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DTOPSIS法对8个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进行综合评估的结果,在光照充足,雨量分布较均匀的地区,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可能比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更能发挥品种自身生产潜力。认为,不同环境条件要求不同的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正>大豆倒青又称"青棵不实",属开花逆转现象。正常生长时本该进入成熟期的大豆,却表现为全株青绿,荚而不实,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能够诱导植株发生开花逆转的因素很多,如日长、光质、光强、温度、湿度、病原菌的侵染、化学物质、γ-射线、去除顶芽或侧芽等。在不同的物种中,诱发开花逆转的条件不同,对于某一物种,诱发开花逆转的因素有时不止一个。一、大豆倒青发生原因1.品种选用不当大豆结荚习性不同,倒青现象发生的程度也不同。无限  相似文献   

3.
<正>一、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一)品种选择根据土壤肥力及灌溉条件选用不同结荚习性的品种。若水肥条件好,宜选用耐肥力强、秆强不倒的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而瘠薄地则需选用耐瘠薄、生育繁茂的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机械化栽培大豆应选用株高大、不倒伏、分枝少、  相似文献   

4.
不同大豆品种开花结荚习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宋书宏  董钻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1):1420-1423
 选用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 ,经 2年定株观测 ,发现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主茎由始花部位依次向上、向下开 ,分枝均由基部依次向顶部开 ;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茎开花 ,自下而上 ,分枝由基部依次向顶部开。无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茎开花自下而上。有限型品种主茎坐荚多集中在主茎上部 ;亚有限型在中上部 ,无限型在中部。  相似文献   

5.
<正>大豆花荚脱落是影响大豆产量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生产上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花荚脱落主要是指花蕾、花朵和花荚的脱落。田间调查结果显示,一般花荚脱落率在48%~72%之间,大豆开花3~5d落花最多,一般10~15d落荚较多,落蕾较少。一般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花荚脱落较少,无限结荚习性品种花荚脱落较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植株下部脱落较多,无限结荚习性品种则以植株上部脱落较多;同一植株上分枝的花  相似文献   

6.
1970年利用当地优良推广品种黑农16(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日本高产高蛋白品种十胜长叶杂交,经多代选育鉴定育成黑农35,1990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992年已累计推广近700万亩,并已大量出口。选育高蛋白高产大豆品种,在选择亲本时要选择高产性状突出、综合性状好的亲本,同时亲本之一蛋白质含量应较高,这样易于成功。为了提高大豆产量,必须选育秆强不倒的品种,可利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和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杂交;利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之间进行杂交;用钴60等射线处理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利用农家品种中的矮秆材料。对大豆后代材料可用不同肥水条件进行鉴定,同时用北育南繁、温室加代等措施来缩短育种年限。在大豆育种中要利用和保存好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3种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结荚习性品种生长发育加快,分枝数、分枝展开叶都有所减少,花期缩短,产量有不同程度降低,供试品种中亚有限和无限型大豆品种都达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用开花期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和结荚习性不同的2个品种进行的研究表明:品种开花期越早,大豆花叶病毒的种传株率和种传苗率越低,开花期越晚,种传株率和种传苗率越高;有限结荚品种种传期较短,无限结荚品种种传期较长。  相似文献   

9.
大豆结荚习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性状。在区划布局大豆品种、实施栽培技术时,在确定育种目标、选配杂交亲本及选择杂种后代时,都要考虑大豆的结荚习性。王金陵(1966)和Bernard(1972)将大豆划分为有限结荚习性、亚有限结荚习性和无限结荚习性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不同结荚习性抗线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针对性地选育抗线大豆新品种,选取16个抗线大豆品种,分成亚有限、无限结荚习性两组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限结荚习性与亚有限结荚习性两组的产量基本持平,但无限组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倒伏级别的均值均高于亚有限,而亚有限组的百粒重均值大于无限类型。无限类型大豆株高与倒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4 4,而亚有限类型这种相关不显著。两种结荚习性的大豆单株粒重均与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9 3和0.706 1;在亚有限大豆中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9 3。  相似文献   

