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晨 《现代农业》2015,(2):109-110
介绍了盘锦市芦苇生产与河蟹养殖现状,根据本地区芦苇产业和河蟹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芦苇生产和河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
河蟹生态养殖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投喂、水质调控、水草移栽是河蟹生态养殖的三大关键技术措施。该试验改变传统的通过混养肥水鱼来调控水质的做法 ,为选择可形成茬口衔接的多种优质水草 ,覆盖率控制在 60 %以上 ;同时池底投放大量鲜活螺蛳和适量混养青虾 ,吃掉河蟹残饵 ,为河蟹提供大量的鲜活饵料 ,并通过其他水质调节措施 ,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 ;养殖效益显著 ,获净收益 5 0 5 0 9元 /hm2 ,投入产出比为 1∶1.98  相似文献   

3.
光合细菌净化河蟹养殖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康平县卧龙湖滩涂湖水人工养蟹的水体进行了4次测定,结果表明,施用了光合细菌的处理池与对照池相比,水体透明度增加了49.25%,DO值增加了56.40%,CODCr下降了52.55%,BOD5下降了41.80%,NH3-N下降了47.10%,溶解性总磷下降了21.98%。河蟹的产量处理池比对照池提高了29.81%,总增产1716.80kg(7.6×104m2)。说明光合细菌对河蟹养殖水质具有显著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河蟹,也叫毛蟹、螃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因为它们的肢体都是分节的,所以称节肢动物。在动物学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螫蟹属,中华绒螯蟹。现将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外界环境对河蟹生长影响较大,利用常规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降水量、气压)的数据,分析河蟹生长与养殖水温的关系,建立相关预报模型。研究表明:河蟹养殖水温主要受温度、湿度影响;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可以较好地建立该模型。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江苏省金湖县在渔业科技入户"强渔惠民"工程项目实施中,推出了蟹池"套餐",以注入新活力,培育新增长点。所谓蟹池"套餐",是指在不影响河蟹养殖的情况下,科学套养部分鳜鱼、黄颡鱼、沙塘鳢、青虾、小龙虾等,形成蟹、鱼、虾资源共享、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和平共处"、同池共生的高效生态套养模式。该模式是在保持河蟹正常养殖产量的前提下,增加名贵鱼虾的养殖产量,提高水体生产力和综合养殖经济效益。现将相关技术方  相似文献   

