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5年3-4月及2017年1月在南海外海进行了两次罩网渔船兼作金枪鱼延绳钓的捕捞试验,基于试验数据分析延绳钓钓钩深度及渔获水层分布,以期优化改进试验钓具,有效提高南海金枪鱼延绳钓捕捞效益。研究发现:1)经济渔获以剑鱼(Xiphias gladius)与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为主,剑鱼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kg·千钩-1)为所有渔获中最高; 2)钓钩深度(D)与钩位(n)、风速(SW)、风流合压角(γ)成正相关,与漂移速度(SD)、投绳船速(SV)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D=10. 259n-37. 247SD-29. 878SV+6. 940SW+23. 493γ+35. 633; 3)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间无显著性差异,相对权重表明各影响因子中钩位具有最大的相对重要性; 4)试验中拟合钩深分布范围为35. 08~110. 80 m,剑鱼上钩率与CPUE最高的水层为60~80 m,黄鳍金枪鱼上钩率与CPUE最高的水层为80~100 m; 5) 60~80 m水层主要经济渔获CPUE最大且钓钩数目最多,认为钓钩水层分布较合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模型分析环境变量对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评估适宜垂直活动空间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作用。首先采用回归分析检验环境变量对延绳钓渔获率(由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表示)的影响显著性,结合时空变量,采用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模型分析各变量对大眼金枪鱼CPUE非线性作用。模型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和时空变量对热带大西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空间分布影响明显。大西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的高渔获率月份出现在夏季和冬季,空间上在赤道以北和30?~50?W。12℃等温线深度对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影响表现为抛物线形状,高渔获率出现在深度较浅的250 m水层,随着12℃等温线深度的增加,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降低。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深度差对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影响都是穹顶状。随着温跃层下界深度值和深度差由小变大至200 m,延绳钓渔获率递增;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深度差超过200 m后,延绳钓渔获率变小。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深度差对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影响显著的水层分别是200 m和50 m。研究结果显示,12℃等温线深度和温跃层对热带大西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影响是交叉的,在大眼金枪鱼适宜垂直活动水层受限到和延绳钓作业深度相同时,延绳钓渔获率最高;在适宜垂直活动空间过深或者过浅时,延绳钓渔获率都变小,但可以通过改变作业方式提高渔获率。采用延绳钓CPUE进行渔场和资源评估要考虑金枪鱼适宜垂直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9~2010年我国大西洋中部金枪鱼延绳钓调查数据,对金枪鱼延绳钓钓具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金枪鱼延绳钓具有较好的种类选择性,大眼金枪鱼渔获量和尾数分别占总渔获量的73.67%和76.00%;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剑鱼(Xiphias gladius)未达到性成熟的渔获尾数比例分别为13.00%、25.97%和48.93%;1~6号钓钩,大眼金枪鱼上钩率随钓钩深度增加呈递增趋势,6~8号钓钩上钩率呈递减趋势,6号钓钩上钩率最大为9.46尾/千钩;3号至8号钓钩上钩率均大于7尾/千钩,表明1号和2号钓钩利用率偏低;根据钓钩理论深度,推测大眼金枪鱼主要分布水层为220m~350m。通过调节缩短率和浮子绳长度对钓具进行优化,使得钓钩分布水层与大眼金枪鱼分布水层更为接近,提高钓钩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不同深度的水温影响到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渔获率。文章利用2008—2017年延绳钓生产作业数据,并结合Argo浮标水温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析长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不同深度水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表面(0 m)、200和400 m 3个水层的温度显著影响长鳍金枪鱼的空间分布,最优的GAM模型对渔获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方差解释率为53.3%,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为0.527。长鳍金枪鱼渔获率与所选取的3个水层温度均呈非线性关系,高渔获区集中分布于17~30℃的表层海域,17~20℃的200 m层海域,9~15℃的400 m层海域,以及他们的交集海线。文章初步得出了南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水深断面温度的关系,可为指导长鳍金枪鱼的合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垂直活动水层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垂直活动水层分布特征及其适宜的垂直活动水层深度,采用Argo数据重构了研究海域次表层20℃和25℃等温线深度场,并结合2010年~2012年中水集团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实际生产统计数据,绘制了20℃和25℃等温线深度与长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叠加图,分析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垂直活动水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20℃和25℃等温线深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长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随着20℃等温线深度的220 m等深线和25℃等温线深度的140 m等深线时空变动而季节性南北移动。