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氮肥处理对春小麦穗粒数形成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氮肥对小麦穗粒数形成中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以穗粒数和结实率有差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拔节期进行追肥,设置3个氮肥处理.结果表明,N1处理下3个品种的穗粒数均较其他两个氮肥处理下的穗粒数高.开花期增施氮肥能够延长小花分化的时间,增加小花分化的数量,减少受精成胚退化率,从而提高穗粒数.  相似文献   

2.
设立不同基肥施氮量、不同施氮时期、雌穗小花肥和吐丝肥不同氮量共3个试验,从氮肥用量和施用时期考察氮肥影响穗粒数形成的生理原因。结果表明,氮肥通过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光合生产能力来影响穗粒数形成。不同施氮方式主要影响籽粒结实率,对分化的花丝数和花粉活力影响不大。在保证基肥用量的基础上,雌穗小花分化期适量增施氮肥提高了粒数决定关键期的植株生长速率和叶片光合能力,可获得较高的穗粒数。在基肥和雌穗小花肥充足的基础上,吐丝期增施氮肥不仅对植株物质积累和同化物供应促进作用不大,反而可能由于氮代谢对碳水化合物的竞争,降低了穗粒数。  相似文献   

3.
一、水稻的产量构成水稻的产量构成因子是单位面积的穗数、每穗颖花数(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1、单位面积穗数是由基本苗的主穗数和分蘖成穗数构成的。其中,基本苗数决定于种植密度及田间保苗率或成活率,因而主要决定于播种或插秧到分蘖始期这一阶段的种子发芽期和幼苗期。而分蘖数则主要决定于从分蘖始期到幼穗分化开始期的有效分蘖期,但一般要到最高分蘖期后7~10天才能最后固定下来。2、每穗颖花数是由分化的颖花和退化的颖花数之差决定的。其  相似文献   

4.
春小麦穗粒数调控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1975~1992年有关穗粒数试验资料,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明确东北春小麦穗粒构成因素对穗粒数的作用关系,并提出东北北部春小麦主产区春小麦穗粒数的调控途径:调整生育期进程,在多小穗基础上,提高小穗结实率是增花增粒和充分发挥北部主产区春小麦产量潜力的关键.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2009年早、晚季用PGV–36人工气候箱对华南籼稻新品种“合美占”、“黄丝占”、“粤广丝苗”和三系法杂交稻组合“天优312”、“天优390”于幼穗分化5~6期、始穗期、开花期和灌浆初期进行了低温胁迫研究。结果显示:①幼穗分化5~6期、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会导致华南籼稻新品种(组合)植株高度降低,单穗产量及结实率下降。②幼穗分化5~6期低温胁迫会导致水稻穗长缩短,每穗总粒数减少,而其他3个时期的每穗总粒数不会受低温胁迫影响;幼穗分化5~6期低温胁迫会导致穗下第三节间长度极显著缩短,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则导致穗下第二、第一节间长度缩短;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会导致稻穗包颈或包颈加剧,幼穗分化5~6期则无此现象发生。③处于不同生育时期的水稻遭遇低温胁迫,其耐冷能力不同,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耐冷能力大小依次为灌浆初期、开花期、始穗期、幼穗分化5~6期。同一品种(组合)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耐冷能力不同:天优390在幼穗分化5~6期、灌浆初期耐冷能力最强,但在始穗、开花期较弱;粤广丝苗在始穗期、开花期耐冷能力最强,但在幼穗分化5~6期较弱。  相似文献   

6.
2003年,江阴市34.7万亩水稻平均比上年减产10%左右,平均亩理论产量为556.19kg,实际亩产不足500kg。穗粒结构表现为一增二减,即增粒、减穗、减重。其中每亩有效穗数仅为19.69万,千粒重为25.45g,分别比上年减3.05万和0.31g,每穗实粒111.97粒,比上年增5.56粒。究其原因,客观上有不利的气候,如移栽后多雨寡照、地温下降,肥料流失,影响分蘖正常发生,造成穗数不足;中期持续高温,穗分化进程加快影响主攻大穗;后期高温干旱,雨水特少,加上病虫特大发生,根叶受损,粒重下降。主观上是管理不到位,如品种退化和多乱杂,移栽密度和基本苗持续减少,肥料使用的不合理及后期断水过早等。  相似文献   

