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面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用人单位的新要求,本文据此研究失地农民的职业化内涵,失地农民现状和失地农民职业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产业结构和资源不断向城市转移、不断流转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本文通过回顾不同阶段政治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进一步梳理城镇化发展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主要矛盾问题,之后再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两个角度,对国家城镇化建设发展路径决策转变进行探析,最后对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职业化教育不仅事关农民教育权利,而且深刻影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职业化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价值,一是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利于促进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促进农民对自身职业身份的认同。基于农民职业化的重要意义,农民职业化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加大政策力度,保障农民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基于农民需求,对农民进行务实性的职业化教育;依托现代科技,扩大农民职业化教育的广度。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三农”问题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还存在农地流转不足、城乡差距大、农业人口转移不彻底等问题。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推进,尝试从加快农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与完善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滇中地区41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GIS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人口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以因子分析法探索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采用OLS和GWR探究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大,人口城镇化水平随距离衰变明显。2)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局部相关性不明显,各县域人口城镇化进程呈孤立态势。3)因子分析法确定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OLS模型发现三种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均具有正向拉动力,经济发展作用力最大,产业结构其次,农业生产的作用力最小。4)GWR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影响强度从北到南增强,农业生产影响强度从西到东增大,产业结构影响强度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增大。滇中县域需要提升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以此促进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科学辨识加拿大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程度对于中国统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离差最大化法及协调度模型分析加拿大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加拿大农业现代化与社会城镇化及经济城镇化协调程度表现出前期较高,后期出现脱节现象,而农业现代化与人口城镇化及消费城镇化协调程度不断提升;加拿大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协调程度不断向最优状态迈进;中国应以提升质量为主,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均衡城乡一体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产物。河南省地处中原,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其城镇化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而对河南省城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这里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河南省城镇化的演进过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8):177-178
城镇化的过程是涉及地理、人口、经济及社会等多方面内容的复杂演化过程,但其发展都需要立足于"人"的视角,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是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本文以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人的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要确立人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加快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城镇综合承载的能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镇,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人的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现代化及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民职业化的趋势已成必然,而这种趋势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以农民职业化的视角,探讨了在这种趋势下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可行性、具体思路及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6):174-175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越来越突出,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随之而来的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主要分析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出发,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出现大量农业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要求引入空间正义视角来推动"以人为本"的人口城市化。空间正义强调城市空间的差异性与多元性,在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要求明确以空间生产需求为导向,在城市空间资源和产品的分配过程中要求公平性。当前,中国的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空间非正义现象,资本与权利对空间生产的支配矛盾、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衡和空间区隔、文化空间的异化和区隔现状,应当规范权利与资本、调整公共政策与空间规划、尊重文化差异与构建多元化城市空间,坚持空间正义的原则是推动人口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在面临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问题上有丰富的经验。本文结合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具体做法,通过梳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经验,以期有助于中国在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完善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验区之一的背景下,结合当前党中央对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分析了重庆市各县域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回归分析得出,县域经济发展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县域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重庆市近半数就业人口仍以农业为生;县域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也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推进重庆市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加快重庆市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葛立锋 《新农村》2006,(10):31-31
余杭瓶窑镇地处杭州市西北郊,全境129平方公里,人口5.33万,其中70%为农业人口。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失地人口和富余劳动力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如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镇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与之相比,中国乡村的发展则因人力资源的流失长期陷入停滞之中.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为5亿,占全国人口的36%,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1.6亿人.中国乡村振兴发展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热门与重点问题,在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等重要方面。本文以沈阳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沈阳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沈阳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可行对策,旨在解决沈阳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进而加快沈阳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210-212
目前潍坊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等主要问题。选取潍坊市部分地区作为调研对象,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后权益保障状况进行调研,从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指出有关权益保障的问题,针对问题结合潍坊市的实际提出了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有关对策,旨在为稳步推进潍坊市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中出现了农民工、末代农民、农业的低效益、农村边缘化等一些新的问题。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在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减少的背景下,一些基本的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脱节,农业现代化水平滞后。提出解决"三农"问题,要继续推进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要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把落后的村庄改变成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新村。  相似文献   

19.
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的新农村建设,除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农村公共管理与服务之外,农业人口自身的发展问题同样值得重视。明确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上海"三农"地位的再认识,展望了农业人口发展方向与具体发展目标:郊区农业人口的终极目标、农业劳动力数量、来源、职业化、结构。针对上海市农村实际,在重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对提升农业产业水平、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实现生产者素质的稳步提高,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相似文献   

20.
以中部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农业大省——江西省为例,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构建关联度模型,研究江西省"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密切关系。农民收入增长受"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人口非农化转型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影响最大,其次为产业非农化转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需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有序转型;以人为本,优化人口非农化路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