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细胞学鉴定和同功酶分析等方的,研究了栽培大麦与其近缘野生大麦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结合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资料,讨论了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种的分类系统问题.本文所列事实支持了把二棱野生大麦(Hordeum spontaneum C· Koch)作为真正的野生种,把六棱瓶型野生大麦、六棱无柄野生大麦和六棱裸粒野生大麦划为一个种,即六棱野生大麦〔H、agriocrithon (E. Abegr Shao)〕(以下分为三个变种)的观点.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先后发现了栽培大麦(Hordaum vulgare L. )的近缘野生大麦.Koch (1848)在中东地区发现了碎穗二棱大麦(H. spontaneum C. Koch)〔18、20〕.后来,人们相续发现了它的三个变种,Var. ituaburense (Boiss) Nabelek, Var. ischnaturum (Cosson) Thell和Var. Proskowetzii Nabelek. Abeng (1938)间接地从我国西藏和四川西部找到了碎穗六棱大麦,命名为H. agriocrithon. E. Aberg 〔10,11〕. Bakhteyev (1956)在中亚发现了六棱瓶型野生大麦,命名为H· lagunculiforme Bakht〔12〕,他于1962 年把它归属于二棱野生大麦的一个变种〔13〕邵启全等(1975)〔1〕报道我国西藏和川西有广泛分布着以上野生大麦的同时,还报道了新发现的六棱裸粒野生大麦,H· agrioorithon Var. nudum shao.然而,人们对以上野生大麦做过不同的分类系统,彼此间分歧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把栽培大麦的所有近缘野生大麦都归于栽培大麦一个种内.〔4,14,15,16,17,21〕.二、把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大麦分为三个不同的野生种,〔5,13,20〕即二棱野生大麦种,瓶型野生大麦种和六棱野生大麦种.三、把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大麦分为两个不同的种〔2,3,11〕即二棱野生大麦种和六棱野生大麦种.以往对近缘野生大麦的分类主要依靠它们分布调查形态特征和杂交实验.本文则用栽培大麦及其各种近缘野生大麦为实验材料,用细胞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供试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结合这些材料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栽培大麦与其近缘野生大麦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豆优异种间杂交新种质选育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拓宽大豆育种的遗传基础,广泛利用和创造出新种质资源,是目前提高大豆育种水平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省农科院豆类资源室,从1981年以来,通过栽培大豆(G·max)与野生大豆(G·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进行种间杂交、回交、复合杂交等,现已创造和选育出秆强多荚丰产类型和多分枝多荚特用极小粒类型等不同熟期种间杂交新种质,经八五国家科技攻关有关单位鉴定,确认为中国优异野  相似文献   

3.
用花粉管生长检验荞麦种间杂交亲和性TamakiHirose等为了成功地进行荞麦育种,已有不少研究进行了将亲缘种的有用基因转移到荞麦栽培种中的种间杂交。这些基因的理想性状包括高产、耐环境胁迫以及抗病虫害。杂交亲和性的研究能为荞麦育种中利用亲缘种提供有用...  相似文献   

4.
张国栋  王金陵 《大豆科学》1989,8(2):123-128
本文研究了大豆种间杂交(G. max×G. gracilis, G. max×G. soja)后代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结果表明:种间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基本上与栽培种内品种间杂交相类似,可利用类似于处理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方法处理种间杂交后代;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进度较大,选择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5.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国外从三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花生野生资源的利用,到五十年代初才获得了与栽培种杂交的不育三倍体杂种,到七十年代不少国家重视了这项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种间杂种材料。 国内从近几年开始研究,我们先后对花生种间杂交亲和性及花生种间三倍体杂种染色体加倍技术等进行了报导,同时也获得一些杂种材料和连续与栽培种回交的子代材料,现正在选育中。 花生种间杂交,由于双亲的染色体倍性不同,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2n=30)杂种尽管经过人工加倍处理后,F_1代杂种成为可育的异源六倍体(2n=60),  相似文献   

