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比较机插秧不同行株距组合对常农粳8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015年在常熟市下甲基地进行试验,设置4种行株距组合处理。结果表明,25 cm×14 cm行株距组合产量最高,各处理表现出移栽密度高则产量较高;产量构成,每穗总粒和实粒各处理间相差不大。25 cm×14 cm和30 cm×12 cm组合纹枯病发生略重。常农粳8号分蘖力较强,穗粒协调,结实性状较好,栽培上采用25 cm×14 cm行株距组合能提高移栽密度和产量。30 cm×12 cm行株距组合株距缩小,稻株交叉重生,纹枯病易相互侵染。因此,常农粳8号在本地区种植,采用25 cm×14 cm行株距组合,能较好地兼顾移栽的密度和行株间通风采光,有利于优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选用新品种龙粳31和在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品种龙粳25、龙粳26及龙粳29,通过不同的栽植密度处理,试图寻找出这4个品种在本地的最适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5的分蘖能力较强,并不适合密植,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3.3cm(9×4),每穴插6株;龙粳26和龙粳29的分蘖能力一般,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每穴苗数,其最适的插秧规格分别为30cm×13.3cm(9×4)每穴插8株和30cm×10cm(9×3)每穴插8株;龙粳31的分蘖能力也不强,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0cm(9×3),每穴插8株。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选用新品种龙粳31和在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品种龙粳25、龙粳26及龙粳29,通过不同的栽植密度处理,试图寻找出这4个品种在本地的最适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5的分蘖能力较强,并不适合密植,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215;13.3cm(9×4),每穴插6株;龙粳26和龙粳29的分蘖能力一般,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每穴苗数,其最适的插秧规格分别为30cm×13.3cm(9×4)每穴插8株和30cm×10cm(9×3)每穴插8株;龙粳31的分蘖能力也不强,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0cm(9×3),每穴插8株。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空育131、龙粳20、龙粳21、龙粳24、龙粳25、龙粳26、龙粳27、龙粳29、龙粳31、龙粳33、龙粳34、龙粳35、龙粳36、龙粳37、龙粳38、龙粳香1号、绥粳3号、绥粳8号、绥粳9号、绥粳13号、绥粳5080、稼禾1号、稼禾314号、稼禾06-59、垦鉴稻6号、龙交06-2411、龙育0491、龙生01-030、垦糯325、黑稻30个品种的丰产、稳产以及抗性,旨在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优良水稻品种。结论为产量最高的为垦鉴稻6号产量为779.6 kg/亩,其次是绥粳8号产量为745.4 kg/亩,龙粳29产量为717.1 kg/亩。出米率最好的为龙粳36为71.3%,其次为龙粳31为70.9%,空育131为70.3%,垦糯325为70.2%。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空育131、龙粳20、龙粳21、龙粳24、龙粳25、龙粳26、龙粳27、龙粳29、龙粳31、龙粳33、龙粳34、龙粳35、龙粳36、龙粳37、龙粳38、龙粳香1号、绥粳3号、绥粳8号、绥粳9号、绥粳13号、绥粳5080、稼禾1号、稼禾314号、稼禾06-59、垦鉴稻6号、龙交06-2411、龙育0491、龙生01-030、垦糯325、黑稻30个品种(系)的丰产、稳产以及抗性,旨在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优良水稻品种。结论为产量最高的为垦鉴稻6号产量为779.6 kg/亩,其次是绥粳8号产量为745.4 kg/亩,龙粳29产量为717.1 kg/亩。出米率最好的为龙粳36为71.3%,其次为龙粳31为70.9%,空育131为70.3%,垦糯325为70.2%。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空育131、龙粳20、龙粳21、龙粳24、龙粳25、龙粳26、龙粳27、龙粳29、龙粳31、龙粳33、龙粳34、龙粳35、龙粳36、龙粳37、龙粳38、龙粳香1号、绥粳3号、绥粳8号、绥粳9号、绥粳13号、绥粳5080、稼禾1号、稼禾314号、稼禾06-59、垦鉴稻6号、龙交06-2411、龙育0491、龙生01-030、垦糯325、黑稻30个品种(系)的丰产、稳产以及抗性,旨在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优良水稻品种。结论为产量最高的为垦鉴稻6号产量为779.6 kg/亩,其次是绥粳8号产量为745.4 kg/亩,龙粳29产量为717.1 kg/亩。出米率最好的为龙粳36为71.3%,其次为龙粳31为70.9%,空育131为70.3%,垦糯325为70.2%。  相似文献   

