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运用葡萄丰产栽培措施的同时,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进行葡萄十星叶甲的综合防治,对安徽省萧县和肥东县喷施钕肥、镧肥、醋肥和清水的葡萄园葡萄十星叶甲及其主要天敌进行系统调查,并用灰色系统分析法和生态位分析法对两者之间在数量、时间和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经综合排序,萧县十星叶甲主要天敌喷水处理区为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和拟环纹狼蛛,喷醋处理区为拟环纹狼蛛、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喷钕处理区为草间小黑蛛、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喷镧处理区为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草间小黑蛛。肥东县十星叶甲主要天敌喷水处理区为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和拟环纹狼蛛,喷醋处理区为拟环纹狼蛛、草间小黑蛛和龟纹瓢虫,喷钕处理区为草间小黑蛛、拟环纹狼蛛和八斑球腹蛛,喷镧处理区为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和拟环纹狼蛛。萧县和肥东县两地间各处理的十星叶甲主要天敌的种类和位次差异明显。喷水区两地相同的两种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和拟环纹狼蛛,喷醋区两地相同的两种主要天敌是拟环纹狼蛛和龟纹瓢虫,喷钕区和喷镧区两地相同的主要天敌都是草间小黑蛛。  相似文献   

2.
为统筹利用自然天敌和通过化学措施全年综合防治石榴园害虫,对石榴园害虫及其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明确了江淮丘陵区石榴园主要食叶类害虫为棉蚜、小绿叶蝉、黄刺蛾、扁刺蛾和小袋蛾。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生态位分析法和空间格局聚集强度指数分析法分析了主要害虫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时、空方面的关系,综合排序得出:棉蚜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是异色瓢虫、中华草蛉和八斑球腹蛛,小绿叶蝉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是粽管巢蛛、三突花蟹蛛和草间小黑蛛,黄刺蛾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是粽管巢蛛、锥腹肖蛸和八斑球腹蛛,扁刺蛾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是锥腹肖蛸、八斑球腹蛛和粽管巢蛛,小袋蛾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是三突花蟹蛛、粽管巢蛛和异色瓢虫。棉蚜种群的聚集均数λ值大于2,其聚集是本身原因引起的;而小绿叶蝉、黄刺蛾、扁刺蛾和小袋蛾及其捕食性天敌的λ值小于2,其聚集是环境中某些因子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于2005-2007年采用田间调查方法对不同生境抗虫棉田内绿盲蝽及其天敌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研 究, 试验设10种处理: 远离果园棉田、紧靠果园棉田, 密度为54 000株·hm^-2的均行距棉田、密度为45 000株·hm^-2的大小行距棉田, 合理化控棉田、不化控棉田, 纯作棉田和插种葵花棉田,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田和转单价基因抗虫棉田。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抗虫棉田内绿盲蝽天敌的种类基本相同, 主要为龟纹瓢虫、七星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华姬蝽、小花蝽、T-纹豹蛛、三突花蛛、草间小黑蛛等。不同生境抗虫棉田内绿盲蝽及其天敌种群数量差异明显。远离果园、密度为45 000株·hm^-2的大小行距、合理化控能减轻转基因抗虫棉田绿盲蝽的发生, 但不利于绿盲蝽天敌的发生;种植转双价基因抗虫棉能减轻绿盲蝽的发生且对绿盲蝽天敌影响不大, 插种葵花既能增加棉田绿盲蝽天敌的数量, 又能减轻绿盲蝽的发生。因此,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田插种葵花, 并远离果园、合理化控、合理密度并大小行距种植是保益灭害控制绿盲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境对抗虫棉绿盲蝽及其天敌发生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5~2007年采用田间调查方法对不同生境抗虫棉田内绿盲蝽及其天敌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研究, 试验设10种处理: 远离果园棉田、紧靠果园棉田, 密度为54 000株·hm-2的均行距棉田、密度为45 000株·hm-2的大小行距棉田, 合理化控棉田、不化控棉田, 纯作棉田和插种葵花棉田,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田和转单价基因抗虫棉田.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抗虫棉田内绿盲蝽天敌的种类基本相同, 主要为龟纹瓢虫、七星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华姬蝽、小花蝽、T-纹豹蛛、三突花蛛、草间小黑蛛等.不同生境抗虫棉田内绿盲蝽及其天敌种群数量差异明显.