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决对虾在机械自动化剥壳过程中定向难的问题,作者设计了一种对虾头尾与背腹定向装置。根据对虾的体型特征,分别利用倾斜布置的V型滑槽和曲型面滑道实现对虾的头尾定向和背腹定向,并进行了原理分析。针对分级后长度为110~130mm的新鲜南美白对虾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V型槽进行对虾头尾定向的成功率达到了99.4%,利用曲型面滑道进行对虾背腹定向成功率达到了89%,定向装置原理合理,方法可行。研究结果可为对虾机械自动化剥壳加工中定向连续喂料设备的产品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摩擦特性的轮式对虾背腹定向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对虾剥壳自动化,设计了一种去头对虾背腹定向装置。以去头对虾为研究对象,根据对虾背腹摩擦特性,设计3个转向轮装置实现去头虾背腹定向,并采用质量为11.5~12g的冷冻对虾进行了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均表明,该定向装置可以实现对虾背腹定向;当第2主动轮辊子外径为60mm,内径为43mm时,对虾定向稳定;第2主动轮转速要求69r/minR145r/min,可以保证加工能力不小于100kg/h。研究结果可为对虾连续化加工中定向设备的产品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链板式对虾开背装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对虾开背设备短缺状况,研制了一种链板式对虾开背装置。以环渤海的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在该装置上分别以2种不同输送姿态、2种开背刀具类型、3种输送速度进行开背效果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虾以背部朝下头朝前的姿态、刀片类型为有齿圆盘刀、输送转速为150mm/s时开背质量到达最佳。该研究可以为对虾机械开背设备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对虾在机械自动化加工过程中的喂料难题,设计了一种对辊式对虾定向机。根据对虾的体型特征及摩擦特性,通过相邻尼龙辊在轴线方向上直径的变化以及在轴段设置的凸棱和凹槽完成对虾定向。对定向原理进行分析,并采用分级后体厚为11~12 mm的新鲜南美白对虾进行试验。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均表明,该定向机可实现对虾的定向。本研究结果可为对虾机械自动化剥壳加工中定向连续喂料设备的产品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辊挤压式对虾去头装置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人工去虾头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虾仁易受细菌污染和机械一刀切式对虾去头方法对虾肉浪费严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对辊挤压式对虾去头装置。该装置根据对虾的生物特性和体型特征,利用对辊之间的间隙和对辊表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的凸棱对虾头进行挤压使得对虾在头胸部与虾体连接处被挤断,从而实现对虾的头尾分离工作,并进行了原理分析。针对按对虾厚度分级后体厚为13~16mm的新鲜南美白对虾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对辊挤虾头式去虾头的方法去头效果良好,去头装置原理合理,为今后对虾去头装置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人工去虾头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虾仁易受细菌污染,以及机械一刀切式对虾去头方法虾肉浪费严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高转速刀片对虾去头装置。根据对虾的体型特征和生物特性,利用仿形"V"形槽对对虾定位夹紧,利用去头圆盘刀对对虾产生的摩擦力和离心力实现对虾的去头工作,并进行原理分析。针对分级后长度为130~150 mm的新鲜南美白对虾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高转速去头圆盘刀进行对虾去头的成功率高达100%,得肉率达到了人工去头的水平,去头装置原理合理,为今后对虾去头装置的研制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虾体定向排列是对虾深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自动加工生产线的可行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对虾背腹定向装置,以实现加工的自动化。试验结果证明,该装置适用于死亡2 h以内的去头虾体,定向辊间隙为7 mm时,对厚度为12~13 mm的对虾的定向率为90%。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南美白对虾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某养殖场南美白对虾于2012年突发传染病,为确定该病病原并对其进行有效防制,特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从发病南美白对虾分离纯化到1株优势菌ZHBX12016,将该菌人工浸浴感染南美白对虾,5 d后南美白对虾死亡率达95%,且发病对虾临床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人工注射感染测得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6.43×103cfu/mL。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对半乳糖、蔗糖、甘露醇、葡萄糖产气、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酸酶,葡萄糖酸盐的生化反应性与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synonym Aeromonas punctata)生化反应结果相同。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该菌16S rD NA序列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相似性达97.7%~100%之间,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同一分支。综合该菌形态学、致病性、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氯霉素、土霉素、丁胺卡那、呋喃唑酮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9.
