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雨季造林时间性强,技术要求严,造林难度大,造林可用树种少,为了充分利用雨季的有利时机,搞好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对其雨季造林技术及管理要点谈一点粗浅的想法。一、雨季造林技术1.造林密度:松柏造林一般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220-330株/亩:花椒一般栽植于地堰或在水平阶及梯田成片栽植,栽植于地堰的株距2米左右,成片造林,密度可掌握在130-160株/亩,株行距  相似文献   

2.
<正>花椒植株小,根系分布浅,适应性强,可在荒山、荒地、路旁、地旁、房前屋后栽植。一、栽植方式1.果园式栽培。在荒山坡地成片栽植,栽植密度多采用4米×5米或3米×4米株行距,即每667平方米(1亩)栽33~56株。在土层较薄,质地较差,肥力较低,气候干旱的山地或丘陵地栽植密度应大些,株行距3米×4米或2米×4米。2.地埂式栽培。充分利用土地,在  相似文献   

3.
正雨季造林是加快荒山荒地绿化的重要途径,雨季造林在我省有着传统的习惯,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降水集中的多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墒情好,是荒山造林的主要季节。雨季造林时间性强,技术要求严,造林难度大,造林可用树种少,为了充分利用雨季的有利时机,搞好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对其雨季造林技术及管理要点谈一点粗浅的想法。1.造林技术1.1造林密度:松柏造林一般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220-330株/亩:花椒一般栽植  相似文献   

4.
王宝松 《农家致富》2006,(21):36-36
4.造林密度(1)四旁栽植。一般在乡村路旁、水旁渠旁单行造林,一边1行,株距4米;路面宽度8~10米或者大型河堤,一边2行,株行距均为4米,三角形交叉栽植。如果营造小片林,则株行距6米×6米。(2)农田林网栽植。一般泡桐的行距不小于50米,单行的株距4米,双行的株距4~6米,行距不小于5米,林网网格面积50~100亩。  相似文献   

5.
1、栽植方式及密度 葡萄除少数生长势偏旺的高档鲜食品种需用棚架栽培外 , 多用单篱架栽培 . 一般行距 2- 2.3米 , 架高 1.8米 . 株距要求较密 , 一般每米 1穴 , 每穴栽 2- 3株苗 , 每苗留 1根蔓 , 每亩栽植数达 600- 900株 . 进入盛果期后若架面郁蔽株数偏多 , 可适量疏除 . 2、挖通沟 , 施有机肥 按行距要求挖深 0.8米、宽 0.8米通沟 , 最下层施未腐熟秸并入表土混合 , 中层施腐熟粪肥加表土或只回填表土 , 表土不够可行间挖取 . 挖沟返上来的心土回填行间或作畦埂 . 亩施有机肥不少于 5000千克 .  相似文献   

6.
玫瑰的栽培     
1栽种期玫瑰抗逆性强。易成活,全年均可栽培,但以秋栽和春栽为好。2栽种密度玫瑰苗有嫁接苗、分蘖苗、扦插苗之分。现介绍嫁接苗的几种栽培模式:①窄行栽培:行株距1米×0.70米,亩栽1000株;②宽行栽培:行株距2.20米×0.70米,每亩栽500株左右:③宽、窄行栽培;宽行2.20米,窄行1米,株距0.70米,亩栽650-700株。如采用扦插苗,则密度要加大。3整地施肥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耕层较深、排水好的沙质壤土,先深耕曝晒,然后按计划密度开挖定植沟(穴),沟(穴)深30厘米,宽(直径)50厘米,在沟(穴)中填入腐熟有机肥及适量磷,钾肥,盖薄土备用。4栽植起苗时在根部四周用铁锹连  相似文献   

7.
1栽培方式 早实核桃具有树形矮、冠幅小、结果早、产量高的特点,建园时密度根据品种特点、立地条件,采用3米×5米(44株/亩)、4米×5米(33株/亩)或5米×6米(22株/亩)的合理密度.栽植苗木选择品种纯正、苗高60厘米、根径1.20厘米、主根20厘米、侧根5根以上,嫁接部位愈合良好的一级商品苗建园.  相似文献   

8.
<正>一、杨树栽培技术1、栽植杨树的技术要求。根据黑杨派杨树的生物学特性,杨树造林时推行"四大一深"科学栽植法,即大塘1米见方,大苗苗高3.5米以上,大株行距,大水浇足,深栽80厘米。2、栽植杨树的技术要领。杨树植苗造林的技术要领可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来概括,具体说是:先埋1/5深(20厘  相似文献   

9.
1造林技术 1.1林木选择.可选择梨树或杨树. 1.2整地.杨树、梨树的栽植密度、栽植穴的标准均相同,株行距为3米×4米,亩栽55株,栽植穴的长、宽、深均为100厘米.穴内施25公斤有机肥,然后全部填表土,心土散于四周.  相似文献   

