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谈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业上施用有肥料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及各种复合肥、专用肥、微肥、叶面肥、生物肥等.肥料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但是单位面积上过多地使用化肥或使用单一品种会降低肥料利用率,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化肥大量流失进入水体环境,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打破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2.
<正>越是农业条件好的区域,用肥量大,销售肥料的店铺也多,销售的肥料品种也多,肥料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国家为了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化肥经营者只要到工商部门注册即可经营化肥。所以经营户迅速增  相似文献   

3.
胡恒洋 《中国农资》2007,(11):22-22
<正>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也需要企业、农民的配合。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也需要企业、农民的配合。《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颁布实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国是化肥使用大国,化肥使用量大,要减少化肥的  相似文献   

4.
2006年12月寒气袭人,四川省农用化肥市场也进入了购销两淡的“冬季”,11日我国化肥分销领域向国际市场放开,市场反映如何?虽然没有明确的信息,但天然气、运输价格会涨的声音早巳满城皆闻。这些因素会对未来的化肥市场行情产生多大影响?12月下旬记者采访了四川省供销社农资公司、四川美丰农资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及部分基层农户。  相似文献   

5.
市场化肥紧缺时.假冒伪劣产品趁机充斥市场。叶面肥品种多,精肥、微肥、菌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来源渠道广,种类繁多。购买应用原则是:肥料要有“三证”。即肥料登记证.生长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二要经过联网试验,三要优中选优,精选出最佳品种、配方.不可  相似文献   

6.
<正>化肥价格一直是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关注的事情,国家也通过各种补贴来抑制化肥价格让农民买得起化肥,但是传统肥料的大量使用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普遍的补贴还会给中央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在执行本期特别策划《破解新型肥料推广难》选题的时候,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购买新型肥料进行直补则可以起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化肥减量使用技术途径及其效果,包括推广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商品有机肥与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水肥一体化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各类叶面肥、肥料增效剂(生物刺激剂)、微生物肥料等产品,以期有效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发展高效、环保的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资》2011,(40):41-41
日前,记者跟随嘉有肥料公司农化服务人员深入农户中间.切身了解了产品的使用情况和效果。记者在走访到山东省临清市金郝庄乡肖寨村时,见到了用户伦玉亮,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使用嘉有有机肥的情况.伦玉亮说:“这几年我一直使用嘉有有机肥配合化肥施用。效果不错,今年在棉花上,底肥每亩用40公斤的嘉有有机肥,化肥适当减少了一定的用量,追肥时也用了一些,和往年单施化肥效果相比,用嘉有肥料配肥。棉花棉苗生长比较快,棉秆粗壮,今年下雨比较多,棉花也没有出现倒伏,而且它结铃早,棉桃多,像黄、枯萎病也减轻了不少。农药方面省了不少钱,看情况今年收成还行。”  相似文献   

9.
张琴 《中国农资》2006,(5):46-47
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为了满足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化肥的使用量在不断增加。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普通化肥的低利用率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大问题。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我国缓释、控释新型肥料迅速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其化肥利用率的提高对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传统化肥应用增长幅度逐渐减少,而具有各种功能的新型肥料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使用,发展前景广阔。通过近些年的发展,中国新型肥料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主要依靠进口到供需自给有余,发展非常迅速,产业规模逐渐壮大。我国新型肥料产业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型肥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近10年的发展,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在新型肥料产业中,缓释肥、水溶肥和部分生物肥料增长最为迅速。同时,新型肥料企业快速增加。截至2013年底,中国各类新型肥料企业共计约650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化肥用量的逐年增加,土壤对化肥的胃口越来越大,利用率逐步降低。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不仅关系到我国庞大化肥工业的投资效果,一更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目前,我国肥料在施用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轻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现象。在施用方法上采用的表施和撒施,浪费严重。不少农田化肥用量过多,投肥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资》2013,(34):6
<正>据记者了解,由于目前化肥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传统化肥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销售压力越来越大,"蓝海"市场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在逐步探寻功能性肥料在农业种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化肥市场中带来的明显效益。许多功能性肥料生产企业在产品研发上提供从种到果的跟踪产品、地下和地上联合防控等技术,从营销上提出"新木桶效应"和营销创新变革等观念,也从行业发展的方面提出需要起草行业标准、提高土壤的生态门槛、规范产品归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当前的施肥结构中,传统氮、磷、钾类大化肥产品仍是肥料施用的主体。化肥对我国粮食稳产增产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在化肥施用过程中,施肥方式不合理、化肥用量不断增加等问题日渐凸显,并造成化肥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用肥现状。在此次农业部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中,也将科学合理施用大化肥作为工作重点来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14.
强化肥料市场管理 确保农民用肥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必须投入品,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基础。全国有各类肥料生产企业近4000家,其中,化肥1200多家,复混肥2000多家,微生物肥料500余家,叶面肥近200家。年经营量在4500万吨以上,经营额近2000亿元。如何加强肥料市场管理,规范肥料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引导农民科学选择肥料  相似文献   

