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上接2016年第6期)(五)母体免疫在哺乳类和鸟类,免疫球蛋白可以通过胚盘、初乳或卵从母体传递给子代,以增强子代的保护能力,但在鱼类中此方面的研究结果还有所争议。因为研究发现,有一些鱼类的抗病能力可以从母体那儿得到,而有一些鱼类却不能。例如Brown等(1997)证实,注射大麻哈鱼体内的抗体,在其所产的卵中可以测出,而同样的大麻哈鱼抗耶尔森氏菌病的抗体就不能通过母体传递给子代。有研  相似文献   

2.
异育银鲫亦称高背鲫、高鲫。其母本采用黑龙江省方正县双风水库的银鲫,父本为江西省兴国县兴国红鲤人工交配育成的三倍体新型鱼类,由于母体为雌核发育个体,父本不参与受精,只对卵的发育起激活作用,使其子代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所以说异育银鲫是“异精雌核发育”的子代。在养殖中显示出良好的生  相似文献   

3.
根据高原牦牛的生长特性,分析营养补给、母体泌乳、日常饲养管理等对牦牛繁殖性能产生的影响,并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总结提高高原牦牛繁殖性能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曹建新 《畜禽业》2007,(11):23-25
<正>犊牛出生后由母体内部转入外界环境,生活条件骤然发生改变,由通过母体胎盘进行气体交换转变为自行呼吸。由通过胎盘获得营养排泄废物变为自行采食、消化和排泄。子宫内环境较稳定,胎儿受不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出生后就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犊牛出生后要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连续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杂交子一代的ADH、MDH、SDH、IDH、ME和SOD共6种同工酶的酶谱进行分析,以探讨双亲遗传物质在杂交子代中的表达情况及杂交子代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同工酶酶谱与母本栉孔扇贝的相似,而与父本虾夷扇贝的明显不同,说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中没有表达。幼虫阶段的同工酶酶谱亦表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的幼虫阶段仍然没有表达。另外,在对母本栉孔扇贝群体和杂交子代群体的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在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杂合子,因此不能确定杂交子代是由雌核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6.
黄斑海蜇的生态习性及移殖放流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斑海蜇的螅状体及水母体的生存适宜温度、盐度及营养因子进行研究,以探讨黄斑海蜇移植放流的可行性,水螅体及水母体的存活的下限温度用逐步副近法测得,适宜温度通过温度梯度实验测得,同时对螅状体设5个营养级别观察其横裂生殖率。结果表明,黄斑海蜇水螅体10℃以下不能存活,30℃是水螅体存活的最适温度。水母体在温度18-30℃、盐度12-30可正常生长。用黄斑海蜇的水母体做为检验海蜇水母体放流效果的标志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卵胎生是鱼类为适应特定环境进化出的一种生殖策略。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是典型的卵胎生鱼类,厘清其卵胎生特征是否在入侵云贵高原过程中发生适应性演化的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种群快速扩散机制。本研究用常规解剖观察法、称重法,针对滇池种群胚胎发育特点、干湿重变化及与母体营养联系问题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滇池食蚊鱼胚胎发育过程依赖于卵黄营养供给,在产出前,卵黄仅微量残余,身体发育完善,基本保持了物种固有的卵胎生特点。胚胎湿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显著增加,但同时干重损失也十分明显(30.4%),营养指数(MI)为0.70,提示母体对胚胎没有受精后的特定营养供给,支持食蚊鱼是严格意义上的卵磷脂营养型(卵胎生)鱼类观点。其胚胎(仔鱼)出现小型化趋势,胚胎湿重、干重及初生体长等关键生态适应性性状明显低于已研究的其他低地种群,表现出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响应。这种响应是否有助于其向更高海拔的高原环境扩散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多态性对生长性状的影响,鉴于mt DNA的母性遗传特征,本研究基于2011年繁殖用的20尾母本的D-loop序列信息,与通过亲子鉴定获得的853尾40日龄子代的体长、体质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草鱼6种D-loop单倍型对生长性状表型差异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单倍型为Hap16的子代的体长最大,并显著大于单倍型为Hap4的子代的体长(P0.05);单倍型为Hap18和Hap16的子代的体质量较大,依次大于其他单倍型子代的体质量,并显著大于单倍型为Hap4的子代的体质量(P0.05)。此外,草鱼D-loop序列各变异位点基因型对生长性状的影响水平不同;其中,Site01、Site06和Site07等3个位点对体长的差异存在显著影响(P0.05),Site06和Site07等2个位点对体质量的差异存在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草鱼D-loop序列变异对子代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推测在草鱼生长性状改良的选育进程中,可以利用mt DNA多态性信息进行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9.
5月中下旬繁殖季节,用方正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卵子分别与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方正银鲫♀×麦穗鱼♂,简称FM)、方正银鲫(方正银鲫♀×方正银鲫♂,FF)和荷包红鲤(Cyprinus carpio)(方正银鲫♀×荷包红鲤♂,FH)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孵出的仔鱼在网箱中饲养,测定和统计各组子代的存活率、绝对增重率和性比等。结果表明:FF子代的成活率(91.15±1.78%)极显著地高于FM(87.50±2.13%)和FH(85.00±1.04%)(P〈0.01),FM和FH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FM(20.17±4.33 g)、FH(23.13±3.58 g)子代的出池体质量显著高于FF(18.90±3.82 g)(P〈0.05),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子代,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而组内、性别间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FM(99%)、FF(73%)和FH(99%)子代的雌性百分比明显偏向雌性(P〈0.01),且组间差异极显著,异源精子受精后子代中雌鱼比例明显增高(P〈0.01)。本研究结果证明:银鲫生长性状中存在"异精效应",异源精子对子代的存活率和性别比例有显著影响,对生产中积极利用异源精子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褐牙鲆(♀)、夏鲆(♂)及其杂交子一代的ITS1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雄夏鲆(P.dentatus)及其子一代为研究对象,对其核糖体基因的ITS1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ITS1序列具有明显的种间及个体内差异。在雄夏鲆ITS1序列中仅发现1种基因类型(X型),而在雌褐牙鲆及子一代ITS1序列中发现两种差异显著的基因型(X型和Y型)。在亲本中未检测到两种类型的交换重组序列,而在子代中检测到4个X型与Y型的重组序列,说明子代ITS1区域更容易发生交换重组。进一步的遗传距离分析发现,母本与子代之间的遗传距离(0.059)明显大于父本与子代之间的遗传距离(0.018),且子代中X型片段出现的频率(85.5%)远大于Y型片段出现频率(8.7%),表明亲本双方ITS1区域的遗传信息都遗传给了子代并且X型片段的遗传信息明显占有优势,进而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子代为褐牙鲆与夏鲆的杂交后代。本研究旨在分析牙鲆属亲本及子代的ITS1序列特征,为鱼类核糖体基因的研究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