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涝渍是影响油菜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本研究利用行业标准(QX/T 107—2009)中油菜涝渍等级指标,分析了1961—2010 年安徽省油菜涝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油菜开花期和抽薹期涝渍指数值最大,此时期涝渍发生的次数占全生育期的70%~80%。近50 年来,抽薹期涝渍指数值呈上升趋势,灌浆期呈下降趋势。从空间上看,油菜不同生育期涝渍指数均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规律。安徽省涝渍害主要发生在江淮及其以南地区,江淮区涝渍发生的几率为5~6 年1 遇,沿江区油菜涝渍害为2 年1 遇,其中轻度涝渍发生的几率是3~4 年1 遇,中度涝渍的几率是5~6 年1 遇,重度涝渍的几率是15~16 年1 遇。皖南山区涝渍害为1~2 年1 遇,其中轻度和中度涝渍的几率均是3 年1 遇,重度涝渍的几率是5年1遇。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8—2017年荆门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建站以来的日降水数据,对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气候分析,并通过线性倾向估计、频次分析、严重程度分析等方法,结合其对农业的影响分析,总结了荆门市连阴雨天气的气候特点。结果表明,荆门市连阴雨发生频次春季最多,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荆门市连阴雨发生频次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连阴雨累积距平曲线呈"两降一升"型变化;荆门市轻度连阴雨占比61.4%,中度连阴雨占比30.2%,重度连阴雨占比8.4%。轻度连阴雨发生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度和重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以后中度和重度连阴雨发生频次有上升迹象;荆门市连阴雨对农业影响较大,尤其是发生在春、秋季的中度和重度连阴雨,易造成严重减产,带来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4—2021年南昌县气象局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江西省双季稻气象灾害指标》,对南昌县春季低温、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稳定通过10、12℃初日80%保证率的日期分别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前期,春播期≤12℃轻度、中度、重度灾害发生年份的频率分别为77.9%、47.1%、16.2%;春季低温灾害发生的年次数略呈下降趋势;小满寒轻度、中度、重度发生年份的频率分别为14.7%、7.4%和2.9%,早稻发生小满寒的天数和次数均有减少的趋势;高温逼熟发生的年频率为57.4%,发生轻度、中度和重度高温逼熟的占比分别为20.6%、22.1%和14.7%,2000年后的高温逼熟天数显著增多,灾害风险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的分级指标。[方法]对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孕灾环境特征、涝渍致灾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及安徽省油菜涝渍的发生几率进行分析,并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不同区域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结果]油菜产量与降水量、降水日数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安徽省影响显著的油菜涝渍主要发生在4~5月,致灾因子是降水日数、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油菜产量形成关键期发生涝渍灾害,对减产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油菜发生轻度涝渍的几率为2.5年一遇,中度涝渍是4年一遇,重度涝渍是6年一遇,但不同区域有较大差异。[结论]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的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评估涝渍等级的总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测筒分别进行华油杂668号油菜蕾薹期、开花期、角果期多个受渍日数水平的渍害试验,观测油菜收获期一次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无效角果数、千粒质量等产量要素和测筒单产,分析不同生育期渍害下油菜产量结构的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主要生育期相对湿害指数(RIR)表现为:蕾薹期一次分枝(RIR_b)有效角果率(RIR_r)千粒质量(RIR_w),开花期RIR_rRIR_wRIR_b,角果期RIR_wRIR_rRIR_b。单产的渍害敏感系数差异为开花期(0.41)角果期(0.34)蕾薹期(0.25)。根据各生育期充分受渍时间与产量回归方程,以Ry=90%、80%、70%为区间点,划分了油菜轻度、中度、较重、严重渍害4个等级,并提出以期望损失20%为标准,油菜蕾薹期、开花期、角果期应分别在受渍9、5、6 d内排渍降湿。  相似文献   

6.
