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鸭瘟1.发病规律及症状。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不同品种、日龄及性别的鸭均可感染该病。成鸭发病死亡较多,雏鸭较少大批发病。鸭瘟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鸭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头颈缩起,呼吸困难,食欲降低,不愿下水,眼四周湿润、怕光、流泪,有的因附有脓性分泌物而两眼黏  相似文献   

2.
鸭瘟是由鸭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为白痢、萎缩、厌食、羽毛蓬松、落群,鸭子一旦感染此病几乎都会死亡.如果采用兔血治疗鸭瘟,治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重组鸭瘟病毒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构建含有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的重组鸭瘟病毒,将已建立的鸭瘟病毒TK基因缺失转移载体(pBlueSK-TK-EGFP)进行改造,在其绿色荧光表达盒内插入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将重组后的转移载体( pBlueSK-TK-EGFP-VP1)转染已感染鸭瘟病毒的鸭胚成纤维细胞.原始病毒液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盲传3代后...  相似文献   

4.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常引起鸭群大批死亡,有时死亡率可达90%,给养鸭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1发病原因鸭瘟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带毒鸭,通过其排出的粪便及其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等散播病毒,引起鸭瘟流行。各种龄期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  相似文献   

5.
徐燕 《农家致富》2013,(18):40-40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和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脚发软无力、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一、发病及流行病学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该病,以番鸭、麻鸭、绵鸭和天府  相似文献   

