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对马铃薯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陇薯6号为指示品种,在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渭源县开展了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应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纯养分总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施肥纯养分总量480 kg/hm2,其中N 270 kg/hm2、P2O5210 kg/hm2,CK)纯养分总量的0~10%时,马铃薯的块茎数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0.3块/穴,块茎重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84.0~101.8 g/穴,商品率较常规施肥处理(CK)提高4.0~6.5百分点,折合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产4785.0~6225.0 kg/hm2,干物质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17.8~23.1 g/kg,粗淀粉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9.8~17.2 g/kg,VC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50.4~57.0 mg/kg,粗蛋白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4.7~7.5 g/kg。而烂薯率较常规施肥处理(CK)降低3.6~3.9百分点,还原糖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降低0.5~0.6 g/kg。当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纯养分总量低于常规施肥纯养分总量的0~20%时,马铃薯的块茎数、块茎重、商品率、烂薯率、产量、干物质含量、粗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VC含量、粗蛋白含量等指标较对照常规施肥均无明显变化。从土壤养分变化来看,施用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可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肥力,尤其是当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纯养分总量高于对照常规施肥纯养分总量的0~10%时,可提高土壤全氮含量0.03~0.05g/kg、速效氮含量12.2~23.3 mg/kg、速效磷含量2.6~3.2 mg/kg。  相似文献   

2.
试验针对辽宁省绥中县目前马铃薯种植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设计实施。调查了收获期不同施肥处理马铃薯的地上和地下产量,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马铃薯的地上和地下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马铃薯的干物质累积和养分累积特征,对比了不同施肥处理马铃薯收获指数和1000kg产量需肥量。结果表明,施肥水平为937.5kg/hm2的马铃薯产量最高,比常规施肥增产17.8%;其干物质累积量、N素累积量、P素累积量也都最高,但其N收获指数、P收获指数、K收获指数却低于750kg/hm2和1125kg/hm2处理,说明这一处理最大可能的生产出了较多的碳水化合物;高肥量处理每生产单位数量的马铃薯要付出更多的肥料成本,当地马铃薯生产的适宜肥料投入量应界定在750~1125 kg/hm2。  相似文献   

3.
以‘兴佳2号’马铃薯为材料,在减施化肥22.22%~50.00%的基础上,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T1,生物有机肥600 kg/hm2+复合肥1125 kg/hm2)、微肥与化肥配施(T2,微肥60 kg/hm2+复合肥1125 kg/hm2)、有机无机互混肥(T3,1500 kg/hm2)、复合微生物肥(T4,1500 kg/hm2)和螯合腐植酸复合肥(T5,937.5 kg/hm2)等施肥方式及常规施肥对照(CK1,复合肥1500 kg/hm2)、减量施肥对照(CK2,复合肥1125 kg/hm2)、不施肥对照(CK3)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1相比,T5、T1和T2可促进马铃薯植株的生长;T5、T2和T1产量分别比CK1增产19.82%、11.65%和8.2%,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比CK2提高74.87%、57.75%和50.52%;CK2比CK1减施化肥25%,产量仅降低3.21%,养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6.61%;各处理间干物质、淀粉、V–C、蛋白质、钾、还原糖含量等差异显著。在减施化肥25%的基础上,螯合腐植酸复合肥及生物有机肥或微肥与复合肥配施促进了马铃薯植株的生长,较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以白水河小流域退耕坡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探讨植被覆盖类型及其他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SOC(Mean=18.847 g/kg)和TN(Mean=0.749 g/kg)的含量属于中等水平,TP(Mean=0.291 g/kg)和TK(Mean=3.333 g/kg)的含量则比较缺乏。各养分含量的变异系数(CV)在10%~100%之间,为中等变异性。(2)SOC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TN和TK为球状模型,TP为指数模型。其中,TP和TK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23.43 m和27.48 m,其空间变异主要由土壤母质、地形、气候等非人为的结构因素引起。SOC和TN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37.78 m和32.65 m,其变异是随机因素(施肥、耕作措施、种植制度等人为活动)和结构因素的共同作用。(3)各土壤养分总体呈空间连续分布的特点。不同的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明显,植被自然恢复,人为干扰较小的灌木和樱桃+草本分布点的SOC和TN含量较高,经营管理强度较高的樱桃和樱桃+玉米分布点的SOC和TN含量较低。耕地施用磷钾肥明显提高了其TP和TK的含量。植被覆盖类型与TK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植被对TK的分布影响较小。(4)相关性分析表明,SOC、TN、TP在土层浅薄、坡度大、岩石裸露率高的区域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反之亦然。