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于1981年晚季和1982年早季分别测定了14个和16个水稻品种在7个主要发育时期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重。结果表明:1.早稻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与品种的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以中迟热品种最高;晚稻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与品种的生育期的相关不显著。2.早稻和晚稻品种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3.我国育成的早稻和晚稻,品种齐穗期至黄熟期的相对生长率与该时期地上部主要营养器官干物重损失百分率都呈显著负相关。4.我国育成的早稻和晚稻品种的收获指数与株高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早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多年对早稻直播栽培技术的研究,发现了早稻直播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湘北地区的气候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早稻直播在品种选择、适宜播种期、播种量、保温防寒全苗、化学除草等方面的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杂交早稻应用纸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早稻是争取早稻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据有关试验研究表明,早稻覆膜后可以节约用水30%以上,提早6~8d成熟,而且增产效果较明显.其主要缺点是普通塑料地膜在土壤中不能溶解和消失,若长期使用会破坏土壤耕作层结构,对耕地和环境造成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县农业局粮油站于2008年3月引进了荷兰生产的纸质地膜,由九龙、澄照、秋炉等农技站组织农户展开了试验研究和高产示范,探索纸质地膜在早稻生产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为加快纸质地膜的推广步伐,现将试验研究结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两湖平原罕见早稻结实障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我国长江中游两湖平原部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早稻结实障碍.为查清受害程度和原因.对该地区典型田块、典型品种的受害状况和气象条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早稻受害严重,不同田块的结实率为20%-70%.以40%-60%居多.估计全域早稻受害面积达13万hm~2,产量损失达30.1万t.对灾害发生期间的气象资料调查表明,两湖平原典型地区在5月23-29日均出现了日平均气温低于18℃的连续低温阴雨过程的所谓"五月寒"天气,而这一过程与受害早稻品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基本重叠.结合田间受害分布和穗部植物学特征,综合判定此次早稻结实障碍.系该地区5月下旬发生的"五月寒"天气对早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形成的冷害所致.  相似文献   

5.
纳米剂包膜氮肥对早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纳米剂包膜氮肥对早稻生长、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纳米膨润土和纳米活性炭包膜氮肥可提高早稻产量,增加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促进氮磷钾向籽粒的转运.但对早稻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及早稻干重的影响不明显.2种纳米剂处理中,以常规氮肥量基础上减氮20%添加20%膨润土处理的效果最好,与施用等氮量的未加纳...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沿江江南早稻直播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总结了早稻直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供早稻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群落种组成相似性分析、群落组成相似性分析和群落特征相似性分析3种方法,研究了安徽江淮地区早稻、中稻、晚稻3种稻型及分蘖、孕穗、乳熟3个生育期害虫-天敌群落的相似性.结果表明,群落种组成相似性平均水平的排序为同一稻型相邻生育期>同一稻型不同生育期>不同稻型相同生育期.早稻乳熟期与中稻乳熟期的群落组成最相似,其次为早稻孕穗期与晚稻孕穗期及乳熟期.早稻乳熟期与中稻乳熟期的群落特征也最相似,其次为早稻分蘖期与晚稻孕穗期.还对群落相似性的研究方法及安徽江淮地区的稻作制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以早稻金早09为研究材料,利用智能温室育秧机插,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温室秧4月8日播种,4月21日机插产量最高,667 m2产量可达到592.2 kg.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肥施用方法对机插早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时期施用不同量的氮肥对机插早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作基肥、分蘖肥、穗肥以4.5∶4.5∶1的比例施用,产量最高.使用适当比例的穗肥能保证早稻中后期对氮肥的需要,有利于早稻的灌浆结实,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湖南不同地区早稻施钾效应及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施钾对早稻的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并建立湖南省早稻土壤速效钾的丰缺指标,2005-2008年在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按湘北、湘中-湘东及湘南3个区域共布置110个钾肥早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施钾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应,增产及增收效果均表现为:湘南中低山、丘陵区>湘北环洞庭湖平原、低山丘陵区>湘东-湘中丘陵、中低山区.研究还表明土壤速效钾对施钾增产效应及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施钾增产幅度及经济回报均随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提高而降低.最后建立了湖南省早稻种植体系这3个区域土壤速效钾"低"、"中"、"高"丰缺指标.  相似文献   

