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钾肥在棉花膜下滴灌中的施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富钾地区,但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以及氮、磷化肥用量的增加,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摄取量逐年加大,部分地区土壤速效钾以每年5~1 5 mg·kg-1的速度递减。为了充分了解钾肥在新疆的施用效果,特别是在当前兵团棉花滴灌面积不断增加,在棉花滴灌条件下掌握钾肥的施用技术,使之经济有效地发挥增产作用,在北疆石河子垦区主要土类上进行了滴灌棉花钾肥试验研究,探索钾肥的施用技术及效果,指导大田生产。1材料和方法1 .1选取北疆石河子下野地灌区和石河子农科中心为试验点。供试土壤为灌耕灰漠土和草甸土(表1 )。棉花品种为新陆…  相似文献   

2.
自“九五”后期 ,石河子垦区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 ,特别是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到 2 0 0 2年底推广面积已达到 7万公顷 ,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灌溉技术的革新必然为施肥技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水肥耦合技术的应用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化肥利用率 ,并使垦区棉花施肥向精准化迈进成为可能。为此 ,于 2 0 0 1— 2 0 0 2年设置小区试验对“滴力”牌棉花滴灌专用液肥的增产效应进行研究 ,为完善垦区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和方法1 .1供试材料。试验设在石河子农科…  相似文献   

3.
棉花膜下滴灌水盐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下滴灌技术是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1 997年 ,石河子垦区开始进行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研究 ,通过 3年试验 ,初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应棉花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措施和方法 ,并在全兵团植棉垦区推广。 2 0 0 1年兵团棉花膜下滴灌面积已发展到 4.3万公顷。为进一步了解棉花膜下滴灌的作物需水规律及相关机理 ,特别是水盐运动、施肥技术及膜下滴灌栽培适应的土壤含盐量范围等 ,2 0 0 2年进一步对棉花膜下水盐运动规律进行了试验。1试验方法1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石河子总场高新园区 3号地进行 ,面积 2 1 .3hm2 ,土壤为灌耕草甸土 ,质地中壤 ,前茬棉…  相似文献   

4.
脱毒马铃薯应用生物菌肥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马铃薯作物上进行了京农生物菌肥、黑农科有机无机复混肥、瑞赛生物肥料3种生物菌肥试验,结果表明:京农生物菌肥,增产效果显著,平均每公顷产量3521kg,比对照增产40.3%,与常规施肥相比差异显著,商品率比对照提高30%以上,可以在马铃薯作物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探索生物菌肥与复合肥在棉花上配合基施的配方 ,1 998年进行了试验。试验设 6个处理 (公顷用量 ) :A.生物菌肥 75kg,加包膜肥 450kg,相当于基肥减 N65.4% ;B.生物菌肥 60 kg,加包膜肥 60 0 kg,相当于基肥减 N54% ;C.生物菌肥45kg,加包膜肥 750 kg,相当于基肥减 N42 .4% ;D.生物菌肥 75kg,拌细土 30 0 kg,相当于基肥减N1 0 0 % ;E.生物菌肥 60 kg,拌细土 30 0 kg,相当于基肥减 N1 0 0 % ;F.包膜肥 750 kg,加尿素 1 2 0 kg(CK)。试验为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 66.7m2 ,重复 3次。棉花一生中纯 N公顷施用量 :A、B、C、D、E处…  相似文献   

6.
1底施生物菌肥防病增产新技术 近30年来,农业生产很少施用有机肥,导致土壤有益菌数量下降.固定在土壤中的氮磷钾及其他矿质元素,需要经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化,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有益菌数量下降使得化肥利用率越来越低,也不能控制病菌数量,导致棉花早衰和病害越来越重.大多数棉田急需补充生物菌肥,调整土壤微生物益害比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相似文献   

7.
新疆属于干旱缺水地区 ,约 330多万公顷农田位于年降水量不足 2 0 0 mm的出山口下游到沙漠边缘的冲积平原 ,目前因盐渍化影响作物生长的面积约 1 0 0万公顷 ,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下简称兵团 )大田膜下滴灌技术在石河子垦区经过 3年试验取得成功 ,在兵团大面积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 ,到 2 0 0 2年底 ,棉花滴灌总面积已达 1 2万公顷 ,成为全国大田作物应用滴灌技术规模最大的地区。膜下滴灌技术的采用 ,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1大田膜下滴灌技术的特点及优势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是将地膜覆…  相似文献   

