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威胁,而人类社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从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以及森林碳汇之间的关系入手,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论述了森林碳汇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温室效应”对水稻三化螟的负面影响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温室效应”的持续 ,不仅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加速了水稻三化螟的蔓延和发展 ,影响我国的稻谷生产。通过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保护绿色面积 ,大搞植树种草工程 ,加大二氧化碳的回收力度 ,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等措施 ,“温室效应”是完全可以减轻的  相似文献   

3.
“温室效应”对银杏超小卷叶蛾发展蔓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银杏超小卷叶蛾的发生、为害特点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 ,认为“温室效应”的持续会加速银杏超小卷叶蛾的蔓延和发展 ,严重影响银杏的生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即可通过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护绿色面积 ,加大对二氧化碳的回收力度 ,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等措施 ,以减轻“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氧化亚氮排放及温室效应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氧化亚氮是一种痕量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对氧化亚氮的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方法】在中稻生长季节,运用静态箱技术测定稻鸭共作生态系统氧化亚氮的排放。【结果】在施用等量基肥条件下,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作氧化亚氮排放具有不同的日变化和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氧化亚氮日变化与日温度变化基本一致,排放峰值出现在13:00。而氧化亚氮季节变化与温度变化不相关,排放峰值出现在施肥后两周和稻田落干期。较之常规稻作,稻鸭共作生态系统能显著提高氧化亚氮释放。本试验综合评估了稻鸭共作生态系统释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综合温室效应。【结论】研究显示,稻鸭共作生态系统能有效抑制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总排放和显著降低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总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因此,在中国南方稻作区,稻鸭共作生态系统是减少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总排放和改善全球气候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各国的经济发展,而森林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具有减缓气候变暖的功能。该文就林业碳汇项目的作用及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柴油机的主要特点 1.能量密度高,燃油消耗率低。 2.燃油经济性好。 3.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少,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汽油机大约低30%~35%,但废气中含有害成分较多,噪声较大,在环保方面已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湖南主要针叶林类型乔木层碳汇功能及其经济价值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之首,而人类社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则是气候变暖的根源.因此,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研究的初衷就是要对森林的这一作用做出评价.区域森林植被碳贮量的估算是研究全球碳贮量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结合生物量测定数据,估算了湖南省针叶林乔木层的碳贮量和碳密度,探索森林碳汇价值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间歇灌溉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及温室效应评估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研究间歇灌溉和长期淹灌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其温室效应,为全面评价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有效控制稻田温室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技术对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并运用增温潜势对稻田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的温室效应进行了估算。【结果】间歇灌溉稻田CH4排放峰值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前期和中期,N2O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分蘖前期和成熟期。与长期淹灌相比,间歇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明显降低,其累积排放量为20.04 g?m-2,比长期淹灌处理37.27 g?m-2减少了46.23%;而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长期淹灌稻田,其排放量为127.42 mg?m-2,比长期淹灌处理增加51.36 mg?m-2。间歇灌溉稻田CH4和N2O温室效应总和为4651.70 kgCO2?ha-1,比长期淹灌处理减少3418.35 kgCO2?ha-1。【结论】间歇灌溉能有效地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并显著降低CH4和N2O的温室效应。因此,间歇灌溉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全球变暖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灌溉是中国旱作农业极其重要的管理措施,其变化定会对农田温室效应产生影响。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灌溉对农田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氧化亚氮(N_2O)与甲烷(CH_4)排放的影响因子及作用特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更好地揭示灌溉对农田温室气体通量产生的影响、作用机制,为控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1 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况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侯正在发生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相似文献   

11.
甲烷(CH_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约占20%,在主要温室气体中占第二位。目前在对流层浓度约为1.75mL·m~(-3),并以每年0.9%的速率在增长。甲烷排放的主要人为源是煤矿、天然气和石油生产,肠发酵、稻田、生物质燃烧、垃圾、动物粪便及日用污水处理等。因此,控制温室效应气体 CH_4的排放是目前对付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对稻田甲烷排放的测定与排放总量的估算已做了不少工作,但对农林复合系  相似文献   

