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苏香粳3号的栽培特性和成香机理.[方法]研究了苏香粳3号的栽培特性,利用特异引物检测了其香味的基因型,并利用全二维时间质谱(GC×GC-TOFMS)分析了致香物组分.[结果]苏香粳3号播种量为90.0 kg/hm2、施氮量为225.0 kg/hm2时采取直播栽培产量最高;苏香粳3号的抗、耐高温逆境的能力较好,并且较适宜网室栽培.香味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苏香粳3号受fgr基因控制,第2外显子存在7 bp的碱基缺失.利用全二维时间质谱分析获得了香稻特征化合物2-乙酰基吡咯啉含量为0.021 5 mg/kg和初步的致香物组分.[结论]为苏香粳3号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苏香粳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插密度和施氮水平对苏香粳3号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间苏香粳3号产量的差异显著,在施纯氮225 kg/hm2条件下苏香粳3号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不同栽插密度处理间苏香粳3号产量差异不明显,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对苏香粳3号产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单位面积穗数,其次是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对产量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3.
明水香稻是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著名的地方水稻品种,目前种植类型主要有大红芒和小红芒2种。对其性状进行鉴定评价,以期为明水香稻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以香粳9407为对照,对明水香稻大红芒、小红芒分别进行了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香粳9407相比,在农艺性状方面,大红芒和小红芒的整齐度与丰产性均较差,大红芒抗倒性差;在品质方面,大红芒和小红芒的整精米率偏低,小红芒的垩白度偏高且香味下降;在抗病性方面,明水香稻感稻瘟病。与当前推广品种相比,传统的明水香稻商品性下降,急需加强提纯复壮和遗传改良。并从加强原始品种保存、加强传统地方品种改良、加强原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推广优质绿色生态种植技术4个方面,提出了明水香稻的保护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稻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2基因的两个外显子缺失标记引物从60份优质常规粳稻中筛选到11份香稻材料,对其分子基础和香味特性进行分析。追踪香稻系谱,发现外显子7缺失的材料其香味可能与籼稻种质有关。进一步利用第8染色体上37对SSR引物分析11份材料遗传基础,结果有20对呈现多态且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3.2个。聚类分析发现苏香粳1号和苏香粳2号归为一类且与其他材料遗传距离较远;对两品种感官评价发现幼苗植株和米饭香味特性均表现突出。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幼苗植株香味基因的表达量,发现不同品种幼苗地上部表达各异,且根部有香味基因不同程度的表达。研究结果为了解粳稻品种的香味特性和香稻育种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香稻香气特征物质2-乙酰-1-吡咯啉(2-AP)形成的影响,以常规香稻品种农香1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不同浓度6-BA处理(S0:喷施清水,对照;S1:喷施15 mg/L的6-BA溶液;S2:喷施30 mg/L的6-BA溶液),研究了6-BA对香稻2-AP含量、脯氨酸和脯氨酸氧化酶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6-BA溶液对籽粒2-AP含量的影响各异,高浓度的6-BA溶液对籽粒2-AP的积累产生抑制作用。喷施15 mg/L的6-BA能够显著提高农香18的籽粒2-AP含量(48.16 ng/g),较S0显著提高了28.84%。喷施15 mg/L的6-BA溶液能够提高成熟期剑叶和籽粒的脯氨酸含量,分别比S0提高了19.94%和79.41%;喷施15 mg/L的6-BA能够显著提高成熟期剑叶脯氨酸氧化酶活性(33.36 nmol/min)比对照高出35.74%。喷施6-BA(15 mg/L)能提高成熟期香稻剑叶和籽粒的脯氨酸含量,成熟期剑叶脯氨酸氧化酶活性和全氮含量从而显著提高籽粒2-AP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早熟晚粳"苏香粳1号"适宜播栽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香粳1号"是本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1997年通过审定.该品种米质优,吃口好,具有清香味,深受广大群众好评.本研究旨在探索"苏香粳1号"在本地区种植的适宜播栽期和秧龄,完善和充实其高产栽培技术,为进一步扩大种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由氨基酸肥(AAF)、品质调控剂(RQP)和增香剂(RFS)单一及复合组分对香稻产量、品质、香气2-乙酰-1-吡咯啉(2-AP)和微量元素的影响,同时提高水稻生产集约化程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投入。201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以‘象牙香占’和‘桂香占’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破口期喷施米质改良剂,研究单一类型改良剂及复合组分对香稻产量品质、香气2-AP和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的影响。单一米质改良剂处理分别为1.5kg·hm~(-2) AAF,3kg·hm~(-2) RQP和3kg·hm~(-2) RFS,复合米质改良剂处理包括3kg·hm~(-2) RFS+3kg·hm~(-2) RQP和3kg·hm~(-2) RFS+1.5kg·hm~(-2) AAF。结果表明:复合米质改良剂处理显著增加香稻的千粒质量和产量,增加幅度分别达到2.26%~4.88%和8.46%~12.43%;但单一米质改良剂处理下只有3kg·hm~(-2) RQP达到相同效果。各处理均能够显著降低香稻的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而复合米质改良剂还能够显著提高‘象牙香占’的糙米率和精米率。此外,复合米质改良剂处理较相应的单一米质改良剂具有更高的籽粒2-AP、Se和Zn质量分数。3kg·hm~(-2) RFS+1.5kg·hm~(-2)AAF是所有处理中效果最好的,因其处理后的香稻具有最大的千粒质量与产量及最高的籽粒2-AP、Se和Zn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8.
