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9月18日,首批12家“水乡渔村”通过验收,正式对外营业,它将与“森林人家”、“农家乐”一起,共同打造海西农业休闲旅游的三大品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休闲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定位和发展。特别是在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发方面,紧密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江北大景区,打造都市新田园"为抓手,深入实施"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品牌引领"三大战略,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实现产业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将江北区打造成为宁波环城游憩带先行区和都市休闲农业集聚区。目前,江北区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市级农  相似文献   

3.
甘肃休闲农业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麟辉  赵平 《甘肃农业》2013,(24):26-28
甘肃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农民开展休闲农业经营积极性高,但受投入少、条件差、人才匮乏等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全省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开发甘肃农村蕴藏的休闲农业资源,依托农业示范园、农家乐、休闲农庄、大型农事景观、农业文化遗产和农村节会节庆活动等载体,打造休闲农业知名示范品牌,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挖掘乡村农业文化,搞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是立足现有条件,引导甘肃休闲农业快速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作者系统分析了目前甘肃休闲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甘肃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农民开展休闲农业经营积极性高,但受投入少、条件差、人才匮乏等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全省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开发甘肃农村蕴藏的休闲农业资源,依托农业示范园、农家乐、休闲农庄、大型农事景观、农业文化遗产和农村节会节庆活动等载体,打造休闲农业知名示范品牌,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挖掘乡村农业文化,搞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是立足现有条件、引导甘肃休闲农业快速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系统分析了目前甘肃休闲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资讯     
<正>江西休闲农业培育品牌彰显特色江西省以"培育品牌、彰显特色"为主题,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打造美丽田园、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介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构建服务平台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江西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统计,各类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5%以上,总数达2800多家,规模经营的农家乐年均增长20%以上,总数超过15000家。休闲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  相似文献   

6.
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农业是新兴的旅游模式,满足了饱受新型城市污染荼毒的大众需求,休闲农业以城郊休闲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努力发展城郊休闲农业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沙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尤为迅速,被誉为“全国农家乐最火的城市”。本文从休闲农业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基础理论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为长沙城郊休闲农业发展提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农家乐”项目作为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整合,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潜力,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新领域,为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服务,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浅谈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利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006]28号中提出:“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和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充分发挥农村独特的山水景观、田园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一批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示范点。”2006年,莲都区根据农家乐产业特点和当地实际,按照“全面摸底、抓好重点、引导规范、有效扶持”…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努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好。高度重视和认真抓好粮食生产,做精做优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农家乐等休闲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强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福建农业科技》2011,(4):69-69
农业部近日发布了《全国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休闲农业行业管理体系。各地要加大休闲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争取把休闲农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要加大相关政策衔接力度,争取“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  相似文献   

11.
杨胜隽 《新农村》2013,(10):4-6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特色精品农业、乡村人文资源,以“吃农家饭、住乡村屋、游田园景、享休闲乐”为主要特征,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产生,它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旅游产品从单纯的观光向体验式度假休闲转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从南沙区发展滨海都市型休闲农业的产业资源、经济条件、区位优势等条件出发,对南沙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出了农业主题公园、滨海渔业观光休闲带、都市休憩农家乐、休闲旅游农庄、现代农业科普教育、房地产开发式农业休闲区等6种可行性模式以作参考,并就南沙区发展滨海都市型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廊坊市按照"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处京津腹地的独特优势,打造成为环渤海区域"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北方鲜明特色的代表性城市。廊坊市区同时要建设大量的生态园、植物园、果园与采摘园等均有利推动该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休闲农业发展的类型和特点、休闲农业的功能、存在问题及改进办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重要的经营模式之一,结合巴彦淖尔地区农家乐的经营发展现状,分析了推动农家乐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为该地区农家乐的经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一、农家乐发展的意义 农家乐经济的发展,找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结合点,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业劳动生活场景等为主体的农业旅游,使旅游业与"三农"有机结合起来,盘活了农民的闲置资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了农村的分工分业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城市对农村的反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农家乐休闲旅游迅速发展为新的休闲娱乐方式,涌现出了一大批经营性农家乐。但随着旅游产业的风生云起,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的休闲农业产业现已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增长极,但是有些地区却长期卡在传统农家乐发展瓶颈中,经营模式单一、产品雷同。随着国民休闲计划实施,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突破传统农家乐发展瓶颈,根据四川省休闲农业发展实际,从四川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目标、创新升级重点及创新升级保障体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上海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并将上海休闲农业划分为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园、休闲乡村、休闲园林、休闲农业旅游节庆型6种基本形态。对比分析了江苏、浙江、北京、广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优势,总结其有益经验,以期为上海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上海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并将上海休闲农业划分为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园、休闲乡村、休闲园林、休闲农业旅游节庆型6种基本形态。对比分析了江苏、浙江、北京、广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优势,总结其有益经验,以期为上海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文章从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产业资源、经济条件、区位优势等条件出发,对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出了都市休憩农家乐、主题生态观光园、高端休闲旅游农庄和沿海观光休闲农业带4种可行性模式,并就温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及主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湖南省的创意休闲农业发展较早,在上世纪90年代,长沙、益阳两市率先出现了以钓鱼休闲、观农家景、吃农家菜、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的雏形"农家乐"。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整体档次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在满足游客吃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