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夏玉米花粒期鳞翅目害虫的种群动态,于2019年和2020年在河南省漯河市对夏玉米花粒期鳞翅目害虫进行田间幼虫调查和测报灯下成虫监测。结果表明,漯河市夏玉米花粒期鳞翅目害虫分属2科6种,其中夜蛾科主要包括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劳氏黏虫[Mythimna loreyi(Duponchel)]、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螟蛾科主要包括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和桃蛀螟[Con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8月上中旬至9月中下旬6种鳞翅目害虫幼虫在夏玉米田混合发生,8月中旬混合种群虫口密度最大,最高虫口密度为118头/百株;不同年份田间优势种略有差异,2019年优势种为桃蛀螟、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2020年优势种为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同时期测报灯共诱集6种鳞翅目害虫8 850头,在8月中旬和9月上旬为诱虫高峰期;桃蛀螟、棉铃虫和劳氏黏虫在两年中均为优势种,亚洲玉米螟在2019年为丰盛种,在2020年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黑龙江、山西、海南3个地区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发现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其中哈尔滨地区一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长,为34.54 d左右;山西地区二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居中,为21.47 d左右;海南地区的六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短,为16.73 d左右,各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的发育历期长短与化性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Mutuura and Munroe(1970)曾提出 Ostrinis 属有20个种,并指出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和澳洲的玉米螟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欧洲玉米螟[Ostrinis nubilalis(Hübner)]仅分布于西亚、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何区分近似种是准确进行害虫予测予报和有效防治害虫必不可少的工作。李伟华等(1980)对我国玉米螟的近似种分布进行了研究。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外部形态和生殖隔离试验。  相似文献   

4.
利用LG220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亚洲玉米螟新疆不同地理种群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并对其抗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新疆不同地理种群非滞育5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乌鲁木齐种群的抗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平均为-18.96、-14.75℃,喀什种群的抗寒性最弱,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平均为-16.39、-11.62℃;在滞育5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塔城种群的抗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平均为-20.81、-16.20℃,喀什种群的抗寒性最弱,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平均为-18.46、-14.48℃。亚玉米螟北疆种群(不含伊犁种群)幼虫的抗寒能力强于南疆种群,滞育幼虫的抗寒能力强于非滞育幼虫。  相似文献   

5.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1854)]和松蛀螟(C.pinicolalis Inoue&Yamanaka,2006)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前者属重大蛀果害虫,为害多种果树和农作物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二者具有同域分布、外部形态和外生殖器解剖结构差异甚微等特性,不仅为...  相似文献   

6.
二点委夜蛾过冷却点测定及越冬虫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自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为害夏玉米以来,成为近年夏玉米生产中少见的严重害虫。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抗寒性及越冬能力,测定了几种不同状态下的老熟幼虫及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结果表明:不同食物饲养的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温度范围为-5.63~-4.32℃,差异不显著,但经低温处理后过冷却点温度有所降低(为-8.36℃);而低温处理后作茧的老熟幼虫耐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分别达到了-25.35℃和-9.98℃。初步推断,在华北地区二点委夜蛾主要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在较温暖地区也有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3种越冬水稻螟虫耐寒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测定过冷却点的方法比较了南京地区同一越冬时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的耐寒能力及其不同越冬期耐寒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 :越冬中期老熟螟虫的过冷却能力以三化螟最高、二化螟次之、大螟最低 ,越冬后期三化螟过冷却能力仍高于二化螟 ;三化螟和二化螟体内含水量显著低于大螟 ,说明其过冷却能力的差异与体内含水量有一定关系 ;大螟的过冷却点随温度降低和龄期的增加而升高 ,表明其以耐冻对策越冬 ,而三化螟和二化螟过冷却点则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表明其以避冻对策越冬  相似文献   

8.
对琼海、乐东、三亚等主要鲜食玉米种植区为害玉米的蛀果性害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海南鲜食玉米蛀果性害虫主要有4种,隶属鳞翅目夜蛾科和螟蛾科。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田间为害率最高达72.2%,其次顺序为粘虫、棉铃虫和条螟。  相似文献   