虾米的心脏是在头部! 虾的心脏位于背部中央,是一个淡褐色的角小体。活的对虾,我们可通过头胸甲后缘的透明节问膜观察到心脏的跳动。心脏的背、腹、侧壁上有3对心孔,是血液由血窦进入心脏的孔道。由心脏发出7条动脉:向前一条前大动脉、一对触角动脉和一对肝动脉;向后一条后大动脉;向下一条下行动脉。  相似文献   

10.
张颖慧  辛红 《吉林农业》2011,(5):157-157
1 赤眼蜂形态特征 成虫:雄蜂体黄色,腹部黑褐色,触角毛长,最长的相当于鞭节最宽处的2.5倍,前翅臀角上的缘毛的长度为翅宽的1/8。在15℃下培养出来的雌成虫体黄色,中胸盾片淡黄褐色,腹基部及末端呈现褐色;20℃下培养出来的雌成虫中胸盾片色泽仍为淡黄褐色,但腹部仅在末端呈现褐色;在25℃以上培养出来的雌成虫全为黄色,仅腹部末端及产卵器末端有褐色部分。卵:卵长形,前端稍尖细,后端稍宽大,呈乳白色,长68-100um,大端宽20-30um,小端宽7-10um,后期的卵近似椭圆形,头尾两端宽度大致相等。幼虫:体长0.39-0.70mm,宽0.18-0.34mm,前端狭小,  相似文献   

11.
雌蜂:体长约1.5毫米。触角较细长,鞭节长约为头宽的0.7倍。复眼表面具细毛。索节3节,各节长均大于宽,具柄,略呈纺锤形,第1节最长,第2、3节依次渐短;棒节2节,末节端部尖细,棒节长约为前节长的1.8倍(图1)。头、胸部具稀而明显的本属昆虫特有的网状纹,但小盾片基部和中胸盾后端的网室较稀而长,小盾片后端和中胸盾前缘的网室密而短。前伸腹节侧纵脊后端略呈弧状向外弯曲(图2)。腹部腹柄短,卵园形,末端尖。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质籼稻胚乳糊化前后微结构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品质差异较大的 4个籼稻品种稻米糊化前后的微结构 ,发现同等条件下不同部位的糊化明显不同。背部糊化最好 ,细胞完全崩解为絮状或小块状的蓬松物质 ;腹部糊化次之 ,呈较大块状或细胞结构刚被破坏 ,有的细胞轮廓仍可见 ;中部糊化最差 ,多为完整胚乳细胞。不同品种糊化后差异明显 ,米质好的品种其背、中、腹部的糊化比米质差的品种的相应部位好 ,米质较差品种的中部明显凹陷 ,而较优品种的断面较平 ,该现象同样表现在早、晚稻的对比上。品种间背部糊化的差异小于中、腹部 ,品种内米质较优的稻米背、腹、中部的差异比米质差的小。米质较好的品种的胚乳横断面可见较多断裂的细胞 ,而米质较差的品种几乎见不到断裂的细胞 ,其数目与米质优劣有一定的正相关。米质优劣与糊化时的吸水率和延长率正相关 ,吸水率和延长率高则糊化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对比脆肉鲩与普通草鱼肌肉显微结构的差异,为脆肉鲩的肉质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脆肉鲩和普通草鱼的背部白肌、背部红肌和腹部白肌,经石蜡组织切片和苏木素-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的形态特征,用肌纤维直径和密度两个指标衡量脆肉鲩与普通草鱼的肌纤维差异。【结果】脆肉鲩和普通草鱼背部白肌、腹部白肌及背部红肌的基本结构相同。脆肉鲩背部白肌的肌纤维直径(67.6μm)显著小于普通草鱼(109.4μm)(P〈0.05,下同),肌纤维密度(249条/mm2)N显著大于普通草鱼(121条/mm2);在腹部白肌和背部红肌的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方面,脆肉鲩与普通草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脆肉鲩肌肉的肌纤维直径及密度与其肌肉硬度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正> 眼斑水龟生活在山涧溪流中。