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改进的连续提取法,将所提取的巴丹吉林沙漠颗粒物中的样品,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以便为该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1)在巴丹吉林沙漠北部颗粒物中总磷的含量为824.45-865.62μg/g,黑风口颗粒物中总磷含量为828.48-1915.38μg/g。其中钙磷(Ca-P)的含量最多,有机磷(Org-P)的含量次之,各形态磷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Ca-P>Org-P>Al-P>Ex-P>Fe-P>Obs-P。(2)不同目数的颗粒物总磷:巴丹吉林沙漠北部,B(Mmax)>原样;黑风口,随颗粒物目数增大而增大。(3)不同地点的颗粒物总磷含量不同,巴丹吉林沙漠北部:原样,B3>B1>B2;筛分后质量最大的颗粒物,B1(Mmax)>B2(Mmax)>B3(Mmax);黑风口:B4>B5。  相似文献   

2.
文中用一种连续萃取方法(SEDEX)分析了内蒙古西部沙漠<63μm颗粒物磷的五种形态:可交换态磷P_(ex);铁结合态磷P_(Fe);自生碳酸盐氟磷灰石+CaCO_3缔合磷P_(au);由岩屑形成磷灰石磷(P_(det))和有机磷(P_(org))。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内蒙古西部沙漠颗粒物中的磷以Pau为主,在自然粒径的颗粒物样品中P_(au)在154.44~1836.66mg·Kg~(-1),P_(au)含量与颗粒物粒径成反比,即粒径越小,含量越高。其次是P_(det),含量在8.12~477.72mg·Kg~(-1)。其他两种较易被生物利用的P(P_(ex)、P_(Fe))的总和为19.71~44.63mg·Kg~(-1),占TP的0.27%~8.51%;2)两种粒度相比,TP含量顺序均为甘肃临泽>巴丹吉林(阿右旗)>巴丹吉林(嘎顺诺尔)>乌兰布和(巴彦高勒)>腾格里(阿左旗)>巴丹吉林(八道桥)。作为沙尘暴源头,<63μm颗粒物易形成高空飞尘,飘过我国东部海区至太平洋,远距离输送了磷。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城市表层土壤中磷的空间分布及赋存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燕  刘敏 《干旱区研究》2008,25(2):179-182
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城市表层土壤具有明显的富磷特征,空间分布差异性大。各形态磷含量特征为:钙结合态磷>闭蓄还原态磷>有机磷>铁铝结合态磷>可交换态磷。商业区人类活动频繁,人口流动密度大,污染物来源众多,富磷特征尤为明显,总磷、各形态磷、水溶磷含量都较高;工业区的可交换态磷、铁铝结合态磷含量较高;交通密集区的钙磷、有机磷含量较高。乌鲁木齐市表层土壤水溶磷含量远高于上海、南京等湿润区城市。  相似文献   