远离果园、密度为45 000株·hm-2的大小行距、合理化控能减轻转基因抗虫棉田绿盲蝽的发生, 但不利于绿盲蝽天敌的发生;种植转双价基因抗虫棉能减轻绿盲蝽的发生且对绿盲蝽天敌影响不大, 插种葵花既能增加棉田绿盲蝽天敌的数量, 又能减轻绿盲蝽的发生.因此,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田插种葵花, 并远离果园、合理化控、合理密度并大小行距种植是保益灭害控制绿盲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麦田害虫与天敌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15日至5月29日系统调查了冬小麦田害虫与天敌的种群数量动态,并利用相对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析了害虫与天敌群落动态变化及时间生态位。结果表明:麦田昆虫群落组成较为丰富,由11目39科59种昆虫组成;优势种为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麦圆叶爪螨(Penthaleus major)、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和麦蚜茧蜂(Ephedrus plagiator)。群落的总个体数和丰富度随调查时间而变化;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在小麦生长前期较低,中期和后期较高,两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优势集中性指数变化趋势与其相反。在害虫种群中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内竞争最为激烈,条斑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的竞争最缓和;棉铃虫与麦长管蚜种间竞争最强,其次为麦圆叶爪螨与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在天敌种群中以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种内竞争最为激烈,麦蚜茧蜂的种内竞争最为缓和;龟纹瓢虫分别与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在时间维度上的竞争较为激烈,而麦蚜茧蜂分别与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的竞争比较缓和。从害虫种群与天敌种群之间的重叠值看,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较强,而麦蚜茧蜂和龟纹瓢虫则对麦田主要害虫麦长管蚜、条斑叶蝉和小麦潜叶蝇(Phytomyza nigra)等的跟随和控制作用均较强。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于2007年6月26日至8月20日系统调查了平作春棉田和夏棉田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动态,并利用相对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析了其群落结构和时间动态.结果表明:两类棉田昆虫群落组成较为丰富,由10目35科48种组成.其中春棉田昆虫群落为9目30科39种,夏棉田昆虫群落为10目30科43种;优势种是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rinus(J(Bois)].在6月底至7月上旬春棉田优势种主要有朱砂叶螨,7月初数量达最多;两类棉田在7月中旬以后优势种均为棉蚜,7月底至8月中旬优势种均为烟粉虱.两类棉田昆虫群落的总个体数变化较大,但春棉田中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总个体数始终高于夏棉田;春棉田害虫的相对丰富度较大,而夏棉田天敌的相对丰富度较大;两类棉田以寄生性天敌群落相似系数最高(0.949 4),植食性害虫群落最低(0.439 4);春棉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895 3,夏棉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95 1,均匀度的变化趋势与多样性指数变化基本一致,而优势集中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变化正好相反,优势集中性指数越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越小.  相似文献   

7.
2000~2001年采用背负式机动吸虫器取样法研究了转抗虫基因棉,双价(Cry1A十CpTI)转基因棉(SGK321)和Bt(Cry1A)棉(GK12),棉田的害虫和天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害虫群落组成上看,转抗虫基因棉田平均查得15科19种,从普通棉不施药和施药对照田平均分别查得14科17.5种和13.5科17.5种;转抗虫基因棉田的主要种类数量多于普通棉不施药和施药对照田,普通棉施药田主要优势种类为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棉蚜(Aphis gossypii)2种;转抗虫基因棉田的绿盲蝽(Lygus lucorum)高于普通棉不施药和施药对照田,棉铃虫(Helicovcrpa armigera)是普通棉不施药对照田的常见种,转抗虫基因棉田则无。从天敌群落组成上来看,从转抗虫基因棉田共查得平均24.3科39.3种,从普通棉不施药和施药对照田平均分别查得24科43.5种和25科38种;微小花蝽、姬小蜂(Chrysonotomyia)和异须盲蝽(Cumpylomms diversicornis)为转基因棉和普通棉不施药对照的优势种,蜘蛛(Araneida)的优势度有所上升并成为丰盛种;而在普通棉施药处理田中,棉短瘤蚜茧蜂(Trioxys rietscheli)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为优势种,寄生蚜虫跳小蜂(Aphidencyrtus shikokians)、棉短瘤蚜茧蜂(Trioxys rietschcli)和黄足蚜小蜂(Aphelinus flavipes)数量有所上升,成为丰盛种。