其甲长150克mm左右。头背皮肤光滑,灰棕色。背甲为灰棕色,头背均布满棕黑色或铁锈色虫状斑纹。头后两侧各有1~2对眼斑状花纹。其中一对黄色,色彩明亮。老年的眼斑水龟体色较灰暗。其颈具有黄色纵纹,背部3条尤为明显。背甲较平,具一纵棱。颈盾窄长,前窄后宽。椎盾5枚,宽大于长。肋盾4对。缘盾12对。腹甲平坦,几乎与背甲等长。前缘平截,后缘略凹。四肢灰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在印度洋公海撒雅德玛哈浅滩(Saya de Malha Bank)进行底层渔业资源调查期间,随机采集的208尾丝尾红钻鱼Etelis coruscans(叉长383~866 mm)样本,进行了耳石质量(WO)及其耳石长(长轴,OTL)、耳石宽(短轴,OW)、背长(ODL)、背高(DH)、背喙长(DRL)和腹喙长(VRL)等形态指标参数的测定,初步研究了该种群耳石形态指标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丝尾红钻鱼左右矢耳石的长度和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或一致性偏差(P0.05),耳石呈缺刻卵圆形,凸面有沟裂,凹面核心区表面平坦;背部和腹部边缘有不规则的齿轮缺刻;腹喙比背喙长且粗壮;耳石长轴(OTL)为9.85~20.76 mm,短轴(OW)为5.03~10.88 mm;叉长540 mm时,耳石形态长度指标(OTL、ODL、VRL)相对尺寸变化较大,而宽度指标(OW、DH)相对尺寸变化较小;叉长540 mm时,耳石形态长度指标(OTL、ODL)相对尺寸变化趋势不稳定,而宽度指标相对尺寸变化趋势平缓;整个生长过程中,耳石短轴生长比其长轴生长稳定,短轴与耳石质量的回归关系最高,并且与鱼体叉长的关系基本符合正相关关系。因此,丝尾红钻鱼的耳石短轴更适合用于耳石形态生长与耳石质量及鱼体生长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狄斯瓦螨侵袭西方蜜蜂蜂群后工蜂出现的畸形等级和形态差异,参照1988年Ruttner提出的形态测定标准,测定了蜂螨侵袭后采集蜂巢内正常蜂、畸形蜂、爬行蜂的喙、翅、足、背、腹等躯干的形态特征值,划分西方蜜蜂的致畸等级。结果表明:畸形蜂的腿长(8.188±0.122)mm、蜡镜面积2.451 mm2、翅脉指数Ci(-0.501)小于其他3种蜂,畸形蜂的经济性能消失;爬行蜂的蜡镜面积3.072 mm2、第六腹板宽指数(93.686)最大,而背腿比(56.759)最小,从形态结构上来说,背部与腿部的比例失调可能造成了工蜂爬行;按累积贡献率>85%原则确定了蜂螨对工蜂致畸性的8个主要成分;聚类分析显示,爬行蜂在形态上不能与正常工蜂区分开,因素分析显示畸形蜂划分为3个等级:A型趋近正常工蜂;B型中度残缺,表现为翅膀残缺;C型重度残缺,翅膀、腹、腿完全畸形。蜂螨入侵后翅膀与腹部首先发生变化,表明这个部位具较强的脆弱性,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可能是蜜蜂抗蜂螨的一种抗逆适应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正>鹧鸪隶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今鸟亚纲、鸡形目、雉科、鹧鸪属。本文通过对鹧鸪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科学养殖。1形态特征鹧鸪是一种像鸡的小鸟,体形小于鸡而大于鹌鹑,成年鹧鸪大小如普通肉鸽,体长35~38cm,雄性体重约0.6~0.8kg,雌性体重约0.5~0.7kg。鹧鸪外形可分为头、颈、胸、背、翼、腹、腰、尾、腿、脚等主要部分。鹧  相似文献   

18.
