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黄瓜品种京丰298为试验材料,采用有盖苯板泡沫栽培箱、无盖苯板泡沫栽培箱、塑料栽培槽、栽培袋4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容器对其生长、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40 d时,使用有盖苯板泡沫栽培箱栽培的黄瓜株高和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不同容器不同时期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形;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内,有盖苯板泡沫栽培箱内的基质温度变化更为稳定;不同容器处理黄瓜平均单瓜质量和果实横径无显著性差异,但瓜长和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有盖苯板泡沫栽培箱在夏季更适于黄瓜基质栽培。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茄子控根容器栽培适宜的容器规格,利用30 cm×30 cm(直径×高度,下同)、40 cm×40 cm、40 cm×50 cm和50 cm×50 cm计4种规格的控根容器进行茄子栽培,研究了不同规格控根容器对茄子地上部和根系生长、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规格容器栽培,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净光合速率以及单株产量优势明显,但是降低了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使得单位面积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规格容器。综合考虑植株生长和产量,认为茄子控根容器栽培适宜的容器规格为40 cm×40 cm或40 cm×50 cm。  相似文献   

3.
试验比较了不同栽培容器对温室基质培西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容器对于西瓜根系生长量影响较大,地下部鲜重的变异系数达到29.4;对于果实鲜重影响较小,变异系数为11.88;而对于果实品质没有显著影响。TR5(黑膜容器)和TR1(PVC30管容器)的西瓜根际温度最为稳定;TR1的产量最高,达2588 kg/667m~2;TR4(栽培袋)种植的西瓜产量最低,仅为1828 kg/667 m~2。试验发现利用PVC管材制作的无土栽培容器,直径越大,西瓜长势越好,产量越高;黑膜包裹栽培的西瓜长势较TR1弱,但强于其他处理;袋培种植的西瓜长势、产量最低。综合产量与品质指标,结合容器造价及基质用量,发现黑膜栽培方式每667 m~2造价最低,基质根际温度稳定,产量较高,操作简易,是一种高产优质、经济可行的栽培方式。TR1(PVC301828 kg/667 m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育苗基质和容器类型等育苗关键技术的研究,筛选出金叶复叶槭(Acer negundo ‘Aurea’)最佳容器育苗方案。以金叶复叶槭组培移栽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泥炭、珍珠岩、蛭石等不同配比的配方基质,测定其理化性质,选择控根容器、塑料营养钵、无纺布袋3种容器,进行完全随机试验,观察不同处理对容器苗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从3种基质配方理化特性的测定结果看出,三者均属于微酸性基质,pH值6.0~6.5;基质S2(草炭∶珍珠岩∶蛭石为5∶3∶2)的容重最小,为0.279 g/cm~3;而总孔隙度适中,为61.02%;饱和含水量最大,为47.372%。表明该基质配方既便于栽培及运输,又有较好的持水性和保水性,利于容器苗的栽培管理。对金叶复叶槭容器苗而言,S2基质中组培苗的株高、地径分别为150.56、14.6 mm,显著优于S1(草炭∶珍珠岩∶蛭石为1∶1∶1)基质,而在根系指标方面3种基质则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基质配方对金叶复叶槭组培苗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对根系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作用。在容器类型方面,控根容器、无纺布袋中植株的年生长量表现较好,二者无显著差异;根系及干质量方面,以控根容器中植株的侧根数量最多,达13.1条,根系活力最大,为57.98μg/(g·h),显著优于其他2种容器,营养钵、无纺布袋分别只有28.93、48.47μg/(g·h),并且根冠比最大,毛细根数量也较多,根系结构均衡,利于吸收营养和苗木移栽。试验筛选出金叶复叶槭容器栽培的最佳基质配方为S2,容器类型为控根容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水分管理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对根系的伸长、生长、生理及分布具有较大影响,水稻各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水稻单株根干质量、单株生物量、根半径、根表面积、总根数、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淹水淹灌干湿交替灌溉处理实收产  相似文献   

6.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研究施用不同定植基质对黄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基质的容重、通气孔隙、持水孔隙、电导率等理化性质均显著优于对照,施用定植基质缩短了黄瓜幼苗的缓苗期,提高了缓苗率,促进了定植后黄瓜的生长,并且单株前期产量有所提高;其中高浓度营养液浸泡0.8%丙烯酰胺-丙烯酸钾共聚交联物处理对黄瓜生长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定植20 d和50 d后,黄瓜的株高、茎粗、叶色指数、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定植20 d)、根体积(定植50 d)、地下部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单株前期产量比对照提高13.2%。表明应用定植基质可以通过增加黄瓜根际的通气性改善根际营养,缩短黄瓜缓苗期,提高缓苗率,促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根际通气环境对盆栽黄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改善容器栽培根际通气环境,在距容器底部不同位置安装一透气的塑料盆托,研究了3种不同根际通气环境(盆托距花盆底部2,4,6 cm,分别用IC1,IC2,IC3表示)对盆栽黄瓜生长初期及根际CO<,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容器均能不同程度改善黄瓜植株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定植后13 d,IC3处理黄瓜的根鲜重、根干重依次为8.63,0.35 g,比对照(不加通气管及盆托)分别增加了9.30%和5.67%,差异达显著水平;在13:00时,IC3处理黄瓜根际CO2含量为0.309%,比对照降低了29.4%.在规格为上部直径21.5 cm、底部直径16 cm、高度17.5 cm的栽培容器中,盆托与容器底部的最适宜距离为6 cm.  相似文献   

8.
