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建华  张丽芳 《世界农业》2020,(4):112-119,143
为探讨自我雇佣是否更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本文以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以自我雇佣为城市融合核心解释变量,基于经济融合、城市定居意愿、社会融合3个维度进行考量分析。发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类型和能力差异较大,自我雇佣是一种可能实现的、向上流动的就业方式,更有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政策背景下催生出一批农民工回乡创业,即"城归族"这一富有时代特色的群体。本文基于胜任力模型、情境领导理论及社会嵌入理论,从意愿和能力两个维度对"城归族"的创业行为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理论体系,为农村创新创业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同时补齐创业短板,真正使农村地区以创业拉动就业,实现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正法律兜底之外,还必须从管理机制、文化认知、社会结构等更多维度上,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农民工群体"赋权"时近农历年末,农民工讨薪的报道渐次出现。陕西西安农民工讨薪时意外死亡,虽是极端个案,但农民工被拖薪、欠薪的现象,还较普遍。  相似文献   

4.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基于农民工市民化满意度调查数据,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回归方程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从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经济收入、心理认同、家乡环境、居住状况以及社会融入等6个维度构建评分系数矩阵,探究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多维分异特征和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水平整体处于低水平或较低水平;②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在各个维度发展不均衡,存在着明显差异;③社会属性是农民工市民化特征的外部驱动力,其中经济收入情况是市民化程度的基本动力,居住情况是市民化发展的基础条件,职业类型是主导因素;④个人属性是农民工市民化特征的内部驱动力,其中年龄和市民化年限因素是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根本体现,子女因素是潜在推动力,生活支出为非敏感因子,可以通过经济收入和职业类型与市民化程度间接关联。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流入城市。但是,由于缺乏劳动竞争力,又加之二元户籍制度尚未完全破除,因而农民工的居住空间选择在经济和制度上都面临着较大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邯郸五地的农民工群体进行调查,从而了解河北省农民工的住房状况以及社会融合的现状。本文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住房类型、居住条件等住房因素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进而为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对策,依靠住房保障的实现推动农民工群体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6.
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社会/经济-心理”的新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新生代与老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层次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农村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催生了农民工这一新的群体,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人群在社会化进程中缺乏公平对待与保护,渐渐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本研究在研究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的基础上,界定河北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基本概念,阐述河北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就业现状。同时以河北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就业者为调查对象,对就业权益保障与考察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河北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分别从人力资本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劳动关系三个角度提出改善河北省女性农民工的对策建议。旨在通过研究不断加强对河北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保护,维护这一群体的劳动权益,实现河北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真正的"体面就业"。  相似文献   

8.
张军  李鹏  郑希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738-20740
首先基于动态粗集理论对农民工群体进行建模,将农民工群体动态的划分为4个层次,分别是核心农民工群体、现实农民工群体、边缘农民工群体和非农民工群体。其次提出依据农民工个体属性的迁移系数判定他位于农民工群体的层次。此过程不仅充分考虑了农民工个体在社会中的动态表现和各种不确定因素,还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一个公司农民工群体结构分析的应用举例验证了研究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农民工整体素质的高低会最终决定他们能否由"乡下人"转变为"城里人"。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工,进城后才能够既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又容易融入市民社会,培育市民观念,承担市民义务,得到市民社会及其管理者的认同。虽然目前我国农民工被称之为农村的"草根精英",但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与城镇居民差距较大,这也就决定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在于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3):222-225
随着经济改革及城镇化推进,中国农民群体出现了身份和职业上的分化,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把农民划分为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务农农民三个群体。相较于农民工、失地农民、城镇无固定职业居民等群体,务农农民在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收入来源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为研究广西新农保推进中"务农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针对务农农民特殊性,通过对广西三个行政村456份调查问卷及12位村民一对一访谈,分析现行新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符合该群体利益且体现效率与公平、权利与责任并重原则的广西务农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梦”破裂之后选择返乡.由于对农村生活的陌生与隔阂,新生代农民工在与农村生活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不适应.调查发现,农村的本土性特征、自身对农村生活的排斥心理以及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是他们对农村产生不适应的原因.为此,从政府、村干部和个人三个角度应积极落实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发挥村干部的作用,加强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培训;强化农村青年精英责任意识,提升群体的自我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分析加入工会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为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Bootstrap法,分析加入工会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加入工会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分维度来看,加入工会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的经济整合、社会适应和心理认同程度,但却会显著降低其文化习得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在加入工会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中存在一定中介效应。据此提出应完善农民工入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推动工会与社区的积极联动、扩大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9):216-217
基于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农民工群体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现状的调查,认为农民工对养老保险政策了解不充分、经济承受能力差、参保责任意识不足,以及养老保险政策设计缺陷、政府和企业执行不力,是影响农民工"断保"、"弃保"的主要因素。提升农民工群体可支配收入、加强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工作、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社会养老保险责任,是推进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进而促进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陕西省西安、咸阳、渭南、宝鸡、汉中5市的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包括居住条件、经济状况、职业发展、社会关系、基本权利和心理认同等6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测算了各市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探讨了不同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市在农民工综合市民化程度和各维度的市民化程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汉中农民工市民化综合程度最高为48.09%,西安最低为40.59%;各维度市民化程度中,基本权利市民化程度差异最大,5市极差为25.55%,居住条件市民化程度差异最小,但5市极差也达10.49%。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收入水平、地区收入水平等因素都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但各影响因素对市民化程度的不同维度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5.
伴随农民工的回流,学术界对农民工回流现象和回流农民工群体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对多数农民工回流后面临的发展问题关注甚少。基于对回流农民工主观发展意愿和客观发展能力的考察,构建"发展意愿-发展能力"分析框架,可将回流农民工划分为纯粹发展型、发展无奈型、潜在发展型、基本生存型4种类型。不同的回流农民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选择,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价值。为更好促进回流农民工发展及其社会价值发挥,首先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奠定发展基础,搭建乡村发展平台以创造发展载体,完善扶持激励措施以提升发展意愿,合力完善继续教育以提升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以及国家"双创"战略深入推进,全国上下呈现出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热潮。现有研究与大量实例显示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对社会网络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业融资、获取信息、获取技能。为研究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对社会网络的有效利用程度,从农民工群体特征与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的问题,分析社会网络利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根据社会网络利用的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创业中社会网络的有效利用过程。提出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注重社会网络建设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包含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与身份融入三方面的综合融入过程,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提升会显著促进该群体的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其中,经济融入主要提升农民工作出土地流转抉择的可能性;社会融入明显拓展了农民工土地流转的对象范围;心理及身份融入则主要对农民工土地流转期限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中央对农民工的保护性政策倾向,城市融入度对农民工土地退出的影响却并不显著。细化出不同融入指标对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的差异性影响,旨在为我国新时期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生活在城市的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因户籍制度所造成的身份认同的尴尬境遇,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双重政治排斥,从而造成其政治权利的"悬空"。这一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知和利益保障,同时也对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基于弗雷泽正义理论的视角,从经济、文化、教育培训和政治四个方面对当前阻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在"再分配""承认"及"代表权"这三个维度上的困境,最终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承认政治"和"正确代表权"寻找可行路径,以期促进对新生代农民工承认政治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19.
以广州市的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社会融合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并从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融合、政治融合、社会权益融合以及心理融合等方面展开分析,最后提出促进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3个维度来构建已婚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空间地图:心理空间(包括群体内部自我身份认同、对空间的主观感受、群体归属感)、生活空间(包括居住、工作、消费空间)和发展空间(包括婚姻、升职、社会资本空间)。采用深度访谈法,研究已婚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发展困境,希望引起各界对这一特殊群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