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索激活蛋白对植物诱导抗病性机理,分析诱导过程中植物的应激反应,采用室内盆栽的方法,研究了来源于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14 kD激活蛋白PEBC2诱导番茄对灰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经1.182μg/mL激活蛋白诱导处理后番茄对灰霉病的抗性有显著提高,番茄接种灰霉菌17 d后,对灰霉病的诱抗效果达到67.03%。测定了番茄体内与抗病代谢有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动态变化,经激活蛋白处理后,番茄幼苗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AL活性在诱导48 h后达到最高,比对照提高53.82%;POD活性在诱导168 h后达到最高,是对照的2.63倍;PPO活性在24 h和120 h出现2个峰值,分别比对照增加77.57%和87.21%。说明防御相关酶活性的提高,是激活蛋白诱导番茄植株抗灰霉病的主要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烬灰吸水链霉菌突变体的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烬灰吸水链霉菌对稻瘟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等真菌病害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复合诱变3种方式对菌株孢子进行处理,最高变异率分别为25·2%,22·2%,24·1%。实验结果表明,物理诱变和复合诱变对菌株孢子有较好的诱变作用,而化学诱变效果不明显。诱变处理时间分别为30s和2min,可诱变产生较多的变异菌株。分别以2%诱变剂诱变处理1·5h以及60s诱变处理筛选的变异菌株对稻瘟病和西瓜枯萎病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抗、感自交系的诱抗机理及效果。【方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处理及不同毒素处理时间后,玉米植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研究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及毒素与诱导抗性的关系。【结果】抗病自交系78599-1的PAL、POD和PPO活性高于感病自交系K12,而感病自交系的CAT和SOD活性高于抗病自交系。微晶纤维素处理毒素的诱抗效果高于炭柱处理,玉米抗病自交系的诱抗作用略高于感病自交系。【结论】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灰斑病具有诱导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灰霉菌菌丝体提取物诱导番茄抗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体外抑菌试验及植物幼苗活体生物测定的方法 ,测试了 3种自制诱导因子对番茄的诱导抗性。试验表明 :灰霉菌菌丝体提取物的防病效果可达 5 5 .6 %,而灭活菌丝体及发酵液提取物则未发现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番茄灰霉病菌敏感菌株和抗啶酰菌胺菌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DD)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以及菌株适应度评价和致病性测定分析。[方法]经不同浓度啶酰菌胺处理后,分别测定了抗性与敏感性菌株0~24h内PAL和POD活性变化;同时在PDA上培养这2种菌株,并分析了的菌落大小、菌丝干重及产孢量;利用体外接种番茄果实分析致病性强弱。[结果]发现药剂处理后,2种类型菌株PAL和POD活性都有升高趋势,但是抗性突菌株PAL和POD活性上升幅度较敏感菌株高。其中,2种类型菌株的PAL活性均在1.5h达到峰值,而后呈下降趋势;其POD活性在药剂处理后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24h达到最大值。适应度评估显示抗性菌株与敏感性菌株的在菌落大小、菌丝干重及产孢量方面无明显差异,体外接种实验也表明两者致病力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啶酰菌胺抗性菌株比敏感性菌株具有较高的POD及PAL活性,而两者菌落大小、菌丝干重、产孢量及致病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通过测定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研究了甜瓜白粉病抗性反应中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对照的POD、CAT、PPO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接种后,它们的3种酶活性都比对照提高;抗性品种CAT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POD活性高于抗性品种;直到接种后5天,抗病品种PPO活性才超过感病品种,并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比较枯草芽孢杆菌N H-8及其突变体B2、H7抑菌活性的基础上,以苏粉8号番茄幼苗为试材,比较枯草芽孢杆菌NH-8及其高效突变体对番茄幼苗生长、抗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H-8菌株及其高效突变菌株对番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接种H7菌株的番茄幼苗其幼苗株高、主茎高度、鲜质量、干质量分别为42.50 cm、2.8...  相似文献   

8.
