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肠炎沙门菌SPI-19编码的hcp基因缺失株CMCC(B)50336Δhcp和SD-2Δhcp分别皮下接种6周龄BALB/c小鼠和1日龄清远麻鸡,通过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比较它们与野生株50336、SD-2以及相应回补株50336Δhcp/phcp和SD-2Δhcp/phcp的致病性差异。结果表明:缺失hcp基因后,肠炎沙门菌50336Δhcp和SD-2Δhcp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79.43和125.89cfu,对雏鸡的LD50分别为89.13×107和158.49×107 cfu;回补hcp基因后,50336Δhcp/phcp和SD-2Δhcp/phcp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50.12和19.95cfu,对雏鸡的LD50分别为56.23×107和39.81×107 cfu;而亲本株50336和SD-2对BALB/c小鼠的LD50分别为19.95和7.94cfu,对雏鸡的LD50分别为25.12×107和14.13×107 cfu。试验证明相应回补株在BALB/c小鼠和1日龄清远麻鸡的致病力及体重影响指标上与亲本株基本接近,肠炎沙门菌SPI-19编码的hcp基因对肠炎沙门菌的致病性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baeR对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对耐药基因的调控作用,为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差异倍数(FC)≥1.5且P<0.05为标准,筛选鼠伤寒沙门菌baeR和acrB双缺失CR株(鼠伤寒沙门菌ATCC13311体外诱导环丙沙星耐药株)(C1)、baeR过表达C1株(CA)和baeR回补株(CM)的差异表达蛋白,对筛选的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差异蛋白的主要功能和涉及的生物过程;采用平行反应监测(PRM)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筛选到的抗药相关差异蛋白CysP、GltI、ArgT、MdtA、OmpF、ArcA、FrdD、DcuB、TorR、UhpA、NarZ、PgtA、MraY、CheM、CheA、Trg进行验证;采用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研究baeR对靶基因pmrF和mdtC的调控作用。【结果】CA/C1比较组中共筛选到393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182个,下调211个;CM/C1 比较组中共筛选到391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202个,下调189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集中在外排泵、外膜蛋白、生物膜、生物合成、双组分系统等通路。PRM验证结果定量到CysP、GltI、ArgT、OmpF、ArcA、DcuB、TorR、PgtA、CheM、CheA、Trg等11个蛋白,其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非标记定量结果一致,证实了蛋白质组结果的可靠性。baeR可以正向调控pmrF和mdtC的表达。【结论】明确了baeR过表达对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及对相关耐药基因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针对耐药沙门菌的噬菌体治疗方法,以沙门菌SE-21为宿主菌,从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烈性噬菌体并命名为vB_SalP_QS。在鉴定vB_SalP_QS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对vB_SalP_QS和vB_SalP_SE29混合噬菌体治疗由沙门菌SE-21引起小鼠肠炎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电镜观察可见该噬菌体属于有尾病毒目(Caudovirales),其效价为8×108 PFU/mL。2)vB_SalP_QS的最佳感染复数(MOI)为0.01,潜伏期为40 min,裂解期为50 min。温度为4~60 ℃具有较好的活性,在pH 4~pH 10范围内非常稳定。平板点滴法试验表明vB_SalP_QS可以裂解17株沙门菌,裂解率为44.7%。3)噬菌体vB_SalP_QS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噬菌体vB_SalP_QS全长42 293 bp,GC含量为49%,共含有72个开放阅读框,且不含有溶源性、毒力因子及整合酶基因。4)小鼠体内治疗试验显示,宿主菌SE-21对小鼠最小致死量为5×108 CFU/mL,感染小鼠经vB_SalP_QS (100 μL 1×107 PFU/mL)和vB_SalP_SE29 (100 μL 1×107 PFU/mL)混合治疗后存活率为100%,单独用vB_SalP_QS治疗组 (200 μL 1×107 PFU/mL)的小鼠存活率为80%,单独用vB_SalP_SE29治疗组(200 μL 1×107 PFU/mL)的小鼠存活率为70%,对照组全部死亡。5)病理组织观察表明,混合噬菌体可以有效杀灭沙门菌SE-21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护小鼠肠绒毛,可显著提高感染SE-21的小鼠存活率。综上,噬菌体vB_SalP_QS具有良好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混合噬菌体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噬菌体单一治疗。本研究为噬菌体制剂治疗沙门菌感染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混合噬菌体鸡尾酒疗法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2013年3月,从1例肠炎患儿黄色水样便中分离出1株曼哈顿沙门菌.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8个多月,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排黄色水样便,伴呕吐胃内容物,并伴有发热,体温38.2~39.3 ℃而住进当地医院诊治, 予"肯特令"等药口服及静脉用药(药名不详)治疗2天后无发热、呕吐,但仍有腹泻,而后到我院诊治.入院查体: 体温36 ℃ , 脉搏116 次/ 分, 呼吸28次/分, 神清, 精神一般.血常规:WBC 11.6×109/L,N 0.28, L 0.63, M 0.09;粪便常规WBC+/HP;取粪便作细菌培养结果为曼哈顿沙门菌.使用敏感药物头孢他定抗菌治疗后,患儿体温正常,无呕吐、腹泻, 粪便培养结果转阴, 血常规正常,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
罗忠宝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6):827-836
为了解福建闽北地区鸡源肠炎沙门菌(SE)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从该地区肉鸡规模化养殖场鸡群采集疑似病例,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生化特征检测和PCR鉴定进行SE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耐药表型检测和动物感染致病性研究。分离菌耐药表型检测结果显示,经分离鉴定得到的11株鸡源SE,对氨基糖胺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比较普遍,且多重耐药菌株占比高达81.81%;致病性检测结果显示,攻毒组鸡只在感染后24 h开始出现死亡现象,3~6 d为死亡高峰期;剖检结果显示,攻毒组鸡只肝脏淤血肿大,肠道组织充血、出血,肠壁变薄;病理切片观察显示,攻毒组鸡只肝脏和肠道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坏死的情况;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SE感染诱导鸡只肝脏和肠道组织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升高,而盲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下降。表明本地区鸡群感染的沙门菌血清型以SE为主,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分离株对氨基糖胺类和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6.
