生产效率11%~30%,且以全膜覆盖效果较好。[结论]休闲期地膜覆盖有利于蓄积降雨,提高底墒,全膜覆盖更有利于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水氮耦合。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和大垄膜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旱作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和大垄膜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双垄全膜覆盖大垄膜侧栽培马铃薯综合经济性状良好,折合产量为31 700~32 500 kg/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产32.08%~33.63%、21.55%~24.24%,纯收入为11 077.2元/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值4 207.4、3 418.4元/hm2;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马铃薯折合产量为28 200~32 300 kg/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产15.95%~34.58%、7.80%~23.85%,纯收入为9 850.7 元/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值2 980.9、2 191.9元/hm2.建议在降水多的地区采用双垄全膜覆盖大垄膜侧栽培,降水偏少地区采用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隆德县玉米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春夏干旱突出,设计玉米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常规半膜覆盖6种覆膜方式,对其水分效应、温度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6种不同覆膜方式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的效果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次之。秋季全膜双垄覆盖在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0—20cm土壤含水量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分别高4.7和3.3个百分点;在玉米每个生育期,特别是玉米生育前期全膜覆盖较半膜覆盖有较好的增温作用,尤其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最为显著。由于全膜双垄覆盖水分、温度效应明显好于半膜平覆,增产效果显著。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分别较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56.71%、36.29%、31.29‰  相似文献   

11.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比半膜栽培显著地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极大地增加了土壤有效积温,为玉米增产扩大了空间.为了选择适宜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条件下的玉米品种,特进行玉米品种比较试验,为大面积推广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栽培技术选用适宜的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庄浪县试验观测了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膜能增加单株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提高冬小麦越冬率、经济产量。黑色全膜垄作穴播栽培时,冬小麦折合产量达5 559.1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14.51%;降水利用率比对照提高2.26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11.62%;纯收益为5 370.34元/hm~2,较对照减少415.26元/hm~2。采用宽幅精播栽培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率和成穗数,折合产量为5 150.0 kg/hm~2,比对照增产6.09%;降水利用率比对照提高2.67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2.93%;纯收益可达6 731.20元/hm~2,较对照增加945.60元/hm~2。  相似文献   

13.
不同覆膜种植对旱塬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覆膜种植技术的水分高效利用机制,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垄膜沟播、平膜穴播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率、降水生产效率、休闲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膜沟播和平膜穴播0~200 cm深度的水分消耗要大于对照,并且在100~200 cm深度土层的水分消耗分别比测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11.5%和34.1%;垄膜沟播和平膜穴播水分利用率和降水生产效率分别高于测控施肥处理30.18%,41.45%和31.01%,48.05%,且差异显著;休闲效率比测控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6%,4.9%,但差异不显著;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比测控施肥处理增加了38.04%,48.07%和25.92%,43.65%。从各个水分利用情况来看,平膜穴播是一种高效的种植方式,值得在旱塬冬小麦种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黔东南地区早熟马铃薯机械起垄黑膜覆盖人工打孔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的二级种薯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白色地膜覆盖栽培、白色地膜覆盖覆土栽培和露地栽培4种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率、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出苗率差异较小,均为95%左右。生育期存在一定差异,为64~73d,并以白色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生育期最长,为73d;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其次,为67d;其余2种栽培方式最短。商品薯率为91.2%~94.9%,并以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最高。各种栽培方式的产量为2 259.0~2 362.5kg/667m~2,并以白色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产量最高;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其次,为2 343.3kg/667m~2;白色地膜覆盖覆土栽培方式最低。经济效益以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最高,纯收入为1 817.0元/667m~2,用工量最少,为2.68个工/667m~2;比其余3种栽培方式增收22.0%~34.2%。在机械化利用率、杂草抑制效果及商品薯率提升等方面,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优于其余3种栽培方式。在黔东南地区,采用机械起垄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方式种植早熟马铃薯,具有省工、省力、绿色、高产和高效等优点,在生产上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就是在田间起大小双垄后,用地膜全覆盖,在垄内播种作物的种植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自然降水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幅度提高了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使农田降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全膜覆盖后,土壤温度高,水分含量稳定,为土壤微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从而加速  相似文献   

16.
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上的一项带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这项创新技术一是改变了传统的地膜覆盖方式,将半膜平铺覆盖方式改变为起垄全地膜覆盖,二是作物在垄上种植变为垄沟内种植。该种植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沟播种植技术为一体,最大限度的保蓄自然降水,增产效果十分显著,通过推广实践证明,该项技术一般较半膜平铺玉米增产32.1%,水分利用率提高31.7%,耕层图绕水分含量提高39.9%。它是一项投资少,可操作性强,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群众容易接受的适用技术,不仅为我县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对保障我县粮食食品安全、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综合评价地膜覆盖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应,有利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利用地膜覆盖技术。本研究收集1997─2017年间黄土高原南部地膜覆盖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已发表文章的数据,分析地膜覆盖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同时利用边界函数方法求得区域小麦潜在蒸腾效率。研究表明,与不覆膜相比,半膜覆盖平均增产率为29%(-21%~97%),全膜覆盖平均增产率为34%(-14%~153%)。半膜与全膜覆盖间小麦产量相似,无显著差异。半膜与全膜覆盖小麦蒸散量较不覆膜显著增加,但两种覆膜措施蒸散量差异不显著。黄土高原南部覆膜条件下小麦潜在蒸腾效率为22.5 kg·hm-2·mm-1,最低土壤蒸发量为35 mm;不覆膜小麦潜在蒸腾效率为18.5 kg·hm-2·mm-1,最低土壤蒸发量为54.4 mm。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较不覆膜显著增加了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半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24%(-21%~84%),全膜覆盖平均增加率为31%(-15%~152%)。半膜与全膜覆盖间水分利用效率也相似。覆膜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其降低土壤蒸发量及提高小麦潜在蒸腾效率有关。基于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对小麦产量、蒸散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有等效性,考虑到地膜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成本因素,黄土高原南部小麦栽培推荐半膜覆盖。  相似文献   

18.
榆中县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在当地旱作农业区降水少、春旱严重的气候条件下,针对马铃薯常规起垄半膜覆盖栽培技术存在地膜覆盖面积小、土地裸露部分多、集雨保墒效果差的问题,以及近年示范推广的地膜全地面覆盖栽培技术保墒抑蒸效果好、但降水入渗难的缺点,于2005年在南部二阴冷凉区和北部干旱山区示范推广了马铃薯栽培双垄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田间马铃薯出苗、发棵早,茎叶生长旺盛,叶面积增加,成熟期较半膜覆盖种植提前7~10 d,产量达1.83万~2.30万kg/hm2,较半膜覆盖种植增产6 063~8 475 kg/hm2,增产率49.5%~58.3%,并且薯块均匀整齐,商品率高.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扎赉特旗玉米一膜双垄等行距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悦忠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101+104-101,104
玉米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抑制杂草、增加田间光照强度、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作用,从而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实现了高产、高效、改善品质的效果。而玉米一膜双垄等行距覆盖栽培与传统的半膜覆盖栽培相比较,前者抗旱保墒、蓄热增温、增产增收的效果更好,几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0.
辽西半干旱区旱地玉米微集水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地玉米对天然降水利用率,特别是提高5-10 mm微小降雨的利用率,使其就地入渗,改善农田土壤水分供给状况,提高作物生长的水分满足率,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对旱地玉米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栽培模式,通过对玉米整个生育期土壤水分监测、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证明,旱地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可充分接纳和利用天然降水,增产效果明显,较对照增产39.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