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深,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尤为突出,随之而来的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农村老年人健康不平等问题。农村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程度过高会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建设健康中国产生不利影响。基于CHARLS_2018年调查数据,首先运用集中指数法测度健康不平等程度,其次选用二元Logistic模型测度各自变量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素,最后分解各自变量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的集中指数为0.040 8,健康不平等状况明显;从地区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农村老年人健康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42 4、0.058 7、0.018 0,中部地区健康差异性更严重。其中:收入水平、是否患慢性病、锻炼状况、受教育程度因素对加大健康不平等影响很大;婚姻状况、居住区域、社交状况、饮酒状况、吸烟状况等因素是造成农村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现状。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农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变得越来越大,将危害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计算其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以探究其不平等程度。其次,运用农户收入决定方程对江苏省农户的样本数据进行拟合,探究收入的主要决定因素。最后,再运用夏普里值的方法分解回归方程,找出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贫富差距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农村家庭总的工资性劳动时间是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及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健康水平顺位在次。基于上述研究,建议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机会,加大对农村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并缩小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及其内在原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我国收入不平等问题较为严重,且城市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明显高于农村,但农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却更加明显;从地区层面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不平等程度较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收入差距较小;对基尼系数贡献率的分解结果显示,城市内部、城乡间及地区间不平等对总体收入不平等起着主导作用,户籍差异、受教育程度均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解释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永波  魏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35-5936
[目的]为了了解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方法]基于基尼系数、均值对数偏差指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分解。[结果]甘肃省1998~2005年的基尼系数没有超过0.3,农村居民处在“相对平均”时期,其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家庭经营收入引起,其次是工资性收入,在空间上主要是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所致。分析结果还显示出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与全国的趋势正好相反。[结论]甘肃省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性造成区域间农业收入不平等,进而成为区域间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消费除了受到农民收入水平、农村人口、消费环境和观念的制约之外,还受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采用1994—2008年湖北省各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与消费数据,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人均消费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不仅提高农民收入可以刺激农村消费,适当拉开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拉动消费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国家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牧民收入结构及其不平等情况发生显著变化。为此,以内蒙古为例,利用定点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牧民收入分配状况,探讨市场化因素和政府生态环境政策对牧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与国内居民的差距不大,整体在0.4~0.5之间波动,最高值为0.47,最低值为0.41。畜牧业收入仍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贡献因素,但影响程度在逐渐下降,非牧业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在快速增加,其中畜牧业收入和非牧业收入起着拉大差距作用,转移性收入发挥着缩小差距作用。此外,工资性收入对非牧业收入不平等贡献最大,并呈增加的趋势;草原生态补奖收入对转移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贡献最大,有助于缩小差距。牧民收入的区域差异主要贡献来自于区域内差距,表明各盟市内部的收入不平等更为明显。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扩大牧民非牧业就业途径,在增加收入的过程中降低收入不平等;与此同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持续实施和结构调整也需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不仅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还体现于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后者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基于中西部5省(市、区)218个村的2009年、2011年与2013年三期调查数据,分析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探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西部农村基尼系数为0.38,接近收入分配状况的国际警戒线。在农村基础设施中,自来水、电力和集市普及率逐步提高,道路普及率增长迅速。同时,农村道路设施可显著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状况,且空间计量分析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道路设施对于中等收入地区的收入分配效应显著,而在低收入和高收入地区并不明显。从作用机制来看,农村居民总体收入的增长以及在收入结构上农业收入的大幅提高是农村道路设施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途径,且前者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对于现阶段基础设施以及经济状况仍较为薄弱的中西部农村,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仅有利于促进居民增收,也是改善农村收入分配的良好对策。  相似文献   

8.
庞永红  王芳芳  刘有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478-21481
在界定"增长性贫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的经济现状,找出我国农村居民经济弱势的成因。分析了市场消费经济对"增长性贫困"的影响,指出我国农村较快经济增长下可能导致的"增长性贫困"现象,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物价持续上扬,农村居民市场消费能力不足;二是财富集中程度较高,农村居民大多数收入偏低。提出了预防农村"增长性贫困"的对策建议:改革户籍制度,让农村居民获取自由迁移权利,增加地位收益;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科学有效进行收入再分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规避"增长性贫困"。  相似文献   

