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螺旋粉虱成虫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成虫消化系统的形态和组织结构。结果显示,螺旋粉虱成虫消化系统由前肠、滤室、中肠、后肠、瓶形孔和一对唾液腺组成。前肠部分主要是食道;中肠包括胃和肠道;后肠分为回肠、结肠和直肠,其中直肠前部有一段膨大的直肠囊;一对唾液腺并行分布在食管下神经节的两侧,呈肾形。消化道管壁从腔内向外依次由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等3层结构组成。PAS染色在中肠的胃和肠道中阳性反应最强烈,其次是食道,而在唾液腺和后肠中基本呈阴性;PAS染色阳性部位位于黏膜层,胃和肠道腔内内容物也有阳性反应,而食道腔内无阳性物质。AB染色在后肠中阳性反应最明显,其它部位均呈阴性;AB染色阳性部位位于黏膜层,而肠腔有絮状弱阳性物质。碱性磷酸酶在唾液腺和后肠染色呈阳性,位于整个唾液腺、后肠的黏膜层和肌层;而前肠和中肠染色呈弱阳性,位于黏膜层。  相似文献   

2.
测定番石榴植株受害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螺旋粉虱的危害降低了番石榴顶部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螺旋粉虱分泌的蜜露,滋生大量的煤烟菌,形成厚厚的煤烟层,严重影响这些叶片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螺旋粉虱寄主植物新记录种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运用野外跟踪调查与室内接虫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螺旋粉虱在海南岛的寄主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海南岛螺旋粉虱的寄主植物有49科97属115种(含变种)。其中螺旋粉虱能完成世代发育的寄主植物为28科42属45种(含变种),不能完成世代发育的寄主植物为36科61属70种(含变种)。并对各种寄主植物的受害程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几种植物挥发油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研究飞机草、艾蒿、假蒟、腰果、菠萝蜜、海棠果、含羞草等7种植物叶片的挥发油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供试艾蒿与含羞草挥发油在50mg/mL的浓度下对螺旋粉虱的校正死亡率超过70%,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通过比较不同挥发油对螺旋粉虱的LC50结果表明,艾蒿挥发油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LC50为3.97mg/mL,含羞草挥发油表现出较低的生物活性,LC50为11.76mg/mL。  相似文献   

5.
了解螺旋粉虱在海南几种重要寄主植物上的生物学习性,为其防控提供预警,同时可筛选出适宜的扩繁寄主.以香蕉、印度紫檀、榄仁树、木薯、木瓜、番石榴及辣椒等7种植物为寄主,在温度16~29℃、相对湿度65 %~91%的隔离大棚中观察螺旋粉虱的发育、存活、繁殖和虫体大小等情况.结果表明:螺旋粉虱由卵至成虫的发育时间以在木薯上最短,为41.33 d;其次为番石榴及辣椒,分别为42.28、42.44 d;香蕉上的发育历期最长,为56.31 d.卵至成虫存活率以在辣椒上最高,为20.00%;木薯上最低,为3.64%.平均产卵量以在辣椒上最多,为117.63粒;香蕉上最少,为73.44粒.种群趋势指数在辣椒上最大,为12.323 1;木薯上最小为1.710 3.综合比较可知,辣椒是螺旋粉虱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最适宜的寄主,其次为番石榴.  相似文献   

6.
青葙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6种植物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并对青葙提取物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6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均对螺旋粉虱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以青葙和假臭草活性最高,浓度为1%水平时对螺旋粉虱成虫处理5 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9.87%和64.94%;青葙的不同溶剂提取物中,以甲醇和乙醇提取物活性最高,对螺旋粉虱3龄若虫处理后24 h的LC50值分别为13.14 mg/mL和14.96 mg/mL;青葙甲醇提取物的不同极性萃取物活性测定结果中,乙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最高,对螺旋粉虱3龄若虫处理后24 h的LC50分别为5.35 mg/mL和9.66 mg/mL。  相似文献   

