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及提升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中部典型县域为例,探讨耕地质量等别分布特征,系统分析区域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提出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的提升对策。以县域农用地分等更新成果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叠加分析与数据统计,综合对比分析耕地质量等别与不同分等因素的关系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5个典型县域耕地质量等别总体较高,以中、高等地为主,有少量优等地分布,各区域耕地质量存在共性的自然和利用限制因素,也存在特有的限制因素,土地整治应因地制宜提升耕地质量。这说明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建设,既要改良耕地质量共性限制因素,更要着眼于不同区域的特有限制因素,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廊坊市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了廊坊市耕地质量等别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尺度上的自然质量等方面:7~8等地呈现南北两极集中分布,9~10等地呈现东西两侧集中分布的格局,11~12等地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流域;中等地分布范围远广于高等地;平均等别最高的三河市比平均等别最低的安次区高2.12个等别。四个指标区耕地自然质量等别优劣程度依次为:冀东燕山山前平原区>冀中洼地区>冀中南冲积平原区>永定河冲积平原区,但各指标区平均等别差异并不显著。本文通过分析其耕地质量结构特点,对廊坊市耕地质量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能够为区域耕地数量~质量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对于制定适合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对策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科学判定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对促进耕地保护及空间优化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用耕地质量的国家利用等别,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来探究汉源县耕地利用等别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汉源县耕地质量状况较好,耕地利用等别主要分布在7~11等,7~8等为高等质量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27%;9~11等为中等质量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9.73%;高等地主要分布在唐家乡、富春乡、九襄镇等乡镇,中等地各个乡镇均有分布。②全局自相关结果显示,全局Moran’s I指数为0.648 947,汉源县耕地质量有显著空间集聚性,局部自相关结果显示汉源县中部有低—低的低值聚集区和四周有高—高的高值聚集区2个显著相关性区域,高—低聚集区和低—高聚集区零星分布区域。该研究结果可为调整和补划基本农田、评价更新耕地质量、管理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廊坊市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了廊坊市耕地质量等别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尺度上的自然质量等方面:7~8等地呈现南北两极集中分布,9~10等地呈现东西两侧集中分布的格局,11~12等地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流域;中等地分布范围远广于高等地;平均等别最高的三河市比平均等别最低的安次区高2.12个等别。四个指标区耕地自然质量等别优劣程度依次为:冀东燕山山前平原区>冀中洼地区>冀中南冲积平原区>永定河冲积平原区,但各指标区平均等别差异并不显著。本文通过分析其耕地质量结构特点,对廊坊市耕地质量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能够为区域耕地数量~质量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对于制定适合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对策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GPS采用网格法,对山东省聊城市耕地进行了136个样点11种重金属元素的测定.对各样点进行了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指数计算,并利用GIS中的空间插值法将重金属元素富集程度进行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u>Hg>V>Zn>Ni>Cr>Co>As>Mn>Pb>Cd.As、Co、Hg、Cu、Ni、Mn的最大富集值及Cd、Zn、V的最小富集值都出现在东阿县.不同重金属元素在各县市的富集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重庆市年度更新评价数据,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2015年全市及各区(县)3类耕地质量更新后等别的变化情况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市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平均等别分别为9.74、9.77和9.84,耕地质量为中等偏下。(2)重庆市西南部由于区域内自然条件较好,刺激农业发展的因素较多,社会经济发展较好,耕地质量整体相对较高;而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所处区域为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耕地质量较差,高等地匮乏。(3)重庆市2014—2015年耕地等别为6~12等,其中10~12等的耕地面积减少,而7~8等的耕地面积增加。重庆市区域内3类等别的耕地面积差异较大,导致耕地等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整治项目等的实施;区域内需采取差异化管护,加强影响耕地的非地带性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耕地等别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作为国家发展和农民生存之本,探讨耕地等别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GIS空间分析法对比2010年和2015年全国耕地等别数据,得到结果:(1)2015年较2010年,耕地质量有所提升,其中1等地占比增加最多,增长1.91%。(2)2015年优等地面积5 960.63万亩,占比2.94%;高等地面积53 768.98万亩,占比26.53%;中等地面积107 077.80万亩,占比52.84%;低等地面积35 838.73万亩,占比17.69%。(3)2015年全国16个省份耕地平均等别值低于全国平均值(2010年为9.8),15个省份大于全国平均值,说明耕地质量有所好转。(4)分区结果显示,2015年中部地区耕地等别平均值为7.89,为最高地区;东部地区为8.19,位居第二;东北地区为11.25,位居第三;西部地区为11.33,位居第四。因此,后续应借助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地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历年全国和地方统计年鉴数据,按照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分别统计测算三类地区用于农业生产实际耕地面积、保障粮食自给必要耕地面积及两者之差,对比分析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用于开展一二三产业耕地机会成本。针对粮食主产区较高耕地机会成本及经济发展利益流失现状,为增加粮食主产区政府粮食生产积极性,促进不同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应建立国家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制度,构建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利益横向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模型、动态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等方法,测度2000—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变化下的粮食产量变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进而探清制约粮食增产和生态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耕地利用变化类型,并形成针对性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整体呈现“北增南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减大于增”的数量变化特征。2000—2018年间,耕地净转出205.98万hm2,建设用地是耕地转出的主要地类。根据耕地利用变化的产出效应,划分4种类型——生态增值-粮食增产型(Ⅰ型)、生态减值-粮食减产型(Ⅱ型)、生态增值-粮食减产型(Ⅲ型)和生态减值-粮食增产型(Ⅳ型),在省级层面上,我国粮食主产区Ⅰ~Ⅳ型面积的占比依次为18.30%、13.36%、33.19%和35.05%,共计造成4.171×1010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和9.253×106 t的粮食减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未利用地补充耕地分别是最有损、最有益粮食与生态安全的耕地利用变化类型。建议要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强...  相似文献   