11.
宋代由于气候改变、旱灾频发,对耐旱水稻品种需求迫切。占城稻具有适应性强、耐旱涝、成熟早等优良特性,在宋代得到迅速推广应用。而对占城稻的推广,前人研究很少关注传播学过程。在其推广中,宋朝的官方揭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揭榜的内容全面、形式灵活、成本低廉,有效地推动了当时占城稻的推广。揭榜将信息源、受传者、信息及反馈等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机连接起来,从而在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揭榜促进占城稻推广的传播学解读,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科技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由于"广米"的畅销,使珠江三角洲等地兴起囤积、生产粮食的现象,通过丰富史料证明乡村中的富有阶层拥有、买卖、囤积粮食的情况。由于粮食生产有利可图,因此富有阶层以购买、兼并、圈占等方式取得土地的占有权,还占有水利资源以使土地资源升值,获得租谷。宋元期,王朝对岭南实行前代治理所没有过的农业政策,在珠三角实行的官员劝农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宋亡之后的宋遗民中的一部分士人转而研究农学,初步出现了一批耕读传家的人群。拥有土地和水利资源的富有阶层从事农业活动以增值财富,这是宋元岭南重要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3.
Pik位点包含Pi-k、Pi-km、Pi-kp、Pi1、Pi-kh等抗稻瘟病等位基因,在我国水稻抗病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对229份水稻品种及重要育种材料的Pik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利用K/N-单元型分子标记对水稻材料Pik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鉴定了80份材料为K1K2功能性基因型。进一步通过Pi-k、Pi-kp和Pi1功能分子标记检测,结合功能多态位点序列分析,从80份K1K2型材料中,鉴定了黑稻、京虎B为Pi-k基因型;软米谷为Pi-kp基因型;恩恢99-64为Pi1基因型。研究还发现,高配合力强优恢复系闽恢3301的Pik位点为功能性K1K2基因型,其K1K2片段的序列与已克隆Pi-k、Pi-km、Pi-kp、Pi1、Pi-kh等位基因的序列存在差异,表明闽恢3301的Pik位点可能存在一个新等位基因。本研究明确了229份水稻材料Pik位点的K/N-基因型,结果可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海棠的栽培历史与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棠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有记载,汉代与中国园林结缘,唐代栽培较为广泛,宋代达到鼎盛时期,被视为“花之最尊”,元以后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中国人喜爱海棠究其原因是在于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人们视其为花之尊者、美人佳丽、春天和吉祥美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地形特征及其形成、人口演变与土地开发、水利建设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变化分析,探讨了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年代。分析认为,虽然研究区水稻种植已有7 000 a左右的历史,但规模化水稻种植的历史基本上在2 000 a内。先秦以前,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稻田土壤水旱交替的环境,植稻土壤缺少现代水耕人为土的诊断特征。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是研究区水耕人为土形成的3个主要时期,水耕人为土面积迅速扩大。洪积扇和河谷平原地区可能是研究区内最早形成现代水耕人为土的主要区域。不同地貌区间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的形成时间顺序大致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早于滨海平原早于丘陵山地。研究认为,稻作环境改善是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前提,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水耕人为土面积扩大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4排放。【结果】 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 -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 -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 -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 -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 -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 -2;从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 0.06—1.30 μmol·m -2·s -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 0.01—0.70 μmol·m -2·s -1);从稻田CH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 -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 -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kg·hm -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 -2。双季稻CH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 -2。再生稻CH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 -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9 kg·kg -1,头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2 kg·kg -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1 kg·kg -1,再生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18 kg·kg -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5 kg·kg -1,再生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50 kg·kg -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 【结论】 从单位产量下CH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相似文献   

17.
超级稻再生栽培留桩时间高度收获成熟度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索超级稻再生栽培技术,设立留桩时间、留桩高度和收获成熟度3个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早稻在8成5成熟收获留桩的发芽分蘖快、再生能力强、产量较高;早稻收割后3~4d留桩的再生效果最好;再生留桩最理想高度是6~8cm。  相似文献   

18.
后期营养调控对食用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在湖南宁乡以优质早籼稻中鉴100、两系杂交稻组合香两优68和优质晚籼稻中香1号为材料,通过穗期喷施不同复配调节剂处理,研究了后期营养调控对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后期营养调控可提高植株体内保护酶(SOD,POX)活性,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促进灌浆结实,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并在2000年试验基础上,从早稻7种复配剂中筛选出了2种(M6,M7),晚稻5种复配剂中筛选出了1种(Q2)集延缓衰老、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于一体的复合调节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早稻稻草的高效还田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早稻稻草还田方式对晚稻产量、钾素农学效应、植株吸钾量和钾素利用率的影响,为南方稻田晚稻生产中如何利用早稻稻草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稻草焚烧(SI)或稻草覆盖(SM)还田提高了钾素农学效应、产值、增产值和产投比,稻草覆盖(SM)还田还提高了吸钾总量和钾素利用率。通过计算农田钾素表观平衡,发现除稻草留高桩(HN)处理外的所有处理都出现了钾素亏缺,稻草全部焚烧(SI)、稻草留高桩部分焚烧(HI)和稻草覆盖(SM)处理钾素亏缺量小于稻草不还田(AK)处理。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钾素利用率等因素,南方双季稻区早稻稻草覆盖还田是最优的还田方式,对减少晚稻化学钾肥投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