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优质多抗高产高效北方粳稻新品种选育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综合研究水稻优质、多抗、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生态条件和关键性状遗传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多元杂交,混系结合,株型理想,优化选择”方法,选出了优质、多抗、高产、高效的理想稻新品种。其中沈农8718、沈稻7号通过国家审定熏沈稻4号、沈稻5号等通过辽宁省审定。新品种的产量超过对照品种。经检测熏7个品种的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米一级或二级标准熏其余达到三级标准。新品种各性状组配合理熏抗病性、耐寒性、耐旱性较好。采用的优化育种方法熏实现了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2.
王伯伦 《新农业》2010,(1):25-26
<正>沈稻2号沈阳农业大学国家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选育的水稻新品种,2005年通过辽宁省审定,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在沈阳地区  相似文献   

3.
高抗倒、抗病、高产、稳产新品种京玉7号,由北京农林科学院研究中心、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玉米育种专家陈刚研究育成,已先后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京审玉2002004)、河北省品种审定(冀审玉2005004)和国家品种审定(国审玉2005001)是一个适合夏播种植的优良杂交玉米新品种,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独家推出。中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京玉7号育成人陈刚研究员,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学  相似文献   

4.
《安徽农业科学》2020,(2):49-51
为选育出适宜黄淮冬麦区种植的高产、抗旱、稳产、广适的小麦新品种,采用航天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小麦新品种烟农836,于2010和2014年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水平高、稳产性好,在山东省小麦旱地区域试验中比对照鲁麦21号增产4.45%~9.74%;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区域试验中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5.3%~6.7%,抗旱性中等,抗病性好,品质优良。烟农836可作为高产抗旱品种在黄淮麦区旱肥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水稻新品种     
《新农业》2015,(17)
<正>2015年4月21日,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召开第三十七次会议,对有关农作物品种进行审定。会议审定通过水稻新品种25个,简介如下。1裕粳香2号沈阳裕赓种业有限公司2009年以沈稻11为母本、S3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6.
"辽春12号"是由辽宁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用"辽春6号"做母本,以"铁春1号"为父本,采取品种间杂交的育种方法,经过8个世代的精心选择而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春小麦新品种,已于1997年1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希森7号和希森9号两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种由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用杂交技术选育而成。希森7号是山东省首个通过审定的彩色马铃薯品种,审定编号:鲁农审2015036号。希森9号于2015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  相似文献   

8.
"创新棉2号"是湖北荆州市创新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高科技育种手段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杂交棉花新品种。2011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品种审定编号:2011002。已参加国家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该品种全生育期127 d左右,株高130 cm,植株塔形、茎  相似文献   

9.
"宁春39号"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05年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分别通过国家与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河北农业》2006,(10):F0004-F0004
高抗倒、抗病、高产、稳产新品种京玉7号.由北京农林科学院研究中心、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跟公司玉米育种专家陈刚研究育成,已先后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京审玉2002004)、河北省品种审定(冀审玉2005004)和国家品种审定(国审玉2005001)是一个适合夏播种植的优良杂交玉米新品种。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独家推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水稻优质、优良食味品种的选育效率,按照资源分类、性状互补、目标性状重组的原则选配组合;重点性状采取复交、回交转育、单倍体培养、海南加代等选育手段。提出了鉴定、筛选优良资源、增加组合配置数量,低世代选择优良组合,测定稻米外观品质;高世代机械测定稻米品质与食味,选留优良株系;稳定世代在测定稻米品质的基础上人工品评稻米食味;对目标性状采取压力选择、逆境选择、定向选择的选育方法,选育优质、优良食味品种。利用该项技术与方法从2010年以来选育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17个,其中优质品种5个,获全国优良食味奖品种4个,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品种3个。本文总结了优质、优良食味品种选育方法,并对今后优质、优良食味品种选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黄华占、黄广油占、黄广华占 1 号等优质稻核心种质衍生系统为主体,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指导 下,依据核心种质理想株型模式筛选高产抗倒伏材料,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病区鉴定相结合筛选稻瘟病抗 性基因,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筛选中低直链淀粉材料,采用感官品尝结合米饭食味计分鉴定选择优异食味品质 材料。将传统系谱法、生物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有机综合运用,选育出部标一级优质稻双黄占通过了 2021 年广 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实现了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和耐寒等优良基因的有效累加聚合。 双黄占在不同年度 和不同区域试验中表现株型理想,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稻瘟病抗性好,耐寒性强,米质达部标一级,米饭食 味佳,稻米食味品质优异。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双黄占是一个综合性状十分优良的广适性优质常规稻品种,在南 方稻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巨大推广价值。双黄占主要选育创新有稻瘟病鉴定方法创新,稻米食味品质鉴定方 法创新,理想株型选择方法创新。探讨了双黄占品种进一步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1974年以来辽宁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70年代以来,辽宁省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逐步增多,累计65个。新品种的产量呈上升趋势。杂交粳稻辽优1号和株型理想的直立穗品种辽粳244的培育成功,使区域试验亩产量分别突破500和600kg,其它品种的产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促使水稻新品种产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增加了杂交粳稻和理想株型品种的每穗成粒数。  相似文献   