9.
高粱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K■hn)Clinton]、高粱蚜[Melanaphissacchari(Zehntner)]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是中国高粱主产区经常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据调查,高粱丝黑穗病常年发病率为4~5%,严重时达50~60%。高粱蚜每隔3~5年便有一次大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低温及外源水分对中国梨木虱耐寒性及存活率的影响,测定冬型梨木虱不同月份中过冷却点、结冰点变化及有无外源水分条件下的低温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冬型梨木虱月平均过冷却点为-13 ℃~-20 ℃、结冰点为-12 ℃~-15 ℃,不同月份间过冷却点与结冰点变化明显。低温条件下,冬型梨木虱的死亡率随处理时长的增加而提高。无外源水分条件下-10 ℃、-15 ℃、-20 ℃的低温致死中时分别是 159.60 h、37.57 h、6.57 h,-25 ℃为其存活的下限低温;有外源水分条件下,其低温存活能力明显下降, -10 ℃、-15 ℃、-20 ℃的致死中时分别为5.09 h、 0.69 h、0.78 h,低于过冷却点温度为其存活的下限低温。可见:中国梨木虱是一种耐寒能力较高的昆虫,外源水分可明显降低其低温存活能力,基于此,低温来临时可通过喷水防治冬型梨木虱。  相似文献   

