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瑞丽市是外来有害杂草薇甘菊危害重灾区,2008年,在市农业局统一组织下,采取组建防控领导机构,建立薇甘菊监测点,广泛发动群众等组织措施,用人工和药剂防除等方法,防除薇甘菊3470.6hm2,在一定范围内遏制薇甘菊的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2.
薇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被称为“植物杀手”。2008年镇康县首次发现薇甘菊危害,目前已蔓延至7个乡镇,危害面积达1.8万亩,对橡胶、坚果、咖啡、甘蔗、玉米、柑橘等农作物和经济林木造成较大的损失。本文作者对镇康县薇甘菊发生现状和危害蔓延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薇甘菊生长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静 《乡村科技》2019,(2):94-95
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往来、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生物入侵情况比较严重,这对于我国生物情况、生态安全、人体健康和农业发展等来讲均会造成直接影响。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生长速度极快,具有强大的繁殖、扩散和排异能力,是危害性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本文重点对薇甘菊生物学特性、生物危害进行概述,然后结合云南省普洱市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出防控措施,持续控制薇甘菊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阐述入侵性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征及其在广东茂名垦区的分布与危害现状,分析开展薇甘菊人工、化学药剂以及生物防治的综合防控措施,并提出加强基层农技部门组织建设,制定预警预报机制,加强植物检疫,广泛宣传等综合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为世界上最具有入侵性与危害性的恶性杂草之一,其生长迅速,传播蔓延速度快,危害性大,难防难治。本文阐述了薇甘菊在腾冲市发生现状和危害特点,提出了防控措施,以期为消除薇甘菊对腾冲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危害以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艳美 《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28-30,68
通过凋杏阐述了有害入侵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入侵危害机理及其住潞两市的分布和危害.综合分析已开展的薇甘菊人工、化学、生态等防治防控措施,并提出在薇甘菊防控中部门组织、建立预警机制、育传教育、加强检疫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在梁河蔓延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传入时间早、气候适宜、生境适合、作物管理粗放、栽种制度适合其扩散、防除不当等,根据其成灾原因,针对发生区域和危害方式,建议选择人工、药剂等适合的防除方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防控。  相似文献   

8.
薇甘菊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薇甘菊,学名为假泽兰Mikaniacordata(Burm.f)B.L.Robinson;EupatoriumcordatumBurm.f;俗称粪箕藤,属菊科假泽兰属(Mikania.Willd),该属共有60余个种,目前我国仅发现假泽兰一种。一、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薇甘菊是一种攀爬型藤本多年生菊科恶性杂草,繁殖力极强,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既能产生大量的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通过根茎进行无性繁殖。细小的种子上附有絮毛,可通过气流和风向远距离扩散传播;薇甘菊的生命力极强,根茎即使被切断仅保留1~2个…  相似文献   

9.
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已成为中国危害极大的入侵杂草.自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发现,现已在云南6州市相继发现并呈现出不断蔓延的态势.文中对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在云南的发生与分布、危害及防治等方面的情况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云南薇甘菊防治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了讨论与建议,进一步提出了生物防治的初步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福田区薇甘菊发生危害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圳市福田区薇甘菊发生危害情况的调查表明:薇甘菊在福田区的发生总面积为562.14 hm2,占全区绿地总面积的16.39%,山地、公园、大道、街道社区等均有分布,其中以梅林山、梅林水库周边、银湖山等山地,莲花山、笔架山、梅林公园等市政公园,以及梅林街道等社区绿地的天然次生林、经济果林、人工林的发生面积较大,天然次生林发生面积最大,占发生总面积的85.65%,危害程度以覆盖20%~60%的中度危害(3级,占57.27%)和覆盖<20%的轻度危害(2级,占42.33%)为主。  相似文献   

