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库网箱养殖倒刺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刺鲃也叫青竹鱼、草包鱼、竹鱼、大肚鱼,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的江河、水库、湖泊中,是一种淡水名优品种,被推崇为高档淡水鱼产品,目前市场价较高,养殖前景看好。2002年~2003年我们在平龙水库进行网箱养殖倒刺鲃试验,取得  相似文献   

2.
倒刺鱼巴(Spinibarbushollandi)俗称军鱼,隶属于鲤科、鱼巴亚科、四须鱼巴属。体型近长筒形,尾部侧扁,头宽,吻钝,腹部乳白。它是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流水环境,性情活泼,善于跳跃。该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产地群众青睐的溪流性鱼类之一。作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它明显具有生长快、食性杂、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开发潜力大。倒刺鱼巴的人工养殖在浙江、福建一带已悄然兴起,且发展势头迅猛。2002年我们在浙江缙云等地水库进行网箱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共设置网箱15只,投放鱼种12000尾,当年获成鱼4t,产值24万元,利润12万元。现…  相似文献   

3.
张本铭 《内陆水产》2005,30(4):38-38
倒刺鲃属鲤科,倒刺鲃属,为淡水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沙砾较多的溪河中,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小型鱼虾以及藻类等。倒刺鲃肉质肥厚,味道鲜美,并有清凉、消炎、解毒的功效,是淡水养殖名贵新品种。现将有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材料与方法 1.养殖水域 选择在福建尤溪县水东水库内,水面宽阔,水质良好无工业污染,透明度为0.6~1.5米,pH值为6.0~6.5,水深5.0米以上。 2.网箱结构与设置 网箱为聚乙烯单层全封闭网箱,箱体规格为2米×2米×1.5米,网目0.8厘米,网箱入水1.0米。网箱底内部缝有密网制成的饵料台,饵料台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倒刺鲃从自然环境引到网箱进行人工养殖是可以的。其生长速度较快,在5m~2的网箱里经250天左右饲养,产成鱼488.725公斤,735尾,成活率98%,单产97.745公斤/m~2,饵料系数2.5。总产值61090.6元,总成本18825元,利润42265元。  相似文献   

6.
2005年,我们承担了阳朔县科技局下达的《水库网箱养殖光倒剌鲃试验》项目。从2004年8月开始,我们在阳朔县白沙水库设置网箱养殖光倒刺鲃,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1年,我场承担了绵阳市科委等相关部门下达的“绵阳市名、特、优、新水产品增养殖技术”项目,当年7月从四川泸州引进体长3厘米的中华倒刺鱼巴5000尾,在鲁班水库进行网箱培育鱼种及养殖成鱼的试验,截至2003年5月,共产鱼1885千克。初步探索出了大水面网箱养殖中华倒刺鱼巴的基本规律,达到了预期的试验目的。1试验材料与方法1.1水库条件鲁班水库位于三台县境内,可养鱼面积1000公顷余公顷,水深20~50米,平均水深约30米,水库水质较好,平均换水量超过1/3,溶氧充沛,无毒无污染,水面宽阔,适合网箱养殖。1.2网箱制作及设置试验在鲁班水库油库湾进行…  相似文献   

8.
2004年5月~2005年8月我们进行了水库投饵网箱养殖中华倒刺鲃试验.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黑脊倒刺鲃又名刺鲃、光倒刺鲃,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因其背鳍基部前方有一埋于皮下的平卧倒刺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福建省的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交溪、漳江等水系,长江、钱塘江、海南省和台湾亦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郑朱昂 《内陆水产》2008,33(4):34-35
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s),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鲍亚科、倒刺鲃属,俗称光鱼、溪鱼匡、溪魁、粗鳞,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福建闽江等水系。其食性杂、个体大、抗病力强,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烹调时不用括鳞,鱼汤具有清凉、消署、解毒等药用功效,深受养殖业者和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已成为我县新兴的淡水名优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增加渔民收益,2005年~2009年在贵州省遵义县乌江库区开展“一套四”网箱健康养殖模式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情况介绍如下,旨在为水库网箱健康养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倒刺鲃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2002年,采用连续观察法对倒刺(SpinibarbusdenticulatusdenticulatusOshima)人工授精的受精卵的发育进行观察,倒刺胚胎发育分为22个时期,成熟卵直径2.87~3.12mm,金黄色,沉性,具弱粘性。卵膜遇水后30~50s膨胀达最大,外膜径达3.35~3.55mm。在水温(25±0.5)℃条件下,受精卵历时43h45min孵化,积温1093.75℃·h。初孵仔鱼全长(8.93±0.35)mm,肌节数为12 16 14;具心跳、血液循环,无色素,活动能力弱,沉于水底。与本亚科其他鱼类的发育比较,倒刺具有下列3个特点:第二极体明显;发育过程中没有尾泡期;眼基期有较多的肌节。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2月甘肃金鳟通过了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的审定,被确定为全国水产养殖新品种。甘肃金鳟与美国金鳟、日本金鳟相比,甘肃金鳟体色鲜艳,通体金黄,眼睛血红色,具有性情温顺、生长快、抗病力强、营养价值高等优点,也可作为观赏鱼养殖。为了推广这一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正>富氧养殖技术不仅是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方式,更是动物福利的完善。随着我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增氧机不能满足网箱养殖立体增氧的要求,阻碍了我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发展。为了充分挖掘网箱养殖的生产潜力,提高养殖效益、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减少病害发生,我们于2008年采用微孔增氧技术,在斑  相似文献   

