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平整土地历来是我国精耕细作的基础。在垦区农场进行土地平整 ,通常是利用推土机、平地机、铲运机、装载机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作业 ,但只能达到粗平。为提高土地平整精度 ,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 ,增加作物产量 ,可以利用激光技术 ,高精度地对农田进行平整。一、激光平地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1.系统组成 激光平地系统由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控制箱、液压机构、刮土铲等组成 (见示意图 )。2 .工作原理 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旋转光束 ,在作业地块的定位高度上形成一个光平面 ,光平面一般是水平的 ,在坡地作业也可与水平面成一倾角。激光接收… 相似文献
2.
3.
4.
农田土地平整设计与激光控制土地平整技术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激光控制技术平整土地田间应用试验,对激光控制技术的平地效果、平地效率及投资费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土地平整方案的设计坡度和土方平衡计算方法即修正平面法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田块初始平整度3-4cm时为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最佳作用时机。 相似文献
5.
土地平整可有效改善农田表面微地形状况,提高农田灌溉效率,是现代农业节水增产技术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常规土地平整、激光控制土地平整和GPS控制土地平整等三种农田平地系统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使用传统手段进行土地平整,由于受到人工操作误差和机具设备工作的局限性等因素制约,其作业效率和平整精度较低。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是利用激光作为非视觉控制手段,控制与之配套的机械设备,能够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和农田的平整精度。用它平整土地,相对平整误差范围仅在2~5cm之间,可实现节省灌溉用水30%以上。近年来,天津市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开展了该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7.
8.
9.
激光技术在农田土地平整工程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垦区农场进行土地平整,一直采用常规方法,利用推土机、平地机、铲运机、装载要和挖掘机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进行作业,这只能达到粗平,即所谓“田面大平,小不平”。为了提高土地的平整精度,可以利用激光技术,高精度地对农田进行平整。1激光平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1.1工作原理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旋转光束,在作业地块的定位高度上形成一光平面,此光面就是平地机组作业时平整土地的基准平面,光面可以呈水平,也可以与水平呈一倾角(用于坡地平整作业)。激光接收器安装在靠近刮土铲铲刃的伸缩杆上,从激光束到铲刃之间的这段固定距离即为标高定… 相似文献
10.
<正>1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精细平整技术。它利用激光束平面取代常规机械平地中人眼目视做为控制基准,通过伺服液压系统操纵平地铲运机具工作,完成土地平整作业。激光平地机主要包括激光部分和液压部分,激光部分包括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控制器等连接线缆。液压部分包括齿轮泵、 相似文献
11.
激光平地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整土地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造中低产田的有效手段,分常规平地和精细平地两种。常规平地受机具设备缺陷和人工操作精度等因素制约,平整精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无法继续提高。而借助 相似文献
13.
针对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区坡耕地存在的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的问题,选取了垄向区田、鼠道、鼠道+暗管、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垄向区田、常规耕作等6种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研究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不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0~1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与时段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储水量大小的技术模式依次为,鼠道+暗管+垄向区田>鼠道+垄向区田>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常规耕作。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总蒸散量大小依次为:鼠道+暗管+垄向区田>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垄向区田>常规耕作。研究结果为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分析了激光技术在渔业中应用的机理,阐述了激光技术在渔业中的具体应用;同时,重点介绍了激光技术在育鱼、养鱼、测鱼、探鱼、防治鱼病以及开辟深海渔场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最后展望了激光技术在渔业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源RFID传感标签的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有农田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长期性、环保性和追踪性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源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标签的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该RFID传感器标签基于超高频RFID通信协议,且工作于无源模式下。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融合方式,比传统数据融合方式显著降低了系统工作的功耗以及响应时间。测试了电磁波在农田土壤中传输的损耗情况,确定了标签可正常工作的基本条件。针对埋入深度超过30 cm时传感器标签传输精确度不足的情况,提出在同一测量点布置两个传感器标签,通过天线极化方向的不同以获取更高的数据传输精确度。通过实验对所设计的温湿度传感器标签进行了通信性能及温湿度测量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无源RFID传感器标签所测试的温湿度与传统方式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温度测试误差不超过1.5%,湿度测试误差不超过1%。与现有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相比,具有便利性强、成本低、寿命长、传感数据易于跟踪定位等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8.
19.
黑土区坡耕地连年施加生物炭的最佳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东北黑土区连续多年施加生物炭的应用效果及其综合影响,寻找最佳的施碳量以及施加年限,于2015年在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的红星农场开展了生物炭最佳施用模式的研究。按照生物炭的施加量设置Y0(0 t/hm~2)、Y25(25 t/hm~2)、Y50(50 t/hm~2)、Y75(75 t/hm~2)、Y100(100 t/hm~2) 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两次,连续施加4年(2015—2018年),对土壤理化性质、水土保持效应以及节水增产效应等指标进行观测,建立基于优化遗传算法的投影模型,对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施加量、施加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呈现降低趋势,土壤p H值、土壤碳氮比则呈现上升趋势,且生物炭的累积施加量越大,这种趋势就越明显。Y25、Y50处理下的田间持水率随着施加年限的增加呈现逐年升高趋势,Y75处理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Y100处理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18年Y25处理下的田间持水率为37. 33%。径流系数与土壤侵蚀量均与施炭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连续施加两年50 t/hm~2生物炭的径流减少效果与抗侵蚀效果最优。连续施加4年25 t/hm2生物炭的玉米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为10 3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最优处理为2015年的Y50,为32. 85 kg/(mm·hm~2)。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连续3年施加32. 63 t/hm~2生物炭为东北黑土区最佳生物炭施用模式。该研究结果可为生物炭对黑土区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GPS-RTK的原理和特点入手,以水利工程渠道工程以及土地整理规划工程测量为例,就GPS-RTK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测量应用进行研究,以此提升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