10.
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摸清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的总体状况,揭示非粮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以徐州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冗余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研究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主导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徐州市法定耕地内(LF,10.25%)、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BF,7.30%)、两区划定范围内(FF,2.67%)非粮化率呈依次递减态势,城区非粮化率高于远郊;非粮化面积超过500 hm2的乡镇为6个,分布于远郊南部和西北角,但非粮化率则从中心向远郊递减扩散。非粮化率在FF范围内存在2个高-高集聚区,不同于LF和BF,城区周边明显高于其他区域;RDA分析显示社会经济变量解释了91.85%的非粮化面积特征向量的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包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农业收入、土地流转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其中非农业收入和农业机械劳动力分别是城区与远郊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率总体不高,以菜地占用为主,但不同范围、不同区位非粮化率差异明显,必须高度重视并谨慎对待社会经济因素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粮食主产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进一步挖掘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稳定全国粮食安全大局,利用1979-2008年统计资料,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进行分析,并采用最大复种指数与热量、水资源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模型,分析粮食主产区的复种指数理论潜力和可挖掘潜力.结果表明:1979-2008年期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与单产攀升,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比重升高,耕地复种指数东北区、黄淮海区上升,长江中下游地区下降.以2008年的耕地复种指数为参照,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理论可挖掘潜力分别为28%、48%、94%.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9年呼伦贝尔市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养分调查数据,研究了呼伦贝尔市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现状.结果表明:当前呼伦贝尔市粮食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55.1 g/kg、2.73 g/kg、46.2 mg/kg、242 mg/kg,pH平均值为6.0;养分含量在1级(高)和2级(...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彧  田洁玫  陈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193-197,208
在河南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测算了粮食核心区的生产能力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实际生产能力总产为4 560.94万t,平均单产为11 647.9 kg/hm~2,实际单产最高的区域位于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区,实际总产最高的区域位于黄淮海平原核心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可实现生产能力总产为10 929.80万t,平均单产为16 260.0 kg/hm~2。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近期总产增产潜力能达到约1 800万t,其中黄淮平原核心区最高,达1 000万t以上,是重要的增产区域。  相似文献   

14.
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布了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此项成果显示,我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显示,根据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及投入等因素综合调查与评定,我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  相似文献   

15.
在土地整理项目中,通过开发和复垦等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对新增耕地进行评定质量等别,为该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保证耕地质量不降低提供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机总动力>旱涝保收面积>机播面积>机耕面积>农村用电量>机电排灌面积>化肥用量>成灾面积;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耕地、水资源状况、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詹波 《甘肃农业》2016,(6):22-23
本文从我国耕地等别分异特性分析入手,分析了我国耕地等别分异特性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并剖析了耕地等别分异特性对耕地保护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珧  张永强  田媛  王荣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7):1632-1639
[目的]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度,明晰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为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4—201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省际数据,在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测度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性.[结果]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特征,即粮食主产区各地区农业碳排放量不仅受到来自本地区农业碳排放的直接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考虑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均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下同),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开放度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P>0.1).[建议]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减排,政府应强化农技推广和投入,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实现碳减排;制定合理政策适度推动城镇化发展,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碳减排的正向作用;鼓励农业资源调整和重组,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推进低碳农业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旱改水项目对旱塬区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项目是改造和改善原有利用程度不高土地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实施旱改水项目对缓解保护耕地和占补平衡压力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典型的台塬丘陵区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旱改水项目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旱改水项目国家自然等别为12级,国家利用等别为9级,国家经济等别为8级,综合考虑等别为10级;项目建成后,新增耕地67.9786hm2,可创造粮食产能371163.16kg。本文可为实现台塬丘陵区耕地保护以及旱改水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55-157
耕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数量、质量是影响粮食安全最基本的约束因子,从而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以及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等其他方面,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根据都安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都安县")近年来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分析了都安县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