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大豆是以东北为主产区,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提取蛋白质和酿造酱油,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本文就对影响大豆栽培技术的因素进行分析。一、整地、施肥1.整地:垄作是东北地区常用的传统耕作方法,耕翻后作垄,能提高地温,加深耕作层,增强排涝抗旱力。耙茬是平播大豆的浅耕方法。此法可防止过多耕翻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并可减少深耕机械作业费用。打破犁底层是关键,没有打破犁底层的要做到秋深松,深松耕法采用机械化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其种植面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使大豆能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农业工作的经验,对适合当地的大豆品种及栽培技术进行了相应分析研究。一、选地整地大豆对土壤类型适应性较强,但疏松肥沃的土壤更适宜高产。重茬或迎茬将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前茬大豆残留分泌物会抑制大豆植株生长,致使植株生长畸形,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实行3年以上不同作物的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及葵花茬和其他杂豆茬。重、迎茬大豆由于病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3.
一、选用品种;应选择生育期适宜、抗倒伏、适合密植、增产潜力大、抗病虫品种。 二、良好的土壤耕层条件;不宜选用土壤肥力太低和低洼易涝的耕地,应选择中等以上肥力的平川草甸土地块,以玉米、杂粮茬为宜,整地时间和质量是“大豆45cm双条播”栽培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整地作业上,要严格按照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4.
一、整地与施肥1、整地。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  相似文献   

5.
大豆原产于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一直深受人们喜欢,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豆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大豆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是蛋白质最廉价的来源,对人体益处极大。随着人们在饮食上对大豆的依赖性逐渐提高,其品质越来越到受人们关注。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受病虫害等多种因素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也不太稳定,就需要农户懂得大豆的科学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一、大豆田间管理技术1.苗期管理1.1查苗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1.2加强中耕培土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最少中耕三至四遍。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东北地区由于气候较为适宜的原因,非常适合大豆生长,其营养丰富,产量高,已经成为大豆主要产区。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大豆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主要增收的农产品之一,远销国内外,深受欢迎,其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文主要对高产大豆的种植要点加以分析的探讨。当前,大豆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农民朋友的主要增收农产品品种,其种植范围广,面积大,深受国内外客商所喜爱。抓好大豆的高产化种植,对于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十分有利。1大豆营养价值及其用途大豆也称作黄豆,近年来经过不断培育,有多个品种,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其各有优缺点。大豆可以  相似文献   

8.
大豆属于豆科植物,营养丰富,用途广,除用作粮食、油料之外,还能够制成各类副食品。一直以来,大豆需求量都很大。采用高产种植技术提高大豆产量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其质量。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豆高产种植技术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该地区大豆产量,实现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9.
大豆作为我国三大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想大豆种植达到高产和优产,优选种植技术是前提。本文从大豆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大豆高产、优产种植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实现大豆的高产、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豆在我国多地均有种植,既可以作为粮食直接食用,又可以制成大豆油等,是我国主要的多用途作物。大豆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实现大豆高产,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我国需要进行大豆栽培技术方面的改革,以提高大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一、选用品种;应选择生育期适宜、抗倒伏、适合密植、增产潜力大、抗病虫品种。二、良好的土壤耕层条件;不宜选用土壤肥力太低和低洼易涝的耕地,应选择中等以上肥力的平川草甸土地块,以玉米、杂粮茬为宜,整地时间和质量是"大豆45cm双条播"栽培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整地作业上,要严格按照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进行秋深松旋耕或秋深翻耙地并达到  相似文献   

12.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是粮油和饲料的主要原材料。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大豆的营养价值,大豆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大豆高产栽培模式,从而为大豆高质优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1、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壤水份适宜时进行联合整地或浅翻深松整地,严禁湿整地,采用浅翻深松,深度35厘米以上,耙地两遍,耙深15-18厘米,平地一遍,10月20日前起垄,垄宽135厘米。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表平整,达到播种状态,秋起大垄,必须配带垄体整形器,垄台高度20厘米,台面宽90厘米,台面无坷垃,无秸秆,起垄到头到边,地头整齐,垄距均匀一致,垄向直,百米误差不超过10厘米。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东北地区由于气候较为适宜的原因,非常适合大豆生长,其营养丰富,产量高,已经成为大豆主要产区。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大豆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主要增收的农产品之一,远销国内外,深受欢迎,其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文主要对高产大豆的种植要点加以分析的探讨。当前,大豆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农民朋友的主要增收农产品品种,其种植范围广,面积大,深受国内外客商所喜爱。抓好大豆的高产化种植,对于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十分有利。1大豆营养价值及其用途大豆也称作黄豆,近年来经过不断培育,有多个品种,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其各有优缺点。大豆可以  相似文献   

15.
一、整地.打破犁底层是关键,没有打破犁底层的要做到秋深松.具有秋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拣净茬子,耙深12-15厘米,耙平耙细.春整地时要做到翻、耢、压连续作业.有深翻基础的玉米茬,早春拿净茬子,要顶浆起垄并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二、种子及其处理 1.品种选择.选择优质、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强、纯度高、不带病虫害的大豆品种,保证为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光合效率高、叶片透光高、株型收敛的多花多荚高产良种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一、整地 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采用伏秋翻同时深松或旋耕同时深松,或耙茬深松。耕翻深度18~20cm、翻耙结合,无大土块和暗坷垃,耙茬深度12~15cm,深松深度25cm以上;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拣净茬子,耙深12~15cm。对于垄作大豆在伏秋整地的同时要起好垄,达到待播状态。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顶浆扣垄并镇压;有深翻深松基础的玉米茬、高粱茬,早春拿净茬子并耢平茬坑,也可以采取秋季灭茬起垄镇压一次完成作业,灭茬深度10~15cm,粉碎根茬长度5~6cm。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地块,采取秸秆覆盖或耙地处理,秸秆粉碎率98%以上,秸秆长度为5~10cm。有条件的采用全方位深松机,进行全方位深松,深松深度40~50cm。  相似文献   

17.
一、精细整地1.整地秋季,前茬收获后,用除茬机将茬子打碎,进行秋翻,耕翻深度16~20厘米,接着进行耙地、镇压。耕、耙、压作业后,地表要平整,土壤要细碎,耕层要上松下实,无大土块和暗坷位。2.起垄打垄时,起垄要直,50米垄长直线误差应小于±5厘米,垄距可采用55厘米(和60厘米,误差应小于±l厘米。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大豆高产种植技术,播前准备,播种、土壤处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指导大豆高产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一、选地、整地应选择土壤肥力较好,自然环境破坏少,污染程度低的地块大面积集中种植,以达到高产优质。把好整地关,我县实行秋整地,对没有深松的地块进行机械化深耙深松整地,深松深度达到25厘米左右,有条件的地区结合整地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使土壤结构和保肥能力得到改善与提高。二、深层施肥。深层施肥是指把肥料施于播种部位的种子以下,使肥料与种子分开,以防止烧种、烧苗,充分发挥肥效,促进根系生长,利于根瘤固氮,满足大豆生长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一、选品种1、品种选用原则:(1)把好熟期关。品种的生育日数,要在当地无霜期内留有余地,能正常成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防止越区种植。(2)要注意地势和土壤肥力。低洼地肥力高的地块宜选择喜肥水的品种。(3)良种配良法。垄上精量点播、等距穴播、三垄栽培等良法,宜选用中熟、中晚熟、植株高大,秆强茂密性好的品种。窄行密植等栽培方法宜选用早熟或中早熟、分枝少、秆强、株形收敛的品种。2、种子处理:在保证选用品种保持原品种种性的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