7.
螺旋粉虱在羊蹄甲上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是一种新的入侵害虫,应用聚集强度指数和地学统计学研究其卵、2~4龄若虫和成虫在海南岛儋州地区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 L.)上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垂直分布上,不同时期各虫态主要分布在植株的下层即老叶上:在水平分布上,不同时期3种虫态在羊蹄甲上均为聚集分布,它们的变异曲线均为高斯模型.在高密度下卵和成虫及低密度下成虫的空间异质性是由随机因素引起,而高密度下2~4龄若虫及低密度下卵和2~4龄若虫的空间异质性是由空间的自相关因素引起.利用Kriging插值法,由地学统计学软件Surfer 8.0绘制的密度等值线图可直观地反映螺旋粉虱在羊蹄甲上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
新入侵害虫螺旋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及防效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是新入侵我国海南省的l种外来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较大危害性.田间防治研究结果表明:10%(质量分数,以下各农药浓度均为质量分数)联苯菊酯乳油、10%高效灭百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3种菊酯类杀虫剂对螺旋粉虱均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其中又以10%高效灭百可乳油防效最高,为98.32%~100%;40%乐果乳油、30%敌百虫乳油和40%乙酰甲胺磷乳油等3种有机磷类农药的防效以40%乙酰甲胺磷乳油较好,但都低于上述3种菊酯类农药的防效;98%巴丹粉剂速效性较好,持效性较低;18%杀虫双水剂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差.  相似文献   

9.
室内和田间测定了软枝黄蝉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软枝黄蝉提取物对螺旋粉虱蛹的毒杀活性较差;对螺旋粉虱若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其毒力回归方程为5.963 3+1.349 0 x,LC50值为0.19 mg/mL;对螺旋粉虱成虫也具有显著的毒杀活性,其毒力回归方程为6.259 4+1.520 5 x,LC50值为0.15 mg/mL,低于其对螺旋粉虱若虫的LC50值,显示其对成虫的杀虫活性更强。田间防治试验显示,软枝黄蝉提取物对螺旋粉虱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1 mg/mL提取物药后3 d的防效  相似文献   

10.
几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玻管药膜法和田间试验研究飞机草、青葙、假蒟等6种植物叶片的乙醇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各供试提取物均对螺旋粉虱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以飞机草和青葙的活性最高,其LC50分别为753.40,999.81 mg/kg,其余4种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活性大小依次为:假茼>菠萝蜜>含羞草>桃金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飞机草和青葙提取物对螺旋粉虱成虫均具有较高活性,在50倍浓度处理下,飞机草和青葙提取物的防效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11.
几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大田药效试验等方法,测定印楝素、苦参碱和烟碱对螺旋粉虱的室内生物活性与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3种杀虫剂均对螺旋粉虱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中在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毒力测定中,印楝素、苦参碱和烟碱LC_(50)值分别为0.0998、0.013 3、0.0023mg/L,对3龄若虫的LC_(50)值分别为1.6724、0.0593、0.031 5mg/L,对卵的LC_(50)值分别为1.2117、0.0340和0.011 3mg/L.大田药效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螺旋粉虱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其中在1.00 mg/L的浓度下,药后5 d的防治效果仍在80%左右.  相似文献   

12.
采集海南蔗区8个县市24个乡镇的甘蔗黑穗病菌样品24份,通过甘蔗黑穗病菌鉴别寄主NCO376(免疫)、NCO310(抗小种2,感小种1)、F134(感小种2,抗小种1)、F173(高感)及主栽品种ROC22,确定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的生理小种.接种甘蔗黑穗病菌后1a新植,2a宿根的发病情况表明: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为小种2,或优势小种为小种2.这对了解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及分布情况,以及对今后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的防控及抗黑穗病甘蔗种质的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多种药剂对螺旋粉虱不同虫态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otter喷雾法,测定30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成虫与15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杀扑磷、毒死蜱、辛硫磷、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对成虫、若虫均具有较高活性。对成虫杀扑磷毒力最强,其LC50值为0.9123mg/L,毒死蜱、辛硫磷、马拉硫磷、顺式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及丙溴磷对成虫毒力均较高,其LC50值分别为1.571 4、1.673 1、2.248 2、2.5570、3.039 1、3.186 8、4.1895 mg/L。对若虫溴氰菊酯毒力最强,其LC50值为8.5276mg/L,杀扑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对若虫同样具有较高毒力,其LC50值分别为11.486 5、12.9503、12.973 8、13.703 6 mg/L。另通过不同龄期若虫对毒死蜱等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发现1~4龄若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随虫龄增加而降低,1龄若虫最敏感,2龄和3龄若虫的敏感性相当,4龄若虫敏感性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