12.
上海崇明岛水稻生产能耗与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上海崇明岛水稻生产能源消耗和温室效应两类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该LCA模型由水稻生产原料部分、农资部分和种植部分三个子系统组成,分段进行了清单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每生产1 t崇明岛水稻的能耗为4 039.32 MJ,能量耗竭环境影响指数为0.001 6;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为973.11 kg,温室效应环境影响指数为0.141 7。造成水稻生产能量消耗的主要原因是施用过量的尿素,而造成水稻生产碳足迹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生长过程中CH4和N2O的排放,以及尿素的施用。情景分析建议采用测土施肥的方法提高N的利用效率,改进耕作方式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LCA方法不仅可以认识水稻生产的环境影响,还能够确认水稻生产过程中降低能耗和碳足迹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以耕作和秸秆利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重点,简述了当前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方法及保护性耕作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提出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方法的主导方向,明确了保护性耕作的温室效应不是免耕与秸秆还田所产生的相对温室效应的简单累加,发展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对其温室效应的研究是未来保护性耕作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据英国《BBC新闻》(BBCNEWS)4月2日报道,日本北海道带广畜产大学教授高桥润一证实.在饲料中添加数种微生物后,可大幅减少牛、羊等反刍动物打嗝时排放的甲烷气体。甲烷气体对地球温暖化的贡献度约占两成,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主要温室效应气体。  相似文献   

15.
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口粮之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甲烷和氧化亚氮作为稻田系统的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的温室效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综述了不同水稻品种、水分管理条件、施肥方式和耕作制度4个因素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主要影响,并从综合温室效应方面提出品种选择、水分控制、适宜的轮作制度、合理施肥的单项技术及综合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大气的二氧化碳就象温室的玻璃,只让太阳射线透过而不让射线的热跑掉。近年来,“温室效应”这一专业术语已逐渐引伸为环境词汇。从一般意义来说,温室效应是指主要由工业燃烧矿物燃料所释放出来的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引起的地球气候的一种预期加温效应。 二氧化碳是矿物燃料燃烧的副产品,二氧化碳的增加是现代文明对能量需求增多的结果,而矿质燃料能源的主要使用者是工业、交通、电力生产和农业。  相似文献   

17.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甲烷和氧化亚氮作为稻田两大温室气体,在全球温室效应中起着很大作用。文章综述了水分管理条件、施肥方式、品种选择差异、农作模式差异及土壤气候条件等因素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主要因素,并从综合温室效应方面提出品种和栽培措施、合理施肥和用药、改进农作制度、发展农村沼气能等技术措施,为发展稻田低碳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下双季稻农田甲烷排放特征及温室效应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目的】传统耕作方式和秸秆焚烧造成土壤有机质的大量损失,使农田成为温室气体一个重要排放源,本文旨在研究保护性耕作对稻田CH4排放通量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为评价耕作措施对土壤固碳潜力和温室气体减排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秸秆还田(CTS)、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秸秆还田(NTS)处理的稻田CH4排放进行连续观测,分析稻田CH4排放特征及其温室效应。【结果】在秸秆还田情况下,早稻生长季旋耕和翻耕的CH4排放量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免耕;晚稻生长季旋耕CH4排放量显著高于翻耕和免耕;冬闲季节各处理CH4排放量较小,翻耕CH4排放量显著高于旋耕和免耕。在翻耕情况下,秸秆还田处理和秸秆不还田处理全年CH4排放特征基本相同。秸秆还田主要增大晚稻生长季和冬闲季节的CH4排放,对早稻生长季CH4排放影响较小。全年CH4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为RTS>CTS>NTS>CT,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各处理全年CH4排放主要来自早晚稻生长季,冬闲季节占的比重很小均不到1%。与翻耕相比,旋耕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是翻耕的1.98倍,而免耕减小温室效应,约减排15%。与秸秆还田相比,秸秆不还田减小温室效应,约减排42%。【结论】目前双季稻区推行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措施旋耕秸秆还田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秸秆不还田和免耕均有利于减小温室效应。但考虑到秸秆还田有利于提升地力,且秸秆以其它方式处理导致的温室效应还有待于研究,建议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推广以免耕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垦》2010,(2):40-40
低碳农业可抵消80%农业温室气体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绿色和平组织针对主要几个由农业引起的间接排放源,如粮食的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存储、加工和销售粮食所盖的房子,处理农业和食品行业所产生的废弃物等进行了估算,若折合成二氧化碳的话,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的17%~32%。  相似文献   

20.
韩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84-9885,10006
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最关心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或几种因素。分析表明:自然因素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因素,而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减缓和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新能源的开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