6.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需要的提高,培育早熟、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成本低的合理株群的新品种更显得迫切,因此远缘杂交的利用更引起人们的注意。棉花的种间杂交中,不等数染色体的种间杂交则很困难。对克服这种杂交不实性和杂种一代的不孕性上,许多学者和科技人员有过广泛的研究。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方式有:(1)陆地棉与中棉直接杂交,再用陆地棉连续回交。它有时成功,但因连续回  相似文献   

7.
普通大麦(H.vugare)的祖先野生二棱大麦(Hordem spontaneum)起源于中东弧形地区(Harlan和Zohary 1986),在地中海流域及亚洲包括中国广泛分布(Harlam1979;Qiguan 1981),弗雷等人(1984)认为来自野生大麦的基因可以提高栽培种的生产能力。野生二棱大麦广泛地分布在塞浦路斯中东部,那里年降雨量300mm,而且在年降雨400~500mm的西南部也有发现。它茂盛地生长在平原耕地的边缘和海拔1000m的山脚地。哈  相似文献   

8.
引言Kasha和Kao(1970)与Kao和Kasha(1970)的许多研究证明了二倍体球茎大麦与二倍体普通大麦的种间杂种F_1,由于选择性的排除了球茎大麦染色体的结果,大部分植株是“似普通大麦型”的单倍体。由上述两个种的四倍体之间杂交所获得的高频率双单倍体也同样证明了这一情况。而且,还证明了这种选择性的染色体排除的控制基因是在普通大麦方面(Kasha等1972;Ho和Kasha 1974;  相似文献   

9.
用简单相关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大麦品种间杂交获得的12个世代的15个生育期和经济性状进行分析。验证了大麦幼穗分化开始比小麦早的观点,提出了拔节—孕穗是有效分蘖的关健时期。各经济性状间相关系数也得到分析,为大麦栽培和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简单相关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大麦品种间杂交获得的12个世工的15个生育期和经济性状进行分析。验证了大麦幼穗人发化开始比小麦早的观点,提出了拨节-孕穗是有效分蘖的关键时期。各经济性状间相对关系数也得到分析,为大麦栽培和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从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可交配性及克服不亲和性的方法,种间杂种后代的遗传特性以及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等方面,综述某蓝型油菜与芥莱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进展,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大麦(Hordeum vulgare L.)由于其闭花授粉,所以是一种严格的自花受精作物。在栽培的情况下,种内和种间杂交可以成功,而无任何困难。但是,由于形态的特殊性,或者异常的气候条件,杂交也会偶然遇到困难(Harlan,Martini 和 Stevens,1943)。我们在进行大量品种间杂交时,偶而碰见丁一种罕见情况。即与一个普通亲本  相似文献   

13.
栽培大豆和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后代的蔓生倒伏性是利用野生、半野生资源的主要障碍之一。本试验以二个G. max×G. soja组合和一个G. max×G. gracilis组合的F_1代为待改良群体,分别与不同结荚习性的三个G. max品种回交,对9个回交一代(BF_1)的株高、茎粗和蔓生倒伏性作了分析比较,结果如下: 1.BF_1代株高分离下限受回交亲本(栽培大豆)的结荚习性的影响明显,分离上限受待改良群体(F_1杂种)的影响大。用有限性和亚有限性品种回交对降低后代株高效果较用无限性品种明显得多。 2.茎粗受双亲影响。F_2代半野生组合的茎粗较大。以栽培大豆,特别是有限性,亚有限性品种作回交亲本,增加茎粗明显,尤其表现在茎下部的茎粗上。 3.种间杂种用栽培大豆回交后,缠绕蔓生性减弱,以有限性和亚有限性品种回交, 直立性获得明显改进,半野生组合再用有限性、亚有限品种回交,BF_1代可出现接近直立类型单株。 4.直立性表现受株高、茎粗的综合影响。从种间杂交后代的直立性考虑,杂交和回交时,以有限和亚有限、粗杆类型或早熟类型作亲本或回交亲本,后代直立性较好。这种直立性的改进有利于种间杂种利用,但如何与高蛋白和丰产性结合,尚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芝麻(Sasamum imdicum L.)的大部分栽培品种易受病虫危害。目前已发现很多可利用的亲缘野生种具有抗虫、抗病与抗干旱等珍贵性状。由于种间杂交的阻障,因而种种试图用栽培种同野生种所进行的杂交都没有完满成功。杂种胚的培养是一个克服杂交阻障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栽培稻种间杂交改良云南粳稻品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BC1F1、BC2F1、BC2F2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本的组合在BC2F1中每组合随机用5~10株回交至BC3F1。研究表明,F1及BC1F1的自交结实率为0,种间杂种不育是非洲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交最主要的生殖障碍;但回交至BC2F1自交结实率即达到7.9%, BC3F1的平均结实率为14.6%,在BC2F1选结实率在10%以上的植株自交1次,BC2F2的结实率即为42.8%,变幅15%~80%;表明杂种不育模式符合“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体互作不育”。在BC2F2群体中,10.7%的组合的综合表现优于轮回亲本。大规模育种实践表明,通过两次回交,再自交2~3代,种间杂种不育的障碍基本可得到克服,并可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  相似文献   