相比而言,转抗虫基因棉田害虫和天敌的主要种类数量都明显多于普通棉施药田,表明转抗虫基因棉有利于保护棉田的生物多样性和棉田生态系统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由2纲21目127科334种组成,其种类和个体数:植食性昆虫占47.60%和31.21%,捕食性昆虫占14.07%和25.49%,蜘蛛占32.34%和14.87%。多样性指数以蜘蛛最高,3个层次月均值均在2.0以上,其次为植食性昆虫。周年的数量及多样性指数的波动亚群落与层次间均有差异,总体是植食性昆虫的波动较明显,蜘蛛的波动较平稳。12个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一维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均是多色金蝉蛛(Phintella versicolor)最大,水平生态位是小叶蝉(Typhlocybinae)最大。一维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在害虫之间最大的是小叶蝉与锥头叶蝉(Japananus spp.),天敌之间最大的是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与多色金蝉蛛,天敌与害虫间是蚂蚁类(Formicidae)与白蛾蜡蝉(Lawana imitata);时间生态位重叠值,害虫之间最大的为红头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occifluvis)与啮虫科(Psocidae);天敌之间为咸丰球蛛(Thridion xianfengensis)与二义宽胸蛛(Rhene biembolusa);天敌与害虫之间为二义宽胸蛛与红头长跗萤叶甲;一维的水平生态位重叠值总体较小。多维生态位宽度大小依次为多色金蝉蛛、二义宽胸蛛、红头长跗萤叶甲、灵川丽蛛(Chrysso lingchuanensis)、咸丰球蛛、荔蝽(Tessaratoma papillosa)、啮虫科、草间钻头蛛、锥头叶蝉、小叶蝉、白蛾蜡蝉和蚂蚁类。多维生态位重叠值,在害虫之间最大的是锥头叶蝉与小叶蝉,天敌之间是咸丰球蛛与灵川丽蛛,天敌与害虫间是二义宽胸蛛与红头长跗萤叶甲。  相似文献   

9.
广西玉米蜘蛛有19科81种。南宁市平原区玉米蜘蛛群落结构,早玉米以食虫沟瘤蛛(Ummeliatainsecticeps),晚玉米以锥腹肖蛸(Tetragnathamaxilosa)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占数量优势。群落成员的个体数量高峰,早、晚造玉米均出现在生长中期。群落多样性早造由低到高,晚造由高到低。时间生态位测定表明,食虫沟瘤蛛与幼豹蛛(Pardosapusiola),草间小黑蛛与类奇异獾蛛(Trochosaruricoledes)分别是早造和晚造玉米蜘蛛群落中利用资源最广的种群。文中分析了玉米蜘蛛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动,与邻近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设施菜田间作控制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的影响,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设施菜田设置的青菜间作大豆或芋艿为处理,以非间作设施青菜田为对照,对间作作物大豆或芋艿植株上诱集到的斜纹夜蛾幼虫和卵块进行了调查,并对各处理区和对照区青菜田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期内(7~9月),每100株大豆和芋艿诱集斜纹夜蛾幼虫分别为1 098.84±107.50头和1 260.78±126.16头,诱集斜纹夜蛾卵块数分别为17.45±1.31个和20.76±1.81个;与非间作青菜田相比,青菜田间作大豆或芋艿后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分别减少37.83%或45.89%;间作大豆或芋艿青菜田捕食性天敌分别隶属5目21科31种和5目21科32种,而非间作青菜田隶属5目19科26种;非间作青菜田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种为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mulata)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而间作大豆或芋艿后天敌优势种群均为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mulata)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间作大豆青菜田捕食性天敌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别为91.22±4.91头.100株?1、29.74±0.30、4.53±0.03,较非间作青菜田分别增加58.70%、25.27%、10.60%;间作芋艿青菜田捕食性天敌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别为92.09±5.03头.100株?1、29.96±0.35、4.54±0.03,较非间作青菜田分别增加60.21%、26.19%、11.00%。本研究结论可为上海地区发展设施青菜田间作大豆或芋艿种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丰富度、多样性指数、昆虫总个体数、种间相遇机率和均匀度为数据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法分 析了山西省棉田昆虫群落的时间动态,结合棉株的生理状况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并探讨了各阶段的害虫管理对策 。  相似文献   

12.
