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洋葱品质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洋葱品质育种目标和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及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了综述,从鳞茎皮色、鳞茎形状和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紧实度、独心率、耐贮性等方面对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洋葱品质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葱属植物代谢产生的蒜氨酸具有重要的药学价值,γ-谷氨酰转肽酶是蒜氨酸合成中作为脱谷氨酰化步骤的关键酶。研究洋葱γ-谷氨酰转肽酶基因的功能,揭示γ-谷氨酰转肽酶在洋葱蒜氨酸合成途径中的作用,为体外合成蒜氨酸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洋葱蒜氨酸合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洋葱为材料,依据洋葱RNA-seq数据库设计引物,利用RT-PCR从洋葱中克隆γ-谷氨酰转肽酶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CaMV 35S-AcGGT-GFP载体,利用微粒轰击技术,以金粉-质粒微载体轰击洋葱内表皮细胞,构建带有AcGGT的酿酒酵母表达载体,转化并诱导表达AcGGT,利用γ-谷氨酰转肽酶催化谷氨酰对硝基苯胺生成对硝基苯胺的方法测定转入AcGGT的酿酒酵母总蛋白的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该基因在洋葱组织间差异表达模式;利用γ-谷氨酰转肽酶催化谷氨酰对硝基苯胺生成对硝基苯胺的方法测定组织间内源性转肽酶酶活性。【结果】克隆获得AcGGT,长度为1 869 bp;生物学信息学分析显示,洋葱AcGGT编码622个氨基酸,蛋白保守结构域预测显示具有谷氨酰转肽酶结构域,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为主,跨膜区分析推测GGT蛋白具有跨膜区,氨基酸多重比对结果显示植物中的GGT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进化分析表明AcGGT与大蒜AsGGT2亲缘关系最接近。CaMV 35S-AcGGT-GFP融合蛋白的荧光信号位于液泡中,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位于液泡。外源表达AcGGT蛋白的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转入AcGGT的酵母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表明AcGGT编码的蛋白具有转肽酶活性。AcGGT组织差异表达结果分析显示,该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叶鞘,鳞茎和叶鞘次之;不同组织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显示,在叶中活性最高,叶鞘次之。相关性分析显示组织间谷氨酰转肽酶活性与AcGGT表达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克隆了洋葱AcGGT。洋葱蒜氨酸合成途径中脱谷氨酰化先于S-加氧。AcGGT的表达与洋葱内源性的谷氨酰转肽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洋葱中可能存在多个谷氨酰转肽酶基因。  相似文献   

3.
<正>洋葱根据皮色可分为白皮、黄皮和紫皮3种,食用部分是肥大的肉质鳞茎。紫皮洋葱表面呈紫色或紫红色,鳞片叶肉多为白中带紫。黄皮和白皮的品种除了皮色稍有区别外,鳞片叶肉均为白色。紫皮洋葱的蛋白质、膳食纤维以及钙、磷、钾、钠、镁、锌、铁等矿物质含量均比黄皮、白皮的高,但后两者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的含量比紫皮的高。紫皮洋葱中还含有花青素,一种抗氧化能力较强的植物化学物质,能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伤,还能增强血管  相似文献   

4.
<正>一"看":即根据种子的形状、大小、皮色来鉴别。韭菜、大葱、洋葱种子虽然十分相似,但仔细观察也有细微的差别。韭菜种子呈马蹄形.一边光滑,一边不平;大葱和洋葱的种子呈棱形,比韭菜种子小,大葱种子皮色乌黑发亮;洋葱种子棱较大,皮色也不如大葱亮。有些种子的长短与果实长短有一定的相关性,果长的黄瓜.其种予也细长;青皮长形的冬瓜,种子光滑,稍长,无边线;扁而短的粉皮冬瓜,种子  相似文献   