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对大棚黄瓜根系活力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别以大棚黄瓜连作4,25年的土壤为处理,以露地菜田非连作土壤为对照进行盆栽黄瓜试验,研究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对黄瓜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25年土壤栽培的黄瓜与连作4年土壤栽培的黄瓜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及产量均有显著差异,连作4年土壤栽培的黄瓜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及产量均高于连作25年土壤栽培的黄瓜,而连作25年14年土壤栽培的黄瓜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基质培条件下,不同氮磷钾用量对茄子产量、根系生长和根际基质中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为基质培茄子氮磷钾养分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质槽栽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方式,以前期试验得到的基质配方沙子:炉渣:菇渣=6:3:1(体积比)为栽培基质,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以目标产量施肥量(目标产量施肥量=(目标产量需肥量-基质中速效养分含量)/化肥利用率)设定100%施肥量(F4),在此基础上,分别减少60%(F1)、40%(F2)、20%(F3)及增加20%(F5)和40%(F6)施肥量,研究氮磷钾用量对茄子产量、根系发育和根际基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茄子单株产量随氮磷钾用量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较CK增产幅度为101.1%—212.9%,F3处理下单株产量最高,比CK高212.9%(P<0.05)。根际基质中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次为放线菌,真菌较少。定植90 d后,随氮磷钾施用量增加,茄子根际基质中速效氮、磷、钾含量逐渐增加,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3处理下均较高,高氮磷钾处理(F4、F5和F6)下脲酶活性较高;根系活力、根系总长度和根系表面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F2处理下较高,分别较CK增加109.2%、49.2%和46.5%,差异显著。细菌数量与基质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速效氮、磷、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磷、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细菌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根系活力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根系活力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根系活力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沙子:炉渣:菇渣=6:3:1(体积比)的栽培基质条件下,日光温室冬春茬茄子的适宜氮磷钾用量分别为N 180.6 kg·hm-2、P2O5 212.1 kg·hm-2、K2O 434.9 kg·hm-2,依此量施肥有利于茄子产量、根系活力和基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提高,可为茄子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大棚黄瓜连作对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对连作3年和18年的大棚黄瓜进行土壤营养状况、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其结果表明,1)连作3年的大棚黄瓜土壤营养状况好于连作18年的大棚黄瓜营养状况;2)连作3年的大棚黄瓜根系侧根多而细长,连作18年的大棚黄瓜根系侧很少而粗短;3)连作3年的大棚黄瓜根系活力、根际土壤转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连作18年的大棚黄瓜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转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污染土壤修复一直是科学家高度关注的问题。目前通常采用的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但上述方法都有一定局限。为了探索新的方法技术,为根际调控修复污染农田提供技术和实践依据,采用4种不同规格基质块(直径×厚度分别为50 mm×20 mm、35 mm×20 mm、50 mm×25 mm、65 mm×20 mm,质量分别为40.0、19.6、50.0、67.6 g)与含5.19 mg·kg-1 Cd的土壤组合成5个处理的盆栽试验,探索不同规格根际调控基质块对玉米生长及Cd吸收的影响,进行基质块根际调控阻抗重金属研究尝试。结果表明,体积和质量最大基质块处理5比其他处理显著促进了玉米地上部生长,同时,该处理的总根系干重、块内和块外根系干重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用基质块的处理1(CK)相比,应用基质块的玉米地上部Cd含量降低了11.5%~46.3%、根系降低了1.19%~56.0%,只有处理5的玉米地上部Cd含量显著下降。