8.
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炭对改良酸性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常规稻中嘉早17(早稻)和杂交稻五优308(晚稻)为供试品种,于2015年开始设置不施生物炭(C0)和一次性施用生物炭20 t/hm^2(C20)处理,以阐明施用生物炭3年后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结果表明,与C0处理相比,C20处理显著提高双季早稻产量,但对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C20处理显著提高早、晚稻钾素吸收,对早稻氮素和磷素吸收有增加的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试验进行4年后,C20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因此,在本试验中的酸性红壤上一次性施用生物炭后的第4年,生物炭仍然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具有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9.
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滴灌施肥是利用压力灌溉系统,将肥料溶于水中,并随水通过各级管道最终以点滴的形式施入土壤的施肥技术。滴灌施肥利用滴灌系统作为施肥工具,在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均匀度等方面都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从而使滴灌作物获得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当前在生产实践中,棉花膜下滴灌施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深施基肥的基础上,结合滴灌补施追肥;另一种是将滴灌作物所需的全部肥料随水施用。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方法主要取决于肥料品种和土壤质地。1氮肥的施用技术氮肥水溶性好,在土壤中移动性大,可随水施用。据试验结果,氮肥随水滴施,利用率在60 …  相似文献   

10.
“植物动力2003”对马铃薯的施用效果及施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前 言“植物动力 2 0 0 3” (下称“2 0 0 3”)是德国几代科学家经过 6 0多年时间研制成功的一种液体肥料。它集植物营养、生理调节、土壤调理三大功能于一身 ,是当今同类叶面肥料中的高科技产品。自 1995年引入我国后 ,已在全国 2 0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多种作物试验、示范 ,推广达 33万公顷。结果表明 :它在增加作物单产 ,改善农产品品质 ,增强作物抗逆性 ,作物受灾之后恢复生长 ,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为了验证“2 0 0 3”对马铃薯的施用效果 ,并探索总结施用方法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998年 ,我们在宁夏…  相似文献   

11.
周凤平 《杂粮作物》2000,20(2):50-50
肥力高是北京肥力高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集固氮、解磷、解钾 ,含作物生长所需多种微量元素于一体的高效多功能的新型复合生物菌肥。施用后具有促进多种作物生长 ,改善作物生态环境 ,无毒无污染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作用。为使该产品能在我地区推广普及 ,我们于 1999年在葫芦岛市寺儿堡镇的高粱、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生产田中进行了肥力高施用效果试验。1 材料和方法试验用肥力高复合生物菌肥来源于辽宁肥力高科技开发公司 ,由葫芦岛市肥力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7月 12日 ,在寺儿堡镇南本村吊桥地于…  相似文献   

12.
马骏 《中国棉花》2004,31(10):43
20 0 3年敦煌市良种场引进棉花膜下滴灌技术 ,示范面积 2 0 hm2 ,利用管道系统供水 ,使灌溉水呈滴状 ,缓慢、均匀、定时、定量地滋润作物根系 ,根系周围的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呈结合状态 ,重点示范推广膜下一膜双管节水栽培新技术 ,项目总投资 1 8万元。1节水效果地膜滴灌是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 ,将水通过滴灌系统及时向作物根区有限的土壤空间供给 ,由过去浇地变为现在的浇作物 ,从而可避免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 ;同时在地膜覆盖条件下 ,土壤水分蒸发大大减少 ,因而节水效果显著。示范区全生育期滴水 1 0次 ,每次公顷用水量 375~ 45 0 m3 …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林州市阳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肥“肥力高”,是一种从自然界中采集的具有固氮活性的菌种经科学方法配合而成的新型菌肥。该肥能促进作物增产 ,改良土壤 ,改善作物品质 ,减少污染 ,是绿色农业生产的理想肥料。为探讨其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1 998年在安阳市植棉区进行了试验。1 试验基本情况试验在安阳市内黄县六村乡刘刑村和滑县留固镇小营村进行 ,试验地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供试品种为豫棉 1 2 ,麦棉套种 ,小区面积为 60 m2 ,重复 2次 ,随机排列。试验设 4个处理 :( 1 )肥力高 75g拌种 ;( 2 )拌种 初花期喷施 1 0 0 g;( …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别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生物菌剂、腐熟农家肥后植烟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及其对烤烟品种K326的田间长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生物菌剂处理下土壤中细菌与真菌的有效活菌数最高,比对照分别增加296.7%、21.4%;与常规施肥相比,生物有机肥+生物菌剂处理能够提高速效养分在土壤中的累积,其中0~20 cm土层碱解氮增加33.0 mg/kg,有效磷增加2.6 mg/kg。施用生物有机肥、生物菌剂及腐熟农家肥均能改善上中部烟叶品质,但对下部烟叶品质影响较小,明显提高了上等烟的比例、产量及产值,其中以生物有机肥+生物菌剂效果最优。施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菌剂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质及产量,可以在烟叶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卿静  柴金华 《中国棉花》2003,30(3):35-3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灌区近几年试验推广应用的棉花大田膜下滴灌技术 ,是国家发展节水灌溉四个重点之一的田间灌水过程中的一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它的成功已在干旱地区条件类似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亦得到了社会的关注。1大田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主要特点1 .1省水。膜下滴灌是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 ,将水通过滴灌系统及时向作物根区有限的土壤空间供给 ,由过去浇地变成现在的浇作物 ,从而可避免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 ;同时在地膜覆盖条件下 ,土壤水份蒸发大大减少 ,因而节水效果显著。 2 0 0 0年在全师五个团场调查滴灌面积 960 9.2 …  相似文献   

