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都县褐家鼠种群数量动态与繁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褐家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及繁殖规律,采用每月定时、定点在住宅区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体外测量,记载性别、怀孕率、胎子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数据.通过对1990-2008年19年的系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都县住宅区害鼠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总鼠数的50.34%;褐家鼠不同季节均有发生,6月为种群数量最高峰,平均捕获率为3.76%;全年均可繁殖,在4月和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39.47%和28.46%;种群性比(♀/♂)为0.83.多年平均怀孕率为19.45%,平均胎仔数6.38只,多年平均睾丸下降率39.35%;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每年春季(3月)和秋季(8-9月)是住宅区灭鼠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对2013—2020年贵州省安龙县229只褐家鼠形态特征和种群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最高体重539.60g,最低体重11.80g,平均体重(121.36±70.11)g,平均胴体重(95.14±58.02)g;平均体长(152.84±31.94)mm,平均尾长(133.12±28.99)mm,体长为尾长的1.15倍;平均后足长(31.73±4.56)mm,平均耳长(18.47±2.23)mm.不同性别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雌雄鼠个体间在当地基本保持一致的生长速度.不同年龄组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极显著.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能力不断增强,主要繁殖群体为成年Ⅱ组、老年组和成年Ⅰ组.  相似文献   

3.
余庆县1986~2008年褐家鼠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贵州省余庆县1986~2008年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主要分布于住宅区,是余庆县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5.14%.研究期间住宅区共捕获褐家鼠504只,种群总性比(♀/♂)0.98,平均捕获率1.53%,平均怀孕率20.40%,平均胎仔数7.33只,平均繁殖指数0.74,平均睾丸下降率27.95%.褐家鼠全年均可繁殖,每年在3月、6月、11月出现3个数量高峰期,在2~3月和10~11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期.因此,每年3月和10月为最佳防治时期,毒饵站灭鼠技术是目前防治褐家鼠最好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同时还比较了国内其他地区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贵州三都县农田褐家鼠发生规律与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三都县褐家鼠种群发生及繁殖规律,采用木夹板捕获法对三都县2000-2011年农田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褐家鼠是三都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5.56%,种群数量以6月最高,2月最低,主峰期为3月、5-6月和10-12月,是预测预报的主要时期;褐家鼠全年均可进行繁殖,每年3月、7月、10月出现3次怀孕高峰期,主要繁殖期为3-10月,3月、7月和10月为褐家鼠防治的最佳时期;对主害期预报因子进行筛选,找出与春季主害期5-6月和秋季主害期10月捕获率发生密切相关的因子,建立了种群数量峰预报模型,可以提前2-3个月预报数量峰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5.
褐家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相似文献   

6.
息烽县褐家鼠形态特征、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用捕获率表示种群数量,对贵州省息烽县1986~2009年褐家鼠种群数量进行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褐家鼠是当地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47.68%,为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年均捕获率为(3.73±0.70)%,最高为(9.26±4.49)%,最低为(1.09±0.30)%。全年种群数量在3月、7月、10月出现3个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74±3.39)%、(4.67±4.33)%、(4.01±3.42)%;1月和12月为数量低谷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36±1.54)%、(2.67±1.92)%。在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变化以夏季(6~8月)最高,平均捕获率为(4.33±3.71)%,冬季(12~2月)最低为(2.75±2.19)%。以此建立以捕获率为单因子指标的预测方程式为:Y1=0.508 2X1+2.459 5,Y2=1.017 1X2+0.849 6,Y3=1.315 8X3-0.263 4,Y4=1.055 7X4+0.866 3,其相关性极显著,可提前1~3个月对褐家鼠种群数量高峰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息烽县住宅黄胸鼠种群数量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胸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分析结果可以为该鼠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本文分析了1986-2015年间贵州省息烽县黄胸鼠种群数量调查数据,总结了其季节性及年际种群数量动态。结果发现,在息烽县,黄胸鼠主要栖息于住宅区,作物区仅有零星分布。期间共捕获黄胸鼠938只,总捕获率为1.07%,住宅区黄胸鼠占总捕获鼠数的15.20%,不同年度间其群落占比为1.14%~32.49%,变化差异极显著。从季节性捕获率看,种群数量夏季(6~8月)最高,总平均捕获率为1.32%,其中7月捕获率为1.55%,是全年最高点。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0.66%,其中1月数量最低,平均捕获率为0.49%。  相似文献   

8.
褐家鼠是黔中地区农舍区害鼠优势种,为摸清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化情况,丰富种群生态研究资料,为其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对贵州省息烽县农舍区1986—2019年鼠情调查中捕获的1 746只褐家鼠标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褐家鼠雌雄性比为1.18,总体平均怀孕率为27.94%,平均胎仔数为6.41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4.79%,平均繁殖指数为0.969 6。不同月份种群繁殖参数存在明显差异,3—4月和8—10月是褐家鼠种群繁殖高峰期。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夏季和秋季是褐家鼠繁殖高峰期,冬季是繁殖低谷期。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能力不断增强,其主要繁殖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及老年组。  相似文献   