【背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危害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的重要病害之一,防治不及时可造成30%—40%减产。目前生产上多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存在农产品安全及环境污染的风险。N-酰基乙醇胺(NAE)是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类脂质生物活性化合物,其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多种免疫功能,但其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N-酰基乙醇胺在诱导番茄对灰葡萄孢防御中的作用,为研发番茄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将灰葡萄孢分别接种在含有硬脂酰乙醇胺(NAE 18:0)、亚油酸乙醇胺(NAE 18:2)、廿二碳五烯酸乙醇胺(NAE 22:5)的培养基上,观察灰葡萄孢的生长情况。在此基础上,以番茄‘Moneymaker’植株为材料,硬脂酰乙醇胺、亚油酸乙醇胺、廿二碳五烯酸乙醇胺外源处理番茄叶片后接种灰葡萄孢,统计病情指数,测定荧光参数。采用qRT-PCR技术明确亚油酸乙酰胺处理后番茄叶片灰葡萄孢Actin的相对表达量,进一步测定番茄叶片中主要抗病基因PI IPR-1NPR1NrACO1、PYR1a等的相对表达量及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乙烯(ethylene,ETH)、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生长素(indoleacetic acid,IAA)含量。并以乙烯信号转导突变体植株never ripenr)及对照植株Pearson(PB)为材料,在外源亚油酸乙酰胺处理后接种灰葡萄孢,测定番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灰葡萄孢Actin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体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灰葡萄孢生长并不受外源N-酰基乙醇胺的影响,外源施用N-酰基乙醇胺能显著提高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抗性,缓解由灰葡萄孢侵染导致的番茄叶片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的下降。3种N-酰基乙醇胺中,亚油酸乙醇胺施用后番茄叶片灰霉病病情指数下降最为明显,灰葡萄孢Actin的相对表达量下调60%,其诱导灰霉病抗性效果最佳。番茄植株接种灰葡萄孢后抗性基因PI IPR-1NPR1、NrACO1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外源亚油酸乙醇胺处理使得番茄响应灰葡萄孢接种后PI INrACO1的表达进一步增强,其中乙烯合成基因ACO1的表达水平最高。番茄植株接种灰葡萄孢后叶片水杨酸、茉莉酸、生长素和乙烯含量增加,但外源亚油酸乙醇胺处理并接种灰葡萄孢后只有乙烯含量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番茄乙烯突变体nr植株中,外源亚油酸乙醇胺对灰葡萄孢的抗性诱导作用显著受到抑制。【结论】外源施用亚油酸乙醇胺能够提高番茄内源光合效率和抗病基因的表达及内源激素乙烯的含量,增强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抗性,推测其诱导抗性作用可能与乙烯信号路径相关。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6株番茄晚疫病菌弱毒菌株(简称:PIAS)在番茄幼苗2叶1心期对番茄幼苗进行诱导处理(叶片喷施),以研究弱毒菌株对番茄晚疫病的诱导抗性效果及叶片内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后9~21 d的调查中PIAS-TR-dw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在接种后21 d的调查中,PIAS-TR-dw、PIAS-TR-e、PIAS-TR-a、PIAS-TS-dw、PIAS-TL-e和PIAS-TL-a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各处理植株的诱导抗性效果分别为57.79%、21.29%、31.29%、48.18%、41.82%和18.32%,与PIAS-TL-a处理相比,PIAS-TR-dw、PIAS-TS-dw和PIAS-TL-e处理植株的诱导抗性效果均有显著差异。番茄晚疫病菌弱毒菌株诱导处理番茄叶片后12~132 h,各处理的PAL和POD活性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诱导处理后36~84 h,各处理的APX、PPO和CAT活性均高于对照且有显著差异;诱导处理后84~132 h,各处理的APX、SOD和β-1,3-glucanase活性均高于对照且有显著差异。番茄叶片内的APX、SOD和β-1,3-glucanase活性与诱导抗性效果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PO活性与诱导抗性效果为显著正相关关系;PAL、POD和CAT活性与诱导抗性效果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诱导抗、感大白菜叶片α-微管蛋白基因诱导表达的特点及微管动态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灰霉菌接种后大白菜中4种α-微管蛋白基因均具有上调表达特点,且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诱导表达明显。叶片细胞微管免疫荧光观测发现,接种48、96 h后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微管骨架受病原菌侵染影响较小,结构变化不明显。研究结果说明微管在植物对抗真菌病原菌侵染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番茄‘1479’和‘2300’为材料,研究了苯并噻二唑(BTH)诱导番茄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的抗病性,并测定BTH处理对番茄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和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0~2.00 mmol·L-1BTH均有不同程度的诱抗效果,其中0.50 mmol·L-1BTH处理效果明显,诱导效果可达42.7%。BTH可以提高番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能缓解由TYLCV侵染带来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的趋势。