以白城地区1961—2014年降水量为基础数据,选择SPI为指标,对区域干旱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城地区干旱空间分布差异较小,不同区域干旱严重情况和持续时间不同。春季以轻度和中度干旱为主,呈"南北相反"的分布特征,重旱和特大干旱少发;夏季旱情最缓和,发生轻度和中度干旱,且概率较小;秋季轻旱最多,重度和特级干旱仅次于春季,但较夏季有增加趋势;冬季易发生特级干旱,重度干旱概率仅次于秋季。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4—2015年丽水冬季、春季逐日气温观测资料以及2001—2015年丽水市农业局茶叶站资料,根据茶叶低温冻害的气象灾害指标,统计丽水茶叶低温冻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并采用多尺度趋势等方法分别从年、月尺度分析低温冻害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丽水低温冻害对春茶始采日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2 a来,1月发生冬季冻害的频次最高;2月发生早春霜冻的概率最高,2月茶叶发生轻度、中度和重度早春霜冻的年平均日数分别达到4.8 d、3.9 d和3.9 d。早春霜冻日数呈显著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 a减少1.3 d;极端最低气温呈增加趋势,约每10 a升高0.3℃。3种早春霜冻等级,以轻度霜冻为主,占霜冻总日数的53.8%,中度霜冻和重度霜冻日数分别只占霜冻总日数的27.4%和18.8%。低温霜冻对春茶采摘的影响,主要以早春霜冻为主,且以轻度霜冻对始采日的影响最显著,霜冻日数与春茶始采日呈正相关,极端最低气温与始采日呈负相关,即霜冻日数越多,气温越低,春茶达到萌芽的时间越长,始采日也相应推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57—2018年天津市蓟州区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站逐日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及43个区域站从建站到2018年逐小时气温和降水等资料,应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熵值法、线性加权综合法和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进行了天津市蓟州区柿树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及区划。结果表明:萌芽期重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10%~61%,主要发生在北部;中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20.5%~27.0%,南部较高;轻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10%~61%,北部较高。花期重度冷害的发生频率为11.4%~30.4%,从南部到北部逐渐增高;中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37.9%~51.2%,东北部较高;轻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19.5%~42.7%,中部较高。果实生长期重度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为5.4%~18.2%,南部较高;中度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为7.7%~20.5%,南部较高;轻度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为16.6%~20.8%,中部和东部较高。农业气象灾害从东南平原向西北山区逐渐变轻,与蓟州区柿树实际种植区基本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海口市永庄地面观测站1956—2013年气候整编资料和20个乡镇2008—2013年观测的历史气象资料分析表明:近58年来海口市低温阴雨过程以轻度为主,重度过程具有持续时间偏长的特点。当年12月至次年1月低温阴雨过程以干冷为主,而2月低温阴雨过程以湿冷为主,且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重。总体来说,海口市低温阴雨过程年频数和持续日数呈下降趋势,但变异性增大,过程持续日数在4 d和5 d比例最大。从分布空间来看,低温阴雨过程年均日数和次数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且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低温阴雨过程偏轻,拉尼娜发生时,低温阴雨过程偏重。综上所述,海口市12月至次年2月低温阴雨过程强度总体减弱,这对减轻低温阴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但过程变异性增大,这也增大了异常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灾害的风险,最终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故应重视极端气象事件对农业生产的监测与预警,并及时有效采取相应防灾减灾措施,以增强海口市农业生产的避灾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麦不同受渍时期的土壤氧含量变化特征,构建基于土壤氧含量的小麦受渍指标,为准确及时鉴别小麦受渍程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小麦耐渍品种扬麦11与不耐渍品种郑麦7698,采用盆栽试验,分别在拔节—开花、开花—成熟2个时期进行渍水试验,设持续渍水0(CK)、5、12和20 d共4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氧含量和小麦产量,分析不同品种、不同处理冬小麦低氧胁迫受渍持续时长与产量的关系,筛选出以土壤氧含量为特征值的小麦受渍指标。【结果】土壤氧含量随着时间及生育期的推移逐渐降低,其高低起伏与自然降雨密切相关;拔节—开花时期受渍土壤氧含量减少量大于开花—成熟时期。CK的土壤氧含量随着生育期变化,在播种至拔节期以前主要保持在20 mg/L以上;从拔节期至灌浆期降至10 mg/L左右;灌浆期以后在10 mg/L以下。渍水处理阶段,2个生育时期小麦土壤氧含量低于5 mg/L;确定在4月下旬以前,可用土壤氧含量作为小麦受渍指标,受渍土壤氧含量的受渍阈值为5 mg/L。扬麦11和郑麦7698的产量与受渍处理天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不管品种是否耐渍,渍害持续时间越长,对小麦产量影响越大。