15.
水库网箱高密度养殖倒刺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水波 《淡水渔业》1999,29(3):42-43
福建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村民张鸣和于1997年4-12月在水库进行网箱高密度养殖倒刺鲃试验获得成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1 地点试验地点选在龙文区朝阳镇大石水库的上游,水深4米以上,透明度60厘米以上,表层水温8-34℃,溶氧5.5毫克/升以上,pH值7.4-8,水质良好.常年有山泉流入.试验期间水位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水库网箱养殖倒刺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刺鲃,俗称军鱼,隶属于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作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倒刺鲃明显具有生长快,食性杂,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开发潜力大,其人工养殖在浙江、福建一带已悄然兴起,且发展势头迅猛。2002年,我们在水库进行网箱养殖倒刺鲃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一、网箱的制作及设置网箱用3×3聚乙烯线加工的网衣缝制成双层(内网网目大2.0cm,外网网目大3.0cm)封闭式网箱,网箱规格为2.0m×2.0m×2.0m,置入水深1.7m,其有效水体为6.8m3。网箱架用毛竹制成,箱底放置直径为12mm的钢筋做成边长为1.9m的钢筋架,作为沉子,或在网箱下…  相似文献   

17.
倒刺鲃俗称光鱼,养殖中具有病害少、食性杂、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开发潜力大.倒刺鲃的人工养殖在福建省长汀县已悄然兴起,且发展势头迅猛,笔者在赖溪水库进行网箱养殖倒刺鲃试验,取得了平均净产成鱼96.3kg/m2的产量,按本地市场批发价25元/kg计算,平均总收入2408.5元/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追赶训练对鱼类野化能力的影响,以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幼鱼为试验对象,采用鳜鱼塑料模型进行每天2次、每次5 min的追赶训练,研究了追赶训练7和15 d对倒刺鲃躲避模拟捕食者的逃逸时间、临界游泳速度(Ucrit)、摄食比率、特定生长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追赶训练7和15 d后倒刺鲃躲避模拟捕食者的逃逸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摄食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追赶训练7 d后的Ucrit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追赶训练15 d后的Ucri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追赶训练15 d后的特定生长率相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采用该方法训练15 d后能提高倒刺鲃幼鱼的反捕食能力和游泳能力等与野外生存相关的行为能力,同时并不降低幼鱼的生长。追赶训练15 d的野化效果优于7 d。  相似文献   

19.
丁香酚对倒刺鲃幼鱼麻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使用人工繁育的鱼种开展丁香酚对倒刺鲃麻醉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温25±0.5℃时,5 mg/L浓度的丁香酚对倒刺鲃鱼种没有麻醉作用,10 mg/L浓度的丁香酚只能起轻度镇静作用;浓度12~30 mg/L时,浓度与麻醉所需时间和复苏所需时间呈负相关关系,丁香酚对倒刺鲃鱼种的理想麻醉浓度约20 mg/L.经30 mg/L的丁香酚深度麻醉,在空气中暴露15 min后,鱼体复苏所需的平均时间为2.6 min,复苏率达100%;将被深度麻醉的鱼种立即转入10 mg/L的丁香酚中继续浸泡10 h后,复苏率和48 h内成活率均为100%.水温23~29℃时,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温度越高,麻醉所需时间越短,复苏所需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20.
谢迪  李潮  李嘉淇  吴倩  赵俊 《水产科学》2019,(3):382-387
为研究倒刺鲃人工增殖放流中的生长发育等规律,探讨恢复连江这一传统特色经济鱼类资源的有效方法,于2014年11月采用荧光色素标记方法,在连江阳山段对3×10~4尾倒刺鲃鱼苗进行标志放流试验。基于回捕数据对倒刺鲃的回捕率、标志保留率及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连江倒刺鲃标志放流的方法做出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刺网等捕捞工具对倒刺鲃进行回捕,截至2016年5月共回捕倒刺鲃275尾,回捕率为0.92%。对回捕鱼的标记保留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标志保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回捕的前几个月内,荧光标志仍肉眼可辨,自第7个月开始荧光标志开始变得逐渐模糊,1年之后标志逐渐消失。标志鱼在放流后6个月生长缓慢,之后生长加快。协方差分析表明,倒刺鲃在放流水域的生长比池塘养殖和自然群体更具优势,说明放流水域属于放流条件较佳水域。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达到标志放流预期目的,但应继续优化标志放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