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秦岭太白山森林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易氧化碳和水溶性碳)含量的海拔梯度分布特征,揭示其海拔梯度格局的影响因素,沿秦岭太白山北坡海拔每上升50 m设置1个标准样地,通过路径分析法确定其影响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贡献.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水溶性碳含量均呈现出随着海拔梯度的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某典型井工煤矿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工程措施,以为煤矿安全绿色开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认为:沉陷区实际治理面积为22. 89hm2,覆土量为11. 45万m3,平整量为6. 87万m3,根据矿区生态分布情况和适宜性分析,本次矿山恢复植被选用草种为紫花苜蓿和当地杂草,所需紫花苜蓿457. 8kg,当地杂草343. 4kg。  相似文献   

3.
探明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对该区土地与土壤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黄土丘陵区园则沟小流域选择红枣林地、7年撂荒草地、农地、30年撂荒草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研究0~10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小。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7年撂荒草地农地红枣林地30年撂荒草地,且在0~20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以淮南潘一、潘三矿采煤沉陷区(开放型沉陷区)和后湖采煤沉陷区(封闭型沉陷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沉陷区浅层地下水中氮、磷等营养盐指标的监测,研究了两种类型采煤沉陷积水区浅层地下水中营养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类型沉陷区营养盐的迁移特征,同时分析了营养盐的限制性组成。结果表明,NH_3-N年内时间差异性较小,整体呈开放型浅层地下水(KD)封闭型浅层地下水(FD);NO_2~--N、NO_3~--N和凯氏氮年内空间差异性较小,时间差异性较大,丰水期低于平枯水期;总氮年内时空差异性均较小,基本呈FDKD。PO_4~(3-)和总磷年内时间差异性较大,溶解性总磷年内时空差异性较小。开放型沉陷区浅层地下水内各营养盐指标的相关性更强,封闭型沉陷区浅层地下水中磷的污染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贵池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变化及固碳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布点采样、室内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安徽省贵池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高于旱作土.贵池区(县域尺度)1984年水田耕层有机碳含量比旱地高出1/3,有机碳密度高出约5%.根据2005年贵池区土壤调查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水田耕层有机碳含量比旱地高出45.18%,有机碳密度高出23.73%.对比贵池区1984年和2005年两个时段的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碳密度: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年均提高了2.01%,有机碳密度年均提高了3%;旱作土有机碳含量年均提高了1.11%,有机碳密度年均增加了1.3%.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性质相关.贵池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速效磷、碱解氮旱正相关,水稻土粘粒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而旱作土则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渝西南典型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位于渝西南的江津区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实地采样分析和历史资料调研,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该区 域的农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表 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14~52.3g/kg,平均有机碳含量为9.47g/kg,有机碳密度均值为2.54kg/m2, 低于重庆市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江津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不均匀,高值区零星分布 在江河沿岸及周边地区,低值区由中部向东南部延伸分布.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3668.9×109 g,其 中,仅水稻土和紫色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已占总储量的96.14%.农田表层土壤的有机碳丰度指数介于0.80~ 1.33之间,其中冲积土最高,紫色土最低.水稻土和紫色土是研究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的重点对象,因此, 在当前经济发展中,能否稳定和增加其有机碳的储量对研究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方式的制定与增碳措施的 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煤造成地表塌陷,原地貌发生大的变化,土壤受到严重扰动,致使土壤养分转化和迁移发生较大的空间变异,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是表征土壤养分的关键因子。土地塌陷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逐渐成为复垦土壤质量的研究热点问题。本研究选择济宁兖州煤矿区典型塌陷区,采集不同坡位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在坡面和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坡面上,土壤有机碳呈现出从坡顶到积水边缘迁移,先降低再升高,在塌陷中心富集的变化趋势,采煤塌陷对坡中和坡底部位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2)在垂直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降低,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占整个土层(0~60 cm)的65.9%,显著高于20 cm以下各层次的有机碳含量(P0.05);(3)土壤的不同性质空间变异程度大小排序大致为:有机碳热导率含水量容重pH值;(4)土壤有机碳与容重、含水量、pH值、热导率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含水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493*(P0.05),与容重和pH值达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9**、-0.684**(P0.01),与热导率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地塌陷产生的地面坡度已经引起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采煤沉陷区土地沉陷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治理煤矿开采所造成的土地沉陷问题,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矿区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促进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重庆市万盛区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使用三区划分法对项目区进行分类,对采煤沉陷区土地沉陷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区可分为稳定区、非稳定区、未来影响区及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定义的项目补充区。