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是我国较为贫困的一类地区,贫困人口基数大,返贫率高,减贫的任务十分艰巨。将古典经济学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引入到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人口贫困的原因分析中,从专业化生产的角度对其贫困原因进行探讨,就如何提高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的生产力水平和交易效率、促进专业化生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山区经济的发展、摆脱贫困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山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论述了开发山区的必要性;山区落后的标志及原因;战略目标及对策,以及开发山区繁荣山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区农村贫困问题是中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探讨贫困化分异机制对山区贫困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运用地理探测器、多元线性回归等模型方法诊断出山区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到县城中心距离、到乡镇中心距离、到主要干道距离和坡耕地占比是影响山区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根据巫山县各乡镇贫困分异的主导因素,划分出农村贫困化地域类型;针对影响因素不同的地域类型提出不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研究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与适应力,对于降低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提高生计适应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粤北山区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贫困农户进行调查,分析影响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及适应力的因素。研究表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农户自身因素是影响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的主因;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结构性变化、生计的自适应、政策协同是贫困农户生计适应力的举措。研究为粤北山区乃至我国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识别及适应力提供决策参考,对于促进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哲  陈见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563-2565
新疆农村贫困率水平很高,达43.7%,扶贫任务艰巨。扶贫重点县经济的特质和内容由贫困型、依附型和落后型经济构成,2006年,占全疆农业从业人口36.7%的扶贫重点县,仅为全疆贡献了4.2%的农业产值,贫困问题很突出。满足社会基本需求、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农民脱贫、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省是一个多山省份,山区面积占陆域面积的70%,人口占总人口的45%。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山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历史、社会和地理、自然等多种原因,山区发展的速度还比较缓慢。我省山区如何立足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区高效生态农业,是“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的题中之义,符合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国西部边远地区的贫困问题,针对致贫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对四川省彝族人口聚居区7县50村925个农村住户家庭的实地调查,从村级贫困的影响因素出发,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样本村家庭陷入贫困的因素。【结果】自然禀赋依然是影响贫困的首要因素,人力资本是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家庭状况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结论】提出了夯实基础设施促进经济交流、克服边际地理区位比较劣势,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特别提升女童的受教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控制家庭人口规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豫西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地农村经济还很落后,相当多的农户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出路在哪里?本文试图针对贫困的原因,为当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寻找相应的途径。1贫困的主要原因通过对5个乡镇7个村的调查,发现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促进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山西吕梁山区所辖3市13县为典型研究区,收集研究区内2007—2014年间共8年的自然、社会、经济数据。首先评价山区自然环境视角下的生态环境质量,然后分析山区经济贫困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对山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吕梁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东北和东南山区出现高值,中部山区出现低值。(2)吕梁山区中部的收入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北部和南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低于北部和南部,成为贫困高发区,2010年是中部山区经济好转的转折点。(3)吕梁山区收入贫困发生率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不显著的递减函数关系,表明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不能做到同步发展。综合分析可知,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吕梁山区经济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是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经济不发达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1/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科技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科技进步,是全省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云南省科技厅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云南省实施〈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全面落实《云南省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依托有关科技计划和专项工作,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进步,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兰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061-22062,22065
介绍了心理贫困的定义及我国农村心理贫困的现状,心理贫困在我国农村表现为乡土主义观念严重;小农意识强;身份认同焦虑。分析了心理贫困影响农民行为模式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心理贫困影响农民改变现状;影响农村人口结构;影响农村正常秩序。提出了消除农村心理贫困的对策建议:一是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改善农民心理感受;二是协调城乡发展,增加农民社会认同度;三是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四是开放思想,鼓励劳动力的流出。  相似文献   

12.
随着5月28日南华县18名赴日本国打工劳务人员的启程 ,该县输送出国到毛里求斯共和国和日本国打工的劳务人员累计已达两批共50名 ,初步在边远山区农民中掀起出洋打工热 ,为山区农民就业和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作为典型的山区民族贫困大县的南华县 ,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山区县艰难地实现了温饱,但同时又出现了人口、资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拉大了它与半山区县和平原县的经济发展差距。文章对3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了比较分析,寻找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山区向小康水平发展需要选择的发展模式。要明确山区经济发展的目的以及开发山区依靠谁;要运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推进山区工业化;要拼弃传统习惯推进山区集镇化。现在的山区经济发展模式是把山区置于现代社会之中,是在人口、资源、社区、经济协调中求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山区自然,社会和经济面貌,逐步实现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山区农村的农业产业高效健康的发展对全面小康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包括许多曾经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在内的边远农村,受到诸多自然条件的影响,至今依然处于贫困状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不仅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而且更直接关系边远山区农村持续发展的大局。实践证明,依靠科技进步,尤其是集成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与高效的设施装备,是促进山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农村贫困状况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经济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到现在仍有部分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太多,人均耕地少,失地和文化贫困也是重要原因。要想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必须从政策、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农村脱贫体系。  相似文献   

16.
振兴山区经济应处理好几个关系柳忠魁(国家科委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100036)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山区的森林、草场和河川径流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0%、77%和93%;山区的矿产、木...  相似文献   

17.
1当前安庆山区农村存在两个显著的矛盾 安庆的山区主要集中在大别山东南及其余脉,面积较大,山区农业人口占全区农业人口的比重也较大.经过多年的政府支持和经济积累,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人民的生活仍然困难,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发展较慢.全市五个贫困县就有四个是山区或半山区,山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与丘陵平原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位于秦巴山区的贫困程度深、发展现代农业难度大的陇南山区之徽县为调研对象,以徽县农村劳动力状况为切入口,从劳动力人口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从事行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徽县劳动力现状以及劳动力素质对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山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湘西武陵山区重点贫困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现状及贫困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治穷脱贫的基本途径和措施,并根据该山区贫困乡(镇)的特点,提出了治穷脱贫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德国的职业教育(上)农业部教育司赵耀辉德国有8000万人口、16个州,总面积为35.7万km2,经济主体是工业。德国资源缺乏’但经济总能力占世界第三位,其原因有多条,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狠抓人的素质的提高,其主要途径是通过职业教育。一、德国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