长鳍金枪鱼中心渔场主要分布于10°S以南、160°E~175°E之间,中心渔场所处海域,其20℃等温线深度多在220 m以深,超过250 m的海域CPUE均偏低;25℃等温线深度多在140 m以浅,浅于80 m的海域则难以形成中心渔场。采用频次分析与经验累积分布函数(ECDF)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适宜的垂直活动水层深度为88~238 m。文章初步得出了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适宜的垂直活动水层深度,可用于指导延绳钓投钩深度,为中国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生产作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金枪鱼延绳钓钓具的最适浸泡时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10年10月—2011年1月金枪鱼延绳钓海上调查数据,分两种起绳方式,建立每次作业每一根支绳的浸泡时间计算模型。将钓具的浸泡时间以1 h为间隔分别统计每个区间的支绳数量及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的渔获尾数,并计算其钓获率(CPUE)。结果表明:1)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CPUE都随浸泡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这是由于饵料的诱引效果变化及渔获的丢失引起的;2)二次曲线可拟合浸泡时间与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CPUE的关系;3)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CPUE最高的浸泡时间分别为9.9 h和10.1 h。建议:1)今后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保证每一根支绳在水中的浸泡时间为9.5~10.5 h,以提高捕捞效率并减少副渔获物;2)可把延绳钓钓具的浸泡时间作为有效捕捞努力量,并用于CPUE的标准化。研究结果可用于提高捕捞效率并减少副渔获物的技术方案制订,并为渔业生产和CPUE的标准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印度洋金枪鱼管理委员会IOTC的金枪鱼生产数据库,对1967-2004年间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的产量按年进行汇总和基于5度格网进行了空间上的统计,采用GIS软件制作了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的捕捞产量的地理空间分布图,分析了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和剑鱼Xiphias gladius是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其产量之和占到总产量的90%,这4种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从1967-2004年的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但产量的峰谷变化各不相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尽管在印度洋海域分布范围广泛,但产量丰沛的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公海温跃层与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利明  张禹  周应祺 《水产学报》2008,32(3):369-378
2005年9月15日-12月12日,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华远渔18、19号"对印度洋公海进行了金枪鱼渔业调查.利用多功能水质仪(XR-620)、温盐深仪(CTD SBE37SM)和微型温度深度计(TDR-2050)等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得出作业海域的温跃层深度和强度,结合每天作业时记录的渔获数据,分别计算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在温跃层内和深水层的渔获率,研究温跃层与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艘船分别有60.9%和60.0%的作业天数中,温跃层内黄鳍金枪鱼渔获率较高,"华远渔18号"船在温跃层内和温跃层以下的平均渔获率分别为18.22尾每千钩和6.04尾每千钩,"华远渔19号"船温跃层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2.22尾每千钩和1.31尾每千钩.通过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黄鳍金枪鱼总平均渔获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0.05),温跃层以内比温跃层以下的渔获率明显要高;(2)2艘船分别有69.6%和100%的作业天数中,温跃层以下水深大眼金枪鱼渔获率较高,"华远渔18号"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4.18尾每千钩和4.88尾每千钩."华远渔19号"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0.10尾每千钩和2.57尾每千钩.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温跃层以下水深较高.通过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大眼金枪鱼总平均渔获率无显著性差异(P=0.070.05),但对"华远渔19号"船的渔获率数据经t-检验发现大眼金枪鱼在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的渔获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5).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3年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的两艘金枪鱼延绳钓船的渔场数据、放钓数据以及渔获物数据,研究了全年各月份渔场分布情况及主要渔获物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变化。结果表明,渔获物包括长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旗鱼类等,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优势种为黄鳍金枪鱼和长鳍金枪鱼,其相对多度分别为75%和10%。长鳍金枪鱼的日均高产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渔区集中在S 15°~17°纬度区间以及南部S 26°~27°纬度区间,黄鳍金枪鱼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渔区集中分布在S 8°~13°的纬度区间,长鳍金枪鱼高产渔区海表温度集中在20~22℃和27~30℃,黄鳍金枪鱼高产渔区则集中在海表温度28~29℃海域。  相似文献   

10.