11.
高亿波  许少嫦  黄茂俊  谢伟忠  冯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725-5726,5742
概述了广东省目前薇甘菊发生及防治情况,具体分析了薇甘菊防控的主要措施,并针对薇甘菊除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防除薇甘菊药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药剂筛选、盆栽药效比较试验和小区药效表证,结果表明:2,4-D钠盐、2,4-D丁酯2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防除恶性杂草薇甘菊是较理想的药剂,能够有效地控制其生长和危害;施药部位以植株的中部和上部效果最好;在其药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杀灭薇甘菊活性:不同生长阶段的薇甘菊对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以幼苗期至生长盛期防效最高,开花后耐药性明显提高;2甲4氯防除薇甘菊达不到防治上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云南薇甘菊适生区分布,结果显示,ROC曲线的AUC值均在0.9以上,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影响薇甘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最湿季降雨量(贡献率28.8%)、海拔(贡献率22.1%)、土地覆盖现状(贡献率15.3%)、最湿季平均温、年均降水量、年平均温.从因子的响应曲线分析得出,云南薇甘菊最适环境参数为海拔1 100m,最湿季平均温为22℃,最湿季降雨量为760 mm,土地覆盖为未郁闭林地、灌木林地和荒地等.从样本点数量、环境因子选择及人为影响3个方面对MaxEnt模型预测的云南薇甘菊分布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广东地区是我国大陆薇甘菊入侵的首发区,同时也是薇甘菊危害最为严重地区,分布较广,入侵范围较大。至今,薇甘菊几乎覆盖广东全省各地区,对广东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造成巨大的危害。薇甘菊的防治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3种手段。化学防治是现今防治薇甘菊较为常用的方法,主要的化学药剂有森草净、草甘膦、2,4-D、灭薇净等。在生物防治方面,常用防治薇甘菊的主要天敌有薇甘菊蓟马、艳婀珍蝶、安婀珍蝶、小衰蛾、紫红短须螨、菟丝子等。在利用方面,至今我国对薇甘菊的利用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较少,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薇甘菊的有效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5种除草剂对非耕地薇甘菊的防除效果。[结果]药后45 d,5种除草剂防除非耕地薇甘菊效果均在92%以上,70%草甘·三氯吡、24%滴酸·二氯吡的防除效果达96.00%,同品种除草剂不同施药处理防除效果差异小,不同品种除草剂防除效果差异不显著。[结论]建议防除薇甘菊用药首选70%草甘·三氯吡、24%滴酸·二氯吡,88.8%草甘膦铵盐、90%草甘膦铵盐+苄嘧磺隆、36%2甲·草甘膦作储备农药交替使用,施药剂量采用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   

16.
薇甘菊作为唯一一种全国林业检疫有害植物,由于其较强的攀援、繁殖扩散能力,以及极强的化感作用,对入侵地区的林农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为一种菊科植物薇甘菊有极强的资源化利用价值,在生物农药,药物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利用前景。此文对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分布、适生区及危害进行介绍,对国内外薇甘菊生物防治及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人为干预群落对薇甘菊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薇甘菊为害严重的深圳、东莞设置试验地,观测经除草(包括薇甘菊)后种植乔灌草等人为干预群落对薇甘菊的影响.研究表明:薇甘菊生物量与其它植物总盖度的关系极显著地符合负指数曲线模型;薇甘菊盖度、密度分别与其它植物总盖度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并可很好地拟合线性模型;通过生态措施控制薇甘菊危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解决林地薇甘菊规模化防除药剂优选问题。[方法]以①18%2,4-D微乳剂∶水=1∶700;②75%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水=1∶800;③50%草甘膦可溶性粉剂∶85%2,4-D钠盐∶水=35∶1∶12 500;④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水=1∶200 4种药剂对薇甘菊盖度变化和药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4种药剂均可用于薇甘菊防治,①(18%2,4-D微乳剂)略优于其他药剂,90 d补防1次后,防效可达(97.75±1.01)%。[结论]草甘膦类除草剂添加2,4-D钠盐后能增效防除薇甘菊。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入侵对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生理特性的影响,比较了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和无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相对于无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除SOD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降低。薇甘菊对三裂叶蟛蜞菊的保护酶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和光合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