7.
以长粒品种'龙粳1525'和圆粒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施氮量及株距对水稻茎蘖利用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粳1525'在控灌处理、施氮量116.13 kg∕hm2和14 cm株距下的产量最高,为8558.58 kg∕hm2;而'龙粳31'在控灌处理、施氮量134.52...  相似文献   

8.
三江地区主栽品种龙粳31和空育131不同插秧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地区,龙粳31最适合的插秧密度为30 cm×12 cm,产量为10 506.0 kg/hm2;空育131最适合的插秧密度为30 cm×14 cm,产量为10 506.0 kg/hm2。  相似文献   

9.
龙粳31作为主栽品种空育131的搭配品种,为验证在增加每穴株数的同时,相应地产量是否增加。试验结果表明:龙粳31在8-10株/穴的密度下,虽然出现了1级倒伏,但是在产量方面,8-10株/穴的产量最高为632.5kg/亩,达到了设立次试验的目的,增加龙粳31每穴株数,产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群体构建因素与寒地水稻产量的关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分蘖力不同的‘空育131'和‘龙粳31'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株距、穴数、穴苗数中以穴数和株距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穴苗数,穴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空育131'为0.895**、‘龙粳31'为0.823**);株距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空育131'为-0.794**、‘龙粳31'为-0.780**);穴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空育131'为-0.572、‘龙粳31'为-0.709**);行距与产量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空育131'为-0.428,‘龙粳31'为-0.035);相同基本苗不同田间分布,两品种均表现为株距6 cm、穴数69.4穴/m~2、穴苗数2苗/穴时产量最高,且秧苗分布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插秧基本苗数的影响;两品种的CV均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空育131'为0.892**、‘龙粳31'为0.958**,即群体构建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穗数而影响产量。寒地水稻在现有株行配置下通过"缩株距、增穴数、减穴苗",能够实现大幅度增产,对分蘖能力差的品种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绥粳9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1997年以龙粳10号为母本、绥粳3号为父本杂交,经过系谱法选育而成。2007年2月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117.5 kg/hm2、插秧密度30.0 cm×10.0 cm时产量最高,为9 516.0 kg/hm2。  相似文献   

12.
绥化市不同水稻品种旱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找出耐旱种质资源,为绥化市旱稻新品种的选择提供技术支持,特对10个水稻品种进行旱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旱直播种植方式下产量较高的品种为绥粳3号、龙粳31和龙粳46;品质较好的的品种为绥粳15和龙粳21。  相似文献   