7.
穗肥施氮量对两优培九枝梗及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两优培九为材料,大田条件下研究水稻穗肥不同施氮量(0,45,90,135,180kg/hm^2)对颖花和枝梗分化和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穗分化期氮肥增多,结实率呈下降趋势,而每穗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先增加后减少。氮素促进水稻穗部二次枝梗的分化数量,也导致二次枝梗退化增多,每穗的二次枝梗分化数和退化数与穗肥施氮量均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752和0.8770。二次枝梗的退化主要发生在穗基部一次枝梗上,增施氮后增加了穗顶部一次枝梗上的二次枝梗退化率;穗肥增施氮素会导致颖花退化数增加。穗分化期不施氮肥处理,其退化的颖花主要发生在稻穗基部的二次颖花,一次颖花退化较少,增施氮素后导致穗顶部一次颖花的退化增多。  相似文献   

8.
以多穗型品种济麦22和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为试材,研究其在鲁中地区的适宜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产量和穗数先增后减,穗粒数逐步递减;随播量加大,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在2011~2012年度气候条件下,最适宜播期是10月7日,济麦22最适播量(基本苗)是180万株/hm2,泰农18是2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利用花粉管通道将燕麦总DNA导入宁夏主栽品种宁春4号小麦,对导入后代中筛选到的部分变异品系进行幼穗分化发育特性观察发现,小麦幼穗发育进程与植株外部营养器官的发育有一定的相关性.变异品系的幼穗分化发育过程与宁春4号小麦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单棱期变异品系持续时间短于受体;二棱期和雌雄蕊分化期变异品系的持续时间长于受体;药隔期各变异品系持续时间不一致.幼穗分化的特点显示变异品系具有形成大穗多小穗的可能.方差分析表明,变异品系与受体在穗长、结实小穗数和主穗粒数上均有差异.幼穗分化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可能与燕麦DNA的导入有关.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水稻七转39产量性状与籽粒干物质积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转基因水稻产量等非目标性状的变异程度,对转抗病基因水稻七转39及其受体亲本七丝软占的产量性状与籽粒干物质积累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七转39结实率与七丝软占无显著差异,单株有效穗数比七丝软占显著偏少,而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干粒重和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均显著高于七丝软占.两者籽粒干物质积累特性亦表现不同,七转39穗上部与穗下部籽粒干物质积累为异步型,籽粒灌浆快增期长,快增期籽粒干重日增长强度大,而七丝软占穗上部与穗下部籽粒干物质积累为同步型,籽粒灌浆快增期短,快增期籽粒干重日增长强度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播栽方式对杂交籼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分配及对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并探明穗分化期NSC代谢与枝梗及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关系及抽穗后NSC积累与产量构成的关系。【方法】在前2年试验的基础上,于2014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播栽方式(机直播、机插和手插)下2个杂交籼稻组合(宜香优2115和F优498)抽穗前和抽穗后植株NSC积累与分配、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规律及差异。【结果】(1)穗分化期NSC的竞争茎鞘较幼穗有明显优势;机插在抽穗期茎鞘贮藏了较多NSC,在籽粒灌浆结实期茎鞘向籽粒高效输送较多的NSC,使其成熟期穗部获得较高的NSC积累量。(2)各播栽方式的枝梗分化及退化差异主要是二次枝梗现存数及退化率、三次枝梗分化数;机插的二次枝梗分化数及现存数、二次颖花分化数及现存数较高,从而有较高的总枝梗数和总颖花数;二次枝梗和一次颖花的退化主要分别发生在穗的下部和上部;二次枝梗分化数和二次颖花退化数均为下部>中部>上部;二次颖花分化数为中部>下部>上部;机插的下部、中部、上部二次颖花现存数均高于手插和机直播;(3)抽穗前12 d和抽穗前4 d及抽穗期茎鞘较高的NSC贮藏量不利于幼穗枝梗和颖花的分化与退化,而抽穗前16 d至抽穗前8 d幼穗NSC积累量与大多数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是决定大穗形成的关键时期;抽穗后NSC分配主要是通过影响叶片和穗部NSC分配从而影响产量;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千粒重和单位面积有效穗均与枝梗及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及产量与枝梗及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F优498较宜香优2115有更高的茎鞘NSC转运率及对穗部的贡献率,且其大多数枝梗及颖花性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宜香优2115,F优498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极显著高于宜香优2115,相应产量也较高。【结论】不同播栽方式下NSC积累与分配及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有较大差异,且品种间差异较大,机插配合大穗型品种有更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在我区小麦生产栽培实践中,培育早发壮苗是“三增”(争穗多,争大穗,争粒重)夺高产的关键.以往在幼穗发育特性研究中,初步明确增加每穗小穗的分化数和减少小穗退化,对提高每穗粒数和单穗重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82~1983连续两年采取分期播种和施肥量不同等手段,培育壮弱两种麦苗,以研究早发壮苗对小麦穗分化及结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棱型大麦品种(系)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的主栽品种和正在培育品系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拟合大麦灌浆过程生长曲线,分析其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大麦籽粒灌浆进程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拟合的Logistic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0.9906,并达到极显著水平;籽粒灌浆过程中缓增期持续时间较长,快增期持续时间次之,渐增期时间较短,快增期平均灌浆速率最高,其最终干物质积累量也明显高于渐增期和缓增期。二棱型品种(系)的3个时期平均灌浆速率(‘驻3’的V1除外)和最终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多棱型品种(系);各品种(系)实际千粒重均低于理论千粒重。在穗数和千粒重协同下,多棱型品种(系)穗粒数高的最终产量高,而二棱型品种(系)穗部籽粒数低于多棱型品种(系),在一定的穗数下,千粒重高的产量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穗肥施用时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于两优培九幼穗分化始期、幼穗分化三期和幼穗分化四期施穗肥 (折合每公顷施尿素 15 0kg、氯化钾 15 0kg) ,结果表明 :幼穗分化三期施用穗肥与不施穗肥相比 ,每穗总粒数多 34 86粒 ,实粒数多2 8 13粒 ,一次枝梗多 0 9个 ,二次枝梗多 9 0个 ,增产 2 5 17% ,投资回报率为 177 5 3%。  相似文献   