9.
黔中地区小家鼠种群繁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小家鼠种群繁殖特征在黔中地区的变动规律,为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提供依据。通过对1990~2002年贵州省息烽县小家鼠种群繁殖特征分析,共解剖标本1679只,其中,雌鼠885只,雄鼠794只,结果表明:小家鼠在当地全年均可繁殖,主要繁殖期在2~11月,每年3~4月和9~10月为妊娠高峰期。种群性比为1.11,平均怀孕率35.79%±6.03%,平均胎仔数为4.67±1.25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86±0.17,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3.88%±8.83%。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繁殖力不断增加。同时比较了全国各地小家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情况,胎仔数具有随纬度的升高趋向增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黑线姬鼠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夹夜法对1986—2015年贵州省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当地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共捕获各种鼠类标本10种3 986只,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85.15%,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6.25%~98.36%,为本地绝对优势鼠种,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不同年度、月份及季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年度间平均捕获率在0.92%~7.92%,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8.61倍,总平均捕获率为3.92%;全年种群数量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9—10月,2个高峰期的捕获率分别为4.78%~5.93%和4.56%~3.68%;不同季节间以夏季(6—8月)种群数量最高,总平均捕获率为4.97%,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2.34%。  相似文献   

11.
褐家鼠原产东南亚,是我国100种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为世界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鼠种,我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均有分布,是我国城乡主要害鼠。褐家鼠曾随兰新铁路入侵新疆,严重影响新疆鼠类多样性,并造成巨大损失。青藏铁路通车,须重视防控褐家鼠随青藏铁路侵入西藏。  相似文献   

12.
褐家鼠体表蚤类流行分布预测(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测褐家鼠体表蚤的感染率。[方法]在云南省的23个县(市)进行现场抽样,采集褐家鼠体表蚤,运用包涵平均感染度及方差的流行性模型。[结果]蚤感染率与感染度的对数值成线性相关,蚤感染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成线性相关。[结论]褐家鼠体表蚤的平均感染度可以预测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褐家鼠活动规律与毒饵站比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和试验,进一步了解了裼家鼠在山西省的活动规律,并对毒饵站的使用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林来金 《福建农业学报》2014,(11):1127-1131
2002-2011年云霄农田鼠情系统监测结果表明,黄毛鼠是云霄县农田优势种,占84.5%,其种群消长动态呈现明显季节性波动,月平均捕获率为5.4%~9.2%,年内出现2次高峰,除个别年份外,年度间种群消长动态较为平稳.调查数据显示,黄毛鼠雌雄总性比为1.5∶1,每年的1~12月份均能捕到怀孕鼠,不存在12、1、2月为偶然繁殖期,平均月怀孕率为45.9%,繁殖指数为160.6%,说明黄毛鼠在云霄乃至闽南农区具有较强繁殖能力,成为影响农田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笔者根据黄毛鼠种群消长规律分析,提出了可持续防控农田鼠害的策略,为农田科学灭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控制褐家鼠对配制毒饵所用的基饵及工具捕捉用诱饵进行了筛选,在实验室内用经诱鼠剂1号处理的大米、未处理的大米、鸡饲料、玉米和经诱鼠剂1号处理的大米、碎玉米、大碴子、未经处理的玉米分2组进行有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表明:第一组试验经诱鼠剂1号处理的大米摄食率最高达69%以上,其次为玉米和鸡饲料分别为9%和6.9%,大米最少,还未达到1%,表明诱鼠剂1号明显提高了褐家鼠对大米的适口性。第二组试验经诱鼠剂1号处理的大米和碎玉米最高分别达到45%和42%,其次是未处理的玉米为10%,经诱鼠剂1号处理的大碴子最少为0.18%,经诱鼠剂1号处理的大米比碎玉米略高,但未达到显著差异,二者作基饵效果都是较好的,但从成本角度考虑碎玉米可以替代大米作为配制毒饵的基料。  相似文献   

16.
Hyperactiv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parts for fertilization, cAMP generated by soluble adenylyl cyclase (sAC) is necessary to activate sperm and is a prerequisite for sperm hyperactiv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of sAC in hyperactivation in male rats. Four siRNAs of sAC gene were designed and separately transformed into rat sperm using electrotransformation method. Cultured for 12 and 24 h,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these sperm were analyzed, and the expressions of some hyperactivation-related genes were detected using real-time PCR. We demonstrated 26.3-30.8% and 49.1-50.5% reduction in sAC at the protein by Western blot and mRNA levels by real-time PCR,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wo siRNAs, Actb-717 and Actb-4205, were the best RNAi sites for silencing sAC. The VCL (curvilinear velocity) and ALH (amplitude of lateral head displacement) of RNA interference (RNAi)-transfected sperm were reduced, cAMP and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in RNAi transfected sperm were also decreased. The hyperactivation-related genes, such as CatSper2, LDHC and PKA, were downregulated in the sperm, which sAC was knockdown.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sAC might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cAMP signaling in the rat sperm hyperactivation, and downregulated sAC gene might prevent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hyperactivation-ralated genes resulting in sperm dysfunc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se hyperactivation-ralated genes and sAC are functionally related in sperm hyperactivation and sAC falls into an expanding group of sperm proteins that appear to be promising targe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le contracep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