藏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会英  胡锋  罗大庆 《土壤学报》2013,50(3):507-516
2011年5月—11月,对西藏北部高寒草甸3种典型植物群落下0~30 cm范围内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进行调查,浅盆法收集土壤线虫,应用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等特征值来分析高寒环境下土壤线虫群落的组成、分布特征与多样性。调查共分离得到33 038条土壤线虫,隶属于2纲6目51科93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847条100 g-1干土;表聚性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间的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土壤线虫数量的大小顺序为委陵菜植物群落<藏北嵩草植物群落<高山嵩草植物群落,土壤线虫数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线虫数量随生长季变化发生明显波动,返青期最多,盛长期次之,枯草期最低;不同植物群落的优势属种类不同。生物多样性为委陵菜植物群落>高山嵩草植物群落>藏北嵩草植物群落,这可能是放牧干扰强度不同,以及植物群落影响下的土壤性质分异所导致的结果。总之,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分异初步显示出线虫指示环境因子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棉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干、湿漏斗分离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GK12"和"新棉33B"对棉田0~15 cm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和螨类为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其频度分别为54%以上和18%以上,与亲本常规棉"泗棉3号"相比,"GK12"提高了土壤线蚓数量,但降低了某些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如同翅目、目和双翅目)的数量;两种Bt棉田中,"新棉33B"棉田的同翅目昆虫数量显著高于"GK12",蜘蛛目数量显著低于"GK12"棉田,其他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数量则基本上无显著差异."GK12"显著降低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两种Bt棉中,"新棉33B"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Renyi多样性指数曲线也表明,"GK12"棉田各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显著低于"泗棉3号"棉田;"新棉33B"棉田各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GK12",但10~15 cm土层常见类群和优势类群的多样性较低.在各土层中,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动态在不同类型棉田趋势基本相同.7~11月期间,10月是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的高峰期,此时在"泗棉3号"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在0~5 cm的表层和10~15 cm的深层土壤均较多,在"GK12"和"新棉33B"棉田则集中于10~15 cm的深层土壤.11月, "泗棉3号"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GK12"则呈上升趋势.可见,种植Bt棉"GK12"可改变某些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数量,降低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两种Bt棉田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新棉33B"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GK12".  相似文献   

14.
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传性真菌病害给新疆连作棉花造成巨大损失,为了解新疆地区棉花在长期连作过程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演替与作物产量的增减及病虫害的发作规律。本文利用18S r RNA-PCR-DGGE法对比研究了新疆石河子棉区分别连作0 a(未开垦土壤)、1 a、3 a、5 a、10 a、15 a和20 a棉田0~40 cm范围内4个不同深度土壤中真菌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深度的土壤样品中真菌群落结构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表现为不同程度下降后又增加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其中11~20 cm深度的样品下降最多、最快。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深度的土壤样品随连作年限延长也表现出快速变化后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其中不同深度样品中真菌群落受影响最大的连作年限不同。主成分分析显示,连作年限对真菌群落结构形成直接影响,但随着连作年限延长,样品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趋缓,甚至有恢复迹象。部分DGGE条带回收、测序并比对后发现,100%的序列信息都属于未培养真菌。整体上连作棉田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及演替规律与棉花连作有很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蔗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蔗田蜘蛛群落有11科37属58种。主要种是幼豹蛛(Pardosapusiola)、八斑鞘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和脉络豹蛛(Pardosauenatrix)。群落的季节结构组成,前、中期以幼豹蛛和脉络豹蛛为主,后期则以八斑鞘腹蛛为主。种群数量高峰出现在中、后期。田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型,地面分布的聚集度大于植株上分布的聚集度。聚集的原因多数是由环境引起的。蔗田蜘蛛群落多样性中期最高,与均匀度、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优势集中性是显著负相关。中期群落相对稳定,应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16.