针对这4种区域,提出了各自对应的土地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估算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确定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基于2016—2019年采集的4 350个表层土壤样本,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与ArcGIS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范围为0.03~14.68 kg·m-2,平均值为4.06 kg·m-2。全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聚集分布,具有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主导,呈现自南向北、从沿海向内陆山地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降雨量、海拔、土壤质地和土壤pH是影响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影响相对较弱,且随着化肥(磷肥和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不高,空间分布聚集,自然气候变化、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其中降雨量、海拔、土壤质地和土壤pH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国外福利改进的判断标准和福利衡量方法,通过对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的实地调查和访谈,对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农民因农地流转发生其福利的变化,以及土地流转过程中影响农民福利发生变化的因素及福利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得到,沉陷区土地流转为生态园的模式能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这为政府更好地治理采煤沉陷区和制定合理的沉陷区土地流转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也为深入研究资源型城市政府土地流转补偿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全国采煤沉陷区土地治理的改革提供科学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深层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研究云南省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对云南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和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570个土壤统计剖面数据,运用土壤类型法对云南省深层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进行估算;根据云南省土壤类型图,统计云南省不同类型土壤的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SOCR);使用ArcGIS绘制深层SOCD的空间分布图,与云南省表层土壤空间分布进行比较;结合单因素分析对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根据Van Bemmelen系数估算所得:云南省30~200 cm深层平均SOCD为44.21 t/hm2,SOCR为1.67×109 t。深层SOCD由滇东南向滇西北方向逐渐增大,与云南省表层土SOCD变化规律相似;并且深层SOCD的分布受海拔、降水量和温度的影响,深层SOCD值与海拔和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温度与深层SOCD则呈负相关。结论云南省深层土壤SOCD大于全国SOCD的平均值,但均小于云南省0~20 cm表层SOCD。本研究对未来其他地区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碳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和活跃的碳库。上海崇明岛表层土壤碳密度及其碳储量的变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全球变化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上海崇明岛土壤普查数据和地统计方法,研究了崇明岛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状况和碳储量。结果表明,全岛大部分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2~4kg/m2,平均2.89kg/m2,具有中等变异程度和空间相关性,变异系数和块金效应分别为0.3和0.32。农田和林地的碳密度较高,2002年崇明岛63%的土地面积为农田,其碳储量达到2571.43×106kg,占全岛表层土壤碳储量的71%,而3%为林地,其碳储量占总量的4%。不同用地类型面积的比例与其碳储量基本保持一致。从土壤类型分析,全岛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多的是水稻土,占总储量的69.1%,其次盐土的碳储量占总量的24%。全岛总的土壤碳储量为3720.85×106 kg。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动态监测全岛表层土壤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干扰下的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是建设崇明生态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探讨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估算其碳库量,对于提高土壤质量、保护黑土资源,维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配准完备的1:10万或20万的地形图和土壤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东北主要黑土区共7个市县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及储量做出估算,并对其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区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为6.27kg.m-2,变幅为2.43~11.36kg.m-2,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为2.92×108 t;土壤有机碳密度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从北向南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且东北高、西南低。密度较高的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嫩江和五大连池的大部分地区,吉林省中西部的公主岭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