以早熟优质粳稻新品种苏香粳3号为材料,研究在迟直播条件下,播种期对其生育进程、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为抗灾救灾提供补救品种提供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迟直播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期至齐穗期历时缩短但差异不大,齐穗期至成熟期历时变长,各处理的全生育期逐渐变长.推迟播种期会显著降低结实率、千粒重和每穗粒数,使产量受到影响.(2)当遇到不利气候环境影响,如洪涝灾害、药害等可能造成水稻绝收或严重减产的情况下,利用苏香粳3号作为补救品种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争取早播,在6月30日之前完成播种,能保证较早收获并可获较高的产量;播期不能迟于7月10日,否则将无法正常成熟,产量显著较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水稻灌浆后期光照对香稻产量、品质和香气特征物质2-乙酰-1-吡咯啉(2-AP)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常规香稻品种玉香油占和农香18为材料,设置收获前15 d持续遮光处理(遮光后光照强度为11.5%正常光照)和常规光照处理(CK),测定产量、品质、籽粒2-乙酰-1-吡咯啉(2-AP)含量和脯氨酸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常规光照相比,收获前15 d持续遮光处理可提高香稻籽粒2-AP含量,其中玉香油占差异达显著水平;显著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香稻结实率;降低了香稻产量,其中玉香油占达显著水平。水稻收获前15 d持续遮光处理对香稻增香具有积极作用,但会引起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香稻是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特种稻资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克隆香味基因Badh2启动子区插入序列badh2-p,构建启动子区插入突变表达载体pCAMBIA 1300-badh2-pi,转化水稻品种C5。采用qRT-PCR分析Badh2基因的表达量,同时利用GC-IMS联用技术测定香味物质2-AP和其他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叶片中Badh2基因的表达水平都升高了,其中有2株的Badh2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转基因株系叶片中大部分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高于野生型C5,2-AP浓度与Badh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水平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香稻是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特种稻资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克隆香味基因Badh2启动子区插入序列badh2-p,构建启动子区插入突变表达载体p CAMBIA 1300-badh2-pi,转化水稻品种C5。采用q RT-PCR分析Badh2基因的表达量,同时利用GC-IMS联用技术测定香味物质2-AP和其他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叶片中Badh2基因的表达水平都升高了,其中有2株的Badh2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转基因株系叶片中大部分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高于野生型C5,2-AP浓度与Badh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水平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2个常规香稻品种和1个杂交香稻组合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室控温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对香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不同温度处理以日均温23℃香稻的产量最高、米质最好、香味得分也最高;高温处理(日均温30℃)使香稻的结实率、实粒数显著降低,虽然千粒质量稍有增加,但最终表现为产量显著降低;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食味得分和香味得分,而使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硬,从而对香稻品质带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中薯5号为材料,对地膜覆盖栽培春马铃薯的最适播种期和收获期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马铃薯的产量、效益均有显著影响,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效益越好;收获期是影响效益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同收获时间销售价格不同,越早收获价格越高,在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时影响程度要大于产量,生产上要综合马铃薯播种时间和当地市场行情来确定最佳收获时间。浙江省地膜覆盖栽培春马铃薯播种期宜安排在12月下旬前后,收获期宜安排在4月下旬,宜早不宜迟。  相似文献   

14.
播种期与播种量对宁冬10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方法探讨了不同播种期和密度处理对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新品种“宁冬10号”田间群体、产量构成三因素变化以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田间总茎数随播种期推迟和种植密度减小而趋于降低;不同播种期和密度处理对“宁冬10号”籽粒产量及产量三因素的影响分别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播种期的影响;适播处理(9月28日)产量显著高于晚播;播种期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的影响显著,对籽粒硬度影响不显著;播种期对品质的影响大于密度。“宁冬10号”在宁夏引黄灌区适宜播种期为9月底至10月上旬,每667m^2适宜播种密度为40~45万粒。  相似文献   

15.