13.
籼粳杂交稻嘉优中科3号作连作晚稻机插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 7月5日播种, 最适合行距为25 cm, 株距10~18 cm皆可, 早播早栽前提下可采用18 cm株距;如行距为30 cm, 株距10~14 cm较为合适, 考虑到生产用工成本及栽插效率, 最适株距为14 cm。行株距为25 cm×14 cm时, 最适合每丛栽插本数为6本, 其次为3、4本。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常规早籼稻品种浙辐203为供试材料,井关PZ80D-25型高速插秧机为供试插秧机械;试验设定25cm固定行距,株距设置为11cm、12cm、14cm、17cm4个处理水平,试图探索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的适宜株行距。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配置不影响生育期表现;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11cm、12cm株距处理的有效穗数较14cm、17cm株距处理提高13%以上;株距为11cm、12cm的小株距处理所构建的大群体并未导致结实率和穗粒数的显著降低;11cm、12cm株距设计具有更好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同时表现出更优的实际产量结果。综合来看,25cm×11cm和25cm×12cm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最佳的株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移栽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和群体内部生态因子的影响,探索水稻合理种植密度、最佳群体内部微环境,为水稻增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宁粳3号’和‘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6个处理:种植密度为23.85×104穴·hm-2(RS1,行株距为30 cm×14 cm),27.75×104穴·hm-2(RS2,行株距为30 cm×12 cm),28.65×104穴·hm-2(RS3,行株距为25 cm×14 cm),33.3×104穴·hm-2(RS4,行株距为30 cm×10 cm),33.3×104穴·hm-2(RS5,行株距为25 cm×12 cm),40.05×104穴·hm-2(RS6,行株距为25 cm×10 cm)。测定水稻抽穗期和齐穗后20 d群体内部光照强度、温湿度和CO2浓度等生态因子,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RS4处理的产量最高(‘宁粳3号’为10 671.48 kg·hm-2,‘南粳9108’为10 346.14 kg·hm-2),RS6处理的产量最低(‘宁粳3号’为9 470.61 kg·hm-2,‘南粳9108’为8 866.01 kg·hm-2),差异达显著水平。群体内部的温度、湿度、CO2浓度有较好的规律性,抽穗期和齐穗20 d群体下部、中部、上部的温度和湿度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CO2浓度则呈下降趋势。群体内部光照强度的表现比较复杂,总体上看RS4处理抽穗期和齐穗20 d群体下部有一个相对较高的光照强度,产量也最高。[结论]产量和群体内部生态因子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而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又受到群体内部生态因子的影响,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产量降低。本试验条件下,RS4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构成最协调。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花生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试验对缩行距密植方式和缩株距密植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旱地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花生产量差异显著,密度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缩株距密植增产12.9%;株距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25.13%。花生产量达3421kg/hm^2时,密度以28.5万株/hm^2为宜,相对应的种植方式为行距35cm、株距10cm。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武运粳30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运粳30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纯N225、270、315、360 kg/hm~2)及3个栽插密度水平(株行距12 cm×30 cm、14 cm×30 cm、16 cm×30 cm)试验,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武运粳3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成穗率等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施氮量在27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施氮量225和360 kg/hm~2处理。增加施氮量能显著增加武运粳30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但氮肥过多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栽插密度变小,有效穗数降低,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增高,在株行距为14 cm×30 cm条件和12 cm×30 cm条件下产量差异不明显,但高于16 cm×30 cm条件。[结论]在施氮量275 kg/hm~2和株行距14 cm×30 cm的组合下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可充分发挥武运粳30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裂区设计,以吉粳80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盐碱地水稻农艺性状和干物质量转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5 cm、株距13 cm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9 930.66 kg/hm~2,比对照增产31.5%,每穗实粒数和总粒数最高,有效穗数与对照比减少24.6%。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开始时期、干物质形成快增期持续天数、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出现日和最大干物质形成速率不同。水稻在孕穗前,由于前期植株矮小,群体内个体的竞争较小,水稻干物质量积累较少,不同株行距配置在开花后对单株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较大。适宜的群体结构有利于拔节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植株转运率和贡献率的影响不相同,其中以行距25 cm、株距13 cm处理收获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9.
福鼎地区马铃薯紫花851最佳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福鼎地区马铃薯最佳种植密度,特设不同株距对比试验,以传统栽培密度为对照,共2009年和2010年连续2a试验,每个试验设5个不同处理和3次重复。2009年试验结果是畦宽110cm、株距18cm处理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21%,达显著水平,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2010年试验结果是畦宽110cm、株距26cm处理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35.5%,达显著水平;株距23cm产量次之,也比对照增产显著。综合2a试验结果,福鼎地区马铃薯最佳种植密度是畦宽110cm,株距25~26cm,667m2种植4500株。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水稻采用不同插秧密度,筛选出产量最高的处理。其研究效果表明:龙粳31插秧密度为9*4处理中5株产量最高,产量达到628.6kg。龙粳36插秧密度为9*3处理中7株产量最高,产量达到608.4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