喷施BTH或接种TYLCV均可提高番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但喷施BTH诱导并接种TYLCV处理的植株叶片上述酶活性比只诱导不接种处理上升速度快。表明,BTH处理可以缓解TYLCV侵染对番茄光合系统的伤害,诱导防御酶活性的增强,显著降低其病情指数,增强番茄对TYLCV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大豆对灰斑病菌毒素的抗性及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灰斑病毒素是从大豆灰斑病菌 (CerosporasojinaHara)中提取出的一种能使大豆植株产生毒害的物质。由于不同大豆品种对毒素的抗性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利用大豆灰斑病 10个生理小种和 5 0个大豆品种及抗感杂交组合的F2 代 ,结合田间接种鉴定的结果 ,研究大豆对灰斑病毒素的抗性反应及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大豆灰斑病毒素鉴定与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的基本符合率为 6 2 .37%,供试组合对大豆灰斑病 7号生理小种毒素的抗性受到 1对显性单基因的控制。毒素鉴定具有不受生育期、环境条件限制 ,可重复性强的特点 ,是大豆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番茄灰霉菌的多重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山东3个用药情况不同的保护地番茄上,采集番茄灰霉菌进行了番茄灰霉菌(B.cinerea)对3种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监测,在用药历史长、水平高的寿光丰城,灰霉病对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产生多重抗性的菌株出现频率为53.7%,对多菌灵、速克灵产生双抗的菌株出现频率为100%;在泰安良庄,上述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8%和72.7%;在新建棚区新泰龙廷均为敏感菌株。所有的多菌灵抗性菌株均属高抗菌株(EC50>100mg/L),速克灵抗性菌株均属低抗菌株(1mg/L<EC50<10mg/L),乙霉威抗性菌株均属低抗菌株(O.9mg/L<EC50<4mg/L)。在无药PD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8代后,对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的抗性程度并未降低。分别在PDA培养基和黄瓜子叶上进行了高体适合度和致病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绿色木霉菌T23发酵液对番茄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改良后的GPF培养基,采用3级发酵和固液两相发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培养得到绿色木霉发酵液,研究不同浓度发酵液对番茄幼苗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发酵液处理的番茄体内与抗性反应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明显增加,显示了木霉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0.1mmol/L的水杨酸(salicylicacid,SA)喷雾处理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水稻CO39和C101LAC。结果表明:脂氧合酶(LOX)、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不同亲和性互作水稻中均在早期上升,与亲和性互作水稻CO39相比,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水稻C101LAC3种酶的诱导活性增加明显、速度快;过氧化氢酶(CAT)的诱导活性则在不同亲和性互作水稻中均下降。对病程相关蛋白(PR蛋白)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测定结果表明,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水稻2种酶诱导活性的出现高峰期和强度也明显要早且高于亲和性互作水稻。对内源水杨酸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性互作水稻的SA含量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外源SA诱导的水稻抗病性可能与内源SA信号通路无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链霉菌JD211对水稻的抗性诱导机制,采用链霉菌JD211发酵液处理叶片,测定叶片中主要防御性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叶片表现出明显的抗稻瘟病菌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链霉菌JD211发酵液均能使水稻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提高,MDA含量也逐渐升高,其中以20%链霉菌JD211发酵液浓度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谷物中的霉菌及霉菌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7%粮食、饲料等农作物产品受霉菌侵染。在我国,谷物、饲料、食品等黄曲霉毒素的感染状况较为严重,对山东、湖北、四川、河南四省的谷物调查发现其霉菌污染率为75.5%。这些霉菌会产生多种对人。畜禽均有危害的霉菌毒素。美国阿衣华大学的Selim等[1]1996年对当年从埃及市场上购买的谷物进行了AFB1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谷物污染率为25%,污染物含量为36 mg/kg。1988年Widstrom等[2]对位于美国北部地区的明尼苏达州采集的631个玉米样品进行检…  相似文献   

19.
利用枯萎病菌粗毒素筛选香蕉抗性突变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香蕉(Musa AAA)组织培养过程,将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粗毒素添加到组织培养基中。结果表明,毒素对香蕉组培芽的分化和存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粗毒素的添加剂量与组培芽存活率成反相关,致枯萎50%的粗毒素为36.3038μg.mL-1。添加粗毒素的多种筛选法均获得了香蕉抗枯萎病突变体。突变体再生苗用病菌分生孢子接种结果表明,其相对抗病性均显著高于亲本组织培养再生苗。本研究中,多步正筛选方案Ⅱ是利用粗毒素筛选抗香蕉枯萎病突变体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