生育前期土壤相对水含量对土壤氧含量影响较大,渍水下的土壤相对水含量使土壤氧含量维持在5 mg/L以下,而在生育后期,相对水含量对土壤氧含量影响不明显。分析小麦产量与土壤氧含量低于5 mg/L持续时长的关系,得出基于土壤氧含量的小麦受渍害指标标准,即在拔节—开花时期,扬麦11土壤氧气含量低于5 mg/L分别持续7、17和25 d以上时,郑麦7698分别持续8、18和24 d以上,认定小麦受轻度、中度、重度渍害影响;扬麦11与郑麦7698在开花—成熟时期持续11、18和27 d以上,认定小麦受轻度、中度、重度渍害影响。【结论】以小麦受渍时土壤氧含量的变化特征作为渍害判别标准符合江汉平原小麦种植实际生产现状,确定在4月下旬以前,可用土壤氧含量作为小麦渍害受渍指标,受渍土壤氧含量的阈值为5 mg/L。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江西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直播早稻倒春寒和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频率、范围、强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58年间江西直播早稻倒春寒灾害的平均发生频率为38%,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且近30年全省倒春寒的平均发生频率较前2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倒春寒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1996年以来未出现持续10 d以上的严重倒春寒灾害;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发生频率一般为30%~50%;各地重度寒露风的发生频率一般低于10%;寒露风的发生范围在年际间差异较大,有24%的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有14%的年份在部分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寒露风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在2014年以后寒露风强度指数持续低于平均值。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春季低温霜冻对苏南茶树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南部9个茶区气象站观测资料及部份茶场实况气象和灾情资料,分析2013年春季低温霜冻过程,应用由主要气象因子构建的评估指标,对茶树低温霜冻灾害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苏南茶区低温霜冻灾害总体达中度到重度等级,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设置渍害和未受渍害(CK)2个处理,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进行了郑麦9023、漯6010、鄂麦19共3个小麦品种的渍害试验,分析了渍害区与对照区叶片光谱反射率特征,以识别不同品种小麦受渍程度。结果表明,在544~576nm波段下,受渍区叶片光谱反射率较对照值平均偏高9.56%;在673~693nm波段下,受渍区叶片光谱反射率较对照值平均偏低9.69%;在1422~1472nm波段下,受渍区叶片光谱反射率较对照值平均偏高2.44%;受渍8~11d,小麦光谱反射率均值与其产量间相关系数值达到最大,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漯6010的最大耐渍时间比鄂麦19长3~4d;渍害识别指数I_(wt_1)与产量间相关系数随渍害时间的影响呈现出正弦函数式曲线的变化趋势,对该指数模型进行修正后,修正后的渍害识别指数I_(wt_2)与产量间相关系数随受渍时间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趋势,更有利于识别小麦受渍程度。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森林火灾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四川省近30年森林火灾重灾区火灾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方法】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森林火灾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将其划分为重度火灾、中度火灾和轻度火灾3个火灾区域;基于1979-2008年的森林火灾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探讨重灾区火灾发生与各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四川的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凉山州、攀枝花市和甘孜州,其年均火灾面积分别为2 866.99,1 141.84和1 129.00hm2,发生火灾次数占到全省的61.6%,火灾面积占到全省的92.4%;在火灾重灾区,风速、日照时数、降水量与林火的发生呈显著相关;各个地区森林火灾的发生都有各自的主导气象因子,并且随时间的发展随机变化,在某些年份火灾的发生可能是某些极端气候所导致。【结论】四川省森林火灾的发生总体上随时间推移呈现下降的趋势,重灾区森林火灾与风速、日照时数、降水量呈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分析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青区的农业气候变化特征,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利用1971—2013年西青区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以线性倾向估计计算特征量变化趋势的方法,分析了该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青区春季日照时数最多,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0.7%,近43年呈明显减小的趋势;西青区年平均气温近43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趋势较春、夏、秋季明显,各月平均日较差呈缓慢变小的趋势;西青区夏季降水量最多,各月降水相对变率较大,降水日数与降水量逐月变化趋势一致,年降水量总体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减小。