14.
广 8A 是以含广东野生稻亲缘的优质早籼稻增城丝苗-8 选为母本,与保持系 1325B 杂交制保后再与 325A 测交并回交转育而成的野败型优质高产丝苗型籼稻不育系。该不育系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具备稻米品质优、配合力强、抗病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特点。自 2010 年通过广东省技术鉴定以来,以其为亲本配组并通过国家、省级审定或授权的水稻新品种已达 44 个,审定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区),这些品种均表现出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广 8A 作为水稻“广东芯”的作用,并作为试验材料广泛应用于栽培、生理等基础理论研究。其中,以广 8A 配组选育的广 8优 165、广 8 优金占、广 8 优 2168 组合,在省级区试中均呈现丰、抗、优高度协调性,并连续 4 年被遴选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从 2017 年至今,在广东累计推广面积达到 26 万 hm2 以上,在华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优质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825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优825是武汉科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两用不育系Y8-2S与优质抗病恢复系R025配组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2014和2015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产量分别为9.536、10.028 t/hm~2,分别比对照丰两优4号增产6.31%和6.88%;2016年生产试验,产量9.770 t/hm~2,比丰两优4号增产7.2%,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并具有抗病性较强、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等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稻种植。2017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主要介绍了两优825的选育过程、农学特性以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对旱稻新品种"1587"2002、2003年参加全国旱稻区域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株叶型好、熟期早、适应性广、产量高、抗旱性较强、米质优,两年平均产量较巴西陆稻增产33 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优质粳稻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以参加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分析稻米各项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将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15个粳稻品种按地域分为南、北两大来源,比较研究不同地域来源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的差异。 【结果】 (1)参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无论是粒型,还是垩白率与垩白度差异均较大;在蒸煮食味方面,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的感官评分分值分别在44.00—82.00和52.20—91.86。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RVA谱中的消减值、回复值以及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与米饭食味值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60、-0.57、-0.37和-0.56;而RVA谱中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与米饭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和0.36。(2)与北方优质粳稻相比,南方优质粳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分别增加了178.78%和139.11%;直链淀粉含量降低28.25%,蛋白质含量提高7.37%;米粉RVA谱的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降低12.00%和21.19%;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的绝对值提高16.15%和15.00%;南方与北方优质粳稻经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感官评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参与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粳稻品种,其稻米的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显著;北方粳稻外观晶莹剔透,垩白度在0.50%—3.50%,米饭直链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口感在56.00—74.00;而南方粳稻外观相对浑浊,垩白度1.86%—11.21%,米饭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软而黏,食味值在54.00—82.00。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求早稻高产、优质的栽培与育种策略,促进早稻生产及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四湖地区的一些现有早稻品种的穗部性状和碾米品质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推广的早稻品种在较以往的品种每穗总粒数和碾米品质有所提高的同时,结实率也明显降低,不利于早稻的“优质、高产”双目标的同步实现;优质品种的穗部性状较易受栽培环境的影响,但其碾米品质较好,在加强栽培管理的前提下,具有取得产量和优质“双高”的潜力;大穗品种的穗部性状和碾米品质均较差,表明早稻品种的优质育种不能一味追求大穗化。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香稻种质资源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对东北地区搜集来的香稻和非香稻材料的品质性状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并对20份香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表型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20个香稻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明显高于非香稻,蒸煮食味品质好于非香稻,有16个香稻品种在胶稠度性状上达到了国家优质一级标准,且多项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都高于非香稻品种。主成分分析中粒型因子、碾米品质因子和蒸煮食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累计贡献率达到65.5%。20个香稻品种被归为3类,这3类都各自具有优良的品质特点。在进行香稻品质育种时,应当注意外观品质(粒形和垩白性状)和碾米品质(整精米率)的选择,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同时要选择遗传背景较远的亲本,以期提高东北地区香稻资源品质,达到优质育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