11.
为初步探究枣实蝇耐寒能力,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 Costa)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及体液结冰点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枣实蝇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不同,同一虫态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虫龄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差异显著,表现为随着虫龄的增加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降低。其中枣实蝇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平均值为(-9.75±0.64)℃,体液结冰点平均值为(-5.53±0.46)℃。枣实蝇30日龄蛹过冷却点平均值为(-22.71±1.21)℃,1日龄蛹平均值为(-7.28±1.08)℃;而枣实蝇30日龄蛹的体液结冰点平均值为(-17.01±2.34)℃,1日龄蛹平均值为(-5.49±0.56)℃。可见,栆实蝇过冷却点较低,具有很强的耐寒性,极有可能适宜在中国大部分枣产区生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紫薇绒蚧1龄若虫、2龄若虫、蛹和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按过冷却点值由低到高依次为2龄若虫、蛹、雌成虫、1龄若虫,分别为(-22.62±0.16)、(-20.85±0.23)、(-17.53±0.22)、(-10.31±0.14)℃。体液结冰点也以2龄若虫最低,为(-22.12±0.21)℃;蛹次之,为(-19.43±0.22)℃;雌成虫、1龄若虫结冰点较高,分别为(-16.21±0.16)、(-9.93±0.15)℃。[结论]紫薇绒蚧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亚洲玉米螟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为寻求一种可持续的防治方法,本文从14株白僵菌菌株中初步筛选出对亚洲玉米螟致病力较强的6株白僵菌YB15、YB8、TB1126、TB1358、YB32、TB7,其致死中时间分别为0.66、1.44、1.29、0.99、1.42、1.28 d。同时测定了这6株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的致病力,从中筛选出产孢量大、萌发率高及毒力较强的球孢白僵菌YB15,在26℃条件下,该菌株浓度为1×10~9孢子·m L~(-1)时,亚洲玉米螟老熟幼虫死亡率达到96.67%,感染僵死率达到73.33%。在亚洲玉米螟的生物防治中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端尖食植瓢虫、柳蓝叶甲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对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1~3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端尖食植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2.83±0.25),(-12.14±0.14)℃]、成虫[(-15.45±0.20),(-13.67±0.24)℃]、2龄幼虫[(-16.26±0.21),(-14.73±0.15)℃]、蛹[(-18.87±0.23),(-16.65±0.18)℃]、3龄幼虫[(-22.65±0.09),(-19.67±0.09)℃]。柳蓝叶甲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略低于端尖食植瓢虫,其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3.74±0.15),(-13.15±0.24)℃]、2龄幼虫[(-16.12±0.21),(-14.28±0.16)℃]、3龄幼虫[(-17.05±0.15),(-15.73±0.20)℃]、蛹[(-19.57±0.13),(-17.25±0.16)℃]、成虫[(-22.73±0.12),(-19.69±0.10)℃]。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都低于雄成虫,端尖食植瓢虫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5.67±0.19)、(-14.81±0.22)℃,雄成虫分别为(-15.23±0.21)、(-12.53±0.26)℃,柳蓝叶甲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8.66±0.21)、(-18.11±0.22)℃,雄成虫分别为(-18.24±0.19)、(-17.23±0.26)℃。[结论]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2种昆虫各自的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低温冷藏对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耐寒能力的影响,测定了4℃低温冷藏90~210 d期间其过冷却点(SCP)、结冰点(FP)以及甘油、海藻糖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冷藏时间对桃小食心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影响显著,冷藏90~210 d期间其SCP和FP先升高后降低,第180 d最高(-7.73℃和-4.67℃),第210 d最低(-13.35℃和-10.58℃);甘油含量在冷藏第150 d最高(21.37μg/mg),而此时海藻糖含量最低(21.78μg/mg);在冷藏期间虫体内均检测到17种氨基酸,冷藏第180 d谷氨酸含量达到最高(3.73 mg/100mg)。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菊方翅网蝽的抗寒性和适生区域,对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1878)]越冬种群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雌成虫过冷却点为-10.97℃,冰点为-9.53℃;雄成虫过冷却点为-8.64℃,冰点为-7.40℃。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冰点显著低于雄成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木橑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明确各虫态的耐寒性。[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木橑尺蠖1~6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大小顺序为1龄幼虫[(-10.01±0.24)、(-9.75±0.13)℃]、2龄幼虫[(-11.24±0.15)、(-10.89±0.16)℃]、3龄幼虫[(-12.64±0.23)、(-12.01±0.24)℃]、成虫[(-14.39±0.20)、(-13.76±0.22)℃]、4龄幼虫[(-14.56±0.15)、(-13.94±0.21)℃]、5龄幼虫[(-15.36±0.17)、(-14.85±0.18)℃]、6龄幼虫[(-17.87±0.13)、(-16.93±0.17)℃]和蛹[(-20.95±0.09)、(-19.78±0.19)℃]。木橑尺蠖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冰点都低于雄成虫,木橑尺蠖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4.56±0.18)、(-14.61±0.19)℃,雄成虫分别为(-14.22±0.22)、(-12.91±0.25)℃。[结论]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弄清麦二叉蚜耐寒性,研究分析了1龄若蚜和无翅成蚜的过冷却能力和低温存活率,结果发现:麦二叉蚜1龄若蚜的过冷点和结冰点分别为-26.7±0.68℃和-26.3±0.70℃,均显著低于无翅成蚜的过冷点(-22.8±3.85℃)和结冰点(-19.3±3.80℃),且1龄若蚜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波动范围较小,分别在-27.7~-24.7℃和-27.5~-24.4℃之间,而无翅成蚜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波动范围较大,分别在-26.7~-14.2℃和-24.7~-11.6℃之间。与此同时,低温存活率结果发现,1龄若蚜80%死亡率的温度是10℃左右,无翅成蚜80%死亡率的温度是-9℃左右,表明麦二叉蚜耐寒性较强,而且1~龄若蚜的耐寒能力较无翅成蚜强。  相似文献   

19.
 昆虫体重的60%~80%由水分组成,由于水的过冷却特性,使得昆虫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不会因体内结冰而死亡。这也是昆虫具备抗寒能力,越冬后仍能生存的主要原因。昆虫应付冬季低温的策略因种类而异。冰核活性细菌能提高昆虫的过冷却点,使其在较高的亚零下温度下体内结冰,从而提高避免结冰类型昆虫的越冬死亡率。因此,利用INA细菌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广泛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昆虫过冷却点的影响因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体液可以耐受0℃以下的低温仍不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冷却”.当外界温度继续下降到一定温度时,虫体开始结冰,此时的虫体温度即为过冷却点.过冷却点可被用来代表昆虫的耐寒性,因此在昆虫耐寒性研究中常常需要测定过冷却点.有多种因素影响过冷却点,笔者从环境因素与食物、昆虫发育阶段与生物学状态、含水量与生化物质以及冰核物质4个方面综述了昆虫过冷却点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相互关联共同发挥作用.研究昆虫的过冷却点对于认识其抗冻耐寒特性与机理、保护益虫、防治害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