西青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其中以旱灾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明代江西地区历史文献中干旱灾害记载的整理统计,分析了该时期江西地区旱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等级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明代276年间,江西地区共有140个年份发生过旱灾,占比为50.7%。明代江西地区旱灾主要分为2个发生阶段:1370~1500年代旱灾偏少和1510~1630年代旱灾多发期。整个明代时期,江西地区旱灾发生次数较多,频次呈较明显增加趋势,特别是中后期为旱灾发生波动变化较明显的时期。明代江西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4个等级:(1)一级轻度旱灾和二级中度旱灾,各发生109次和107次,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44.5%和43.7%;(2)三级大旱灾发生24次,平均每11.5年发生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8%;(3)四级特大旱灾发生次数最少,仅有5次,约占旱灾总次数的2.0%。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湘鄂双季稻低温冷害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湘鄂两省气象代表站1961~2008年气象资料,采用30年滑动累积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湘鄂双季稻低温冷害的变化特征。初步分析表明,近50年来,湘鄂轻度春播期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中度春播期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但湖南南部呈上升趋势;湘鄂重度春播期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上升趋势。湘鄂轻度5月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北中南部中度5月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上升趋势;湖南北部、湖南南部呈下降趋势;湖南西部变化不显著;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湖南西部重度5月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南南部呈上升趋势。湘鄂轻度寒露风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中度寒露风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南南部呈上升趋势;湖北中南部重度寒露风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南北部和南部未出现,湖南西部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明代江西地区历史文献中干旱灾害记载的整理统计,分析了该时期江西地区旱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等级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明代276年间,江西地区共有140个年份发生过旱灾,占比为50.7%。明代江西地区旱灾主要分为2个发生阶段:1370~1500年代旱灾偏少和1510~1630年代旱灾多发期。整个明代时期,江西地区旱灾发生次数较多,频次呈较明显增加趋势,特别是中后期为旱灾发生波动变化较明显的时期。明代江西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4个等级:(1)一级轻度旱灾和二级中度旱灾,各发生109次和107次,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44.5%和43.7%;(2)三级大旱灾发生24次,平均每11.5年发生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8%;(3)四级特大旱灾发生次数最少,仅有5次,约占旱灾总次数的2.0%。  相似文献   

19.
嘉禾县寒露风特征及其对双季晚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嘉禾县1981~2013年历年9月逐日平均温度资料,从发生次数、开始日期、强度、类型以及持续日数等5个指标对该县寒露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嘉禾县1981~2013年共出现了12次寒露风天气过程,寒露风出现频率为35.3%;平均开始日期为9月23日,最早出现在9月9日,最晚出现在9月30日;寒露风总天数为56 d,寒露风天气过程平均持续日数为4.7 d,最长持续日数为9 d;12次寒露风过程中湿冷型占75%,干冷型占16.7%,湿冷型为该地区寒露风的主导类型;重度和中度过程各占41.7%,轻度的年份占16.7%。发生偏早的寒露风较偏晚的寒露风对晚稻的影响更大,其中又以湿冷型寒露风的影响较大;6月下旬播种,9月20日前能安全齐穗的晚稻比播种偏晚的晚稻受寒露风影响要小。根据当地寒露风发生特点在做好寒露风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生产、加强农艺培管,是提高晚稻抗寒露风灾害能力,指导区域晚稻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20.
臧曦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120-122
利用芮城县1961—2014年3—11月份的逐日降水量,找出近54年芮城县的连阴雨过程,计算出每次连阴雨过程的灾害指数,依据指数等级,同时对照同期灾情普查数据,对连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芮城县共出现了158次连阴雨天气过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35次/10 a;9月份出现连阴雨天气的次数最多,3和11月份出现连阴雨次数最少。近54年来连阴雨灾害指数最大为12,最小为1.2;连阴雨灾害指数(LYRI)主要集中在LYRI3.0(V级,占比74.7%);其次是Ⅳ级(轻度),占比13.9%;Ⅲ级占比9.5%;而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的占比不到2%。近54年芮城县Ⅳ级以上连阴雨灾害等级主要出现在秋季,占比50%;其次是夏季,占比35%;而春季出现很少,仅占15%。在芮城县只有8.3%的连阴雨过程会造成灾害,且发生在秋季的连阴雨更易发生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