增香栽培对香稻香气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明增香栽培技术对香稻香气含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美香占2号、中香1号、饶平香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设置香稻增香栽培技术与香稻常规栽培技术(对照)2个处理,测定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生物学指标、糙米香气2-乙酰基-1-吡咯啉(2-AP)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增香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香稻糙米和精米的香气含量,齐穗后剑叶和籽粒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氧化酶活性;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剑叶)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抽穗至成熟期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群体光合势;有效穗数、群体总颖花量、结实率和收获产量,但对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结论】增香栽培技术能显著提高香稻叶片和籽粒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氧化酶活性,从而显著增加其糙米2-AP的含量;同时增香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香稻生育前中期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和生育后期的茎鞘物质转运率和群体光合能力,从而促进了香稻有效穗数、群体总颖花量、结实率和收获产量的增加,最终表现为增香栽培技术能协同提高香稻糙米和精米的2-AP含量与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以苏香粳3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栽插密度、施氮水平对苏香粳3号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黏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对稻米淀粉黏滞性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的影响,其趋势表现一致,在N10处理下最高,其次是N0、N15处理,N20处理最低,消减值表现为相反的趋势;(2)种植密度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消减值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先增加后下降,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均有下降的趋势,消减值则相反;(3)从对施氮量、种植密度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消减值的回归分析看出,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消减值的主导因子均为施氮量,其次是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苏香粳2号"是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优质中熟晚粳新品种,与"苏香粳1号"相比,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产量性状等方面都得到同步改良.2001年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综合指标达国家优质稻米二级标准,测试指标中仅垩白度一项为二级,其余均达优质一级标准.同年在江苏省农林厅举办的全省首届优质稻谷评比中,被评为优质稻谷,列为太湖稻区加快产业化开发的重点推荐品种.为摸清"苏香粳2号"在太湖稻区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优质、高产栽培适宜密度和施氮量,2002年在本单位试验基地进行有关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物品种多样化种植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措施,但不同品种混合种植能否影响温室气体排放仍然缺乏研究。本研究以水稻为例,通过原位盆栽试验,研究品种间隔种植(间作)对甲烷排放的影响。以甲烷高排放品种常农粳8号、皖稻153以及甲烷低排放品种苏香粳100、Ⅱ优084为供试材料,设置8个处理,包括4个水稻品种单一种植(单作),即常农粳8号单作(记作CN)、皖稻153单作(WD)、苏香粳100单作(SX)、Ⅱ优084单作(ⅡY),以及2个甲烷高排放品种与2个甲烷低排放品种间作,即常农粳8号+Ⅱ优084间作(CN+ⅡY)、常农粳8号+苏香粳100间作(CN+SX)、皖稻153+Ⅱ优084间作(WD+ⅡY)、皖稻153+苏香粳100间作(WD+SX)。间作品种按1∶1的株数比例间隔种植。结果表明,4个间作处理均能显著增加或维持水稻产量。不同间作处理的甲烷排放通量存在显著差异,与期望值相比,CN+SX处理显著降低甲烷的排放,而CN+ⅡY、WD+ⅡY处理则显著增加甲烷排放。与甲烷高排放品种的单作处理相比,苏香粳100与2个甲烷高排放品种间作时均能显著降低生长季土壤产甲烷古菌mcrA基因平均丰度,但Ⅱ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播种期、播种量、有机肥施用量、有机肥化肥处理对黑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黑小麦漯珍1号为材料,用不同水平的播种期、播种量、有机肥施用量、有机肥和无机肥量处理考察农艺性状;采用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测定品质性状。[结果]当栽培因子为播期时,处理间株高、理论产值、实际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硬度、沉降值差异显著。当栽培因子为播种量时,处理间穗数、穗长、退化小穗数、理论产值、实际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容重、稳定时间、沉降值、出粉率差异显著。当栽培因子为有机肥施用量时,处理间穗数、小穗数、穗长、千粒重、理论产值、实际产量、沉降值差异显著。当栽培因子为有机、化肥时,处理间株高、穗数、穗长、千粒重、退化小穗数、理论产值、实际产量、沉降值、出粉率差异显著。[结论]播种期、播种量、有机肥施用量、有机肥化肥处理对黑小麦漯珍1号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以11月12日播种、播种量300 kg/hm2、有机肥施用7 500 kg/hm2时产量最高,11月22日播种时蛋白质、湿面筋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苏啤3号大麦不同播种期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苏啤3号大麦生育期相应延后,冬前、拔节期苗情长势变差,成熟期植株性状变劣,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不断减少,以10月31日播种产量最高,最理想的播种期在10月31日~11月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