生境特异性(habitat-specific)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在区域景观中,不同类型生境对不同类群昆虫多样性的贡献及群落结构差异,从大尺度上探讨昆虫多样性分布格局和维持机制。于2019年8—9月,在西双版纳地区利用样线调查法,调查了保护区、次生林、人工林和农田4种生境中蝴蝶、蝽和甲虫的物种数、特有物种数,分析了昆虫群落的生境特异性指数、群落结构相似性及物种丰富度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共采集昆虫2588头,其中蝴蝶94种(744头),蝽197种(1094头),甲虫129种(750头),保护区的昆虫物种数和特有物种数均高于其余类型生境。保护区昆虫群落的生境特异性指数实测值高于期望值,而其余类型生境昆虫群落的生境特异性指数实测值均低于期望值;不同类型生境间,3个类群的昆虫群落汇总的生境特异性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F_(3,57)=2.054),甲虫生境特异性指数差异显著(F_(3,55)=3.478),蝴蝶(F_(3,38)=1.504)和蝽类(F_(3,53)=1.153)生境特异性指数差异不显著。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显示,保护区和农田的3个类群昆虫群落汇总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蝴蝶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保护区和次生林的蝽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甲虫昆虫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还发现,只有生境类型对昆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产生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不显著。在大尺度区域景观中,保护区对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影响最大,生境类型与昆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密切相关,保护较好的天然林是维持区域昆虫群落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内蒙古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采用样带法对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1)沙地植被恢复5年后群落内共有33种植物,分属于10科27属;(2)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群落盖度均逐渐增大,而生态优势度指数则逐渐减小。植物群落物种由6种(未治理)增加到21种(治理5a),物种多样性指数由1.20增加至2.77,物种均匀度指数由0.67升高至0.91,群落盖度从2.06%增加到75.58%,生态优势度指数由0.57减少至0.32。[结论]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植被得到明显恢复,沙地恢复到一定阶段后群落趋于稳定,风沙化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18.
生境和施肥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生境和施肥组合方法,研究生境复杂性和施肥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棉田害虫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生境复杂性设棉田未覆盖稻草(A1)与覆盖稻草(A2)2种方式,施肥设复合肥90 kg(N).hm 2(B1)、复合肥90 kg(N).hm 2添加沼肥90 kg(N).hm 2(B2)、复合肥90 kg(N).hm 2添加尿素90 kg(N).hm 2(B3)3种方式。每个小区采取平行线跳跃法抽取10株棉花,每周一次调查每株棉花上和植株周围0.25 m2地表部分所有节肢动物种类数量和个体数量。结果表明,蜘蛛类(Araneae)个体数[A2(391.1±70.1)头.10株1,A1(226.8±29.3)头.10株1]、优势种天敌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个体数[A2(171.7±13.3)头.10株1,A1(59.3±9.8)头.10株1]、蜘蛛类优势集中性(A20.527±0.089,A10.258±0.049)、害虫类多样性(A21.459±0.067,A11.245±0.249)覆草生境极显著高于未覆草生境。害虫类均匀度(A20.635±0.040,A10.588±0.100)覆草生境显著高于未覆草生境。害虫类个体数[A2(772.4±206.9)头.10株1,A1(1 156.4±243.7)头.10株1]]、目标害虫棉大卷叶螟(Syleptahn derogate)个体数[A2(320.8±80.6)头.10株1,A1(659.5±254.8)头.10株1]、害虫类优势集中性(A20.311±0.029,A10.400±0.107)、蜘蛛类多样性(A20.997±0.169,A11.584±0.138)、蜘蛛类均匀度(A20.536±0.073,A10.803±0.052)覆草生境极显著低于未覆草生境。施肥方式极显著影响了害虫类个体数[B1(1 015.3±344.1)头.10株1,B2(714.0±152.2)头.10株1,B3(1 164.0±168.9)头.10株1]、棉大卷叶螟个体数[B1(552.0±253.8)头.10株1,B2(280.6±63.7)头.10株1,B3(638.0±256.0)头.10株1]、害虫类优势集中性(B10.370±0.055,B20.282±0.022,B30.414±0.111)、害虫类多样性(B11.324±0.228,B21.511±0.066,B31.222±0.200)、蜘蛛类多样性(B11.167±0.374,B21.418±0.373,B31.286±0.262)、害虫类均匀度(B10.600±0.039,B20.683±0.043,B30.550±0.081);显著影响了蜘蛛类优势集中性(B10.457±0.175,B20.353±0.167,B30.368±0.123)、蜘蛛类均匀度(B10.613±0.160,B20.701±0.130,B30.695±0.168)、捕食性昆虫类多样性(B11.190±0.153,B21.496±0.179,B31.474±0.125)。生境与施肥对害虫类个体数、棉大卷叶螟数个体数、害虫类优势集中性、害虫类多样性、害虫类均匀度的交互作用极显著,生境与施肥对蜘蛛物种数的交互作用显著。棉田覆草改善优势种天敌星豹蛛的生存环境,显著提高对棉大卷叶螟的控制效果;复合肥添加沼肥不利于棉大卷叶螟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