10.
正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在一般性管理的情况下,桃树栽下后3年才能结果。为了让新建桃园提前结果,我们总结出一整套桃树当年栽植、来年丰产的栽培管理技术,其要点如下。1.栽植密度。要想果树早期丰产,密度要相对大一些。一般密度按3米×2米或4米×1.5米的株行距种植,每667平方米(1亩)栽110棵,高密度可按  相似文献   

11.
1 建园 1.1 栽植密度.建园密度为每亩55~110株,行距4米、株距2~3米.枣树与农作物间作,一般亩栽15~22株,行距10~15米、株距3米.  相似文献   

12.
1品种选择 早红珠、早红霞、曙光、丹墨. 2栽植密度 一般采用株行距1.5×2米的栽植密度即220株/667米2. 3定植 3.1定植时期春季栽植,时间为3月底、4月初.  相似文献   

13.
<正> 杨树,多采用大株行距,大苗,小密度造林,单位面积株数少,造林成活情况对林分出材量有较大影响。即使第二年进行补植,也往往生长落后,难以弥补第一次成活率不高造成的损失。当前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苗木在造林前浸水,选适宜的造林季节,采用随起随栽的方法,栽植后立即灌水、截根探栽等。这些方法都是生产中常见的,但均不太理想,尤其苗木需要长途运输或起苗至栽植间隔较长时,常因苗木失水过多影响苗木成活。为了减少苗木的水分损失,延长苗木寿命,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作者结合农村造林的生产实际,进行了药剂处理苗木,提高造林成活率试验,有二定效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栽植方式及密度除少数生长势偏旺的高档鲜食品种需用棚架栽培外,多用单篱架栽培。行距2~2.3米,架高1.8米。株距较密,一般每米1穴,每穴栽2~3株苗,每苗留1根蔓,每亩栽植株数达600~900株。进入盛果期后若架面郁蔽株数偏多,可适量疏除。  相似文献   

15.
中华大梨枣     
李继高 《农技服务》2003,(12):23-23
<正> 1、特征特性 中华大梨枣属中晚熟鲜食优良品种。树冠开张度不大,树形较矮小;果实为椭圆形或卵圆形,果色鲜红,肉翠绿、甜脆、核小;一般单果重60克,最大可达108克;枣吊最长达1米,一般50厘米。该品种适应力强,极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无论山区丘陵、田头荒坡,还是庭院均可栽种。 2、栽培要点 ①栽植密度:亩植130~140株,株、行距2米×3米或1.8米×3米;②花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造林密度对加拿大楊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是从1960年开始的,預计在1967年结束。茲将三年的試驗结果概述于下。一試驗項目及造林技术措施 (一) 試驗項目試驗地总面积为4亩,共設不同密度的4个处理項目面积各为一亩,其株行距各为:1×1米(每亩600株),1×2米(每由250株),2×2米(每亩150株),2×3米(海南120株)。 (二) 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江苏农垦新曹场计划造林1367亩,其中成片造林963亩,栽植意杨16173株,水杉、女贞2万余株,规划集体经营苗圃面积500亩,栽培各类苗木27万株。经过几年努力,新曹的林业生产正朝着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该场引进中山杉、东方杉、重阳木等中高档苗木,提升苗木品级。2015年,农场的苗木面积将拓展到1000亩,重点打造红叶  相似文献   

18.
<正>1栽植1.1授粉树选择和配置授粉的配量应具备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花粉多而且与寒富苹果亲和力强,花期相遇等优良品种,每个园配置5-10%数量,品种2-3个为宜,授粉树的配置株数,每60-l00m2配栽一株授粉树。1.2栽植密度乔化砧木,一般采用的密度2m×4m,3m×4m为宜,通常亩用苗为55-83株为宜。矮化中间砧栽植,一般采用2m×4m或是  相似文献   

19.
果树苗木出圃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出圃标准 苗木地上部枝条健壮、成熟度好、芽饱满,根系健全、须根多、无病虫。 2 出圃时间 果树苗木一般于11月下旬至土壤封冻、翌年春天土壤开冻后萌芽前起苗。秋天栽植或远运的可先起苗,入冬时叶片未脱落时,可将叶片人工打落后起苗,就近栽植或第二年春天栽植的可晚些起苗。秋天起苗可避免果苗冬季在田间受冻而损伤,春天起苗可减少假植程序。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21,(16)
临沭县是我国重要的甘薯产区,农民栽植甘薯密度普遍偏低,一般在每亩3000株以下,导致产量偏低,商品薯率不高,效益较差。2017年研究人员在临沭县店头镇袁闽庄村开展了丘陵旱薄地甘薯栽植密度对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试验,试验表明,随着济薯25栽植密度的增加,无论从甘薯产量、商品薯率、经济效益都会呈现出先增后降的特点。其中,当密度达到3000~3300株/亩之间时,表现出来的效果最佳。建议地理条件相似的甘薯种植区,广大农户在种植济薯25时,春甘薯栽植密度控制在3000~3300株/亩之间;夏甘薯栽植密度控制在3300~3700株/亩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