6.
将本实验室构建的鸭α-干扰素基因疫苗(pcDNA-SDIFN-α)分别按每只50、100、200μg3个剂量肌肉注射免疫樱桃谷鸭,以PBS、空载体质粒pcDNA3.1(+)和鸭瘟弱毒疫苗为对照,免疫15d后攻击感染鸭瘟强毒,于攻毒后2h、6h、12h、24h、3d、6d、9d、14d、22d、26d、33d和40d采全血,同时取死亡鸭的各组织器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鸭瘟病毒在鸭外周血中的动态变化和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①3个剂量pcDNA-SDIFN-α和鸭瘟弱毒疫苗都对鸭产生良好保护作用,免疫鸭未发生死亡;而PBS和空载体对照组3只鸭中有1只鸭死亡,死亡鸭心、肝、脾、肾、胰和各段肠管中均检测到鸭瘟病毒DNA且其含量大于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病毒DNA含量;②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比PBS和空载体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特别是在2h差异极显著(P<0.01);攻毒后24h内,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均低于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差异显著(P<0.05);3个不同剂量pcDNA-SDIFN-α免疫组之间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攻毒初期,200μg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最低,100μg次之,50μg最高。研究表明,pcDNA-SDIFN-α肌肉注射免疫鸭后能产生一定的抗鸭瘟强毒感染的作用,并在攻毒初期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湖北省武汉市某种鸭场送检的死亡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理变化特征初步诊断为鸭瘟病毒感染。根据Gen Bank上公布的鸭瘟病毒UL6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提取病毒核酸DNA进行PCR扩增,得到大小约为416 bp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与Gen Bank上公布的鸭瘟病毒UL6基因的序列相似性达到99%。鸭胚感染试验表明,感染的鸭胚在第四天开始死亡,并出现典型的鸭瘟病毒感染症状。上述结果表明,该种鸭场种鸭死亡是由鸭瘟病毒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一种鉴别诊断鸭瘟病毒的PCR方法,根据已发表的8株鸭瘟病毒株的长区开放阅读框(LORF11)等位基因序列,在其开放阅读框等位基因的上游5 bp和下游101 bp的位置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这对引物对鸭瘟病毒LH2011株、v2085株、VAC株、Clone-03株DNA进行PCR扩增,分别获得了4 448 bp、3 277bp、934 bp和2 518 bp的特异性条带。此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检测到10TCID50或0.1LD50的鸭瘟病毒。在感染鸭瘟病毒的组织(肝脏)中均能检测到鸭瘟病毒DNA。对疑似鸭瘟的临床病料的检测结果也证明,建立的PCR方法不仅能够鉴别样品是否感染了鸭瘟病毒,而且能鉴别感染的鸭瘟病毒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俗称“大头瘟”。任何品种、年龄、性别的鸭子一般都会感染此病,尤以秋冬发病流行较为严重。此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出现症状后1天~5天死亡,死亡率高达60%~90%。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17,(10)
<正>秋冬季节正是肉鸭育肥、蛋鸭产蛋旺季,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季节,如不及时防范极易感染疫病,影响肉鸭生长和蛋鸭的产蛋性能,严重影响当年和来年的养殖效益。1.鸭瘟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由鸭瘟病毒引起,潜伏期一般为3~5天,病鸭体温升高到43℃以上,精神萎顿,头颈紧缩,食欲减退或停食,饮欲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走动困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即鸭瘟,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不同品种、日龄及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在秋季鸭群运销旺季和低洼多水的污染地区最易发生和流行。成鸭发病及死亡较多.雏鸭较少大批发病。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和带毒鸭,以及其它带毒的水禽、飞鸟之类。健康鸭一旦接触这些带毒禽类排出的粪便及其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工具等,都会感染发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华安县鸭群病毒感染情况,该研究于2021年1月—2022年5月对全县存栏2000只以上的20个肉鸭场、21个蛋鸭场采集咽喉/泄殖腔拭子样品(以下简称拭子样品)2050份、污水样品205份和部分生长发育不良鸭及病(死)鸭组织样品36份,以PCR/RT-PCR方法分别对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呼肠孤病毒(Duck reovirus,DRV)、鸭瘟病毒(duck plaque virus,DPV)、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禽坦布苏病毒(Avian tembusu virus,ATV)、鸭副黏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APMV)、鸭腺病毒(Duck adenovirus,DAdV)、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鸭星状病毒((Duck astrovirus,DAstV)和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等11种病毒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从总体情况看,华安县养鸭场场阳性率为87.81%(36/41)、样品总阳性率为26.55%(608/2291),共检出7种病毒,即DuCV、ATV、H9N2-AIV、DAstV、DRV、DAdV、MDPV,所有样品中均未检测出DPV、DHV、APMV和GPV 4种病毒。从不同用途鸭场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肉鸭场咽喉/泄殖腔拭子样品检出6种病毒,即DuCV、DRV、ATV、DAstV、DAdV、MDPV,样品阳性率依次为19.1%、7.7%、2.4%、2.4%、1.3%、0.5%,其中只有阳性率最低(0.5%)的MDPV在污水样品中未检出,两类样品病毒阳性率高低顺序基本一致。蛋鸭场拭子样品检出5种病毒,即DuCV、ATV、H9N2-AIV、DAstV、DAdV,两类样品病毒阳性率高低顺序完全一致。总体和两种鸭场均为DuCV的检出率最高,总体及蛋鸭场均为ATV检出率排序第二,肉鸭场DRV排序第二。生长发育不良肉鸭或蛋鸭组织样品中均仅检出DuCV核酸阳性,病死鸭组织样中肉鸭场检出4种病毒,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DuCV、DRV、ATV和MDPV并列,蛋鸭场仅检出ATV。发病鸭场拭子和污水样品中检出的病毒种类更多、病毒感染的阳性率更高,尤其是ATV、DRV和DuCV 3种病毒更为明显。在检出DuCV核酸阳性358份样品中,与DRV、H9N2-AIV、ATV或(和)MDPV2(3)种病毒共感染核酸阳性的样品占29.89%(107/358)。可见鸭消化道感染与场中污水病毒种类及量存在较大相关性,提示鸭场应注意常年环境卫生的消毒。DuCV可能是导致鸭生长不良的主要原因,DuCV和DRV是肉鸭病死的主要原因,而ATV是蛋鸭病死的主要原因。华安县养鸭生产中存在较严重的DuCV双重或三重共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的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不同品种、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健康鸭通过接触被患病毒性肝炎鸭和带毒鸭污染的饲料、水、垫草、车辆等传染而流行发病。本病发生突然,传播速度很快,一旦鸭群受感染,将使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下滑。了解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病理特征以及科学预防知识,能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保护肉鸭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河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851-1852,1863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烈性传染病,具有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和死亡率大等特点。介绍了鸭瘟病毒和鸭瘟诊断方法及鸭瘟(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鸭瘟是一种感染鸭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为鸭瘟病毒,患病鸭表现为体温升高,流泪、腹泻,也有部分患病鸭出现头颈肿大,该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对鸭只养殖业影响较大的疾病之一。本文介绍鸭瘟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期帮助养殖户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养鸭大国,在众多鸭易感疫病中,鸭坦布苏病毒是最新发现的疫病,该病毒快速传播,导致养鸭业经济受到巨大损失.鸭坦布苏病毒是由黄病毒科的坦布苏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播快、发病急、死淘率高等特点.肉鸭和蛋鸭是该病毒的主要受感染群体,肉鸭感染后会出现站立不稳、倒地不起、头部震颤等神经症状,淘汰率为15%...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商品肉鸭不断发展起来。近几年,虽然商品肉鸭逐渐兴起,但是一些病毒的感染都是源于鸭和鸡,这就使得不断防治肉鸭的病毒感染,从而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商品肉鸭中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鸭瘟、病毒性肝炎、大肠杆菌、传染性浆膜炎以及禽流感。本文主要分了肉鸭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从而促进鸭子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8.
鸭子长期在水里露天生活,受寒潮和风雨侵袭,极易感染鸭瘟病毒而引发鸭瘟。主要症状:病鸭头部肿胀,两眼流泪,眼睑肿胀,下痢,脚麻痹。病鸭初期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缩颈,翅膀下垂,乏力,走路掉队,呼  相似文献   

19.
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RT-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GenBank上登录的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株F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检测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株的RT-PCR方法.该方法能从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株扩增出1条400 bp的特异片段,从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弱毒、鸭瘟病毒、鸭1型肝炎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等均不能扩增出目的片段.敏感性试验显示该RT-PCR方法最低可检测出10 pg的病毒核酸.因此,该RT-PCR方法可用于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0.
2015年,福建省福州地区2个鸭场(M18肉鸭场及蛋鸭场)发生大量鸭死亡,初诊疑似鸭瘟。为明确其病原,分别采集病死鸭肝脏、食道样品进行鸭瘟病毒特异性PCR检测和病毒分离,对获得的2株病毒分离株分别进行鸭已知病原的检测,确定均为鸭瘟病毒。对新分离鉴定的2株鸭瘟病毒株的UL2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均具有强毒株的分子特征;经TK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表明,2株新分离的鸭瘟病毒株与强毒代表株、弱毒疫苗株的TK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均高达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