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省上黄改总体方案,我县从1988年引进英国短角红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推广乳、肉、役兼用型品种,使养牛业从役用向多用型发展,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3年来,应用短角红牛共配黄牛2785头,现已产犊牛2220余头,占黄牛总数的6.5%,实践证明,短秦F_1牛具有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8月龄在饲养水平偏低条件下,平均体重321kg,比秦川牛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县引用英国兼用短角牛改良本地黄牛(包括秦川牛),使之向肉乳役多用途方向发展。在农业生产责任制推行的现阶段,每户耕地面积较小,不适于机耕,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牛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和肥料来源之一。为了探索短杂牛的生理潜能,准确掌握本地黄牛改良后役用性能的变化情况,为选择合适的杂交代数、制定合理  相似文献   

3.
1育肥牛的选择 1.1品种选择 目前,应首选从国外引进的优良肉用牛品种:夏洛来、利木赞、安格斯、海福特、短角等为父本与当地黄牛为母本的杂交改良后代进行育肥。其次是荷斯坦公牛,淘汰母牛及荷斯坦牛与本地牛的杂交改良后代。再次是国内优良品种,如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延边牛、草原红牛等。最后是非优良品种的优秀个体。  相似文献   

4.
皮埃蒙特牛与秦川牛杂交效果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秦川牛生长发育和产肉性能,引进意大利著名肉牛品种皮埃蒙特牛与非保种我秦川牛进行杂交试验。并与同期同龄的短角红牛、利水赞牛杂种后代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皮秦F1生长发育,产肉性能明显优于秦川牛、杂交效果也好地短角牛和利木赞牛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5.
在邱怀教授主持下,1983年西北农业大学通过农牧渔业部畜牧局从丹麦引进乳肉兼用的丹麦红牛种公牛2头,种母牛7头,用于改进秦川牛的产肉、产乳性能。现杂种一代牛已降生,并且杂种一代母牛开始产奶。发现改良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巨大,深受农民欢迎。为进一步开展丹麦红牛杂交改良工作,借鉴亚州其它国家引进丹麦红牛的经验和教  相似文献   

6.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地方良种黄牛 ,我县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引进秦川种公牛改良当地黄牛 ,2 0世纪 70年代末推广牛的冷配技术 ,引进秦川种公牛冷冻精液颗粒、细管 ,坚持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全县累计引进秦川牛 670 0多头 ,改良配种 9.0 1万头 ,产改良牛 6.5 8万头。秦川牛的引进 ,丰富了我县黄牛遗传基因库 ,优化了牛群整体结构 ,改良效果明显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一、选好肉牛育肥品种:以海福特、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短角牛、秦川牛等肉牛后代,或上述肉用公牛与当地优良母牛配种、所产杂交一代  相似文献   

8.
1988年,我县承担了省畜牧局下达的“大面积导血改良地方良种黄牛的试验”任务。根据方案要求,首先对我县中原的太村、郑家、原底、张洪、职田等8个乡镇“短改短角×本地牛区”基本情况作了详细调查;然后对短角红牛及秦川牛改良效果进行了实地调查;成立了改良协作组并修订了改良方案,制定了短改工作  相似文献   

9.
1987年以来,我县利用丹麦红牛对当地秦川牛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杂交改良。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及业务、教学、科研门大力支持下,使我县黄牛奶改工作已见成效。截止1991年11月底,全县黄牛存栏43027头,其中适繁母牛20615头,累计黄改配种5327头,占适繁母牛25.8%,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情况为了改良秦川牛在后躯发育(尖斜尻)和股部肌肉欠充实等体形外貌方面的主要缺点,提高其的生产性能、商品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7年秋,西北农业大学畜牧系依据农业部属下达课题,拟定在县故郡乡独山村,协助故郡兽医站进行“秦川牛引入兼用短角牛血液中间试验研究”工作。这项课题的具体步骤是:先以短角公牛为父本配秦川母牛,计划繁殖短秦一代牛1OO头,予产母犊50头左右;再以秦川公牛为父本回交配短秦一代牛,最后在杂种二代公母牛间横交固定,使秦川牛含1/4短角牛血液。这样,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牛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和杂交改良技术在我县得到了较快的推广和普及,目前全县存栏各类杂交改良牛达到7000余头、为充分发挥杂交改良牛的杂种优势,探索尿素氨化稻草对杂交改良牛的增重效果,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96年9~12月在平江县种畜场进行了杂交改良黄牛育肥试验.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购选本地杂交改良黄牛30头,其中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杂交一代(以下简称西×本杂)12头,短角牛与本地牛杂交一代(以下简称短×本杂)15头,本地黄牛3头,年龄均在18月龄至2周岁之间,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2.
卢要中 《中国牛业科学》2001,27(3):63-63,65
秦川牛肉质好,抗逆性强,易饲养,深受群众喜受,是优良的黄牛品种.但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秦川牛饲养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很不适应养殖需求.一头秦川牛,从犊牛到出栏,需两年以上时间,纯利润有1 000元左右,而黄牛奶改可成倍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富平县宫里镇董村的"三元”改良牛,每年纯利润可达3 000~5 000元,是秦川牛的3~6倍.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了解决秦川牛养殖效益低,长年吃闲饭的问题,1987年董村请来全国著名养牛专家邱怀教授,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又在县畜牧站的领导下,建立了黄牛改良站,用丹麦红牛对秦川牛杂交进行改良,使秦川牛的后代变为奶、肉、役兼用牛.  相似文献   