而TK含量的分布规律则与其他土壤养分相反,这可能与研究区施肥和土壤属性有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施肥和种植结构的差异是引起这种空间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新疆野生樱桃李林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在不同海拔的变化特征,以新疆霍城县大西沟野生樱桃李林自然保护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6个不同海拔梯度0~100 cm土层剖面土壤养分含量,并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樱桃李林土壤养分含量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速效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和速效钾(AK)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野生樱桃李林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变化范围为土壤OM含量2.73~128.95 g/kg,土壤TN、TP、TK含量分别为0.55~5.28 g/kg、0.46~3.66 g/kg、1.399~8.786 g/kg,土壤AN、AP、AK含量分别为17.45~146.69 mg/kg、6.31~81.13 mg/kg、6.43~69.94 mg/kg,不同土壤养分含量在土壤表层的占比均较高,说明土壤养分含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野生樱桃李林各土壤养分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OM与TN、TP和T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AN与AP、AK、OM、TN和TK呈显著正相关(P<0.05);AP与AK、OM、TN、TP和TK呈显著正相关(P<0.05);AK与OM、TN、TP和T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烤烟连作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烤烟连作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泸州烟区正茬和连作1、3、5年土壤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正茬相比,烤烟连作1年对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连作至第3年时,SOC含量明显下降,而TP和TK含量显著上升;连作至第5年时,SOC含量显著下降了9.89%,TN、TP和TK则分别增加了14.37%、68.84%和27.58%。土壤C/N、C/P、N/P和N/K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年均下降4.06%、9.25%、6.51%和2.36%。土壤SOC对C/N、C/P、N/P、N/K贡献为正,而TN、TP、TK对C/N、C/P、N/P贡献为负,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受到各养分的共同影响。总体来看,烤烟在连作3年时即可引起土壤磷钾累积及有机碳降低,使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影响土壤养分间的平衡供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硝态氮、铵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3个氮源,0、75、300 kg/hm2 3个硫酸镁施用量,研究不同氮源与镁配合施用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源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氮源与镁肥配施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单施硝态氮与镁肥配合或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与镁肥配合都能提高马铃薯大、中块茎比例。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马铃薯块茎总淀粉、粗蛋白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全硝态氮或50%硝态氮+50%铵态氮混合与硫酸镁75 kg/hm2配合对马铃薯鲜块茎维生素C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马铃薯块茎氮、磷、钾和镁养分吸收量有显著的影响。不同氮源对马铃薯块茎氮、磷、钾和镁养分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除钾吸收量没有受到施镁的影响外,马铃薯块茎中的氮、磷和镁养分吸收量随施镁量增加而相应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等量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与适量镁肥配合施用可增加马铃薯块茎产量、提高养分吸收、改善品质和提高商品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甘南高原合作市面山绿化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区域人工林地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合作市面山绿化的3种典型人工林(中国沙棘、云杉、中国沙棘-云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草地为对照,采用野外取样法和室内分析法,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人工林土壤SOC、TN、TP含量及C/N、C/P、N/P均显著高于天然草地,中国沙棘与混交林无显著差异,人工林与草地的TK含量无显著变化。人工林土壤SOC、TN、TP、TK含量分别为18.75,0.18,0.41,0.07 g/kg,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全国平均值,而TN、TP、TK含量偏低。人工林土壤C/N的值为96.33~119.88之间,高于全球及全国平均值,土壤C/P的值在36.94~53.26之间、N/P的值在0.39~0.51之间,C/P、N/P的值低于全球及全国平均值,比例严重失衡。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土壤SOC和TN、TP之间、TP和TK之间、C/N与C/P、C/K、P/K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过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各处理产量均高于100%化肥的处理(T2),以200kg/667m2普通有机肥替代10%化肥处理(T3)的增产幅度最大,为12.6%;单施有机肥在短期内不能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提高N肥利用效率,以200kg/667m2普通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T5)最高,比T2提高了24.8%.与不施肥的对照(T1)和单施有机肥的处理(T9和T10)相比,施用化肥能明显提高0~40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不同处理未对土壤铵态氮含量造成显著影响.0~40cm土层矿质氮变化量与化肥施肥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够保持(提高)产量,其中以200kg/667m2有机肥替代10%~30%化肥为宜.  相似文献   

10.
