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许泽永  陈坤荣  晏立英 《花生学报》2003,32(Z1):263-271
花生病毒病是影响花生生产的重要病害.近10年来,花生矮化病毒(PSV)、花生条纹病毒(PStV)和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极大地丰富了对上述病毒基因组结构、遗传变异、进化的认识,以及病毒种、亚组和株系科学的划分.对PSV来说,提出了两个亚组的划分,而我国PSV株系血清学和RNA3全序列的分析,明确它们独自构成第三个新的亚组.对我国和东南亚国家PStV株系CP基因序列同源性的分析,说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PStV是单独进化的,形成不同症状类型的株系.Tospovirus属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使得该属病毒从番茄斑萎病毒(TSWV)1种增加到13种,其中侵染花生的病毒达5种,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2.
1988—1991四年调查说明,花生矮化病毒(PSV.)引起普通花叶病害,花生条纹病毒(PStV)引起轻斑驳病害是开封花生两种主要病毒病。PSV通过花生种传,测定自花生普通花叶病株收集近4000粒种子,PSV种传率0.025%。刺槐花叶树是花生上PSV另一个初浸染源。PSV开封刺槐分离物(R_3、R_4)在鉴别寄主上反应和血清学性质上和PSV-Mi相一致,但引起花生病害症状较PSV—Mi轻。开封市农科所一带刺槐花叶病树率平均30.7%。四年病害流行程度差异显著。1988和1991年花生生长季雨量少,蚜虫发生量大,分别为PSV严重和中度流行年。1989和1990年雨水较多,蚜虫发生少,病害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4—1987年四年对花生病毒病的调查可将我国花生主产区流行的病毒病划分为以北方产区为主的病害流行区和以南方产区为主的病害零星发生区.病害类型有以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引起的轻斑驳病、黄瓜花叶病毒(CMV)CA株系和花生矮化病毒(PSV)Mi株系引起的黄花叶和普通花叶病,这些病害主要在北方花生产区流行,其中以轻斑驳病为主.另由蕃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的芽枯病,主要在广东、广西等地局部流行。通过对1156份田间病害样品的血清鉴定,其结果与田间按症状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1983年考察花生病毒病发现河南、山东大多数调查田块均有普通花叶病毒病发生。病害症状和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CMV—CA)引起的病害不同,前者病株叶片褪绿程度轻,后者病株上部叶片表现黄化花叶。血清鉴定病叶样品,多数均与花生矮化病毒E株系(PSV—E)抗血清有强反应。1984年,对河南郑州花生普通花叶病株上分离的毒株进行了鉴定。根据该病毒在花生上的症状特征、寄主范围、传播特性、病毒颗粒形态和血清学性质,  相似文献   

5.
花生病毒病发生及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1938~1990三年研究,花生矮化病毒(PSV)引起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已为开封市区花生上主要流行的病毒病。并根据刺槐花叶分离物,接种于花生、大豆、昆诺黎上的反应和该分离物与抗血清反应,确认开封刺槐花叶分离物为PSV病毒,并初步发现了PSV由刺槐传到花生上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13个花生矮化病毒(PSV)毒株通过琼脂双扩散血清反应可以划分为4个血清型:血清型Ⅰ,Ⅱ,Ⅲ和Ⅳ。PSV血清型Ⅲ是新发现的一种血清型,和血清型Ⅰ关系相近,血清型Ⅲ中的PSV毒株在指示植物上的反应,以侵染大豆品种Davis和Bansei而不侵染‘Perfected Wales’豌豆和花生为特征,区别于其他血清型。血清型Ⅰ,Ⅱ,Ⅲ在血清学上关系相近,但均与血清型Ⅳ(PSV-W)关系相远。核糖核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说明,血清型Ⅰ、Ⅱ、Ⅲ中所测定的6个PSV毒株除去四个RNA主要组分以外,均含有一个小的RNA,而血清型Ⅳ(PSV-W)没有小RNA。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较为普遍发生的芝麻黄化型病害分离物YS—I进行了初步病原鉴定。该分离物浸染芝麻引起叶片多角型黄斑黄化,植株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摩擦接种YS—I能够侵染7科9种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千日红、蚕豆;系统侵染油菜、百日菊等。该病毒能够由桃蚜以非持久方式进行传播。病毒在芝麻病组织汁液中存活期2天,钝化温度55℃,稀释限点4×10~(-1)。提纯病毒为弯曲线状粒体,大小约为15×810nm。血清学上该病毒与芜菁花叶病毒密切相关,与花生条纹病毒、大豆花叶病毒和黄花叶病毒不相关。在TuMV株系鉴别寄主上,YS—I与引起芝麻矮化坏死的TuMV—Se具有明显不同症状反应。因此,YS—I为芜菁花叶病毒的又一芝麻分离株(TuMy—YS)。  相似文献   

8.
由花生斑驳病毒(PMV)一个强株系引起的花生斑驳病毒病在苏丹首次报导。病害在花生产区广泛蔓延。田间主要症状表现为黄绿色斑驳,此外受感染的植株叶片严重畸形、植株矮化。病毒的寄主范围包括7个科20种植物。接种后的反应,在菜豆(Phaseolus Vul-  相似文献   