7.
对无为县的河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对高产典型养殖户的4口蟹池进行分析,面积2.71 hm2,总产值71.47万元,总成本25.75万元,纯利润45.72万元,平均利润168 708元/hm2,其中1号池面积为0.51 hm2,共产成蟹1 023 kg,起捕平均规格164 g,产值16.78万元,成本4.85万元,纯利润11.93万元,平均利润233 832.74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
微生态制剂对河蟹池塘养殖水体的原位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东瑞  赵凌宇  王玉花  顾志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43-19543,19545
[目的]采用微生态制剂对太湖堤岸内塘大面积河蟹池塘养殖水体进行原位净化研究。[方法]以"加酶益生素(水产专用)""BZT(除氮)"和"水产专用如金益生菌原液"3种微生态制剂为试验材料处理塘水,分别测定塘水化学需氧量、氨态氮含量、总磷含量、悬浮物含量。[结果]3种微生态制剂单独和组合处理的池塘养殖排放水水质均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化学需氧量降低51.97%~54.26%、氨态氮含量下降41.77%~44.94%、总磷含量下降40.00%~43.33%、悬浮物含量减少78.81%~80.01%,达到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而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结论]微生态制剂具有良好的原位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水生植物对不同氮磷水平养殖尾水的综合净化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用于不同氮磷浓度畜禽养殖尾水的生态浮岛优势物种,选取水芹、凤眼莲、鸢尾、再力花、黄菖蒲5种挺水植物和狐尾藻、伊乐藻、金鱼藻3种沉水植物,通过模拟实验考察了这8种植物在不同氮磷浓度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及其对水中氨氮(NH4+-N)、总磷(TP)、COD的去除效率,并对其进行曲线回归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水生植物对畜禽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净化功能。结果表明:凤眼莲、再力花在较低氮磷水平(NH4+-N 80~120 mg·L-1,TP 8~16 mg·L-1)下的去除能力明显高于其他水生植物;水芹和黄菖蒲在较高氮磷水平(NH4+-N 180~220 mg·L-1,TP 30~35 mg·L-1)下的去除效果较好,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沉水植物中狐尾藻净化效果较好,生物量增长显著(P<0.05);凤眼莲在实验过程中虽净化能力良好,但易引发次生环境问题,应谨慎选择,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0.
河蟹生态养殖池塘溶解氧分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晴天、强风和阴雨天等不同天气,对高温季节河蟹生态养殖池塘水草稀疏区和水草密集区的水体溶解氧进行昼夜测定,并对强风天,池塘上下风处溶解氧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显示,池塘水体溶解氧14:00~16:00最高,4:00~6:00最低。高温季节无风晴天10:00~16:00河蟹池塘上下水层存在热阻力现象,导致上下层溶解氧存在显著差异(P<0.05),14:00最大差值为10.4 mg/L;6:00底层溶解氧为0.2~2.5 mg/L。强风天,在风力作用下,14:00上下层溶解氧差异缩小;6:00底层溶解氧为1.2~4.9 mg/L。阴雨天,光照强度较弱,上下层溶解氧差异最小,14:00最大差值为3.4 mg/L;6:00底层溶解氧为0.6~1.0 mg/L。晴天、多云等天气,水草密集区水体溶解氧显著高于水草稀疏区(P<0.05),而阴雨天夜晚水草稀疏区溶解氧略高于水草密集区。强风天,16:00下风处溶解氧显著高于上风处(P<0.05);6:00下风处溶解氧略高于上风处,但无显著差异(P>0.05)。此结果表明河蟹生态养殖池塘内水草是主要的溶解氧生产者,也为池塘增氧设备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典型低湿地水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李长生教授提出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来模拟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碳氮的循环。结果表明,湿地土壤有机碳的输入为523.8 kg.hm-2,主要是作物残留的秸秆和根系;土壤N的输入为197.9 kg.hm-2,土壤有机碳的输出为13 508 kg.hm-2,土壤N的输出为411.8 kg.hm-2。由于人为的影响,土壤C的亏损很大,N的输入输出也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拓宽高产施肥的传统观念,将土壤和肥料施入的养分视为自然资源,提出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策略:在施肥技术上,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为目标,以积极发展有机肥为基础,对氮重在作物营养分期逐步调控,尽可能提高施肥量的准确性;对磷钾重在土壤养分消长趋势监控,施肥量可保持相对稳定。在研究方法上,以氮为重点,适当减少试验因素,增加因素水平。在化肥资源开发上,挖掘国内生产潜力,限制氮肥进口,适当增加磷钾肥进口。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农牧系统氮、磷养分流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及畜牧产品生产地,农牧产品大量生产影响养分流动的趋势,而不同地区的养分流动又存在一定差异,明确不同地区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流动特征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为区域农牧系统氮、磷养分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整理1984-2014年统计资料数据和查阅相关文献参数,利用NUFER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以东北地区3个省份的农牧系统为研究对象,估算各省域农牧系统中氮、磷养分的流量、损失量,并对各省域氮、磷养分的循环利用情况、损失途径及利用率作出综合评价,探究东北地区氮、磷养分在农牧生产系统中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1984年吉林、辽宁、黑龙江地区农牧系统氮素总输入量分别为669、746、716 Gg;磷素总输入量分别为121、222、169 Gg,至2014年氮素输入量增长至1 899、1 572、2 256 Gg;磷素输入量达到471、393、769 Gg,氮、磷养分的投入量表现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氮素养分损失率吉林地区最高,磷素养分损失率辽宁地区最高。氮、磷养分循环再利用方面,吉林地区的循环利用率最高,辽宁地区最低。近30年,吉林、辽宁、黑龙江地区农田生产系统氮素养分利用率分别下降10%、11%、32%;磷素养分利用率分别下降16%、2%、23%。畜禽生产系统中,氮素养分的利用率分别增加3%、11%、10%,磷素养分利用率分别增加0.8%、1.9%、3.2%。农牧结合生产系统氮素养分利用率分别由1984年的26%、36%、52%降至2014年的13%、21%、22%,整体表现为黑龙江>辽宁>吉林;磷素养分利用率由1984年的25%、25%、31%降至2014年的9%、14%、10%,表现为辽宁>黑龙江>吉林。【结论】1984-2014年,东北地区农牧系统氮、磷养分投入大幅增加,不同省域间表现出明显差异。黑龙江地区的氮、磷养分可利用总量均最高,而氮、磷养分的循环再利用率则表现为吉林地区最高。东北地区农牧结合系统中,黑龙江地区氮素利用率高于其他地区,辽宁地区的磷素利用率高于吉林和黑龙江地区。吉林和辽宁地区的氮、磷养分损失率分别高于其他地区。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养分流动特征提出农牧管理方面合理化建议,为东北地区的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Phosphorus(P) is an important macronutrient for plant but can also caus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long-term fertilizer experiment(started 1980) to assess the soil P dynamic, balance, critical P value and the crop yield response in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To avoid the effect of nitrogen(N) and potassium(K), only the following treatments were chosen for subsequent discussion, including: C0(control treatment without any fertilizer or organic manure), CNK treatment(mineral N and K only), CNPK(balanced fertilization with mineral N, P and K), MNK(integrated organic manure and mineral N and K), and MNPK(organic manure plus balanced fertilizat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response of wheat yield was more sensitive than rice,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crop yield had been detected among MNK, CNPK and MNPK until 2013. Dynamic and balance of soil total P(TP) and Olsen-P showed soil TP pool was enlarged significantly over consistent fertilization. However, the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of soil Olsen-P was also found, indicating that high-level P application in the present condition could not increase soil Olsen-P contents anymore. Linear-linear and Mitscherlich model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critical value of Olsen-P for crops. The average critical P value for rice and wheat was 3.40 and 4.08 mg kg~(–1), respectively. The smaller critical P value than in uplands indicated a stronger ability of P supply for crops in this paddy soil. We concluded that no more mineral P should be applied in rice-wheat system in Taihu Lake region if soil Olsen-P is higher than the critical P value.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and management referring to activate the plant-available P pool are also considerable, such as integrated use of low-P organic manure with mineral N and K.  相似文献   