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注灌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榆中县试验观察了不同注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注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产量构成、商品性及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80%NW(N 120.0 kg/hm2、P2O590.0 kg/hm2、K2O 60.0 kg/hm2,初花期和盛花期各注水30 m3/hm2)处理下马铃薯块茎折合产量最高,为36 285 kg/hm2,马铃薯期初花期-盛花期0~60 cm土层含水量各处理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高,2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明显差异。在水分不成为限制因素的条件下注水对水分利用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构建喀什地区马铃薯施肥指标体系,本试验采用平衡施肥设计,研究了不同因素施肥组合对马铃薯养分吸收、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喀什地区马铃薯茎叶部位N∶P2O5∶K2O比例为1∶0.09∶2.51,块茎部位N∶P2O5∶K2O比例为1∶0.19∶1.86;马铃薯氮素、磷素、钾素百公斤马铃薯块茎养分吸收量为N 1.87 kg、P2O50.75 kg、K2O 4.80 kg,氮素、磷素、钾素三要素之比为1∶0.40∶2.57;最佳施N量15.88 kg/亩、P2O57.97 kg/亩、K2O 7.94 kg/亩,最佳经济产量为1 126 kg/亩。平衡施肥可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和施肥效益。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肥效定位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陇东黄土高原丘陵区氮、磷、钾不同配比对马铃薯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有显著影响。与无肥处理相比,氮磷、氮钾或磷钾配施的增产效果显著,其中氮肥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优于磷钾肥。当氮肥施用量较低时,磷肥或钾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体现了氮在肥料3要素中的重要性,磷肥和钾肥相比,磷肥的增产效果略优于钾肥。(2)马铃薯产量随着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速效氮含量达到166.55 mg/kg 、速效磷含量达到48.82 mg/kg、速效钾含量达到343.08 mg/kg时,马铃薯相对产量达到最大值。依据相对产量分组建立马铃薯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丰缺指标。(3)基于肥料效应函数、最佳施肥量与相对产量回归方程,建立马铃薯推荐施肥指标,马铃薯相对产量小于50%的施肥方案为施纯N 187.14 kg/hm、P2O5137.42 kg/hm 、K2O 117.48 kg/hm,相对产量介于50%到90%的施肥方案为施纯N 121.86~187.14 kg/hm、P2O5 58.22 ~137.42 kg/hm、K2O 55.32~117.48 kg/hm,相对产量大于90%的施肥方案为施纯N 121.86 kg/hm、P2O558.22 kg/hm、K2O 55.32 kg/hm。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冬作马铃薯商品有机肥的适宜用量,为广东省冬作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商品有机 肥的合理施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不施肥和不施有机肥为对照,设 5 个有机肥用量处理(处理 1~5∶ 3 000 ~ 150 00 kg/hm2),并在收获时测定块茎产量、经济效益和块茎的品质参数等。【结果】 马铃薯产量随 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处理 5(15 000 kg/hm2)产量最高达 40 871 kg/hm2;各处理干物质率的范围 为 18.63%~ 20.05%;处理 3(9 000 kg/hm2)综合经济效益最高达 75 318.75 元 /hm2,对经济效益与商品有机肥 用量通过一元二次函数方程拟合,得到经济效益最大时商品有机肥的施用量为 9 077.23 kg/hm2,此时经济效益为 74 872.31 元 /hm2,方程拟合与实际生产情况相吻合;在品质方面,不同处理块茎干物质率、鲜薯 Vc 含量和淀 粉含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每 100 kg 商品有机肥增产量也是以处理 3 最高,达到 47.56 kg。【结论】在供试条件下, 适宜于冬作马铃薯高产高效的“1 基 0 追”施肥模式为施用马铃薯专用肥 1 500 kg/hm2+ 商品有机肥 9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4.