试验结果还表明,根际调控需要适当调节空间,验证了本科研组提出的重金属根际调控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雾法栽培,研究不同根际CO_2体积比处理[(370±10)μl/L (CK)、(2 500±50)μl/L、(5 000±100)μl/L和(10 000±200)μl/L],对番茄植株根系营养元素吸收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处理60 d时各CO_2加富处理的根系干质量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根际CO_2体积比的升高,分别比对照减少17.9%、13.2%和6.1%;茎叶干质量分别比对照减少6.1%、4.4%和2.6%。CO_2加富处理根系Mg~(2+)-ATPase活性开始变化缓慢,从处理40 d开始急剧下降,到处理结束时,对照根系的Mg~(2+)-ATPase活性显著高于根际CO_2加富处理,分别是2 500μl/L、5 000μl/L和10 000μl/L CO_2处理的1.1、1.3和1.8倍。在20 d时,根际CO_2加富处理的植株根系Ca~(2+)-ATPas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在处理结束时,根际10 000μl/L和5 000μl/L CO_2处理显著低于2 500μl/L处理和对照,但二者间无显著差异。根际CO_2处理60 d,叶片中N、P和M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中2 500μl/L、5 000μl/L和10 000μl/L处理叶片中P含量分别比对照减少12.6%、17.0%和19.3%,Mg含量分别比对照减少11.1%、18.5%和20.7%。根际CO_2加富处理植株的单株结果数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但对照植株单株产量和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各根际CO_2加富处理。  相似文献   

13.
间作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和生物量,是被世界广泛采用的种植制度。根系相互作用会影响根际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生长。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玉米大豆根系的方式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对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分隔处理对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均显著高于塑料分隔处理,分别高出15.04%和124.21%,根系分隔对大豆的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在各处理间均没有显著差异。(2)对根际细菌数量的影响表现为:在玉米抽穗期以及大豆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不分隔处理分别显著(P0.05)高于塑料膜分隔处理20.83%,4.98%,14.14%和19.92%。(3)对根际真菌数量的影响表现为:在玉米抽穗期和大豆结荚期,不分隔处理分别显著高于塑料膜分隔处理24.08%和12.62%。(4)对根际放线菌数量的影响表现为:在玉米抽穗期和乳熟期,不分隔处理显著高于塑料膜分隔处理19.07%和30.93%;在大豆开花期,不分隔处理显著高于塑料膜分隔处理14.92%。可见,玉米大豆间作具有间作优势,根系互作增加了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蔬菜轮作栽培模式对黄瓜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北方棚室生产中应用较多的7种黄瓜轮作栽培方式,研究不同蔬菜轮作栽培模式对黄瓜生长不同时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黄瓜轮作栽培模式均显著提高了黄瓜的产量,其中,菜豆-芹菜-黄瓜轮作对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黄瓜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菜豆-芹菜-黄瓜轮作是比较理想的黄瓜轮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宿主和培养基质对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根内根生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菌剂扩繁的影响,以及扩繁菌剂对正茬和重茬魔芋生长的影响,为利用AMF缓解魔芋连作障碍,实现绿色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宿主植物(玉米、魔芋)和培养基质(纯沙、纯土和沙土混合)对根内根生囊霉的侵染程度、菌丝密度、产孢量及宿主地上部干质量和地下根系干质量的影响。利用扩繁的根内根生囊霉菌剂进行正茬和重茬盆栽魔芋菌根化栽培,以不接种AMF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魔芋产量、植株含磷量和魔芋软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1)根内根生囊霉以魔芋为宿主植物在纯土基质中的扩繁效果最佳,魔芋的菌根侵染强度、产孢量和菌丝密度分别为86.17%,76个/cm3和0.93 m/g,同时魔芋的地上部干质量和地下根系干质量也高于其他处理。(2)在盆栽条件下,接种根内根生囊霉菌剂的正茬和重茬魔芋软腐病相对防效分别为100.0%和77.9%。正茬菌根化的魔芋单株块茎鲜质量、单株根系数、茎和叶中磷含量分别较正茬对照显著增加18.2%,18.4%,7.5%和6.3%(P<0.05);重茬菌根化的魔芋单株块茎鲜质量、单株根系数、根和茎中磷含量分别较重茬对照显著增加19.0%,20.9%,3.7%和17.6%(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根内根生囊霉扩繁的最适宿主是魔芋,最适基质是纯土。接种自繁的根内根生囊霉菌剂可以增强正茬和重茬魔芋软腐病的防治效果,促进魔芋生长,改善植株磷营养。  相似文献   

16.