5.
《黄秋葵-洋葱套种栽培技术规程》(DB 1301/T 215—2017)规定了黄秋葵-洋葱套种栽培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洋葱-黄秋葵套种栽培技术,为黄秋葵-洋葱套种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以构建的油茶近成熟种子cDNA文库和EST文库为基础,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克隆1个14-3-3蛋白的全长cDNA序列,由1 156个核苷酸组成,5'非编码区57 bp,3'非编码区301 bp,开放阅读框长777 bp,编码259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质量为29.466 ku,等电点4.78,无信号肽序列,是非分泌蛋白,命名为Co-14-3-3a.推测的二级结构有9个α-螺旋,1个反平行的β-折叠,位于αC和αD之间.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小麦B73-6-1外源基因拷贝数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转基因小麦B73-6-1中外源基因HMW-GS的拷贝数,以期为HMW-GS基因的整合位点和遗传表达研究奠定基础,构建了含有外源基因HMW-GS的标准品,并以wx012基因作为内源参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了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在3组试验中得到的HMW-GS基因分子数分别为8.62×1018、4.34×1018、1.10×1018个,wx012基因分子数分别为6.27×1017、3.14×1017、7.84×1017个,经计算HMW-GS基因拷贝数分别为13.75、13.84、14.01个,由此确定转基因小麦B73-6-1中HMW-GS外源基因的拷贝数为14个。  相似文献   

8.
正洋葱按鲜径皮色可分为红皮、白皮和黄皮三种;按鳞茎形状可分为扁平型、长椭圆形、长球形、球形和扁圆五种。不同球形与早晚熟性有关、一般球形越扁、熟性越早。种植洋葱品种不同,产量有较大差异,熟性早的扁平品种,一般亩产4500-55000公斤左右;中晚熟品种一般亩产5000-5500公斤。种植洋葱的经济效益每亩在3000-6000元之间。而且易管理,是农业调整种植结构的较好模式。适合作为萝卜,白菜后的接茬蔬菜。  相似文献   

9.
正洋葱-甘薯连作,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而且以洋葱为前茬生产,可充分利用洋葱根系分泌物对某些病虫的驱避或抑制作用,减少后茬甘薯病虫害发生。采用洋葱-甘薯复种连作模式,每667平方米(1亩)洋葱产量在4000千克以上,夏甘薯产量2500~3000千克。二者复种连作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而且利用甘薯及洋葱的早熟性、丰产性  相似文献   

10.
以L-氨基酸为手性源,合成了多种具有C2-对称的手性双-S-2-(咪唑-1-基)脂肪酰二胺并且进行了结构表征。在碱性条件下,L-氨基酸和乙二醛、甲醛经过缩合反应生成了(S)-2-(咪唑-1-基)羧酸钠,与甲醇作用转化为甲酯后继与二胺进行胺解反应制得目标分子。这些化合物可进一步合成新型手性咪唑鎓环蕃或进行配位络合、分子识别等研究。  相似文献   