以黔椒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用量(1 800、1 500、1 200 kg/hm~2)的两种缓释肥料(T1,N︰P_2O_5︰K_2O=18︰9︰18;T2,N︰P_2O_5︰K_2O=20︰10︰15)对辣椒茎叶、果实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缓释肥的效果差别不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辣椒产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1 500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达7 000 kg/hm~2以上;辣椒茎叶N/P要明显高于果实N/P,当施肥量为1 800和1 200 kg/hm~2时,茎叶N/P都要显著低于施肥量1 500 kg/hm~2的水平,表明在施肥过量和不足的情况下,辣椒生长缓慢或贪青晚熟[21],茎叶生长速率加快,因此茎叶N/P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微量元素硼、锌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量元素硼、锌可以明显提高马铃薯株高、单株结薯数、大中薯、单株产量、产量、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各生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单株小薯数.推荐施肥+锌处理下,株高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推荐施肥+硼+锌处理下,单株结薯数、大中薯、小薯、单株产量、产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推荐施肥+硼+锌处理下,马铃薯产量达到最大值,为44188.75 kg/hm2;淀粉和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12%和3.14 mg/g.同一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大小为:空白对照<推荐施肥<推荐施肥+锌<推荐施肥+硼<推荐施肥+硼+锌.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定西地区马铃薯养分吸收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配施低、中、高水平下施钾肥与不施钾肥对马铃薯不同器官氮、磷、钾养分吸收动态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各生育期马铃薯全株中元素含量均表现为K含量N含量P含量;整个生育期叶片中的N含量均高于茎和块茎,叶片中P含量除淀粉积累期外一直高于地上茎和块茎,而整个生育期各器官中K含量均表现为地上茎叶块茎。与对照(CK)相比,氮磷配施及氮磷钾配施均能促进马铃薯产量的增加,增产幅度为32.6%~12.5%,以中量氮磷水平配施钾肥(N2P2K)马铃薯的增产效果最明显,比对照增产11.7t/hm2,而且产量最高的N2P2K处理的千公斤薯块的养分吸收量最高,养分吸收比例N:P2O5:K2O为2.46:1:4.06。氮磷配施钾肥能明显提高马铃薯粗蛋白、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以及干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7.
以费乌瑞它为试材,以不施氮肥为对照,在氮肥施用量(纯N 160 kg/hm2)相同的基础上,设氮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施用(T1)、55%作基肥+45%作齐苗肥施用(T2)及55%作基肥+30%作齐苗肥+15%作现蕾肥施用(T3)共3种处理,研究氮肥施用方式对冬马铃薯生长中后期若干生理生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氮方式均可明显提高马铃薯中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系活力,并显著提高采收期马铃薯块茎产量.其中,T1对提高马铃薯生长中期生理活性的效应较明显,且产量高于其他处理;T3对提高马铃薯生长后期生理活性的综合效应较明显;但3种施肥方式间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差异不显著.因此,从经济效益和简化施肥作业考虑,本试验条件下冬种马铃薯以氮肥全部作基肥施用为宜.  相似文献   

18.
氮磷钾及密度对贵州中部马铃薯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氮磷钾配施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2"的试验设计方法,分析各处理马铃薯植株农艺性状、地上部生长和块茎的相关性及植株产量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植株株高、茎叶鲜重和最大叶面积与植株的块茎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主茎粗与块茎鲜重不存在相关性;施钾水平的高低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较大,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最佳施肥方案为纯N 8kg/667m2、P2O59kg/667m2、K2O 16kg/667m2,种植密度5 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9.
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材料,设水稻-马铃薯轮作氮零栽培模式(RP–N0)、水稻-马铃薯轮作传统栽培模式(RP–T)、水稻-马铃薯轮作高产栽培模式(RP–H)、水稻–马铃薯轮作超高产栽培模式(RP–SH)、玉米–马铃薯轮作高产栽培模式(MP–H)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植株镉积累和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处理不同时期马铃薯植株叶片的镉含量4.23~5.52 mg/kg,茎的镉含量4.85~5.02 mg/kg,显著高于块茎的镉含量(0.34~0.39 mg/kg);马铃薯茎叶的镉生物富集系数为10.15~13.25,显著高于块茎生物富集系数的(0.82~0.92);不同栽培模式的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以RP–N0处理的最低,为11.12 t/hm~2和71%,显著低于其他4个处理的产量及商品薯率,以MP–H处理的产量最高,达42.07 t/hm~2,淀粉含量以RP–N0最高(11.55 g/(100 g));马铃薯块茎的镉含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r=–0.65),块茎的镉生物富集指数与土壤p H呈显著负相关(r=–0.81)。  相似文献   

20.
施氮和施钾水平对冬播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费乌瑞它’为材料,在南方冬闲田设计5个施氮水平(N1、N2、N3、N4、N5,分别施0、75、150、225和300 kg/hm2纯N)和5个施钾水平(K1、K2、K3、K4、K5,分别施0、75、150、225、300 kg/hm2 K2O),研究不同施氮、施钾水平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施氮、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块茎膨大期叶片SPAD值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块茎形成期叶片SPAD值与施钾量相关性不显著;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马铃薯的株高与茎粗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施钾量相关性不显著;块茎成熟期马铃薯的地上部、地下部干质量及总干质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施钾量相关性不显著;马铃薯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施氮量在225 kg/hm2时各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28 707.25 kg/hm2;马铃薯产量、单株块茎质量、单株块茎数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单株块茎质量、单株块茎数、干物质含量与施钾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