16.
棉属种间杂交新品种“石远321”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属种间杂交新品种“石远321”的选育赵丽芬石家庄市农科院050041石远321是石家庄市农科院与中科院遗传所协作,采用种间杂交新技术获得的种间杂种,它克服了常规育种造成的新品种遗传基础贫乏的缺点,在综合性状上有较大突破。该品种1993~1994年4...  相似文献   

17.
辣椒属种间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了利用辣椒属种间杂交进行种质创制、传统遗传学研究、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及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辣椒属不同种间有性杂交成功的难易、障碍及机制;指出今后辣椒属种间杂交的三个研究方向:开发辣椒栽培种(Capsicum annuum L.)以外的种间有益基因;探索杂种获得的方法并提高其效率;加快杂种获得后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杂种体细胞的不稳定性和低育性,对于农艺方面的优良基因如野生球茎大麦(Hordeumbul—bosum)的抗性因子向栽培的普通大麦(H.vuigare.)的转移就成为主要问题。然而,在这两个种间产生大量稳定且部分可育的双二倍体是可能的,并用这些杂种的回交、同小麦进行的复合杂交,开发新颖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野生亚麻资源在栽培亚麻育种中的应用,对栽培亚麻与红花亚麻进行种间杂交以及幼胚挽救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幼胚剥离时期是授粉后15-19d;剥离的幼胚能够在MS+0.1mg/L NAA+5 mg/L玉米素+15g/L蔗糖+15 g/L葡萄糖+0.8%琼脂,p H5.6培养基中诱导出愈伤组织。初步建立了亚麻种间杂交幼胚挽救技术体系,此研究为红花亚麻应用于栽培亚麻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近缘栽培种种间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新型栽培种(A)、普通栽培种(T)和能产生2n花粉(FDR)的二倍体杂种(D)以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杂种并产生5个杂种群体(TA、TD、AD、AA及TT).这些群体的无性系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对总产量等主要性状进行了研究.在5个群体中,TA群体在产量和单株块茎数上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其超过中亲值平均分别为15.18和26.51%.在群体平均产量上TA显著地高于TD、AD、TT和AA;在其它产量构成性状及经济性状上超过或与这4个群体无差异.种间杂种TD和AD的产量等性状在以中亲值为比较的杂种优势上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并与TA无差异甚至高于TA,但在实际群体产量上都低于其四倍体亲本的均值,甚至与种内品种间杂种TT和AA无显著差异.AD除在产量和平均块茎重的优势高于TD外,其它性状无差异.相同杂交组合其实生苗世代与无性一代在产量、淀粉含量和单株块茎数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实生薯利用中以组合为单位的群体选择是有效的.配合力分析表明,马铃薯单株产量和平均块茎重在亲本选配中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是同等重要的,而在单株块茎数和淀粉含量上以一般配合力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