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江苏农业科学》2018,(22)
开发利用未利用地资源可以对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首先对山地丘陵区未利用地进行要素特征分析和开发利用分类,并运用Arc GIS 10.2对怀来县未利用地资源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生态风险条件提出相应开发工程配套措施。结果表明,怀来县未利用地生态风险1级、2级、3级的面积分别为7 081.33、21 008.18、30 316.80 hm2,占全县未利用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12.12%、35.97%、51.91%。生态风险较高的区域坡度较大,有效土层厚度偏薄,易发生水土流失、干旱等生态风险,故开发时尤其要注重其生态效益,根据实地情况配合石坎梯田、引水工程、生物护坡等工程进行开发。该研究结果为今后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未利用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旱改水潜力研究——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3)
通过对重庆市彭水县农业气候资源和水田主要种植作物水稻为研究对象的调查与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和50m×50m的小网格插值,建立了以经度、纬度、海拔和坡度等地理因子为影响因素的气候资源模型,结合水稻生育期的气候资源特征,选取了有效积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作为水稻种植区划指标,通过土地资源信息与气候资源区划进行叠加空间分析,得到满足气候资源因素和土壤因素的可种植水稻区。研究结果可为彭水县合理规划和布局旱改水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貌尺度划定耕地保护区可为山地丘陵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新的视角。本研究采用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重庆市江津区耕地质量可提升潜力空间分布特征;在与耕地质量可改良因子限制程度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耕地保护分区识别与强度诊断模型,划定不同地貌类型的耕地保护区。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质量可改良因子限制程度总体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带状分布形态;高限制区所占面积最大,占比34.78%。研究区耕地自然等可提升潜力指数呈现东南向西北降低的分布趋势“,随机”型分布较多,占比41.71%;耕地利用等可提升潜力指数呈“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高-高”型“、低-低”型和“随机”型三者分布占比相当。浅丘平坝区应以重点保护为主,将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中丘区应将一般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尽力避免非农建设的挤占;高丘区和山地区应将一般保护与限制保护相结合,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将耕地质量提升潜力与耕地质量限制程度相耦合能够更加明确耕地近期重点保护的区域,同时从地貌尺度划定耕地保护区能够与耕地差异化保护的现实需求相适应,两者可为山地丘陵区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7.
基于AHP和GIS技术的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郧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郧县为例,研究了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构建了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对各单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郧县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采用自然间距法,将全县未利用地分为最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宜耕等级,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未利用地宜耕开发潜力进行分区。该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可以为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袁州区为例,运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未利用地的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处理做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选取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值,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叠加分析,得出未利用地适宜性等级,为确定未利用地开发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低山丘陵区土地整理的模式,利用MAPGIS软件综合处理研究区大量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基础数据,针对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特点,从多方面说明土地整的迫切性。依据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目标,划定3个土地开发整理区,确定开发整理的方向及重点。研究得出土地整理是改善用地结构、协调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土地整理应以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为核心,集约利用土地,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广东农业科学》2015,(2)
在GIS、Sim-DTA以及SPSS的技术支持下,以重庆市綦江区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水稻产量数据为基础数据,提取坡位、高程、坡度以及地形湿度指数4种地形因子,并分别与水稻产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地形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坡区域对水稻总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是目前研究区内水稻种植的优选区域,所占比例达到57.49%;在高程250~500 m范围内,水稻种植效果最佳,水稻产量集中分布在6 000~10 000kg/hm2范围内;在坡度10°~15°范围内水稻产量分布最为集中,主要为6 000~9 000kg/hm2;在地形湿度指数5.75~6.50范围内,水稻产量集中分布在6 000~9 000kg/hm2;高程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7,坡度与水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21,而地形湿度指数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5。 相似文献
11.