色季拉山西坡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小尺度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小空间尺度上土壤有机碳(SOC)及其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尺度下高寒土壤碳储量的精确估算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本研究以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 200 ~ 4 400 m的苔草高寒草甸(CAM)、林芝杜鹃灌丛(RTS)和雪山杜鹃灌丛(RAS)为研究对象,采用10 m × 10 m规则格网采集表层(0 ~ 10 cm)土壤样品,借助GS+和ArcGIS软件以分析不同植被类型SOC和SOCD的空间结构性、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结果  (1)研究区表层SOC平均值达100.97 g/kg,表现为RAS(146.45 g/kg) > CAM(95.60 g/kg) > RTS(60.43 g/kg),SOCD平均值达6.28 kg/m2,表现为CAM(7.34 kg/m2) > RAS(6.32 kg/m2) > RTS(4.80 kg/m2),均高于全国0 ~ 10 cm土壤水平(24.56 g/kg、1.21 kg/m2)。(2)除RAS外,该区域SOC、SOCD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比为1.46% ~ 12.51%,表明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为主。RAS的SOC、SOCD结构比达100%,空间依赖性较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为主。SOC、SOCD空间自相关尺度在17.44 ~ 30.29 m之间,并且SOC > SOCD,CAM > RTS,这表明植被类型可能是影响表层SOC和SOCD空间变异及格局的主要因素。(3)克里格插值表明,CAM表层SOC、SOCD的高值斑块与高土壤含水率相对应,低值斑块与沟壑位置相对应,RTS的SOC、SOCD呈高低值斑块交错分布,与地面覆被物(灌丛、草本、裸地)的镶嵌性分布对应,表明土壤含水率、微地形、植被覆盖等是影响研究区表层SOC和SOCD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土壤密度、pH、全氮是影响3种植被类型SOC、SOCD含量及空间异质性的关键要素,其次是机械组成、坡度,全磷的影响不明显。  结论  色季拉山SOC含量比较丰富,小空间尺度下枯落物量、微地形、土壤性质(含水率、土壤密度等)的空间异质性显著影响SOC、SOCD的空间分布和预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鄱阳湖季节性淹水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遥感方法在土壤有机碳估算中的适用性,依托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蚌湖、常湖池和泗洲头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野外实测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和同期的Landsat8 OLT遥感影像,采用遥感图像处理和GIS技术提取影像中遥感特征因子,构建遥感参数与土壤有机碳的一元线性、一元曲线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优遥感估算模型,预测鄱阳湖季节性淹水湿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提取了影像中33个遥感特征因子,包括7个波段的反射率值(b1~b7)、4个植被指数(NDVI、SR、SAVI、EVI)、第一主成分特征(PCA1)、单波段纹理特征的均值(MEAN)、熵(ENT)和相关性(COR),其中纹理特征是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的重要遥感因子,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构建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0.772,平均相对误差45.53%,均方根误差2.417。遥感反演发现,研究区预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g/kg,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约为10.75 g/kg。  相似文献   

16.
神东分公司采煤沉陷造成当地自然环境千疮百孔、生态系统难以维系、社会经济严重失衡等被动局面。在沉陷盆地中度影响区3年来种植沙棘的初步实践表明,种植沙棘,恢复植被,治理采煤沉陷区,可以发挥很好的生态经济功能,效果十分理想。建议中度影响区宜采用以沙棘为主的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措施;严重影响区宜在土地整治后,采用以种植沙棘等灌木为主的人工造林手段。  相似文献   

17.
莲藕粗放的栽培管理与过多地依赖农药的病虫害防治,不仅影响莲藕的品质与产量,同时也会影响池塘的立体养殖与水质,规范的无公害莲藕的栽培技术规程会为采煤沉陷区无公害莲藕的浅水栽培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淮南采煤沉陷区景观重构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是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针对淮南采煤沉陷区及其治理现状,结合淮南的旅游奈件,运用生态的理念和先进的治理技术,将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与开发淮南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针对性地提出了沉陷区生态规划、生态景观建设模式等,力促淮南采煤沉陷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以六盘山林区针叶林和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计算有机碳密度,分析了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与林型、海拔关系以及总有机碳与团聚体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六盘山林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土壤有机碳主要储存于大团聚体中。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分布不受林型影响,但与海拔有关。这些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土壤有机碳估算需要考虑大团聚体有机碳和海拔因子。  相似文献   

20.
采煤沉陷区土地生态恢复模式研究-以潞安矿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潞安矿区为例,结合矿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对不同条件下的采矿沉陷区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模式,为建设环境友好的矿区生态环境和构建和谐矿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