15.
以太湖竺山湾周边5个镇为研究区域,采取资料调研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果园养分投入特征,并采集典型果园土壤样本评价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果园总体氮、磷、钾平均投入量分别为N522、P2O5674、K2O 462 kg·hm-2,其中来自于有机肥的比例分别为51.3%、58.3%和44.0%。化学肥主要为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有机肥以鸡粪和牛粪为主。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处于适宜至很丰富水平,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基本上处于较丰富状态,氮、磷、钾养分平均盈余量分别为N 320、P2O5426、K2O 108 kg·hm-2。太湖流域果园氮、磷的高投入不可避免地加大了氮、磷向水体迁移的风险,因而亟待研发有效的果园节氮控磷技术。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三因素最优回归设计方案研究了金丝小枣两种树龄氮、磷及钾的最佳经济施用量和配合比例。结果表明:初龄结果枣树钾肥效应不显著,最佳经济施用量为每株纯氮24.6g,P_2O_517.3g,配合比例为1.0:0.70;适龄结果枣树氮、磷、钾的最佳施用量为每株纯氮0.48kg,P_2O_50.24kg,K_2O,0.35kg,配合比例为1.0:0.51:0.73。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填料和植物对污水中氮磷去除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填料-微生物-植物对二级出水中氮磷去除特点构建了组合式人工生态系统,并用本组合式人工生态系统在杭州地区较低温度条件下对实际二级出水中氮磷去除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本组合式人工生态系统在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内,对二级出水中CODCr、氨氮、总氮和总磷都有较好的去除率.在本实验5个月期间,TP去除达97%以上,TN去除率达90%以上,NH4+-N去除率达98%以上,CODCr去除率达91%以上.  相似文献   

18.
海河流域水稻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选取海河流域水稻田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通过田间实测方法研究其氮磷元素地表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氮磷元素流失率分别为0.7%和0.6%,流失负荷分别为4.77 kg·hm-2和2.08 kg·hm-2.在详细分析试验结果后,找出影响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的因素.其中颗粒态氮是农田径流流失的主要形式,并与径流量成明显正向相关,而磷素流失量则受施肥量和径流量双重影响,影响规律较氦素更为复杂,尚需进一步研究.进而得出结论:在北方干旱少雨的气候影响下,地表径流并非海河流域农田种植作物氮磷元素流失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生长期穿龙薯蓣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穿龙薯蓣不同生长时期的根、茎、叶、果(花)为试材,测定了氮、磷、钾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茎中氮、磷、钾含量在营养生长期、根茎旺盛生长期和枯萎期有很大波动,且营养期高于根茎旺盛生长期和枯萎期;植株地上部分茎的氮、磷、钾含量均低于叶和果(花),果(花)除花期外氮含量低于叶片,钾含量高于茎和叶片。  相似文献   

20.
新疆不同密度下棉花N、P吸收及其分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新疆棉区南疆亚区中产棉田2品种3密度棉株N、P吸收及分配规律的研究表明,棉株N、P含量变化规律与干物质累积规律相同;单位干重N、P含量变化较棉株总N、P含量变化对研究棉花需肥规律及生理变化的影响更有意义;N、P分配率表明,随生育期推迟,茎叶N、P分配率逐渐下降,性器官N、P分配率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