以棕色固氮菌和肺炎克氏杆菌的nifL基因较保守的N-端区设计了一对PCR引物,对巴西固氮螺菌总DNA进行扩增。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与棕色固氮菌nifL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47.2%,与肺炎克氏杆菌nifL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49.1%。由此看来,巴西固氮螺菌与肺炎克氏杆菌和棕色固氮菌的nifL基因同源性很低。 相似文献
7.
细菌的Ⅲ型分泌系统(T3SS)与毒力密切相关。为探究鼠伤寒沙门菌sRNA GcvB和伴侣蛋白Hfq对T3SS相关基因spaP、invC、invG、prgH、prgI、prgJ、prgK的调控,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上述基因与lacZ的融合菌株,在此基础上利用P22噬菌体转导技术分别构建上述融合菌株与gcvB、hfq的单缺失菌株,通过qPCR和β-半乳糖苷酶试验分别检测gcvB、hfq缺失后各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标准菌株相比,gcvB缺失后,spaP、invC、prgH、prgI、invG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上调;prgJ、prgK的转录水平上调,蛋白水平下调。hfq缺失后,spaP、invC、prgH、prgI、invG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上调,prgH、prgI、prgJ、prgK的蛋白水平下调。表明Hfq和GcvB均可对spaP、invC、invG、prgH、prgI、prgJ、prgK进行调控。上述结果可为鼠伤寒沙门菌sRNA GcvB和Hfq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一种可用于体内或体外沙门菌防控的噬菌体混合制剂,使用丝裂霉素C从不同血清型沙门菌中诱导并纯化获得沙门菌噬菌体,初步分析其裂解谱和理化条件适应性.为拓展噬菌体制剂的裂解谱并综合发挥温和噬菌体pP14及烈性噬菌体pSQC73的优势,制成噬菌体混合制剂并评价其体外杀菌抑菌效果.结果 表明:沙门菌噬菌体pP14可耐受50... 相似文献
9.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
沙门菌中存在多种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TCS),它们能够感应外界环境信号的变化,调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CpxAR系统是革兰阴性菌中普遍存在的TCS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证实CpxAR与沙门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性的形成密切相关,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阐明CpxAR调控沙门菌耐药性的调控机制。本文就CpxAR对沙门菌耐药性的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旨在为科研人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临床分离的沙门菌对恩诺沙星的耐药机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8株临床分离的沙门菌对恩诺沙星的敏感性,然后选取其中对恩诺沙星耐药的菌株,利用PCR扩增其gyrA和gyrB基因,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最后用DNAMAN软件将测序结果与NCBI上公布的沙门菌标准野生型菌株(LT2)的gyrA和gyrB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8株临床分离的沙门菌中有4株为耐药菌株,耐药率22.2%。对4株耐药菌株的gyrA和gyrB基因比对分析发现,gyrB基因未见突变,而gyrA基因有3个氨基酸位点突变,分别是Ser83→Phe或Leu(突变率100%)、Asp87→Asn(突变率75%)、Asn200→Asp(突变率25%);其中恩诺沙星最小抑菌浓度(MIC)≥16.000μg/mL的3株菌均是在83、87位出现双突变,而恩诺沙星MIC为4.000μg/mL的1株菌则是在83、200位出现双突变。结果表明,沙门菌对恩诺沙星产生耐药性与gyrA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区(QRDR)的双突变可使沙门菌对恩诺沙星的耐药性增强,提示Asp87的突变可能增强了Ser83位点突变所介导的耐药性,但非QRDR区的Asn200不能发挥增强耐药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为了研究天山南麓地区绵羊沙门菌(Salmonella)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流行现状,本试验从天山南麓地区选择10个采样点采集绵羊粪样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采用K-B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并通过PCR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共分离出67株沙门菌,分离株对青霉素、磺胺异噁唑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8.51%、68.66%,其次为氨苄西林、链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49.25%、47.76%、46.27%和43.28%,分离株多重耐药率为55.22%。分离株耐药基因中KN和sul1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0.00%和98.51%,aadA1、aph(3’)-IIa、TEM、ant(3’’)-Ia和CTX-M的检出率均在50%以上,分别为82.09%、71.64%、62.69%、58.21%和50.75%。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天山南麓地区沙门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流行状况较为严重,呈区域性流行。 相似文献
14.