在田间以新鲜豆1号为材料研究了6种不同施氮量对根系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大豆单株结瘤数增加快,单位面积根系干质量比露地栽培高30.45%~53.47%;施氮肥能够显著减少单株根瘤数,但同时却能促进根量的增长和根系下扎,增加根冠比,提高根系活力;除高氮处理(N120+30)外,其余处理单位面积根干质量均在结荚期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高氮处理(N120、N120+30)抑制开花至结荚期间根系的生长,但减缓了结荚期至鼓粒期间的根系干质量的降低;施氮量为90 kg/hm2时,根系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多·福悬浮剂、福·克悬浮剂和克·醇·福美双悬浮剂在黄瓜上的应用安全性,采用穴盘试验研究了3种种衣剂对黄瓜出苗、生长发育及其根际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供试种衣剂不同程度影响黄瓜出苗和苗期生长发育。多·福和福·克对黄瓜出苗率、出苗势和出苗指数没有显著影响,克·醇·福美双对黄瓜出苗率无显著影响,而显著降低出苗势和出苗指数;三种种衣剂对黄瓜苗期地上部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多·福显著减少叶面积,福·克显著促进株高和茎粗,克·醇·福美双显著抑制株高;均显著抑制黄瓜根系发育和根系活力,根鲜重和根系活力分别比对照降低9.58%~34.90%和46.73%~71.37%。供试种衣剂均影响苗期黄瓜根际基质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克·醇·福美双显著降低黄瓜根际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23.56%、36.90%和25.35%;福·克和克·醇·福美双显著减少黄瓜根际细菌的数量,增加真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考察了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K18-5对尖孢镰孢菌黄瓜专化型的抑制作用,研究了K18-5不同悬浮液处理对定殖能力、防治效果、促生作用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皿内试验,K18-5显著抑制尖孢镰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盆栽试验,K18-5对黄瓜枯萎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芽孢悬浮液处理的防治效果更为显著,防效达到67.45%;K18-5在黄瓜根际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在芽孢悬浮液处理后的黄瓜根际基质和根系中的定殖密度较高而且稳定;K18-5促进黄瓜植株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同时,K18-5悬浮液处理显著增加黄瓜根际基质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其中镰孢菌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的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同一施肥处理下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显著提高了收获期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玉米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各施肥处理玉米吸磷量均表现为NPK>NK>CK。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大豆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各施肥处理间单株大豆吸磷量均以NK处理最低。玉米收获时,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提高了玉米根际土速效磷、大豆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的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玉米施磷处理最高。大豆收获时,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套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结论】相同土地面积内,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对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至抽穗期小麦根干质量逐渐增加,至抽穗期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覆膜处理小麦根干质量降幅大,未覆膜处理小麦根干质量下降幅度小;从不同生育期看,不同栽培模式下施氮处理根干质量均高于不施氮处理。在返青期,常规栽培和地膜覆盖模式下,小麦单株根条数较多,而进入拔节期,常规栽培和垄沟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明显增多,到孕穗期,地膜覆盖模式下单株根条数增加幅度大,但进入抽穗期,垄沟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不断增加,而地膜覆盖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显著降低;不同栽培模式下,施氮处理平均单株根条数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为9.8,不施氮为7.7。不同栽培模式之间小麦根冠比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垄沟栽培模式下根冠比最大,为0.491,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根冠比最低,为0.432;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不施氮处理的根冠比高于施氮处理,两者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选择栽培模式时应该重视氮肥的施用,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