灯光罩网渔船兼作金枪鱼延绳钓捕捞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3月~4月利用"粤电渔42212"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沙北部海域开展了金枪鱼延绳钓捕捞试验。延绳钓试验以不影响灯光罩网的正常作业为前提。试验期间,灯光罩网作业40晚,放网297次,平均渔获率336.4kg·h-1,总渔获质量129.6 t,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占85.31%,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es)占0.21%。延绳钓作业7次,放钩2 700枚,总渔获质量1 281.6 kg,剑鱼(Xiphias gladius)和黄鳍金枪鱼分别占72.88%和11.16%;延绳钓平均上钩率和CPUE分别为25.74尾·千钩-1和427.48 kg·千钩-1,其中黄鳍金枪鱼为1.90尾·千钩-1、52.74 kg·千钩-1,剑鱼为3.76尾·千钩-1、291.86 kg·千钩-1。试验证明,金枪鱼延绳钓和灯光罩网的渔场分布恰好一致,作业时间没有冲突。相比发展专业钓船,罩网渔船兼作延绳钓具有投资金额少、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建议通过探捕拓展和延长外海渔期,并研究解决金枪鱼保鲜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GAM 的吉尔伯特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宋利明  武亚苹 《水产学报》2013,37(8):1250-1261
为了可持续利用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资源,本文利用2009年10月~12月吉尔伯特群岛海域海上实测的34个站点海洋环境垂直剖面数据,黄鳍金枪鱼渔获率数据,应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 进行建模,预测渔获率,并通过wilcoxon检验来判断预测渔获率与名义渔获率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根据预测渔获率估算黄鳍金枪鱼的栖息地综合指数(IHI),通过对各水层IHI均值分析和Pearson相关系数,判断该方法的预测能力。使用2010年11月~2011年1月在吉尔伯特群岛海域实测的16个站点40~80m水层和0~240m水体的环境数据,验证模型。结果表明:(1)拟合的各水层的IHI值分布各不相同,各水层中影响黄鳍金枪鱼分布的因子各不相同,黄鳍金枪鱼主要栖息在40~120m水层;(2)2010年数据验证结果表明,GAM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3)GAM在筛选影响黄鳍金枪鱼分布的因子时比较有效,能反应黄鳍金枪鱼渔获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4)可通过GAM建立IHI指数模型来分析大洋性鱼类栖息地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2001年7月4日-10月27日,中国水产总公司所属的3艘大洋性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对大西洋中部公海海域进行金枪鱼渔业调查。本文根据所获得的渔场环境、作业参数、渔获统计等数据,应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有关水层(60 m为一层)及总渔获率与温度、盐度和相对流速等环境因素的关系并考虑其不同的影响权重及交互作用建立了数值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大眼金枪鱼的栖息环境综合指数(HEH),利用Marine Explore 4.0软件绘制大眼金枪鱼HEII指数等值线分布图。结果显示:(1)180~240 m水层中,中部海区的HEII_(D_(ij))指数分布较高(高于0.6),其他海区分布较低(小于0.6);(2)240~300 m水层中,6°N以南的海区HEII_(D_(ij))分布较高(高于0.6),以北的海区分布较低(10°N以北,29°W以西除外);(3)300~360 m水层中,仅东南部-部分海区(3°N以南,22°W以东)HEII_(D_(ij))较低(低于0.4),其他大部分海区分布较高(高于0.5);(4)6°N以南的大部分海区(?)指数分布较高(高于0.6),仅在部分较小海区(5°N,22°W、3°N,17°~18°W的附近)内(?)指数分布低于0.5。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东太平洋海域重要的金枪鱼种类之一,也是我国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本文根据2009~2011年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在东太平洋海域(20°N~30°S、85°W~150°W)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表温(SST)和海面高度(SSH)的数据,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方法,以渔获产量、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为适应性指数,按季度分别建立了基于SST和SSH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获得基于SST和SSH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并用2012年各月实际作业渔场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栖息地预测中,以CPUE为适应性指数的栖息地指数模型比以渔获量为适应性指数的栖息地指数模型预测更为准确。2012年中心渔场的预报准确性达75%以上,具较高预报准确度,可为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寻找中心渔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宋利明  赵海龙  谢凯  李冬静 《水产学报》2015,39(8):1230-1241
为了掌握库克群岛海域海洋环境因子对延绳钓渔业中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实验利用2013年9月8日—12月31日在库克群岛海域作业的延绳钓渔业调查数据,所获数据包括:钓钩深度数据,温度、叶绿素a浓度、三维海流的垂直剖面数据,作业参数,渔获统计数据,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钓钩预测深度计算模型,利用统计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库克群岛附近海域,大眼金枪鱼渔获率较高的水层、温度、叶绿素a浓度、东西海流、南北海流、水平海流和垂直海流分别为120.0~199.9 m、13.0~14.9 ℃、0.200~0.239 μg/L、0.1~0.2 m/s、-0.2~0 m/s、0.1~0.4 m/s和0.04~0.05 m/s。在该海域作业、以大眼金枪鱼为目标鱼种时,建议在大眼金枪鱼渔获率较高的水层、温度、叶绿素a浓度、水平海流和垂直海流范围内增加钓钩投放数量。  相似文献   

15.