15.
《江苏农业科学》2015,(12)
MITE(miniature inverted-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s)是一类特殊的DNA介导的转座子,经常插入基因的编码区、内含子、启动子、非翻译区(UTR)而与基因紧密相关。探讨插入小麦16.9 ku sHSP基因(sHSP16.9)3'-UTR中MITE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实时定量结果显示:在高温、低温处理时,具有MITE插入的基因型中sHSP16.9基因转录水平较无MITE插入的基因型显著提高;构建2种不同的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 Super-1300+sHSP16.9、p CAMBIA Super-1300+sHSP16.9+MITE转化拟南芥,半定量结果显示,sHSP16.9+MITE超表达的转基因拟南芥中sHSP16.9基因表达量较sHSP16.9超表达的转基因拟南芥中显著提高,推测sHSP16.9基因3'-UTR中MITE插入增强该基因的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对藏鸡致病性沙门菌耐药性进行研究,对其质粒耐药基因状况进行分析,主要利用琼脂纸片扩散及PCR扩散技术等方式对14株藏鸡进行检测。通过结果得出,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等耐药性较为严重,对于头孢、丁胺卡那较为敏感,并且在菌株方面呈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促卵泡素受体(FSHR)基因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和表达规律,探究其调控机制,根据原鸡FSHR基因的编码序列,跨内含子设计1对荧光定量引物,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研究组织表达谱及其在性腺轴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FSHR基因在卵巢和睾丸中高表达,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FSHR基因的表达呈不断变化的趋势,在母鸡卵巢中出壳时最高,持续下降至16周龄时最低, 20周龄稍有回升;FSHR表达量在公鸡睾丸中也于出壳时最高,持续下降至16周龄时表达量最低。在公母鸡的垂体组织中,FSHR基因表达呈小幅上升,母鸡较公鸡上升幅度稍大,卵巢中的表达量略高于睾丸。这一研究为进一步研究FSHR基因的作用机制和表达调控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18.
以番木瓜为材料,通过RT-PCR方法,研究了芥子酶基因CpTGG1和CpTGG2在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pTGG1基因在番木瓜的茎、叶、花、种子中表达,在根和果实中不表达,而CpTGG2仅在根中表达,在其它器官中都没有检测到表达产物,表明两个芥子酶基因存在明确的分工。两个基因都不在果肉中表达。酶活性测定表明,除了果肉外的其它器官中都有芥子酶活性,这与RT-PCR的结果是一致的。对叶片芥子酶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其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45℃,高温下(80℃)酶迅速失活,最适Vc浓度为1.5mM,高盐浓度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
为了解河南省某父母代种鸡场死胚中沙门菌的携带情况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采集孵化后期死胚120份,通过常规分离、PCR鉴定及血清学鉴定,并采用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10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获得了55株沙门菌,包括6种血清型:鸡白痢沙门菌(25)、爱丁堡沙门菌(17)、汤卜逊沙门菌(10)、塞罗沙门菌(1)、加瓦尼沙门菌(1)、坦密尔纳德沙门菌(1);毒力基因sopB、usherP检出率为100%,毒力基因spvC(34.55%)、sodC1(45.45%)检出率较低。结果表明:该种鸡场感染的沙门菌血清型复杂,毒力基因普遍存在于沙门菌分离株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TYK2基因在家兔肠炎发生中的遗传效应,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家兔抗病育种的辅助选择标记。[方法]通过构建病例组-对照组肠炎兔群和低纤维诱导的肠炎兔群,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以及qRT-PCR法检测TYK2基因在回肠和结肠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发现TYK2基因外显子区域有5个c SNP,只有c.1477(c.1477,CT)位点发生非同义突变,导致氨基酸p.Leu 404 Phe(LF)的改变,C等位基因增加了肠炎的易感性(OR:1.36;95%CI 1.269~2.151;P=0.019),而等位基因T对肠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OR:0.81,95%CI 0.352~0.960;P=0.018)。TYK2基因不同基因型和不同肠炎程度的mRNA水平均呈现差异表达(P0.05)。[结论]TYK2(c.1477,CT)是家兔肠炎易感风险基因,为家兔的抗病育种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