15.
杂交中稻汕优63再生芽幼穗分系统观察的结果表明,再生芽的幼穗分化始于头季稻齐穗后15d,分化率日增8%,至齐穗后46d结束,幼穗发育平均历时32d,其中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和I,Ⅱ次枝梗分化所需的时间最长,花粉完成期最短。不同节位的芽在幼穗发育各过程和穗长,穗粒数及成穗率存在明显差异,再生稻的叶枕距和穗幼穗发育后期进程存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判断再生稻穗发育后期进程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玉米雌穗小花类型,形态,决定时期及其与成粒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玉米雌穗有完全花与不完全花之分,不完全花又分退化花和畸形花。总花数受品种遗传性制约,栽培措施影响较小,吐丝前后的温光条件影响较大。性器官形成期是不完全花发生的重要时期。夏播时品种间花数变幅为543——840朵。雌穗分化终止期因品种而异,大多于吐丝前7d至吐丝后1—2d。结实率达总花数80%,其中11—17%为败育粒,是影响小花成粒的首要因素,败育花影响甚微。高产栽培时花数较稳定,减少籽粒败育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中低产区增花增粒和保花增粒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水稻在分蘖期和始穗期喷施新型高效植物生物生长调节剂“BR-120”,对穗粒结构、产量、株高及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亩有效穗数平均增2.2万,增11.7%;每穗实粒增加1.1-8.9粒;结实率提高2.7个百分点;千粒重增1.2g;平均亩产增27.4kg;平均株高增3.5cm;投入产出比为1:5.0-5.7。并且以分蘖期和始穗期各喷一次“BR-120”药液的效果最佳,明显优于喷施灵。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稻汕优63再生芽幼穗分化系统观察的结果表明,再生芽的幼穗分化始于头季稻齐德后15d.分化率日增8%,至齐穗后46d结束.幼穗发育平均历时32d.其中花粉母细胞形成规和Ⅰ,Ⅱ次枝梗分化所需的时间最长,花粉完成期最短.不同节位的芽在幼穗发育各过程和穗长、穗粒数及成穗率存在明显差异.再生稻的叶枕距和幼穗长与幼穗发育后期进程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判断再生稻穗发育后期进程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小麦随着基本苗数的降低和播期的适当提前,单株成穗数、每穗实粒数随之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千粒重得到同步提高;增施拔节孕穗肥能有效地促进小穗分化,减少小穗退化,提高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据此,提出了不同产量层次的播期与基本苗的优化组合、理想的产量结构模式、合理的群体动态发展指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水稻潜伏芽生长和穗分化形成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986-1987年在扬州对7个水稻品种茎秆上的潜伏芽幼穗分化进程和生长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⒈潜伏芽幼穗分化始期是在前季稻颖花分化期到雌雄蕊分化期;前季稻抽穗期,母茎中部或偏上部节上潜伏芽幼穗分化已达颖花分化期,基部节上的潜伏芽为一次枝梗分化期,少数为苞分化期;前季稻抽穗到成熟,潜伏芽穗分化进程为休眠状态,幼穗发育处于一次枝梗到颖花分化期。⒉水稻潜伏芽的发生率,依据品种母茎茎秆各节潜伏芽发生率的差异,可把品种分为低节位型、高节位型和全节位型。⒊在前季稻收割前7-10天施氮肥,可促进潜伏芽出苗,提高再生稻的每穗粒数和穗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