利用GIS技术,以四川省内江市为例,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EM),并依据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坡度和坡向,结合海拔高度、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农用等、利用等等生态因子对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与敏感性分析评价。参照区域适宜性和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综合人口、生产力布局的特征,借鉴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方法,将内江市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4个主体功能区,并针对各功能区的特点指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及优化调控措施,为低山丘陵区进行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调控提供依据,也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在构建后备宜建设用地分步式算法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利用1∶25万DEM数据、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1∶20万重要地质灾害点分布图等,测算和评价了福州市后备宜建设用地的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后备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 983.8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20%,利用潜力总体较高;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高值区集中于周边4个县,低值区集中于中心5个区,因此周边邻县可作为未来建设用地拓展的主后备区,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拓展规模应适当控制;后备宜建设用地在不同高度、坡度及坡向空间上分布差异性较大,主要集中于海拔500 m以下、坡度6°~15°地区及阴坡面.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有序开展可恢复耕地资源的整治,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性评价方法。选取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工程条件等4个方面的因素,涉及海拔高程、坡度级别、国家自然等、集块面积、国家经济等、地块形状等36项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现状可恢复耕地和耕种耕地二分类为因变量,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对耕地宜耕性评价的重要程度,并进一步结合皮尔逊共线性分析和指标关联性分析,最终得到21项影响因素及其权重P值,优化后影响因素的权重P值相对稳定,其中自然因素对可恢复耕地宜耕性的影响权重最大,区位因素和工程因素权重次之,社会经济因素的权重最小。经过验证发现,预测耕种情况与实际耕种情况的符合率高达91.87%,且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预测效果良好。借助上述模型预测得到的湘阴县可恢复耕地地块的宜耕潜力,形成如下认识:全县中西部平原区可恢复耕地宜耕潜力明显优于东部丘陵山区;可恢复耕地中未耕种和即可恢复地块的宜耕潜力高于工程恢复类地块,这些地块均属于良好的整治地块,可优先整治恢复为耕地;从可恢复耕地具体地类来看,坑塘和养殖坑塘类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潜力最大,其次为其他林地类可恢复耕... 相似文献
15.
16.
为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省仁怀市为例,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影响作物种植的自身性状和开发难易程度等因素建立指标体系,对仁怀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仁怀市低丘缓坡土地具有开发潜力的有7 710.41 hm2,其中,高、中、低、极低开发潜力土地面积分别为535.93 hm2、2 453.06 hm2、4 184.94 hm2和536.48 hm2,占参评土地总面积的6.95%、31.81%、54.28%和6.96%.高、中开发潜力土地主要分布在中部,低、极低开发潜力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18.
为解决用地矛盾,合理开发土地,评定环渤海盐碱土地的宜耕性,首先筛选土地生产功能的主要影响指标,建立生产功能评价指标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构建土地生产功能加权指数和法评价模型,进而在辨析土地生产功能与盐碱地宜耕性逻辑关系基础上,利用盐碱地生产功能评价结果确定土地宜耕性,结果表明:黄骅市盐碱地中较适宜作为耕地的面积最大,达到12 862.42 hm2,高度适宜作为耕地的盐碱地也达到了9 455.74 hm2,说明黄骅市盐碱地开发为耕地的潜力很大。本研究为环渤海盐碱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方法,为河北省近滨海盐碱土区的高效开发、合理使用提供了实践依据,对构建社会、经济及生态相协调的盐碱地利用格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主题公园是农旅融合新模式,科学地分析评价农业主题公园,是促进农业主题公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归纳总结有关农业主题公园建设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农业主题公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川东低山丘陵区17个典型农业主题公园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川东低山丘陵区农业主题公园综合评价等级集中于Ⅰ,Ⅱ,Ⅲ级,占比依次为17.65%,58.82%,23.53%.(2)政策规范是引导农业主题公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Ⅰ级农业主题公园相对集中于广安市,Ⅱ级农业主题公园相对集中于重庆市.(3)Ⅱ,Ⅲ级农业主题公园普遍存在农业文化缺失、产业发展不均、管理粗放、忽视品牌宣传等问题.应从及时出台政策规范、完善产业结构、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促进农业主题公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旨在构建完整的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以及在实施土地整理中确定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奠定基础。分别采用了因果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土地整理的目标、土地整理潜力以及影响因素等分析入手,以重庆市为例,构建了省级层次的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废弃土地复垦、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