15.
氮肥作为最重要的化肥品种之一,在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氮肥企业在我国的肥料企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我国的肥料供应做出了很大贡献。全面了解世界大环境下氮肥企业的发展趋势,或许能对我国氮肥企业确定适当的发展方向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以有机肥为主,其它肥料为辅;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尽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确实需要时,可以有限度、有选择地施用部分化肥。在施用化肥时不得使用硝态氮肥,其他化肥每亩用量不超过25千克。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少用叶面肥。掌握正确的钙肥施用方法对无公害  相似文献   

17.
肥料过多施用,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还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水肥一体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和应用,所以针对这种现象,研究在水肥一体化下,化肥减量是否会造成作物减产,以选择最优种植方案。研究了一年小麦-水稻轮作,方案分为9个处理,分别为A、B、C、D、E、F、G、H、I。通过研究产量、千粒重、N、P、K含量来选择最优种植方案。小麦和水稻产量均在有机无机肥减量20%时最高,化肥减量对小麦水稻体内P、K含量大体无明显的影响,小麦在有机无机肥减量20%+叶面肥追肥时经济效益最高,水稻在配方肥减量30%+叶面肥追肥时经济效益虽然较配方施肥+常规追肥无明显增加,但肥料产投比却明显增加。因此,推荐小麦种植方案为有机无机肥减量20%,在小麦养分临界期追施叶面肥,推荐水稻种植方案为配方施肥减量30%,在水稻养分临界期追施叶面肥。  相似文献   

18.
"绿贝"、"花多多"、"花无缺"、"喜多多"……看到这些可爱、又有些诗意的名字,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花儿,然而它们不是花儿,却是花儿离不开的花肥。在化肥行业中,花肥这一产品虽然市场容量不大,但是却有着肥料行业的尖端技术和精细管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服务大田农业的普通肥料市场的饱和,一些大化肥企业也看到了花肥行业较高的利润空间,譬如山东金正大、北京雷力等公司纷纷开发花肥产品。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农资人而言,花肥市场还是相对陌生,为此,近期本报记者专门针对花肥市场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花肥市场真可谓是小有小的优势,但小也有小的难处。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我国氮肥行业概况 2000年全国共有化肥企业1924家。其中氮肥企业696家,氮肥行业总资产1536亿,71万人。氮肥行业是一个底子很大、困难很多、效益很差的行业。我国化肥产量从1997年以来已经是世界第一位。中国既是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化肥消费国。在我国化肥工业中,氮肥生产量最大。以2000年的产量计算,氮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缓释肥、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生态肥、多肽尿素等新型肥料成了我国化肥市场的一个个亮点,也成了经销商和农民的新宠,我国新型肥料产业无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期,新型肥料企业在崛起,传统肥料企业也在不断创新产品,并通过发展新型肥料不断提升,实现超越发展。为探讨已然成为市场新宠的新型肥料产业化如何健康发展,在研发和推广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从行业专家、生产企业和市场流通三个方面.采访多住业内人士对产业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