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冬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pH为6,该菌在合成培养基上的生长适温为28℃,最适生长pH为6,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是菌丝生长的良好碳源,氮源以蛋白胨和天门冬酰胺为佳,菌丝生长需要98~100%的棚对湿度,菌丝体含多种氨基酸,以谷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3.
1979年7月于黑龙江省鸡西发现香蒲(Typha latifolia L.)的花序被黑粉菌危害,形成黑穗。兹将香蒲上的这一黑粉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症状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玉米黑粉菌不仅是侵染玉米的重要致病真菌,而且经深层发酵能产生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和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以及用于香料工业的黑粉菌酸。据报道玉米黑粉菌还具有产生维生素B_(12)的能力,所以,此菌在农业、食品和发酵工业以及制药工业中都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开展玉米黑粉菌的分子遗传学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  相似文献   

5.
茭白品种间黑粉菌部分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蒋墅茭和葑红早田间自然分化形成的灰茭为试验材料,在探索黑粉菌适宜培养条件的基础上,比较了上述2个品种茭白黑粉菌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发现:茭白黑粉菌在PSA及Zcapek培养基、pH值5~6条件下生长速率较高,适宜温度因不同品种内黑粉菌而不同、与肉质茎膨大的适宜温度基本吻合;不同茭白品种的黑粉菌及其不同培养形态之间,其主要矿质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存在差异,培养菌落分泌的激素含量不同;在相同温度下连续多次培养,两个茭白品种黑粉菌的生长速率均呈增加趋势,但品种间差异有所缩小。  相似文献   

6.
1958年Puhalla最早报道了玉米黑粉菌的一些菌株(P_1)具有杀伤因子,它们能抑制另一些菌株(P_2)的生长。这类杀伤因子和抑制作用作为细胞质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但在玉米黑粉菌中也存在另一些菌株(P_3),它们具有免疫因子,因而能对上述抑制作用产生抗性。这类免疫因子和抗性也能作为细胞质性状遗传下去。Puhalla的研究还指出:P_1菌株能同时携带上述杀伤因子和免疫因子。随后,1973年Wood和Bozarth的研究结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种子液生长曲线、培养液、初始pH值、发酵温度、摇床速度、接种量以及发酵时间的优化,摸索出一套较完整的茭白黑粉菌摇瓶液体发酵的方法。试验表明,达到稳定生长期摇瓶液体发酵的最佳条件:综合PDA培养液;初始pH值为6;发酵温度28℃;摇床速度130r/min;接种量5%;发酵时间6d。  相似文献   

8.
茭白黑粉菌营养菌丝的分离与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黑粉菌冬孢子通过单孢子分离所得菌株,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丝呈梭状,一般1~17个隔,于分隔处可产生1~2级分支或不分支,其上产生担孢子,两端尖锐或略钝圆,大小为1.5~6.0 μm×16.5~225.0 μm.这些形态特征与冬孢子在马铃薯液体中萌发形成的菌丝形态完全一致.此外,梭状菌丝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厚垣孢子,其萌发方式与冬孢子一致.由此,确证了梭状短菌丝是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的营养菌丝.  相似文献   

9.
茭白异地种植后共生黑粉菌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同一品种茭自在不同地点、不同选种技术种植多年后田间自然分离的灰茭内黑粉菌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温度、pH值、培养基下培养,并对不同的培养形态进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茭白黑粉菌菌株的菌落其生长速率和主要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采用不同选种技术而形成的差异比采用相同选种技术形成的差异明显,因此,在茭白种植过程中,强调年年选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Henn)与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Went)共同培养,测定培养物中洛伐他汀、橘霉素、色价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第8 d添加茭白黑粉菌的效果较好。当接种量为2 mL,孢子浓度3.42×108个/mL,洛伐他汀、橘霉素的含量比对照提高203%、274%,但色价却下降24%。形态观察发现,HF菌抑制红曲霉菌丝分支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并导致菌丝的空泡增多。  相似文献   

