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营养物质保持四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重要以上地区的面积比达到了15%以上;极重要地区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2)土壤保持极重要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面积比为68.80%;土壤保持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万州及其东北部地区.(3)水源涵养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为极重要地区;极重要区沿江河呈带状分布,高度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沿江河呈环带状分布.(4)营养物质保持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是极重要区;极重要区基本呈条带形分布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脉及江河两侧.(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的面积占到了研究区总面积的近50%;极重要区基本沿主要江河两侧第一层分水岭和西部平行岭谷区的山脊呈条带形分布;高度重要区基本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层环带形分布,少部分零散分布.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空间分布特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适用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划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重要4个等级,综合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功能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极重要区为主,占49. 17%,包括上海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绍兴市、台州市等;水源涵养以一般重要区为主,占42. 52%,包括上海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和苏州市;土壤保持以比较重要区为主,占48. 24%,包括杭州市、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和嘉兴市等。综合评价结果以比较重要区面积最大,占35. 99%,大部分城市均有分布;中等重要区占24. 4%,主要分布在泰州市、台州市、嘉兴市、宁波市、湖州市、绍兴市等;极重要区占21. 85%,主要分布在宁波市南部、杭州市和绍兴市等。 相似文献
4.
以玉溪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及数据,对玉溪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并探究其形成重要性格局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玉溪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主要是极重要,其面积为13 556.94 km2,占玉溪市总面积的90.74%;一般重要地区分布较少,分布在玉溪市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元江县;重要地区分布较离散,多分布在玉溪市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红塔区、江川区、海通县、澄江市;极重要地区分布较广,涵盖了玉溪市各县区,主要分布在峨山县、易门县、新平县、华宁县;在不同重要性等级中,耕地和林地的总面积占比较大,耕地面积占比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呈负相关,林地面积占比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呈正相关,随着重要性等级的变化,二者呈此消彼长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的急剧扩张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流域生态环境遭到极大冲击和破坏,致使生态系统出现资源退化、环境恶化与灾害风险加剧的趋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复合生态系统入手,深入分析流域内各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机制,综合考虑多风险源、多风险受体和生态终点共存情况下的风险大小,从风险源危险度、生境脆弱度及受体损失度三方面构建了流域生态风险评价技术体系,并选取太湖流域为实证区域,对太湖流域2000年、2008年两个时期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流域生态风险指数介于0.015-0.253之间,以中等和较低生态风险为主.至2008年,高、较高生态风险所占面积逐渐扩大,已由2000年的5.66%、13.42%增加至6.05%、18.42%,主要集中在流域北部的常州市区、江阴市大部分地区以及无锡市区. 相似文献
6.
7.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系统(discrete hopfield neural network,DHNN)探讨喀斯特地区宜林地的快速识别方法。以贵州省普定县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域为研究区,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征,选取土壤保持和石漠化控制这2个比较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体系。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规律的定量分析,获得适宜的人工造林区域,结合DHNN系统,构建宜林地快速识别模型,为喀斯特困难立地人工植被恢复和景观修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9.
10.
采用GIS技术和运用定位定量方法,分析贵港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贵港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综合评价,为贵港市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表明,贵港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布中,极重要地区面积1 270.86 km2,重要地区面积3 097.92 km2,比较重要地区面积1 164.68 km2。对于极重要和重要的区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严格执行管制措施,重点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太湖流域江苏地区代表性水产养殖排污系数测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合理评价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选取太湖流域典型地区12个养殖池塘和养殖围网,包括淡水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草鱼和翘嘴红鲌,网围养殖中华绒螯蟹、鲢鳙等5种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采用现场监测及物料平衡相结合的方法对水产养殖中总氮、总磷、铜和锌等污染物的排污系数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物料平衡法计算下的排污系数因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养殖模式下的同一主要养殖品种,因配养情况的不同得出的排污系数也相差很大。围网养殖中华绒螯蟹,套养其他鱼类的比例在30%~60%时,总氮、总磷、铜、锌的排污系数均值分别为16.80、2.80、0.002 0、0.026 1 kg·t~(-1);如不套养或少量套养(套养比例10%),总氮、总磷、铜、锌的排污系数均值分别为90.03、41.39、0.036 5、0.219 8 kg·t~(-1);网围养殖鲢鳙的排污系数为负值。对池塘养殖模式,采用现场实测和物料衡算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测算,物料衡算法计算下的排污系数远大于现场实测法。研究结果结合渔业统计数据,可核算区域水产养殖污染负荷。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鱼、螺、草、藻的物质循环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生态养殖模式,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流失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综合考虑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了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流失的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流失以微度流失为主,而强度及其以上流失主要发生在西南部丘陵地区,东部太湖平原区有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15.
稻鱼共生结构的水稻单产比单一的水稻结构增加3.3—22.3%。并可产鱼514—841kg/ha和改善土壤肥力。稻谷产量不受放养鱼种类、鱼苗规格影响,但受有机肥投入量及种类的影响。沼水作为饵肥可显著挺高稻、鱼产量。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危机频发,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等使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影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如何应对这些威胁,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目前对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内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做出总结。关于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研究大多为概念研究与案例分析,相关概念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根据其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开展恢复力评价是案例研究中普遍应用的方法,遥感为获取指标数据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在评价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研究中的尺度问题、定量化问题、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19.
《浙江农业学报》2015,(12)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人口快速增加给太湖流域水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文章基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从水资源、水污染、社会经济3个方面构建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选取对数函数作为单项指标的承载度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992—2011年的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城镇恩格尔系数、工业重复用水率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是影响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近20年太湖流域水环境整体上虽有好转趋势,水环境承载力由弱可承载状态变为基本可承载状态,其中社会经济子系统承载力和水污染子系统承载力的增加是水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影响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保持和提升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