4.
乌兰布和沙漠植被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建立植物群落与地理位置、气候和土壤因子间的对应关系,以明确乌兰布和沙漠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影响群落变化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被由51科161属318种植物组成,可划分为30个群落类型。海拔、降水量以及土壤水分、粒度和养分是影响沙漠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的主要因子。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等主要植物群落生境对应较高沙粒含量,分布范围广;盐爪爪(Kalidium spp.)、马蔺(Iris lactea)、柽柳(Tamarix spp.)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生境对应较高的土壤水分、盐分和粘粒含量,属于小生境群落;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群落生境对应较高的降水量,分布于沙漠东部。因此,在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与固沙植被建设中,应加强对土壤生境的保护,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生境特点选择适宜的固沙植物及其恢复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颗粒物中的磷含量及其在黄河水体中对磷酸盐(P)的等温吸附行为。结果表明:(1)不同沙漠颗粒物中无机磷(IP)、有机磷(OP)和总磷(TP)含量有所差别,其平均值分别为257.70μg/g、42.65μg/g和312.39μg/g;(2)沙漠颗粒物对磷的吸附行为既受温度影响,也随颗粒物的种类...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4个自交系玉米在低磷和正常供磷两个磷水平下的磷效率差异、根系形态与磷效率的相关性及吸收氮、钾营养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土培条件下,玉米的磷效率与吸磷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根体积、根半径与磷效率的相关性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缺磷条件下吸收效率高的基因型磷效率较高,且有较大根体积和根半径。同时,缺磷也导致玉米对氮、钾吸收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黑土 剖面磷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磷形态分布,从而决定土壤潜在供磷能力。本文对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裸地、自然草地、苜蓿地、农田)的黑土土壤剖面磷素分布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持续12 a对黑土剖面磷形态分布影响较大,黑土中有机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无机磷、有效磷含量及磷素活化系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在同一土层磷素活化系数表现为自然草地>裸地>苜蓿地>农田。农田不施肥处理经过12 a玉米种植后,土壤中全磷、有效磷含量均低于其他利用方式,玉米植株主要吸收土壤中无机磷,与裸地相比,农田土壤Ca2-P、Ca8-P、Al-P、Fe-P、O-P、Ca10-P含量依次降低了29.4%~75.3%、45.7%~59.5%、72.1%~83.3%、13.3%~36.1%、7.0%~33.2%、19.3%~41.6%。自然草地和苜蓿地比裸地无机磷含量分别降低11.5%~28.5%、2.2%~31.0%;与裸地相比,农田、自然草地和苜蓿地有机磷所占比例分别增加7.0~16.4、1.5~9.0、0.8~13.9个百分点。总之,不施肥农田作物吸收消耗了土壤中无机磷,使有机磷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自然草地和苜蓿地可使土壤中无机磷向有机磷转化,使有机磷比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方法,对黄土高原两种农田土壤剖面(0~100 cm)中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农田土壤剖面(0~100 cm)中无机磷形态占全磷的90.95%;无机磷又以Ca-P为主,所占比例在87.86%~92.55%之间;糜子地土壤剖面中无机磷总量、Ca2-P、Ca8-P、Al-P和...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坡地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选取黄土高原4种典型植被:柠条、马铃薯、苜蓿和枣树,与裸地作比较,对自然表层土壤中磷素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含量0.55~0.85 g/kg,速效磷含量2.402 ~5.920 mg/kg,均处于较低状态;无机磷含量占全磷的60.76%~90.8 5%,在各无机磷形态中,以C a-P(79.37%)为主,几乎没有闭蓄态磷(O-P); 不同无机磷形态的比例顺序是:O-P <Ca 2-P<Al-P<Fe-P<Ca8-P<Ca10-P,其中柠条林地的Ca2-P和Ca8-P无机磷最高,其次是枣树,马铃薯和苜蓿几乎相等.相关分析表明,Ca2-P和Ca8-P与速效磷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Ca2-P和Ca8-P是土壤速效磷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发菜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观察分析 ,天然发菜原植体的形态主要有柱状和带状两种 ;群体形态有单丝体、团块状、辫状、束状和网状。原植体的形态特征受环境湿度的影响较大 ,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 ,发菜原植体增粗 ,直径在 0 .0 5~ 0 .2 5 mm之间 ,带状发菜的比例较大 ,占 30~ 60 % ,吸水后藻体的颜色一般呈棕褐色 ;在降水量较小或极端干旱地区 ,发菜以细丝状为主 ,直径在 0 .0 2~ 0 .2 2 mm之间 ,带状发菜的比例不足 2 5 % ,吸水后藻体的颜色呈绿色或浅棕褐色。发菜群体形态的形成和发育与自身的生长特性有关外 ,主要与环境因子特别是降雨量、地形及自然外力 (地面径流和空气流动 )有关。  相似文献   