11.
韩继成  刘国俭  常瑞峰  张新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09-8810,8813
[目的]利用SSR分子标记法标记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果肉近核色素。[方法]以"重阳红"与"金保"2个桃品种为亲本构建正交F1群体,选取其中138株后代作为标记群体,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法,将果肉近核色素分为"有"和"无"2个基因池,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寻找与桃果肉近核色素性状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通过对256对引物的筛选,获得了3对与控制桃果肉近核色素性状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即UDP96-003、ch04g09和UDP97-402,同时计算得到这3个标记与桃果肉近核色素性状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6.7、10.1和17.0 cM。[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筛选遗传距离更近的共显性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 SSR 分子标记法标记桃(Prunus persic (L.) Batsch)果肉近核色素。[方法]以"重阳红"与"燕红"2 个桃品种为亲本构建正交 F1群体,选取其中138株后代作为标记群体,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BSA)法,将果肉近核色素分为"有"和"无"2个基因池,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寻找与桃果肉近核色素性状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通过对256对引物的筛选,获得了3对与控制桃果肉近核色素性状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即 UDP96-003、ch04g09 和 UDP97-402,同时计算得到这 3 个标记与桃果肉近核色素性状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6.7、10.1和17.0 cM。[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筛选遗传距离更近的共显性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棉花棕色纤维的遗传规律,寻找并定位与棕色纤维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在棉花基因组学水平上定位、克隆棕色纤维基因和棕色棉纤维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基于陆地棉显性多基因标记系T586(具有深棕色纤维基因Lc1)与海岛棉新海16配制的海岛棉×陆地棉杂交F2群体,结合色彩色差仪对棕色纤维色泽的分类进行分析,并充分利用棉花基因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信息、多态性分子标记筛选和图位克隆的方法,定位与棕色棉纤维基因Lc1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根据T586与新海16杂交后代F2群体(443个有效纤维单株)深棕色纤维、棕色(中间色)和洁白色纤维的分离比例,将Lc1定位于棉花基因组A亚组第7染色体微卫星标记NAU4030和CGR5119之间约8 cM的遗传距离内,其中,Lc1与标记CGR5119的遗传距离约为2.8 cM,与NAU4030之间的遗传交换距离约为5.1 cM,构建了Lc1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结论】棉花深棕色纤维性状由单基因控制并呈现半显性遗传方式,Lc1位点附近的分子标记信息可在棕色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得以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甜瓜幼果果皮颜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精细定位目标性状基因GR,加深对甜瓜发育过程中果皮颜色转变的认知,为开展甜瓜果皮颜色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基础。【方法】 以幼果深绿皮的薄皮甜瓜纯系‘MR-1’和幼果浅绿皮的厚皮甜瓜纯系‘LGR’为亲本,构建F1正反交群体;以及利用F1与浅绿皮亲本‘LGR’杂交构建BC1F1回交群体,对甜瓜幼果果皮颜色基因GRGreen Rind)进行遗传分析。选取BC1F1群体中深绿皮和浅绿皮单株各20株,混池其DNA进行BSA-seq以获取GR初定位区间。基于‘MR-1’和‘LGR’两亲本的重测序数据,开发初定位区段内特异性较好的分子标记,鉴定筛选扩大群体(BC1F1和F2)中的重组交换单株,验证和缩小定位区间,实现GR精细定位。将两亲本定位区段内注释基因的编码区进行测序以确定候选基因和关键变异位点。通过调查BC1F1回交群体中幼果果皮颜色和成熟果果皮颜色,利用相关性分析探究果皮颜色转变在甜瓜发育过程中的内在联系。【结果】 通过分析F1群体果皮颜色发现所有F1单株幼果都表现为深绿皮。另外,BC1F1群体单株幼果果皮颜色会发生分离,其中深绿皮单株数﹕浅绿皮单株数约等于1﹕1,以及F2群体中深绿皮植株与浅绿皮植株的分离比为3﹕1。这些分离比都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表明幼果果皮颜色是受单个核基因GR控制的质量性状,并且深绿对浅绿为显性。通过BSA-seq分析将基因初步定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物理距离为1.8 Mb的范围内。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在扩大的定位群体中共筛选到24个重组交换单株。经过后代基因型和表型验证,最终将GR精细定位在标记4-102和4-81之间约17.7 kb的范围内,区段内共包含4个注释基因。经测序分析发现一个编码GLKs类转录因子CmAPRR2的基因MELO3C003375在亲本‘MR-1’和‘LGR’中存在多处变异,其中有3处发生了同义突变,1处错义突变和1处无义突变。无义突变出现在MELO3C003375的编码区第856位碱基处(由G变成T),导致亲本‘LGR’中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其Myb-DNA结合结构域大部分缺失,推测基因MELO3C003375CmAPRR2)即为影响甜瓜幼果果皮颜色的基因,而第856位的单碱基替换造成的无义突变即为关键变异位点。此外,BC1F1回交群体单株的表型调查结果显示幼果与成熟果的果皮颜色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甜瓜幼果果皮颜色(深绿/浅绿)性状为质量性状,受单个核基因GR控制。通过遗传定位手段推断MELO3C003375CmAPRR2)为最有可能影响甜瓜幼果果皮颜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5.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melanocortin-l-receptor (MC1R) gene was studied with the help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in which the protein structure in Chinese Holstein was predicted,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red coat color was investiga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was performed to genotype the individuals. The bioinformatics and biotechnology softwares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MC1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E genotype was the dominant genotype in Chinese Holstein Black and White herd, whereas, it was ee in Chinese Holstein Red and White herd.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the mutational MC1R protein was changed and the deletion mutation caused an earlier termination in translation,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ed coat color. The allele E wa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black coat color, whereas, e was associated with red.  相似文献   