9.
根据1985~2014年海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人均收入、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探索影响海南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差距的主要因素。利用逐步回归进行变量筛选,消除多重共线性,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显著;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由收入水平唯一决定,符合绝对收入假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储蓄差距对消费差距影响显著,消费差距函数符合生命周期假说的近似形式。消费水平的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表明:收入和物价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长期边际效应大于短期;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短期边际效应大于长期。消费差距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差距的短期效应略大于长期;储蓄差距对消费差距的长期、短期边际效应都较小,长期边际效应略大于短期。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与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消费差距与收入差距、储蓄差距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制约四川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为提高四川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基于不同类型区的数据,实证探究制约四川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结果】财产数量总体上对财产性收入有正向影响,但不同类型财产存量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财产质量是影响农村不动产财产性收入的关键因素;财产流转难易程度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培育农村自然资源优势项目,引导农村居民资金变股金;改变农村自然资源地理劣势,提高农村不动产质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使更多农民成为股东;开展农村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实现自然资源变资产;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智力投资,形成收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贫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相对贫困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的主次因素,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则区域总体贫困程度越轻。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居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其膳食健康状况仍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分析收入增长对农村居民膳食健康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家庭生产理论,利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和健康膳食指数(HEI),运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回归、门槛回归模型和工具变量回归方法,评估我国农村居民的膳食健康状况,分析收入对农村居民膳食健康的影响,对比分析贫困居民与非贫困居民之间的影响差异,从膳食健康视角评估当前贫困线标准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农村贫困居民与非贫困居民的膳食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非贫困居民的膳食健康状况明显优于贫困居民;收入对农村居民的膳食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贫困居民膳食健康的收入效应明显高于非贫困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的膳食健康存在内生性,不考虑内生性会低估农村居民膳食健康的收入效应;从膳食健康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贫困线标准应提升至3 159元,高于当前的贫困线标准(2011年为2 300元)。因此,对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仍是改善农村贫困人口膳食健康的重要途径。如果计划对贫困人口的营养状况进行政策干预,现有的贫困线有必要进行上调。  相似文献   

13.
借助2003~2012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动趋势、来源构成并采用对基尼系数进行结构分解的方法,通过对江苏省每年不同收入组农民家庭收入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运算,将农民收入差距分解到各个分项收入,以此比较各个分项收入对农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江苏省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收入差距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其中,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纯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其余依次为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各个分项收入中,财产性收入的基尼系数最大,表明省内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较大的差距,不平等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按照收入来源分解基尼系数法对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收入差距及总差距增量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自1995年以来比较稳定,2006年后略有下降;初次分配收入差距是农村地区差距的主体,再分配收入对地区差距存在"逆向调节";从分项收入看,劳动报酬收入对地区差距促增,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地区差距促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各省区农村居民住户收入分组资料,使用不等分组的基尼系数公式重新估算中国1995-2009年31个省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状况;使用统计方法对中国农村基尼系数的地区分布状况和时序演化态势进行分析;用动态差分的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各种因素对地区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全面剖析中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化及其决定因素,试图为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1985-2010年中国各个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计算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数据特征显示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从1985年到2010年间整体上呈持续扩大趋势.构建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计量模型,计量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抑制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5-2009年陕西省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资料,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计算出了影响农民收入差距-各项收入构成的集中率和贡献率,找出了导致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利用我国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数据,运用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我国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的长期及短期影响因素,探讨各影响因素对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981-201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食用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分别由4.8 kg和1.9 kg增长到9.1 kg和6.9 kg,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与人均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人均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人均消费量的短期影响程度最大,且农村居民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城镇居民;食用植物油价格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健康信息还未对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产生负向影响;消费习惯对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均产生正向影响,但城镇居民的消费惯性大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对食用植物油人均消费短期变动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节力度较强;从长期来看,促进农村食用植物油消费市场发展必须依靠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作为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承担着促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进而保障居民健康公平的重要责任。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2011、2013、2015年的微观数据,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健康与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性以及医疗保险补偿后的受益公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在健康状况、患病状况和医疗服务利用状况上都存在着与收入相关的不公平,低收入人群享有较少的医疗卫生资源却承担着较大的医疗支出负担;医疗保险补偿后对居民收入以及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均有所改善,但是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的背景下,农民如何实现增收已成为农村改革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刚实现全面"脱贫摘帽"的贵州省,如何利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来帮助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实现乡村振兴也是一个迫切的课题。根据贵州省相关数据定性分析城镇化与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关系,可以发现,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就地城镇化相比较异地城镇化更能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城镇化发展阶段不同对农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