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了白色、黑色、黑白相间地膜覆盖对朝天椒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的朝天椒挂果期长,且果实成熟早,产量相对较高。从总体表现来看,白色地膜覆盖栽培是最佳选择,较露地栽培辣椒株高、株幅、茎粗分别增加9.08、9.16、0.32 cm,单株挂果数增加50个,产量提高69.17 kg/667 m2,增产34.04%。  相似文献   

2.
不同密度栽培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宜赤水地区辣椒种植最佳密度,于2020年在复兴镇凯旋村榜上进行了遵义朝天椒1号(又名遵辣9号)不同密度试验,设置2000、2500、3000、3500、4000、4500株/667 m2共6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遵义朝天椒1号在土壤肥力中等的条件下,最佳栽植密度为25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3.
朱永  查素娥 《中国园艺文摘》2013,29(2):30-31,46
通过对8个朝天椒品种的农艺性状调查发现,合理的株型配比是筛选高产品种的关键因素;通过品种间的产量结果及多重比较得出:品种4、5较对照相比,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遵义朝天椒最适合的采收方式,设计了1天一次采收、7天一次采收及一次性采收3种处理方式,通过测定农艺性状、产量、收益和用工成本,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这3种采收方式显著影响遵义朝天椒鲜重和株幅,但对其干质量以及直径、株高、叶数、单株结果数、单果干质量、单株干椒质量6个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小。7天一次采收的鲜椒产量较高、成本较低、收益最好,是生产鲜椒最适宜的采收方式;一次性采收的干椒产量虽相对较低,但成本低、收益最好,是生产干椒最适宜的采收方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园艺作物的不同栽培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栽培密度在生产上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杭椒是浙江地区的特色辣椒品种,皮薄质优,口感脆嫩微辣,市场价格和种植效益相对稳定,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提高杭椒的产量,指导椒农科学种植,作者以盛利杭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每667 m2种植2 400株、2 200株、2 000株、1 800株、1 600株)对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盛利杭椒的株高、株幅、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始花节位、主茎高度、节间距、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质量等农艺性状影响不大,而种植密度增大可提高辣椒产量,因此每667 m2种植2 400株(小椒每667 m2产量1 392.00 kg,中椒每667 m2产量1 464.80 kg),即定植行距50 cm、株距35 cm为盛利杭椒的最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7.
温室黄瓜不同栽培形式和密度,直接影响产量,其原因是产量采自基本的主理过程。如光合、呼吸、传导作用、离子吸收、蒸腾、色素形成、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等许多过程。不同的栽培形式和密度,促进或阻碍这些过程的进行。如栽培形式和密度不同,2号小区株行距27cm×60cm4167株/667m2,比3号小区株行距40cm×60cm2778株/667m2,前期产量增14.57%,总产量增31.24%。2号小区比3号小区霜霉病晚发生18天,病情指数降低12.24。所以栽培形式和密度不同.群体结构不同,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对光、热、水分、离子吸收均不同。其结果必然是产量和发病轻重都不同。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谭光仙 《长江蔬菜》2013,(22):42-44
为推动凯里市生姜产业发展,开展了生姜适宜栽培密度探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姜行距不宜低于50 cm,否则不利于培土,密度以调整株距为宜;生姜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000株/667 m2,此密度下生姜产量高,产品品质优、商品性好;生姜不宜连作,连作病虫害严重,且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9.
ABT对朝天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青刀豆物候期、主要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密植可显著增加青刀豆产量,本试验中,以株距30 cm、每穴留3株为青刀豆春季栽培最佳种植密度,青刀豆产量为800.1 kg/667 m2。  相似文献   

11.
以"中研988F1"番茄为试材,通过二因素四水平密度处理,研究了高寒地区不同栽培密度对大棚番茄植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西宁地区大棚栽培番茄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行距与株距二因素互作效应无显著差异,株距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在8种密度试验中(80-40)cm×35cm和(70-40)cm×35此2种密度下栽培的番茄植物学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小区产量相对最高,且与其它小区产量间达差异显著水平,是高寒地区大棚番茄栽培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12.
13.
以平凉山药为试材,研究了3种不同栽培方式下山药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平作栽培,套管和打洞栽培产量、成品产量、块茎全长和块茎单质量显著增加.块茎全长与龙头、横径与块茎单质量成显著正相关,块茎单质量与产量,成品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打洞栽培是适于平凉山药的一种简单易行、节本增效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4.
赖卫  杨红  刘崇政  余文中 《蔬菜》2014,(10):26-28
为研究施用有机肥对朝天椒各项指标的影响,设4个有机肥处理,田间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进行有机肥不同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朝天椒干椒产量相应增加。有机肥667 m2施用量为100 kg时,朝天椒干椒667 m2产量最高,达到344.00 kg;当667 m2施用量达到150 kg时,朝天椒增产效果不显著。因此,从提高产量和经济投入产出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667 m2基施有机肥的用量以控制在100 kg为宜,以实现节本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辣椒种植密度是影响辣椒单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据初步试验,绥阳朝天椒的种植密度以10000-12000株/667m^2较为适宜,表现其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16.
王一鸣  缪鑫  陈娟  宋锐  付伟  林熊  唐建 《蔬菜》2023,(1):10-12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薯“内17-71”产量的影响,探索其最佳扦插方式及栽培密度,比较研究了不同扦插方式(正插3、5、7节和倒插3、5、7节)及不同株距(17、20、25、33、50 cm)对“内17-71”藤叶和薯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正插或倒插处理,藤叶667m2产量均随扦插节位的增多而增加,其中正插5节、正插7节处理较高,分别为1 840.03、2 539.05 kg;且其薯块667 m2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 840.92、1 987.66 kg。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藤叶和薯块667 m2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大中薯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株距25、20、17cm处理的薯块667m2产量分别为1 967.65、2 164.97、2 045.47 kg,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综合考虑种植成本及市场对大中薯的需求变化等因素,紫薯“内17-71”的栽培方式以株距20~25 cm、行距100 cm,正插5~7节为宜。  相似文献   

17.
以大果龙葵和小果龙葵为试材,在种子繁殖过程中比较不同栽培密度(30、45、60、75cm纵株间距)对龙葵产量的影响,以筛选龙葵最佳栽培密度。结果表明:大果龙葵和小果龙葵栽培时,二者株距30cm时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每667m~2产量2 581.29kg和1 727.53kg。该研究为提高龙葵产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栽培密度对籽用南瓜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丽珍  赵茜 《北方园艺》2012,(16):22-23
2010~2011年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籽用南瓜"银辉2号"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密度过大,田间出现徒长、叶柄脆、易折;白粉病害加重、烂果率提高、坐果指数下降;15 000株/hm2是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产值最大,成本收益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套种密度对秋藕套种慈姑农艺性状、产量、产值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秋藕套种慈姑的最佳套种株行距=40 cm×45 cm(3 706株/667 m2),不但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而且单产高,效益好.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栽培密度对东昇西洋南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南瓜及其制品作为保健食品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尤其是西洋南瓜更因其独特风味及高营养价值,使市场需求量激增(日本市场每年要从国外进口约7万t),西洋南瓜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