11.
乌兰布和沙漠沙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投入,使得区域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文中首先分析了乌兰布和沙漠发展沙产业的优势条件,认为乌兰布和发展沙产业的潜力是巨大的。同时,对发展沙产业可能导致的破坏水土资源的环境风险的研究,揭示了对水土资源不利的人为影响,强调地表水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和土壤污染难以修复的严重性。水土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产生了不同的绿洲空间结构模式,如圈层结构、条带结构和散点结构等,并提出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发展沙产业的环境保护对策。文中着重讨论乌兰布和沙漠发展沙产业的环境风险,以期引起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并为规划和实施沙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绿洲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0-2004年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绿洲典型试验区土壤定位观测资料进行土壤养分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人工绿洲建设年代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体上都呈增加趋势;土壤速效养分随绿洲化过程的深入总体上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给出了耕作层0~30 cm土壤各养分增量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其中全磷增量、速效钾增量呈"S"型曲线增长。  相似文献   

13.
乌兰布和沙漠湖泊变化与气候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卫星和气候数据,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湖泊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巴资源卫星2000-2008年长时间序列的影像数据,通过最佳波段组合和时相的选取,用一景同期TM图像作为辅助数据,进行高精度几何配准和镶嵌以及边缘信息提取等处理,绘制湖面变化解译图.为避免个别年份湖面变化出现的偶然性,采用几个相邻年份湖面求取平均值的方法统计...  相似文献   

14.
以2009年9月乌兰布和沙区植物群落样方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其农牧交错带内不同生境的植被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干旱气候的共同背景下,由于受人工绿洲灌溉水分水平运动影响的强度不同,导致该生态交错带内山前洪积扇、人工绿洲周边、绿洲外围植被的组成及其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水平空间尺度上群落变异性大,构成群落...  相似文献   

15.
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数据,利用目视解译法提取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近40 a夏季河道演变特征值,对比分析两岸河道演变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①以乌海水利枢纽为起点,1973-2015年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左岸堆积面积最大的河段分布在11.5 ~36.7 km处,右岸堆积面积最大的河段分布在61.5~73.1 km处;②1973-2015年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堆积与侵蚀总面积分别为82.73 km2和5.28 km2,其中1973-1989、1989-2000、2000-2005、2005-2008、2008-2010年和2010-2015年各时期的堆积速率分别为1.52 km2·a-1、2.36kim2·a-1、3.70km2 ·a-1、2.45 km2 ·a-1、1.22 km2·a-1和0.84 km2·a-1.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整体呈现淤积状态,河道萎缩并向右迁移;③随着石嘴山水文站年均径流量的增大,河岸堆积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侵蚀速率变化趋势则正好相反.该研究有利于了解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的河道演变特征,为沙漠地区植被恢复及当地环境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乌兰布和荒漠人工绿洲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乌兰布和荒漠东北边缘人工绿洲内和荒漠对照区各小气候因子连续12年的同步观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全面定量分析了防护森体系不同时期的小气候效应及变化规律,评价结果表明,绿洲防护要体系对各气象因子有前显的影响,特别是降低风速,抑制蒸发,提高空气湿度等方面尤为突出,综合小气候效应明显,12年间效益值增加了0.746,增长率为31%,绿洲防护林体系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各时期不同,从综合效益值来看,初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探讨了不同配置的防风固沙林,对沙地土壤水分、养分、机械组成的影响,进一步阐述了不同配置类型的防风固沙林在沙地理化性质上的作用。在实验区设了6个观测点,采集了大量数据,应用了方差分析和多重范围检测法。我们初浅的认为,在植物生长季节,特别是夏季,应对人工灌木地段及时补水。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端配置沙障造林时,应以1×2m,2×1.5m沙障规格为主。  相似文献   

18.
乌兰布和东北部典型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3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地(耕地、林地、荒漠灌丛)的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质含量、全氮、全钾、全磷分别为8.02±4.35、0.34±0.14、0.37±0.09、16.10±2.04 g·kg-1,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为18.48±8.27、3.76±0.89、135.04±83.35 mg·kg-1,pH值为8.8±0.20; 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影响显著(P<0.05),对全氮、全钾影响不显著(P>0.05); 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排序为荒漠灌丛(0.443)>林地(0.409)>耕地(0.312), 荒漠灌丛与林地的土壤肥力为中等级水平,而耕地的肥力为低等级水平。荒漠灌丛与林地比耕地有利于土壤保肥。  相似文献   

19.
基于3S技术的乌兰布和沙漠范围和面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