大西洋中部大眼金枪鱼垂直分布与温度、盐度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根据2001年7月4日至10月27日3艘在大西洋中部公海海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船上随机观测到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上钩钩号,应用悬链线钩深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各钩号的钩深;根据STD仪测得的温度、盐度的垂直分布以钩深为引数,查出该尾鱼捕获时的温度和盐度数据。根据大眼金枪鱼的取样数据,利用频度统计的方法,推算出各水层、水温、盐度范围的渔获率。渔获率最大的水层、水温、盐度范围为大眼金枪鱼的最适水层、水温和盐度范围;渔获率为前3位的水层、水温、盐度范围为大眼金枪鱼活动较频繁的水层、水温和盐度范围。结果表明:大西洋中部,大眼金枪鱼的最适水层为240.00~269.99m水深、最适水温为12.00~12.99℃、最适盐度为35.00~35.09;大西洋中部渔场大眼金枪鱼活动较频繁的水层为240.00~329.99m水深、水温为10.00~12.99℃、盐度为35.00~35.29。  相似文献   

16.
磁珠富集法制备大口鲶的微卫星分子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迎春 《水产学报》2006,30(3):335-340
2004年3月16日-6月8日,在广东广远渔业集团有限公司玻璃钢大滚筒冷海水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华远渔19”号,对印度洋马尔代夫海域进行金枪鱼渔业调查。所获数据资料包括:①CTD测定的温度、盐度和深度数据,TDR测定的实际钩深;②作业参数,包括每次作业的钩数、投绳位置、投绳时间、航向、航速、出绳速度、两浮子间的钩数、起绳位置、起绳时间等;③渔场环境数据,包括风速、风向、钓具对地漂移速度和方向;④渔获统计,包括大眼金枪鱼的渔获尾数以及部分大眼金枪鱼的钓获钩号;⑤生物学数据,包括起捕时已死的大眼金枪鱼的体温。分析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为:①由理论公式推算出每次作业时各钩号的理论深度;②应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理论钩深与实测的平均钩深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③根据实际平均钩深模型计算出每个钓钩的平均作业深度;④根据CTD测得的作业地点的温度、盐度的垂直分布(41次),获得分布曲线。由此,以计算的钩深,从曲线上查出该尾鱼捕获水深处的温、盐数据;⑤根据121尾大眼金枪鱼的取样数据,推算出各水层、水温段、盐度段的渔获率;⑥根据起捕时已死的34尾大眼金枪鱼(鱼体发硬)的体温、以死鱼体温为引数,在曲线上查出该尾鱼捕获水深和盐度;最后,对钓获的大眼金枪鱼的钓获水层、水温和盐度进行了总体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尔代夫海域,捕获大眼金枪鱼的水层为50~210m、水温范围为13.0~29.9℃、盐度范围为35.00~35.79;渔获率最高的水层为70~90m、水温范围为27.0~27.9oC、盐度范围为35.70~35.79;捕获时已死鱼的捕获水层、水温和盐度推算数据为63~203m、14.0~27.0℃和34.94~35.42,主要集中在63~134m、16.0~27.0℃和35.30~35.42。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4年4~6月在南海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灯光罩网渔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内金枪鱼科种类、渔获率及其峰值期等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金枪鱼科鱼类6种,鲣(Katsuwonus pelamis)的平均渔获率最高,为58.2 ind·net-1;其次为鲔(Euthynnus yaito)和扁舵鲣(Auxis thazard),平均渔获率分别为10.12 ind·net-1和9.96 ind·net-1;而金枪鱼属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渔获率很低,仅为0.57 ind·net-1和0.02 ind·net-1,且以幼鱼为主。在上半夜(20∶00~23∶59)金枪鱼科渔获率明显低于下半夜(00∶00~06∶00),仅约是后者的10%。鲔和扁舵鲣渔获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较为类似,而黄鳍金枪鱼渔获率变化与鲔、圆舵鲣(Auxis rochei)和扁舵鲣呈显著负相关。在农历新月前后期(农历二十二至下月的初八)作业网次数相对较高,每天的作业次数范围为4~10次;而满月前后期(初十至十七)未进行捕捞活动。