鱼类耳石外部形态变化与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2017年9月—2018年3月间在东、黄海外海采集的335尾蓝点马鲛样本,以耳石长、耳石宽、背长、背宽、腹喙长和基叶长为基本形态学参数,运用函数拟合、方差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蓝点马鲛耳石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点马鲛耳石呈乳白色,近似长方形,背面外凸、正面内凹,外部有较多突起的小齿,呈锯齿状,整体弯曲呈现瓦状。左右矢耳石没有显著性差异。蓝点马鲛耳石质量及6项形态参数指标均与叉长有着显著的关联,均为幂函数拟合结果最优。随着蓝点马鲛生长,该鱼耳石形态特征随叉长变化差异显著,耳石的总长度不断增加,而背区和腹区不断向耳石中心缩小,后区长度增加,翼长也不断增加,总体上呈现纵向缩小,横向增长的趋势且在350~400 mm时的生长与其他叉长组有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伊犁马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肉质性状的影响,为专门化肉用马选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41匹成年伊犁马为研究对象,采集颈静脉血液样本及其三角肌、背阔肌、臂三头肌、腹外斜肌和臀中肌5个部位肌肉样本,提取伊犁马DNA样本并测定肉质性状,利用PCR测序法筛选LPL基因突变位点并进行多态性分析,结合伊犁马肉质性状数据与LPL基因多态性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所选马匹中共检测出2个突变位点(g.715T>C和g.12074C>A),均为内含子突变,2个位点均只检测出2种基因型,为低度多态位点。g.715T>C位点TT基因型马匹背阔肌和臀中肌失水率显著高于TC基因型马匹(P<0.05),背阔肌剪切力极显著大于TC基因型马匹(P<0.01),腹外斜肌剪切力极显著小于TC基因型马匹(P<0.05),三角肌和臀中肌剪切力显著大于TC基因型马匹(P<0.05);g.12074C>A突变位点CC基因型马匹臂三头肌和臀中肌失水率极显著低于CA基因型马匹(P<0.01),背阔肌和腹外斜肌失水率显著低于CA基因型马匹(P<0.05),臂三头肌熟肉率极显著高于CA基因型马匹(P<0.01),三角肌和腹外斜肌熟肉率与CA基因型马匹呈显著差异(P<0.05),臂三头肌和腹外斜肌剪切力极显著高于CA基因型马匹(P<0.01)。【结论】LPL基因g.715T>C和g.12074C>A位点是影响伊犁马肉质性状的潜在位点。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挠性圆盘在甘薯裸苗栽植中无法满足水平栽植农艺要求的问题,结合农艺要求,对挠性圆盘夹持甘薯裸苗栽植过程进行运动学分析,构建裸苗触地弯曲与苗根运动的数学模型,利用台架和EDEM软件仿真试验验证模型,对裸苗弯曲朝向的影响因素与触地后裸苗根部的运动轨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裸苗理论弯曲朝向由圆盘旋转中心距地面高度、机具前进速度与圆盘转速决定,裸苗根部会在触地后先向前移动一段距离;2)当机具前进速度为0.25m/s时,裸苗实际弯曲朝向与圆盘转速相关,圆盘转速为1.4rad/s时,甘薯裸苗弯曲实际朝向与理论朝向的符合率达到98%。当圆盘转速大于1.2rad/s后,裸苗根部在触地后先向前移动的距离小于10mm。田间试验表明在机具前进速度为0.25m/s,圆盘转速为1.4rad/s的情况下,甘薯裸苗在挠性圆盘的夹持下能够实现类水平栽植,栽植深度合格率达到95.6%,栽植姿态合格率达到8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