16.
滴灌促根调理肥能刺激根系发育 ,增加根系的再生能力 ,激活潜在的土壤养分 ,特别是己固定的磷素得到活化和利用 ,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通过两年在五场和二场对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示范 ,促根调理肥在滴灌棉花上效果显著。1材料和方法材料来源 :由中国科学院生化工程研究所国家重点试验室研制 ,北京科峰达生化技术中心生产的滴灌促根调理肥。1 .1试验处理方法 :试验采取等价和减量进行。1基追 +调理肥试验 :每公顷施基肥 (三料 ) 1 5 0 kg,追尿素 375 kg+促根调理肥 1 5 0 0 g(分 2次施 )。每公顷成本合计 870元。 2基肥 +追肥试验作对…  相似文献   

17.
土壤pH值的大小 ,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及产量。近年来我们以施用生石灰 ,对酸性冷浸稻田进行改良 ,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通过调酸使土壤几年能稳定提高 1个pH值 ,能提高多少地温 ,对土壤、壤分的影响程度 ,数据还不全面。因此 ,为了配合酸改工程的完成 ,特设立土壤调酸定量、定位试验。本试验是在酸性草炭水稻土上进行施用不同用量的生石灰 ,连续 3年的改良定位研究 ,结果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地选在交通方便、地力较均匀、排灌流畅、无障碍物的城郊乡刘鲜村与平顶山乡平顶山村。供试土壤为草炭土 ,pH值5 3,面积为 0 1hm2…  相似文献   

18.
肥力高是鞍山肥力高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生物复合菌肥。近年来 ,经在各地多种作物施用结果证明 ,本产品具有节省化肥、改良土壤、壮苗促熟、改善品质、增加产量等诸多功效 ,适用于各种粮食作物和蔬菜、果树生产 ,是生产绿色食品的理想肥料 ,深受广大用户欢迎。为进一步探索、验证该产品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施用效果 ,加速新产品普及推广 ,今年在营口监狱水稻田进行了大面积生产示范 ,并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 基本情况示范区面积 3 3hm2 ,土壤轻度盐碱 ,腐殖质含量中等 (2 86 % )。采用单因素两区对比法 ,顺序排列无重复。分设两种处理 …  相似文献   

19.
地埋式滴灌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 ,是指水通过地埋管上的滴头或滴孔出流 ,并在毛细管作用或重力作用下扩散到根层供作物吸收利用。由于灌水过程中对土壤结构扰动较小 ,有利于保持作物根层疏松通透 ,并可减少土面蒸发损失 ,故地下滴灌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1试验方法试验于 2 0 0 2— 2 0 0 3年在农六师新湖农场二分场和三分场进行。面积 30 hm2 ,土壤质地沙壤土 ,肥力中等。地埋式滴灌选用内镶式滴灌带 ,毛管埋深35 cm,滴头间距 30 cm,滴头流量 2 .5 L·h-1 ,毛管配置为一管四行 (即 4行棉花 1条滴灌带 ) ;对照常规滴灌毛管铺…  相似文献   

20.
地膜棉花滴灌与常规灌溉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风梅 《中国棉花》2005,32(5):33-34
近年来石河子垦区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到 2 0 0 2年底推广面积已达 7万公顷 ,2 0 0 3年以后滴灌面积更是迅猛扩大。根据这几年的实地考察及成本核算 ,关于滴灌棉的作用及经济效益反映较大 ,现就滴灌棉与常规灌溉棉田作一比较 ,以便棉农作为参考。1滴灌棉省工、省力、节水常规灌溉棉田生育期开沟追肥 2次 ,每次每公顷按 2 1 0元算 ,共计 42 0元。北疆常规灌溉棉田全生育期总需水量平均每公顷 495 0 m3 ,按每立方米渠水 0 .5元算 ,计水费 2 4 75元。全生育期人工修毛渠、人工浇水等按每公顷 1 5个人工 (每个工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