13.
本地黄牛(秦川牛及其杂种)本身就是一个繁殖力很强的黄牛品种。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我县引用短角牛改良本地黄牛,以提高其经济效益。为了摸清短杂母牛群的繁殖状况,我们于1990年1月~6月底对眉县短杂 F_1母牛繁殖性能进行了一次调查,以便及时掌握改良效果,充分发挥其繁殖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黄牛改良工作在全国普遍展开。陕西省自1985年开始全面开展黄牛改良以来,主要采用了黑白花、丹麦红牛将秦川牛向乳用方向改良,还采用了兼用的西门塔尔或肉乳兼用短角牛将秦川牛向以肉用为主的肉乳兼用方向发展。目前,已获得了各种杂交后代。一些乳用改良牛已开始投入生产. 陕西省富平县位于渭北旱源,曾是秦川牛的良种产区之一,1987年该县引进丹麦红牛冷冻精液改良本县秦川牛,目前已获得各代改良牛3125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秦川牛的发展方向,在保留其优良特性的前提下,改进其体型外貌方面的主要缺点,提高乳、肉性能和商品率,从1982年9月开始,西北农大同我场协作,在邱怀教授主持下,引用兼用型短角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试验。四年多来,我们在西北农业大学畜牧系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用兼用型短角公牛配秦川母牛74头,出生杂种一代犊牛58  相似文献   

16.
<正> 奉节县黄牛杂交改良起步较早,1957年—1978年间,先后从省外引进秦川牛、晋南牛、黑白花奶牛良种公牛58头与本地黄母牛杂交改良,据桂花乡调查5岁秦杂一代牛,未显示出杂种优势。1979年—1983年又用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配种7898头,存栏西杂牛3015头,出栏西杂牛(1.5岁体重250公斤)130头,仅占存栏西杂牛总数8.87%。更为突出的是云务、三桥、含瑞等5个乡4年配种552头,现无一头西杂牛犁田,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影响。 回顾黄牛改良实践,时间长,花钱多,费事大,效果差。其主要原因是杂种犊牛断奶后饲养管理粗放,没有很好进行培育。为了证实这个问题,于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进秦川牛尻部尖斜、股部肌肉欠充实、乳房发育欠佳等外貌缺点,以提高其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把黄牛尽快由生产资料转化为生活资料,1682年以来,西北农业大学在周至楼观台牛场、眉县金渠等地,用肉乳兼用短角红牛种公牛,改良秦川牛和本地黄牛,6年来初步取得明显的效果,据不  相似文献   

18.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的役肉兼用地方黄牛良种,以体大力强、肉质鲜美、适应性强而著称于世。近年来随着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秦川牛应从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转移,要着重解决生长发育较慢、后躯发育欠充实的缺陷,提高优质肉产量。因此,必须通过导血改良,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周至县从1998年开始,用国外优良肉牛品种皮埃蒙特牛冷冻精液,对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累计改良黄牛2.15万头,杂交改良一代牛在体尺、体重及产肉性能方面与秦川牛进行对照,显示出良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冷配杂交牛就是用优良公牛的冻精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配种生产的杂交牛。冻精冷冻在-196℃的液氮中。我县经过多年的实践,利用西门塔尔、安格斯、短角、黑白花、利木赞、摩拉等牛冻精,采取人工授精,与我县本地黄牛、水牛杂交,生产杂交一代的黄牛和水牛,在同等条件下饲养,其生长速度均比本地黄牛、水牛快30%~50%,一年龄的杂交黄牛、水牛比同龄本地黄牛、水牛增收800~2000元,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冷配杂交牛推广情况该项技术自1979年开始就在我县示范推广,每年大约配成400~500胎次,曾被湖南电视台《乡村发现》栏目组著名记者李兵采访过,但由…  相似文献   

20.
经养牛专家,省、地、县各级科研部门提议,眉县家畜改良站与眉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合作,与西北农业大学畜牧系黄牛改良课题组协作,1983年至1988年以来,先后从吉林省新华种牛场购进英国肉乳兼用型短角牛3头,改良本地黄牛。连续6年人工配种本地牛3392头,已产短杂一代、二代牛2051头。据初步观察及1988年西北农业大学黄牛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