9.
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是我国花生上的一种重要病毒,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高抗PSV的花生品种。野生花生具有许多优良抗性性状,国外已报道野生花生中有抗花生斑驳病毒(PMV)、花生丛簇病毒(GRV)、番茄斑萎病毒(TSWV)和花生条纹病毒(PStV)的材料,国内许泽永等1981年筛选获得免疫、高抗花生条纹病毒的野生花生  相似文献   

10.
作者经1985—1991七年的研究确认,花生矮化病毒(PSV)引起的花生普通花叶病为我区花生上流行的主要病毒病,其年份流行程度、取决于花生苗期(出苗—5月底)蚜量的多少,蚜量的多少又取决于苗期降雨量的多少,初步肯定了三者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河南、北京、山东、河北的花生、刺槐、菜豆、紫穗槐上获得的29个PSV分离物,根据它们引起花生症状的严重程度划分成强、中、弱致病力三种类型。不同致病力类型的PSV分离物在叶片中病毒相对含量及对花生产量影响有明显差异。河南开封和郑州PSV分离物以弱致病力类型为主,河北迁安和滦县PSV分离物以强致病力类型为主,而北京、山东两地PSV分离物3种类型均有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在防虫大棚内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共鉴定10份花生品种(系),未发现对PSV-Mi表现抗性的花生品种(系),但中花1号和中花3号感染病害后症状较轻,产量损失较小;1992—1993年在防虫网室内共鉴定37份花生品种(系),发现4份材料对PSV—Mi表现有一定抗性,未发现免疫和高抗材料。  相似文献   

13.
花生经青枯菌无毒自发突变株AP7接种后,体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会增高。经无毒自发突变菌株AP7接种后的花生叶片组织粗提液对青枯菌的致病菌株有强烈的体外抑菌作用。将这种粗提液与致病菌株同时注入花生叶片内,亦表现出抑制发病作用,而且这种抑病作用随着粗提液浓度下降而减弱.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四国(地区)SMV株系毒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厚  魏培文 《大豆科学》1998,17(2):101-107
将我国,韩国,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SMV株系与鉴别寄主交互接种测定其毒力。结果指出采用外国的株系鉴别寄坟难以区分我国株系毒力。同样,用我国鉴别寄坟也难以区分外国毒株的毒力,所测定的我国9个株系的13个代表毒株全部能侵染最抗病的鉴别寄主韩国的Buffalo和日本的Harojoy。  相似文献   

15.
山东花生茎腐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山东省多地采集的花生茎腐病株上分离到15个茎腐病菌株,选取6个典型菌株,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生物学特性研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6个菌株的核糖体DNA-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核糖体DNA-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确认供试6个菌株为同一种病原菌,与GenBank中可可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Diplodia的同物异名)的同源性高达99%以上。根据6个菌株的形态特征、致病性测定结果及生物学特性,并结合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将山东花生茎腐病的病原鉴定为棉色二孢菌(Diplodia gossypina )。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在花生上的症状,将5个PStV中国分离物划分为轻斑驳,斑块和坏死三个株系类型。在其它鉴别寄主上,5个PStV上分离物有相似所症状。轻斑驳株系对花生主茎高度影响不明显,荚果减产21.0%-35.6%,种子带毒率高。而斑块型株系分别降低花生高度和荚果产量9.2%-16.3%,和30.3%-54.4%,种子带毒率低。  相似文献   

17.
Gray mold caused by Botrytis cinerea, a ubiquitous and destructive plant pathogen,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of various crops including orchard crops, vegetables and ornamental plants. In June 2012, symptoms similar to gray mold were observed on mung bean (Vigna radiata) plants in Yongchuan, Chongqing, China. To confirm the causal agent, the pathogen was isolated and six fungal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The six isolates showed similar morphology to Botrytis cinerea. The rDNA-ITS sequences of the six isolates showed 99% identity to reported B. cinerea strains. The two specific primer pairs for B. cinerea, C729+/C729 and Bc108+/Bc563, produced target fragments of 700-bp and 450-bp, respectively, in all six isolates, and their sequences displayed 99–100% identity to known B. cinerea strains. All of the isolates harbored two transposable elements of B. cinerea, Flipper and Boty,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y all belonged to the transposa group. Subsequently, pathogenicity tests demonstrated the pathogen was virulent not only on mung bean but also on other legume crops, including Phaseolus vulgaris, Vigna unguiculata, Vigna angularis, Pisum sativum, Vicia faba, and Glycine max. The results of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combined with pathogenicity tests confirmed that the pathogen isolated from mung bean was B. cinerea.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B. cinerea causing gray mold on mung bean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致病力和筛选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以来自山东、云南和辽宁的6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为材料,用孢子悬浮液对离体叶片和花生植株进行接种,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WB-SY(分离自辽宁省沈阳市)。最佳接种条件为:开花末期使用高浓度孢子悬浮液(106/mL),接种湿度保持在90%~100%之间持续保湿36h以上,温度在25~28℃之间,接种前黑暗处理24h,接种后近紫光(波长340~380nm)处理。本文筛选出的菌株和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将为抗病品种的筛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