总之,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圆舵鲣3种鱼类的渔获率值均相对较低,且仅在新月期间出现的比例较高;而其它3种鱼类的渔获率值相对较高,波动性也较大,也以新月期间渔获率值较高。本研究为我国南海金枪鱼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越南将南海的金枪鱼资源作为其"外向型"渔业的重要支撑,不断增加捕捞强度,产量逐年升高。本文总结了越南发展南海金枪鱼渔业的过程,分析了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趋势。越南现代化的金枪鱼捕捞技术主要来自日本,使用的渔具主要有金枪鱼延绳钓、手钓、刺网和小型围网,捕捞的种类主要为鲣鱼、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主要作业区域在西沙群岛南部海域和南沙群岛海域。越南2009年金枪鱼的产量已达到5.9×104t,计划2015年达到30×104t。根据越南海洋渔业研究所(RIMF)的评估,南海中西部的金枪鱼资源量为66~67×104t,可捕量23.3×104t,其中鲣鱼的可捕量21.6×104t,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的可捕量1.7×104t。随着全球金枪鱼捕捞配额的缩减和越南"外向型"渔业经济的发展,越南将继续加强对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卫星AIS的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7年7-12月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卫星AIS数据及海表温度数据,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中的莫兰指数及局部空间自相关中的热点分析方法,得到了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中心渔场位置及变动情况,并提取了中心渔场处海表温度范围。结果表明:1)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捕捞努力量存在空间自相关并呈显著聚集分布模式,所得热点区域可以作为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心渔场。2)各月均存在多个中心渔场,其中8月中心渔场范围与7月大致相同,部分中心渔场存在向北扩张或向外扩大的趋势; 9月最大中心渔场东移,出现在180°附近,其它渔场较之前有不同程度的扩散或缩小; 10-12月中心渔场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170°~180°E及155°W附近海域,且单位渔区捕捞努力量大于7-9月。3)中心渔场处不同海表温度范围主要与金枪鱼鱼种有关:155°W、20°N夏威夷群岛附近冷舌区,主要分布着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海表温度为25. 5~27. 5℃; 10°S~10°N暖池区域,主要为大眼金枪鱼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海表温度为28. 0~30. 3℃;赤道南部冷暖锋面交汇处,主要为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海表温度为25. 0~29. 0℃。  相似文献   

20.
南海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群体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南海西沙和南沙群岛附近海区(11~12°N,15°N;110~112°E)黄鳍金枪鱼61尾(17尾成鱼、44尾幼鱼)和大眼金枪鱼26尾(22尾成鱼、4尾幼鱼)的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部分序列(D-loop),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群体的同源数据,分析结果:(1)黄鳍金枪鱼与大眼金枪鱼均具极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99%),聚类树及群体间分化指数(FST和Snn)表明大眼金枪鱼群体分化程度明显高于黄鳍金枪鱼群体;(2)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南海群体与印度洋群体之间基因流最强(Nm=51.638和261.280 10),其次为太平洋群体(Nm=10.868 8和-50.801 81);(3)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都基本服从群口扩张模型,而mismatch分布分别呈单、双峰,其中大眼金枪鱼的南海群体扩张较晚(Tau=7.902)且最为明显(θ1/θ0=99 999/14.7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