16.
不同花色菊花品种花色素成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为了分析形成菊花花色的色素成分以搞清楚花色形成的机理,该文对17个菊花品种的花瓣进行了花色表型测定、特征显色反应和紫外 可见光谱扫描分析.结果发现:菊花不同花色(黄色、白色、红色、紫色和橙色)品种的色素由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组成.黄色花主要含有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白色花仅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红色和紫色花主要由花色素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组成;橙色花的色素包括类胡萝卜素、黄酮类化合物和花色素苷.该项研究为菊花花色素成分的进一步分离和鉴定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菊花花色的分子育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色泽是金针菇的重要性状之一,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以FL19(黄色)、8801(白色)及其后代(F1代、F2代)菌株和相应单核菌株为材料,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方法,对金针菇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通过对200个引物的筛选,获得了一个与白色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S3751800,并在亲本及其后代菌株进行了验证,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白色金针菇新品种的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黄籽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油菜种皮颜色的形成、种皮色泽的遗传、黄籽性状的分子标记和黄籽甘蓝型油菜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采用新的方法创造黄籽种质资源,同时加强油菜种皮色泽形成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把芥菜型油菜等的黄籽基因转入到农业性状伏良的甘蓝型油菜中,从而获得黄籽性状能稳定遗传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Natural populations of beach mice exhibit a characteristic color pattern, relative to their mainland conspecifics, driven by natural selection for crypsis. We identified a derived, charge-changing amino acid mutation in the melanocortin-1 receptor (Mc1r) in beach mice, which decreases receptor function. In genetic crosses, allelic variation at Mc1r explains 9.8% to 36.4% of the variation in seven pigmentation traits determining color pattern. The derived Mc1r allele is present in Florida's Gulf Coast beach mice but not in Atlantic coast mice with similar light coloration, suggesting that different molecular mechanisms are responsible for convergent phenotypic evolution. Here, we link a single mutation in the coding region of a pigmentation gene to adaptive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 the wil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类胡萝卜素裂解双脱氧酶基因(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s 4,CCD4)控制桃果肉颜色(白/黄),CCD4存在3种等位基因。本研究利用Indel、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及SNP鉴定等基因分型技术分析我国主要桃黄白肉品种(系)中CCD4等位基因的差异,为主要黄/白肉品种(系)的基因型鉴定、亲本选配和选择相应的分子标记对不同来源子代的果肉颜色进行鉴定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已经报道的桃不同果肉颜色中CCD4等位基因3种突变类型,合成不同引物进行PCR扩增,LTR反转录转座子插入突变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CT单元重复的PCR产物在ABI3730XL测序仪上进行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检测,SNP标记经Sanger测序后利用ContigExpress软件分析CCD4等位基因的碱基替换(A→T)。综合以上结果,统计每份材料中CCD4等位基因的突变类型与果肉颜色的一致性。【结果】通过对不同来源的122份桃品种(系)材料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CCD4发生LTR反转录转座子插入突变材料的基因型共有31份,占总材料的25.4%,其中纯合插入突变材料的片段扩增长度为729 bp,共有8份,占总突变的25.8%;CCD4发生微卫星重复序列突变材料存在2 bp的插入,扩增片段长度为179 bp,该类型共有68份,占总材料的55.7%,其中纯合插入材料25份,占总突变的36.8%;CCD4发生A→T碱基替换突变的材料较少,仅有1份,占总材料的0.82%,实际应用中可以不考虑该种类型。CT和LTR插入的两种突变类型的黄肉品种(系)有7份,占总材料的5.7%。研究结果表明,LTR反转录转座子插入突变和微卫星序列重复突变是黄肉桃中CCD4等位基因的主要突变类型。其中CCD4发生一种纯合突变或两种杂合突变桃品种(系)为黄肉类型,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与调查的122份桃品种(系)黄白肉表型性状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结论】采用分子标记明确了122个桃品种(系)黄/白肉性状的基因型,为不同亲本组合子代表型鉴定的标记类型选择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建立桃种质材料黄/白性状的分子辅助育种体系和黄肉桃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