11.
植物免疫诱抗剂对茭白黑粉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测植物免疫诱抗剂对茭白黑粉菌生长的影响,对比分析5种不同浓度植物免疫诱抗剂和多菌灵对茭白黑粉菌小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菌灵和吡唑嘧菌酯完全抑制了茭白黑粉菌小孢子的生长;高浓度氨基寡糖素对采自2种不同品种茭白的黑粉菌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香菇多糖对2种茭白黑粉菌的生长都没有影响;4 mg·mL-1和8 mg·mL-1的植物免疫增产蛋白会抑制1号茭白黑粉菌小孢子的生长,相对抑制率分别为2516%和3851%,但是对2号茭白黑粉菌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8 mg·mL-1的超敏蛋白抑制了2号黑粉菌小孢子的生长,抑制率为3288%,但对1号茭白黑粉菌的生长没有影响。这说明植物免疫诱抗剂对茭白黑粉菌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植物免疫诱抗剂在田间的选择性使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受食用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侵染后的生长、抗氧化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食用黑粉菌侵染导致植株的株高、叶长、叶宽、叶片厚度、根长、茎鲜重、根鲜重和地上部鲜重下降,但分蘖数提高;同时提高了茭白叶片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但却引起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食用黑粉菌侵染提高了叶片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同时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NPQ),但对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汇集了中国楔孢黑粉菌属共6种。其中报道两个国内新记录种,即什瓦茨曼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schwarzmaniana Byzova)和旋花种子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semi-nis-convolvuli(Desm.)Liro]。对两个国内新记录种做了较详尽的形态描述,并附有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照片。其他国内已知种依据资料做了一般介绍。还简要讨论了国内外对楔孢黑粉菌分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4.
消化酶在营养生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试验首先对海蜇不同组织中主要消化酶活力进行研究,然后研究了不同温度和pH下海蜇丝状附属器、胃丝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分别采用福林-酚法、淀粉-碘比色法、聚乙烯橄榄油乳化液水解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活力。结果表明,仅在海蜇的丝状附属器(Filiform appendage,FA)和胃丝(Gastric cirrum,GC)能够检出明显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而无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活力。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酶的活性在一定范围内均表现为升高趋势。在不同组织中同一种酶活性存在差异。两类能够检出酶活性的组织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27℃,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不同,丝状附属器为52~62℃,胃丝为42℃。pH对海蜇的丝状附属器和胃丝的消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2种组织中,淀粉酶的最适pH均为7,蛋白酶活力随着pH的升高出现两个相对稳定的峰值,丝状附属器为3和8,胃丝为3和9。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小麦占有的生产比重相当大,但在我国麦类生产中存在问题最为严重的是小麦矮腥黑粉菌,其是我国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中最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基于此,对小麦矮腥黑粉菌的检疫进行阐述及展望。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物品,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的安定。我国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可以说小麦是我国不可缺少的粮食作物,所以保证小麦的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6.
黑粉菌素(ustilaginoidins)是由稻曲菌产生的一种聚酮类真菌毒素。稻曲菌侵染水稻穗部引发稻曲病,不仅导致水稻产量下降,还存在感病籽粒真菌毒素污染的问题,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稻曲菌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黑粉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也逐渐被揭示。研究表明:黑粉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是由UvPKS1(UV_2086)所在的基因簇负责合成,该基因簇全长49.7 kb,共包含14个基因,命名为ugs基因簇。就近年来黑粉菌素的分离与鉴定、生物活性分析以及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对其生物合成路径进行介绍,为进一步解析稻曲菌黑粉菌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以及制定控制毒素污染的策略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青练茭茭白种植田块施应用HM(菌种)发酵的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严格按照茭白科学种植的技术要求(适时移栽、水分管理、肥料管理),有利于提升茭白的产量和质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丁布(DIMBOA)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辉  刘青  扶蓉  谭炬发  黄京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680-5681,5690
报道了玉米中异羟肟酸——DIMBOA的化学成分,玉米组织中丁布的提取方法、测量方法,丁布对病虫害的效应和组织处理、环境对丁布含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用营养液或固体基质加营养液栽培作物的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发展150余年,在推动园艺、农业及林业的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质与营养液配方及其应用是无土栽培技术的核心。该研究在论述无土栽培的分类体系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无土栽培蔬菜、花卉基质配方的类型、应用优势与应用范围以及营养液配方的类型、应用优势与应用范围和成分调控,分析了我国无机耗能型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方式的优缺点与应用范围,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黄山松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的分类、地理分布、遗传学、种群生态学、生理生化、种源选择、种子园营造、木材解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黄山松的分类位置尚未最后确定,从而大大影响了相关研究,应集中精力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