11.
以黄淮地区主要栽培的有限和亚有限2种结荚习性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结荚部位籽粒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两种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其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是上部最高、中部次之、下部最低;而脂肪含量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2.
江淮下游七个有限、五个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地方品种用于研究开花习性、各部节位的结荚率。大豆植株划分为主花序、副花序、一次分枝及二次分枝四部分。生育期相近时,有限比无限着生较少主花序、较多后三者。对应节位主花序的花数也较多。开花结荚的主要部位为主花序及一次分枝,开花盛期为第4—14天。两种类型具有同一开花习性,即各部、节位,各花序的开花次序均为由下而上,同一节副花序在主花序开完后再开花。品种结荚率与成熟期及开花数为负相关。主花序结荚率常高于其他部分,各节主花序结荚率由下而上先增后减,但有限性品种顶端甚高;副花序结荚率由下而上降低,而对应节上有限比无限高。根据自然结荚率选择品种及部、节位可以提高南方大豆杂交成荚率。  相似文献   

13.
1选用优质高产新品种种植大豆要结合本地气候、雨水条件和品种特性及土壤肥力来选择品种。防止越区种植是首要条件,在干旱少雨地区,宜选用分枝多、植株繁茂、中小粒、无限结荚习性品种,雨水充沛地区,宜选择主茎发达、杆强不倒、中大粒、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在黑龙江省四积温带北部可以黑河18等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株型大豆品种的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本项研究,确定在吉林省中部区域无限结荚习性分枝型大豆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5万株/hm2,亚有限结荚习性主茎型大豆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综合生产力的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的综合生产力进行了两年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肥力条件下,亚有限型结荚习性大豆综合生产力优于有限型结荚习性大豆。亚有限型大豆辽豆14号的产量及综合生产力都显著优于其他品种(系)。而在育种目标相似的情况下,不同结荚习性大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来说,产量构成主导因素均是单株荚数、单株分枝荚数。努力提高大豆单株荚数是今后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一、选择良种种植夏大豆要结合雨水条件和品种特性及土壤肥力来选择品种。在干旱少雨地区,宜选用分枝多,植株繁茂中小粒,无限结荚习性品种;雨水充沛地区,宜选择主茎发达,秆强不倒,中大粒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目前很多农民种植夏大豆,不是选用自留种、陈种子,就是盲目引种外地种子。自留种一般品种老化、混杂严重,陈种子发芽率极低外地高产品种不一定适宜本地区栽培。选用这些种子不仅不能获得高产,而且还有减产甚至绝收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大豆全息定域选种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息定域选种法是以全息生物学的理论为指导而建立起的一种新的农作物选种技术。本文以两个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为材料,对该方法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做一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其优势部位在植株的上、中部,而无限结荚习性品种的优势部位仅为中部。在优势部位留种,其后代产量明显提高,增产幅度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适宜品种,合理密植因地制宜:干旱少雨地区,宜选用分枝多,植株繁茂,中小粒无限结荚习性品种;雨水充沛地区,宜选择主茎发达,秆强不倒,中大粒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肥力高的土壤667平方米保苗1.5万株左右;肥力低的土壤667平方米保苗2万株以上。  相似文献   

19.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黄淮海大豆区104份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大豆产量各构成因素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因品种的结荚习性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材料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无论是什么结荚习性型的大豆品种(系),生物产量对产量影响排在第一位;每荚粒数排在最后。在有限生长型大豆品种中,生物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等因素对产量的关联度较高。在亚有限生长型大豆品种中,生物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等因素对产量的关联度较高。在无限生长型大豆品种中,生物产量、株高、主茎节数、生育期、单株荚数对产量的关联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大豆结荚习性和产量潜力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不同条件下的产量比较试验和超高产潜力试验,对大豆的结荚习性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的生态环境中,在高肥足水的栽培条件下大豆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比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更容易发挥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